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尔系数低于0.3,既展现出消费升级的未来趋势,也折射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
这段时间,恩格尔系数又一次回归公众视野。原因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写的《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指出,2017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9%,中国第一次进入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富足区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这意味着什么?
恩格尔系数,说的是食物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被认为是对一个家庭或国家富裕程度直观简洁的度量。七成支出花在吃以外,意味着“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有更多财富进行其他消费。这样的变化,符合人们的感性认知:舍得旅游的人多了,坐高铁、坐飞机变得平常;出了新款手机,很容易成为全社会的谈资;电影还没上映,往往引发全民期待,教育文娱消费大大增加,医疗保健也成刚需,消费的光谱越来越宽,消费的转型升级看得见、摸得着。应该说,“富起来了”已是共识。
透过消费结构变迁,看得见40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整体水位。当消费从物质向服务延伸,从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从模仿型向个性体验跃迁,背后是耐用消费品供给增加、价格下跌,是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也是互联网经济势不可挡的开疆拓土。借由这个系数,我们看得到需求侧与供给侧的互动,找得到微观生活变迁与宏观经济巨变的联系,我们也触摸得到中国正在发生的消费升级与需求升级过程。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这一群体具有较高的教育和收入水平,也将对优质产品和服务产生更高诉求,这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重大机遇。
然而,恩格尔系数之魅力在于简洁,弊病也在于简洁。因为文化心理差异、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复杂影响因子,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学术界就开始讨论恩格尔系数在国内应用的失灵问题。一个有趣的点是:吃。多年前,就有经济学家举过一个例子:杭州年轻人有钱后反而更爱下饭馆,导致恩格尔系数不降反升。类似的,广东经济发展全国名列前茅,但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原因还是“好吃”“重吃”“会吃”。160年前“不太懂吃”的德意志经济学家恩格尔,大概没能计入这样的文化差异。
正因此,放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还应该更加全面地认识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的持续走低,与国内农产品长期维持低价也有很大关系。居民“食物消费支出比重减少”的背后,是肉禽蛋奶等农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传导到农民身上,可能造成增收相对困难。一些贫困地区家庭为看病、为培养孩子,在医疗、教育上投入巨大。有报道在《宁夏统计年鉴2017》数据基础上估算,2016年宁夏城镇恩格尔系数仅为24%、农村恩格尔系数也只有26.47%,看数字早已进入“发达区间”,但这背后显然还潜藏着隐性贫困。因此,恩格尔系数低于0.3,既展现出消费升级的未来趋势,也折射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现实警示我们,实现全面小康依然重任在肩。
恩格尔系数持续降低,为中国总体发展而骄傲是应该的,但更要清醒认识到,现实的复杂性往往超越一个简单的经济学系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对焦每一个普通人的获得感,比关注一个系数更具温度也更为精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