政治主观题的解答,历来是高考备考复习中的重点所指,也是难点所在。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对具体试题的解答和主观题练习的总体要求提些建议,希望对同学们提高政治主观题的解题能力有所帮助。
一、唱好解题三步曲
政治主观题的解答,应该是包括“审题”“析题”和“答题”等环节的“三步曲”,但遗憾的是学生在平常的复习中,往往忽略了审题和析题的重要性,拿到题目就直接开始作答。这种“三步并作一步”的解题坏习惯,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失分。因此,这里首先从微观的角度,就政治主观题的解答作些说明。
1.仔细“审”
解题的第一步是审题,主要明确如下三个方面。
(1)审设问,明指向
通过审设问,我们要明确题目在“问什么”,据此确定“答什么”, 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提高答题的针对性。在具体审设问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设问的各种指向:一是思维指向,即明确“是什么”型、“为什么”型还是“怎么办”型。二是知识指向,即明确要求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还是《生活与哲学》知识作答;有些题目还明确要求用某个模块的某一具体知识(点)进行回答。三是主体指向,即明确设问是否有特定的主体限制。特定的主体在政治生活中主要有党、政府、人大、公民、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在经济生活中主要有国家、企业、劳动者、消费者、农民等。另外,我们在审设问的过程中,还需要明确一些其他指向,如设问是否要求结合材料,设问有否针对特定的事件和现象等。我们若明确了设问的各种指向要求,其实也就基本上知道了这个题目该答什么,答题的针对性自然就能提高。
(2)审材料,明信息
试题材料是命题者精心选择的,往往蕴含丰富的信息,是回答问题的重要依据,许多题目甚至“答案就在材料中”。因此,在审题过程中必须重视审材料、明信息,做到材料“有什么”我们就“答什么”,避免信息遗漏,提高答题的全面性。在具体审材料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三个环节:一是读“全”材料,即全面阅读材料,养成对材料进行逐字逐句仔细分析的习惯,这是提高答题全面性的前提;二是读“准”信息,即对材料信息进行筛选,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的干扰,这是提高答题全面性的关键;三是读“出”知识,即对材料中提取出来的有效信息进行学科解读,用具体的学科知识对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组织答案。
(3)审意图,明目的
命题者在命题时,总是有明确的意图的,总是想通过这个题目考查我们相应的知识、能力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我们在审题时就要揣摩命题意图,明确题目要考查什么知识、能力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然后调用相应知识和能力作答,做到“要什么答什么”,提高答题的有效性。具体可分三步:一是目标定位,即要以命题者的思维思考问题——命题的目的是什么,要对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定位,有时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定位。这是顺利作答的前提。二是知能再现,即在完成第一步的基础上,对命题意图所考查的知识、能力作全面搜索,再现课本上的具体知识和自己所积累的各种能力。这是提高答题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三是恰当选用,即考生在自己再现出来的具体知识和各种能力中,根据设问和材料的要求正确选择、合理运用,组织答案。
2.全面“析”
解题的第二步是析题。一个题目需要考生分析的内容可能是很多的,但在具体解题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尤为重要。
(1)析关系
试题的分析,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分析试题中蕴含的各种关系,并从各种关系中来获得解题的信息和思路。首先要分析设问与材料的关系。试题的设问与材料的关系,从作用看可分为两类:一是单纯的引出问题;二是引出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对于第二类问题,需要考生解题过程对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中提取出解决问题所需的有效信息。其次要分析材料与课本的关系。要根据课本知识和设问要求,来确定材料中的哪些信息是有效的,哪些信息是无效的。再次,还需要对材料与材料的关系进行分析。一是要挖掘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原因与结果的联系、问题与对策的联系等;二是要进行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比较分析,以明确区别与联系,分析问题和成绩,把握现状和趋势等。
(2)析角度
政治主观题中有一些题目是比较开放的,往往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综合考虑,寻找尽可能全面的角度,以有效提高答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一是要善于从不同主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常见的题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如何解决”型,题目是要解决某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不是一个部门、一个方面所能够解决的,往往需要众多方面通力合作,对这类问题必须采用主体分析法,找出不同的主体;二是“有何意义”型,题目的材料中通常是一个事件、一种现象等,要我们分析事件、现象所产生或具有的意义,由于同一事件对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意义,所以也应该采用主体分析法,如对党有何意义、对国家和社会有何意义、对个人有何意义等。二是要善于从不同对象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最常见的有关“三农”问题,往往需要我们从农民、农业、农村、城镇以及国家等角度进行分析。三是要善于从不同层次(层面)的角度进行分析,最常见的是有些问题需要我们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不同角度展开分析。
