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三大基本规律训练试题】
1.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小麦,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小麦。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上述讨论中:
A.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B.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C.甲的说法没有违反逻辑规律 D.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没有违反逻辑规律
2.“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所有学生都是不勤奋的。”以上议论的逻辑要求:
A.违反同一律 B.违反矛盾律 C.违反排中律 D.不违反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3.下面是甲乙两个同学的对话
甲:“我和同桌关系很好,没有发生过矛盾。”乙:“我不相信,矛盾具有普遍性,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甲违反了思维明确性的要求 ②乙违反了逻辑思维确定性的要求
③乙违反逻辑思维一致性的要求 ④乙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辨识谬误、纠正错误,是逻辑思维的题中之义。从逻辑思维规则的视角看,对逻辑错误分析正确的是:
序号 |
表达 |
错误分析 |
① |
南沙200多个岛礁如同无数颗珍珠。 |
违背矛盾律 |
② |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
定义过宽 |
③ |
有些青年不是发明家,有些青年是不知识分子,所以有些知识分子是发明家。 |
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 |
④ |
除非经常反思,否则生活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只要经常反思,生活就是有价值的。 |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中肯定前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后件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鲍西亚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她的父亲在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求“猜匣为婚”:三个匣子中只有一个匣子里装着鲍西亚的照片,金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银匣子上刻着“肖像在金匣子中”,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为真,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①根据矛盾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必有一真
②根据排中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必有一真
③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为真
④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为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经典古体诗歌往往既充满了诗意之美,也充满了逻辑之美。对于下列诗句,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甲: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丙: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丁: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①甲诗中表达的思想违背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错误
②乙诗运用了联想思维的畅想方式,是一种形象化想象
③丙诗句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其条件关系是成立的
④丁诗句体现对事物功能认识的反向思维,属逆向思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建筑作为园林的要素之一是中国园林的特点,已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园林建筑始于汉唐时期。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角度看,“中国园林建筑始于汉唐时期”这句话:
A.违背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B.违背了矛盾律,同时否定了两个矛盾的论题
C.违背了同一律,故意混淆概念,转移论题
D.违背了排中律,同时肯定了两个矛盾的论题
8.在日常思维中,人们常常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我是福建人,也不是福建人——违反了矛盾律
②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违反了“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③邮件有电子邮件、平寄邮件、国际邮件——违反了“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④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我是中国人,所以我是勤劳勇敢的——犯了“四概念”错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甲说:“所有的鸟都是会飞的。”乙说:“有的鸟不会飞。”丙说:“你们俩说得都对。”丁说:“你们俩说得都不对。”根据材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②丙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③丁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④丁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对政府的某项政策,有的人赞同,有的人反对,这两种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可见,不存在所有人都通用的共同语言。以下与题干推理所犯的错误近似的是:
A.白头翁会飞,王爷爷是白头翁,所以,王爷爷会飞
B.文学作品分为小说、诗歌、散文、调查报告、科技论文等
C.这个观点既不属于辩证法,也不属于形而上学,我看两者都有点像
D.美国一直宣称其一个中国政策没有改变,但又让高官会见台湾地区领导人
