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学生到现在当了老师,经历了一些同学或学生的起起落落,很有感慨,其中包括从初三到高一这一惊险的一跃。小学的成绩经常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考完都是其乐融融的,有差别也不会让人感到不安。从中考开始,人群被慢慢开始分类,这也是为什么邻居的孩子是不少“痛苦”根源的原因,因为我们在不停地进行比较。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被挑选,虽说成才道路千万条,但读书上大学相对是最不坏的选择。你能看到有些孩子经受住了这一过程中的风风雨雨,而有的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了成长的烦恼导致功败垂成,甚是可惜。从初中向高中生角色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家长、学校予以高度关注,因为不少孩子跌倒在高中的起跑线上。
这一转变过程简单的说主要是两个方面:学习与生活。对这两个方面的关注就是我们开展工作的重点。
学习方面第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学习动力不足,自我放松。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成长过程顺风顺水,到了初三他们就感觉那段时间是世界上最累的时间,就读高中后岂能不放松一下。再者不了解内情的他们看到新闻报道说目前大学录取率已达到了某个指标,本科录取率多少等等,难免会有这种情绪和思想。有必要要让学生知晓几个事实:一是能进入高中做同学的都是原来班级里的佼佼者,而高考又将在这一群体中进行一次筛选,你准备怎样面对这件事。二是大学录取率高,并不是重点大学录取率高。湖北2018年理科23万录取一本5万人左右,文科13万录取一本1万人左右,难度不小。并且这6万人的一本中,只有3万左右是985和211大学,也就是目前一半的一本名额只是省属重点院校。三是既然大学录取率高,也就是说将来身边都是大学生,所以普通大学毕业生在未来竞争力会变小。
第二个大的问题就是不适应高中学习的节奏。小学、初中知识少,所以部分学生可以考前突击,只要作业认真写完,成绩可能不会太差。进入高中还用这种方法,最后等缓过神来发现时间耽误了,内容落下了,甚至产生心理问题。这与初高中学习内容的量和难度有很大关系。高中学习数量上来说知识繁多,从难度上来说难度加大,如果不了解这一情况很容易做出误判。对此,可以从各学科角度印发资料或派人开讲座,从事实角度让学生感受到初高中的不同,从方法角度让学生知道掌握应对的办法。
当然,针对学习方面的适应过程,9月份在国庆节前后可以组织一次考试,军训结束之后就可以动员。第二个方面是涉及到学校的一些活动除了不能延期的,个别活动可以稍作延期,先把9月学习习惯培养月度过再举行。否则在8、9月份有军训、教师节、中秋节、防空演练、红歌会、运动会、国庆假期等,对学生的确有意义的事情累积到一起就可能产生副作用。
高中生活是为学习服务的,现在的学习是为将来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服务的。个别学生学习出现的状况由是生活习惯带来的。对住校生来说,突然转变一个生活环境对他们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即使是走读生,换了一个学校也是不小的挑战。作为成年人如果我们感受不到或者不能深切的体会到他们内心的一些失落、孤独或苦闷,怎能做好思想工作激发斗志呢。就像曹文轩作品中所反映的,任何一个青少年的成长不可能全都是开心和快乐,肯定伴随着徘徊、苦闷和挣扎,排解和面对负面情绪的过程本身就是成长。
在生活方面。首先班主任是第一责任人,在开学的一个月内,需要与班级每个学生进行一次谈话,时间可长可短,内容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建立起对新的环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其次,建立任课老师导师制。班主任只有一个人,各种纷繁复杂事物有时候担子过重。如果把任课老师的力量调动起来,每科老师分配几个学生,这样就把力量分解了。平时的一句关心,作业上的几句批语,生活上的温暖指导,都会在学生心里荡起涟漪。
第三,根据学生情况建立学习小组。这个学习小组包括座位、卫生、作业、学习、纪律、交费等项目,适当的进行评比,让内向者有伙伴,让话多的有约束。主要的目的还是让学生快速适应新的班级生活。我党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组织化农民,没有组织的群众只是群氓而已,毫无战斗力。现代经济学研究也显示,集体行动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组织化。还可以根据不同生源地进行同乡会建设,但要把握导向避免成为团团伙伙。
第四,邀请已毕业优秀学生现身说法。能顺利地度过高中生活并取得良好的结果,在这一方面肯定有自己独特的心路历程。特别是一些亲身奋斗和改变的经历更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因为讲好他们那个年龄的故事就需要那个年龄的人。
第五,印发学生一日生活常规安排表。我们观察一些名校,其中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很多事情安排的特别具体,用高端大气的话说就是用制度化的方式处理事情。学生每天的时间可以有个性安排,但绝大多数时间需要明确的告诉他们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该做什么。任务驱动、目标明确就会让学生有方向感,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限时训练的原因。传统的各科布置作业的方法可能出现打乱仗、时间不均的情况,一日生活常规安排表将时间细化,如果没有完成或者拖延,将对其造成无形的压力,变相就提高了效率。
第六,关注学生心理的落差。能考到省重点中学的学生在原来班级都是佼佼者,一个班可能只有几个人。因此处处受到了优待,从老师的配备到座位的调整,从心理的疏导到学业的辅导等等。但是进入新的环境,这些优待没有了,自身的优点也不那么突出了,所以不少学生就有失落感和不受重视感。再加上学生每天的时间安排的很紧凑,任课老师家可能也住的远,导致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时间很少,无形中好像自己什么都不是,奋斗的动力可能就会慢慢退却。这需要做好引导:一是要让学生抛弃或多或少的特权思想,大家是在新的起跑线上。二是提出重建自尊与自信的方法,那就是行动与进步,而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三是认识到学生心理落差产生的个性原因,做到有针对性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四是老师和学生在这段时间都要多付出,尽快度过适应的时间。
总之,从初中生到高中生角色的转变对学生来说是一场无形的考试,对一所学校来说也考验着这方面的组织管理视野与思路。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说的有点过头,但从另一个角度道出了人生起步阶段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说,高一上学期影响不少学生的三年,而这三年又会影响他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