(3)析范畴
政治主观题所呈现的事件、采取的措施或对策等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具体的,其所起作用或带来的影响也往往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具体的。因此,我们在解答相关题目时,分析问题范畴、明确具体范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答题过程中,我们一般可考虑两个范围,一是区域范围,主要考虑“国内”(又可分为当地、区域、国家)还是“国际”(又可分成“地区”和“世界”);二是内容(或知识)范围,把问题分解成“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文化”方面还是其他方面来分析。另外,某个问题的地位如何,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它的态度,人们在做出某种具体决策之前,一定会考虑到诸如可能性、必要性(有时表现为紧迫性)、重要性(特别是地位怎样、意义如何)、必然性等问题。因此,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就需要考生考虑可能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等范畴。
3.规范“答”
解题的第三步才是答题。经过仔细的审题和全面的析题之后,答题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个规范性问题。
(1)务求清楚
答题的过程是考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呈现给阅卷老师的过程,换言之,答案是要给别人看的。答案的书写务求清楚,这也是答题最基本的要求。这里的清楚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条理清楚,做到答案的序号化,最好每一点的答案前用比较醒目的①、②、③、④等带圆圈的数字序号来表示;同时要注意,每写完一点,应该另起一行再写下面的答案。二是要表述准确到位,用政治学科的术语来组织答案,而不能把政治主观题答成语文的“小作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必须要准确、牢固地掌握学科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而不能满足于大概知道的层次上。
(2)突出重点
答题过程中,在务求清楚的同时,还必须要注意突出重点。因为考生组织一道主观题的答案,往往会考虑到很多要点,因此在答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把自己认为最重要、最有效的答案点写在前面,而把模棱两可的答案写到后面;二是在一点答案中,要把最重要、最关键的句子写在前面,让阅卷者一眼能看到答案中的有效信息,千万要避免本末倒置,甚至使关键信息淹没在大量的“垃圾文字”当中,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3)强调结合
所谓结合,主要有两层要求:一是在答题中要做好学科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材料内容的结合,既不要单纯地搬教材知识,也不要机械地抄材料内容,而是要运用教材知识来分析材料内容,或者用材料内容来论证学科观点。二是在答题中要注意引用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中的有关内容。
二、重视练习三环节
如同解题是一个由审题、析题和答题等诸多步骤组成的完整过程一样,练习同样也是一个包含诸多环节的完整过程。这里,就以“练习”“反思”“整理”三个环节,从宏观的角度,对如何提高练习的有效性,特别是提升主观题的解题能力谈些看法。
1.高效“练”
练习,是高考复习的关键环节之一,其效益的高低,不仅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决定着高考的成绩。让自己的练习更高效,是很多高三学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1)转变观念
高考复习中,很多学生只是把练习简单地理解为“做题目”,认为题目做得越多,练习就越有成效,于是,高考复习就不可避免地陷入“题海”、并最终迷失于“题海”。提高练习的实效性,首当其冲的并不是方法问题,而是观念问题。练习本身并不是目的,而仅仅是检测知识、查漏补缺,并从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手段。因此,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通过练习自己收获了多少。唯有树立正确的练习观,端正了练习的目的,才有可能调整心态、落实行动,使自己朝着高效练习的方向行进。
(2)改进方法
如何练习?做题目呗。相信这是很多同学的回答。如果把“做题目”当成了练习的全部,那就失之偏颇了。其实,在高三备考复习中,“看题目”也是练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且是一种相对节约时间、更为高效的“练习”。“看题目”具体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想要点,即想题目答案的要点,思考题目可从哪几个点或哪几个角度来进行分析。第二步:对答案,即把自己所想到的要点与题目所给的的答案进行比较对照。第三步:找差距,即自己所想的要点与参考答案的差距,要从题目所给的答案中,找出自己所想的答案要点中“缺”了哪一些、“多”了哪一些。第四步:析原因,即分析自己所想要点与题目所给答案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第五步:理思路,即综合自己的思考与题目给出的参考答案,对题目答案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重新整理。在高考复习中,特别是到了高三后期,学生应把做题和看题结合起来,适当地减少“做题”的数量,而代之以“看题”。