11.在某校高二年级足球联赛中,有四支球队进入半决赛,同学们一起预测冠军归属。
甲:高二(1)班将成功卫冕乙:高二(6)班会赢得冠军
丙:高二(9)班将会夺冠
丁:高二(6)班不会夺冠 |
决赛结果表明,四人中只有一人预测正确。综合上述条件,推理正确的是:
①根据排中律,甲和丙之间必有一真 ②根据矛盾律,乙和丁之间必有一假
③丙的判断为假,则甲的判断为真 ④丁的判断为假,则乙的判断为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女儿问:有外星人吗?爸爸答:宇宙中外星人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爸爸的回答:
A.是根据实际做出的回答,没有违背逻辑思维基本要求
B.用“宇宙中外星人”代替“外星人”,违背了同一律
C.“可能有”与“可能没有”自相矛盾,违背了矛盾律
D.“可能有”与“可能没有”没有明确,违背了排中律
13.某网络有乱港分子“黑米粉”说,世界上很多殖民地后来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香港就曾经是英国殖民地,所以香港应该庆幸曾经被殖民。网友“红对勾”借疫情回怼:新冠疫情爆发后,人们的健康卫生意识大大增强,但没有人会庆幸遇到它。所有人痛恨“新冠”,反对病毒,同时感谢那些抗击疫情的英雄!某校部分高三学生参与评论,下列跟帖表达合理的是:
①“黑米粉”的言论存在四概念的问题,且大前提错误,违背矛盾律
②“红对勾”使用了类比推理,创新性地解决了一些人思想上的困惑
③“殖民”只是香港发展的必要条件,还要有其他条件促进香港发展
④“殖民地后来得到好的发展”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不能保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某法庭在审理某案件时,四位法官对某一个犯罪嫌疑人的量刑问题进行讨论:甲法官说:“对该犯既要从重处罚,又要从轻处罚。”乙法官说:“既不能从重处罚,又不能从轻处罚。”丙法官说:“该犯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青年。”丁法官说:“我看从重和不从重处罚都不好。”四位法官的话违反了:
①甲法官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②乙法官违反了同一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③丙法官违反了矛盾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④丁法官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有一些话语,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细细推敲,发现它是违背逻辑思维规则的。以下对话语所犯逻辑错误判断不正确的选项有:
①“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
②“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犯了“否定定义”的错误
③“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犯了“划分不全”的错误
④“我既不是无神论者,也不是有神论者”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经典诗词往往是诗意美与逻辑美的统一。甲: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乙: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丁: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对于上述诗句,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甲诗违背思维明确性的要求
B.乙诗句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C.丙诗运用了联想思维逻辑制约的畅想方式
D.丁诗句体现对事物之间因果关系认识的反向思维
17.在谈到明天的天气时,甲同学说:“明天肯定会下雨”,乙同学说:“明天肯定不会下雨”。下列对上述观点评论中正确的是:
A.按排中律要求,两个观点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B.如果同时支持两个观点,则违反了逻辑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C.如果两个观点都不支持,则违反了逻辑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D.由甲观点中的“会下雨”到乙观点中的“不会下雨”属于偷换概念错误
18.某便利店被盗,警方锁定四名嫌疑人,以下是询问笔录的部分内容:
甲:不是我偷的。
乙:是丁偷的。
丙:是乙偷的。
丁:不是我偷的。”
假如其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根据他们的回答,警察可以推断出作案的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9.某班同学在学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时,进行了如下讨论:
①小张:“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
小王:“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②小高:“下晚自习后,整个教学楼漆黑一片,只有高三1班还亮着灯。”
③小赵:“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
④小李:“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
其中,所犯逻辑错误相同的一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美参议院议长佩洛西不顾我国坚决反对,执意访问台湾,为台独势力撑腰,严重破坏台海和平稳定。2022年8月19日,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接受CNN采访时妄称,中国在佩洛西访台问题上反应过度,成为台海不稳定因素,导致中美关系出现危机。作为驻华大使,伯恩斯不仅没有为中美关系搭建桥梁,反而颠倒黑白数次“拆桥”。伯恩斯的观点在逻辑上:
①倒果为因,抹黑中国政府捍卫主权的正当行为
②偷换概念,为美国的恶劣行为寻找合理的借口
③构造联系,人为截取事实片段主张利己性结论
④换质推理,意在表达中美关系危机的真正原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三名犯罪嫌疑人中有一人是主谋。警察对他们分开审讯,问他们谁是主谋。甲说:“不是我。”乙说:“不是我。”丙说:“是甲。”如果三名嫌疑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则警察运用的逻辑思维要求及找出的主谋对应正确的是:
A.思维的明确性——甲 B.排中律——乙 C.思维的一致性——丙 D.矛盾律——乙
22.下列选项与“小郭强颜欢笑,安慰着他那不省人事的爱人”这句话违反相同逻辑规律的是:
A.说“有的规律可以违背”这固然不对,但“所有的经济规律都不可违背”这种说法也太绝对化了。
B.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年满十八岁,那么就一定有选举权这种说法是对的,当然我也认为虽然一个人年满十八岁,但不一定有选举权这种说法也有道理。
C.砒霜是有害的毒品,又是有益的药物。
D.有人说我这个人太骄傲。骄傲有什么不好?我就是为祖国的古老文明而骄傲。
23.当前,国际战略安全面临许多重大挑战,美国在核政策上大搞“双标”:一方面,在国际社会极力推行防核扩散战略,甚至不惜以莫须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入侵、制裁伊拉克;另一方面,公然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协助澳大利亚建立核潜艇部队,构成严重的核扩散风险。从逻辑思维角度看,“美式双标”:
①偷换概念,不符合同一律对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②骑墙居中,违背了排中律对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③融贯不一,背离了矛盾律对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④自相矛盾,其论调就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一致性特征,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下列选项中违反矛盾律的是:
①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
②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既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
③物质是不灭的,那么作为房屋的物质都是不灭的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下列说法违反矛盾律的是:
A.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B.有的人拼命追求轻松
C.在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人不是学生
D.采纳他的建议,或者不采纳他的建议,我都不赞成
26.前不久,某中学组织本校青年教师开展交通疏导、文明劝行活动,安排小赵、小钱、小孙和小李等四位老师同一天参加活动,但他们中有一人没有参加。当问到谁没参加时,他们回答如下:
小赵:小孙没有参加。
小钱:小李没有参加。
小孙:如果小李来了,就是我没有参加。小李:没参加的不是我。
如果他们当中有一人说了假话,可以推理出没有参加活动的是:
A.小赵 B.小钱 C.小孙 D.小李
参考答案:
1,A【详解】A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断定了这块地“应该种小麦”和“不应该种小麦”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A符合题意。B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而乙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B说法错误。C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C说法错误。D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2,B【详解】A同一律要求每一思想自身必须保持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材料中的观点并没有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也没有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A不符合题意。B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所有学生都是不勤奋的。”是矛盾关系,B符合题意。C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材料中并没有同时否认“A”和“非A”,C不符合题意。D以上议论的逻辑要求违背了矛盾律,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3,C【详解】①甲说的是生活中的矛盾,没有违反思维明确性要求,①错误。②④甲说的是生活中的矛盾,乙说的是哲学上的矛盾,两人矛盾的含义不同,乙违反了逻辑思维确定性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②④正确。③“矛盾具有普遍性,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违反逻辑思维一致性的要求,③错误。故本题选C。
4,A【详解】①“200多个”与“无数”相矛盾,该判断违反了矛盾律,①正确。②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犯了“比喻定义”而非“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②错误。③“有些青年不是发明家,有些青年不是知识分子,所以有些知识分子是发明家”明显是由两个否定前提得出结论,犯了“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的逻辑错误,③正确。④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正确推理结构只有肯定前件而在结论中肯定后件和否定后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前件两种,“除非经常反思,否则生活是没有价值的”可以转换为“如果不经常反思,生活就是没有价值的”,由该前提推出“只要经常反思,生活就是有价值的”,这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后件的错误推理结构,可见,该推理的错误并非肯定前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后件而是否定前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后件,④排除。故本题选A。
5,D【详解】①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银匣子上刻着“肖像在金匣子中”,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的,根据矛盾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①不选。②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这两句话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体现了排中律,②入选。③④根据排中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必有一真,而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的,所以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一定是假的,③不选,④入选。故本题选D。