(3)明确要求
我们有些同学是把练习和考试分开的,特别是对平时练习要求不高,以为练习时可以马虎一些,等到正式考试时重视就可以了。殊不知,习惯成自然,平时的练习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必然在正式考试中暴露无遗。因此,要实现练习的高效,离不开对平时练习的高要求。这种要求是正确、规范与速度的三位一体。练习的正确率自不待言,而规范和速度更是学生平时的练习中所欠缺的。就规范性而言,考生必须要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练习,无论是审题、析题,还是答案的书写,考试是怎样要求的,平时练习就必须怎样做。只有做到了平时的练习像考试一样严格要求,才能在考试中像对待练习一样心态平稳,发挥自己的应有水平。就速度而言,由于平时的练习时间要求不严,时间观念不强,不少考生一到考试,往往感到时间不够,导致会做的题目而来不及做。因此,在高考复习特别是高三后期复习中,考生必须十分注意练习时间的控制,对每一份试卷、每一份试卷的每一部分的用时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从容不迫、应对自如。
2.主动“思”
反思是练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练习后的主动反思,是保证练习高效的重要保障,千万不能忽视。
(1)思失误,找借鉴
平时练习中要处理好“做题”与“反思”的关系,既要认真做题,更要自觉反思,做到做、思结合:对自己做过的练习,对老师讲评过的试卷,一定要思考:自己的问题在哪里?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对自己今后的复习与考试有何借鉴意义?下面就是笔者在高考复习中帮助同学设计的一张反思表,供大家参考:
××××× 练习(考试)的自我反思 |
错题题号 |
失分情况 |
所考查的内容 |
错误的原因 |
|
|
|
|
|
|
|
|
|
|
|
|
|
|
|
|
本次练习(考试)的思考和启示: |
(2)思讲评,求内化
备高考复习中的很多练习,老师会在课堂上进行仔细的讲评。但有些同学是老师分析完了,也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光听老师分析,即使在课堂上你全都听懂了,也仅相当于你在歌剧院听某位名星的演唱,听出了这位名星演唱得“好”而已。但高考考场不是叫你去听的,而是要你自己去“唱”的,仅“听”懂显然不够。所以,备考复习过程中,考生一定要清楚:老师讲过的东西,不一定是自己的东西,只有经过自己思考,加以消化、吸收,才会真正地变成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3)思变式,拓思维
备考复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考生所面对的题目是无限的。考生千万不能把有限有时间用在做无限多的题目中。考生对自己所做过的题目作一些变式思考,效果远比做更多的新题来得实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试题进行拓展:一是设问主体变换,如题目中原来是问国家的,考生能不能把主体从国家变换成个人再进行思考;二是设问指向变换,如题目中原来是问原因的,考生能不能把原因换成措施或者意义;三是设问范围变换,如题目原来要求用A知识作答的,考生能不能考虑用B知识作答;四是设问角度变换,题目原来是从正面角度设问的,考生能不能让换个角度从侧面甚至反面的角度来思考一番,等等。通过这种变换,不但可以使自己的思维得以拓展,更能大大提高练习的实效性。
3.系统“理”
在高三备考复习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的题目。如果我们不善于对这些题目进行系统整理,那么我们的练习注定只能是低效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试题归纳,从自己平时的练习中提炼出学科学习的方法,要把具体的题目之“石”点化成学科学习的思想方法之“金”。
(1)题型归类
题型归类即考生对自己平时练习中的主观题按其题型进行归类,并对每一种类型题目的命题特点、解题思路进行揣摩与把握。在高三政治备考复习中,考生有必要对高考政治主观题设问的基本类型作一个盘点,准确把握每一种设问的基本特点,进而熟练掌握每一种设问的答题要领。考生只有对各种题型了然于胸,才能在考试中从容应对、得心应手!根据具体的设问方式,政治主观题大致可分为描述类、意义类、认识类、体现类、措施类、启示类、原因类等七种基本类型。对基本题型的熟悉,有助于考生在在考场中心态平稳,解题思路清晰。
(2)方法归类
方法归类即考生对自己平时练习中所做过的题目,从解题方法的角度进行归类分析。不同类型的题目,虽然特点有异,思路有别,但又都会存在一些共性的方法,如材料分析法、角度分析法、主体分析法、意图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等。我们在备考复习中若在自己的关注中建立起了各种解题方法的典型模型,我们的思路将会变得很宽广。如果拿到一个我们一时无从下手的题目,我们能有意识地回归课本、分析材料、寻找角度、确定主体,等等,就一定能找到回答的突破口的。
(3)热点归类
时政热点历来是政治备考复习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到了备考复习的一定阶段,就需要考生对自己平时练习中的题目,以热点问题为依据,做一些归类工作。把练习中有关某一热点的试题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就会无形当中提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又有助于自己对相关热点问题的准确把握。
主观题解题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主观题的解题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也是“悟”出来的。因此,我们在备考复习中,既要从微观上唱好解题的“审”“析”“答”的三步曲,也要从宏观上重视“练”“思”“理”的三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