6,C【详解】①“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意思是泾溪中有礁石水流很急的地方,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船沉没人遇害的消息,反而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说有船沉没的消息,运用了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并没有违背矛盾律,①错误。②“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联想思维的畅想方式,是一种形象化想象,②正确。③“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意思是如果说琴声是从琴上发出来的,那么放在匣子中的琴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呢?如果说琴声来自弹奏它的手指,那何不就在你的手指上听呢?这不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③错误。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思是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体现对事物功能认识的反向思维,属逆向思维,④正确。故本题选C。
7,A【详解】A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中国园林建筑始于汉就不会始于唐,始于唐就不会始于汉,断定它们都成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A正确。B“中国园林建筑始于汉唐时期”违背了矛盾律,同时肯定了两个矛盾的论题而非同时否定了两个矛盾的论题,B错误。CD“中国园林建筑始于汉唐时期”这句话违背了矛盾律,不涉及同一律排中律,CD不选。故本题选A。
8,B【详解】①福建人与非福建人是自相矛盾的,违背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福建人与不是福建人必有一假,①正确。②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违反了“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棉花、黄麻属于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与粮食作为并列,②错误。③邮件有电子邮件、平寄邮件、国际邮件违反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③错误。④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这个中国人是整体概念,我是中国人,这里的中国人是个体概念,加上勤劳勇敢、我有四个概念,所以犯了“四概念”错误,④正确。故本题选B。
9,C【详解】①②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你们俩说得都对”同时肯定甲乙相互矛盾的两个论断,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而不是违反排中律,①排除,②正确。③④丙的说法就同时否定了甲乙相互矛盾的两个思想,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不是违反了矛盾律,③正确,④排除。故本题选C。
10,A【详解】题干推理所犯的错误是偷换概念。A“白头翁会飞”中白头翁是一种鸟,“王爷爷是白头翁”中白头翁形容白头发的老人,是偷换概念,A观点符合题意。B文学作品应分为有塑造形象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和没有塑造形象的是一般实用文章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而应用文包括调查报告等,属于越级划分,B观点不符合题意。C这个观点既不属于辩证法,也不属于形而上学,我看两者都有点像,违反了“排中律”,C观点不符合题意。D美国一直宣称其一个中国政策没有改变,但又让高官会见台湾地区领导人,违反了“矛盾律”,D观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11,D【详解】①排中律要求任何人不能同时否认一个命题(A)及其否定(并非A),即A和非A必有一真,甲和丙并非A和非A的关系,①错误。②矛盾律要求两个互相矛盾或者具有上反对关系的命题,不可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乙和丁相互矛盾,②正确。③丙的判断为假,只能说明9班不会夺得冠军,与1班是否夺冠无关,③错误。④丁的判断为假,则6班会夺冠,乙的判断为真,④正确。故本题选D。
12,A【详解】A宇宙中外星人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回答是基于客观未探索到的实际,并没有违背逻辑思维基本要求,A正确。B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用“宇宙中外星人”代替“外星人”并未违背同一律,B错误。CD“可能有”与“可能没有”可以同时并存,是相容选言判断,没有违背了矛盾律和排中律,CD不选。故答案选A。
13,C【详解】①四概念违背的是同一律,而非矛盾律,①错误。②网友“红对勾”,借疫情回怼,使用了类比推理,创造性的解决了一些人思想上的困惑,②正确。③“殖民”并非香港发展的必要条件,③表述错误。④并不是所有的殖民地后来都能得到好的发展,所以殖民地后来得到好的发展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并不保真,④正确。故本题选C。
14,B【详解】①既要从重处罚,又要从轻处罚,说明了甲法官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①说法正确。②乙法官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②说法错误。③“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是违反了同一律,③说法错误。④要么从重,要么不从重处罚,因此丁法官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B。
15,A【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①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把眼睛比喻为窗户,犯了“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而不是“定义过窄”的错误,①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②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违反这一逻辑规则,就会犯了“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违法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而不是犯了“否定定义”的错误,②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③选票可以分为赞成票、反对票、弃权票,因此,“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的说法犯了“划分不全”的错误,③正确,但不符合题意。④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是”个大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做“两不可”。可见,“我既不是无神论者,也不是有神论者”这一说法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犯了“两不可”的错误,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16,B【详解】A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符合辩证法的观点,并没有违背排中律,A不选。B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是“晓声”必不可少的条件,“观千剑”是“识器”必不可少的条件,均是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B入选。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运用了联想思维的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C不选。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对事物功能认识的逆向思维,D不选。故本题选B。
17,B【详解】A按排中律要求,两个观点不能同假,必有一真,A排除。B矛盾律强调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明天肯定会下雨”和“明天肯定不会下雨”,这两个观点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如果同时支持两个观点,则违反了矛盾律,违反了逻辑思维的一致性要求,B正确。C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因此,如果两个观点都不支持,则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反了排中律,就是违反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违反了同一律,则是违反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C排除。D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由甲观点中的“会下雨”到乙观点中的“不会下雨”不属于偷换概念错误,D排除。故本题选B。
18,B【详解】ACD根据排中律的要求,首先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之间确定必有一假,材料中乙与丁的说法是相互矛盾,那么,甲、丙说的都是真话,由此推断乙是案犯,ACD排除。B根据材料可以推断乙是案犯,甲、丙、丁都不是作案的人,B正确。故本题选B。
19,C【详解】①“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的说法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②“整个教学楼漆黑一片”与“高三1班还亮着灯”相互冲突,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③“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同时否定两个矛盾的命题,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④“坚信”与“不要相信”相互冲突,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可见②④所犯逻辑错误相同,①和③与其他各项所犯的逻辑错误都不相同。故本题选C。
20,A【详解】①伯恩斯故意舍弃佩洛西窜台、支持台独,这个直接导致台海地区不稳定的原因,反而把中国政府和人民采取坚决措施应对台独分裂势力,说成是台海不稳定因素,并导致中美关系出现危机,这在逻辑推理上是典型的倒果为因,①理解正确。③联系是客观的,要科学认识联系,合理推理,不能随意构造联系,裁切事实。③符合题意,表现了美国官僚政客的霸道嘴脸。②④伯恩斯不仅没有为中美关系搭建桥梁,反而颠倒黑白数次“拆桥”,没有涉及偷换概念和换质推理,②④不选。故本题选A。
21,B【详解】AB题干表明只有一个嫌疑人说了真话,甲和丙的话正好相反。根据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因此说真话的人一定在甲和丙两人之间,因此可以断定乙说的是假话,从而判定乙是主谋,排中律对应的是思维的明确性要求,本题中明确性要求指向乙,而不是甲,A排除,B正确。CD合乎逻辑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容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法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做“自相矛盾”。题干表明只有一个嫌疑人说了真话,甲和丙的话正好相反,这可以推断出,甲和丙之中有一人说的是假话,但无法推断出谁说的是真话,因此,根据矛盾律,无法判断丙否是主谋,排除CD。故本题选B。
22,B【详解】“小郭强颜欢笑,安慰着他那不省人事的爱人”这句话中“强颜欢笑安慰”与“不省人事”自相矛盾,二者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违反了矛盾律。A“有的规律可以违背”不对,“所有的经济规律都不可违背”说法太绝对,这违反了排中律,“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A不合题意。B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年满十八岁,那么就一定有选举权这种说法是对的;我也认为虽然一个人年满十八岁,但不一定有选举权这种说法也有道理。这两句话自相矛盾,违法了矛盾律,与题干所犯错误相同,B符合题意。C砒霜是有害的毒品,又是有益的药物。这是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是哲学上的矛盾,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C不合题意。D有人说我这个人太骄傲。骄傲有什么不好?我就是为祖国的古老文明而骄傲。句子中前后两个“骄傲”不是同一概念,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D不合题意。故本题选B。
23,D【详解】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这是同一律的要求,违反同一律的表现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①不选。②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这就要求符合排中律的要求,②不选。③④美国的双标一方面在国际社会极力推行防核扩散战略,另一方面,协助澳大利亚建立核潜艇部队,这是自相矛盾的体现,其论调就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背离了矛盾律对思维的一致性要求,③④入选。故本题选D。
24,B【详解】①既然坚信了哲人的名言,又说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在逻辑上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①符合题意。②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既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这一判断对光这一事物作了真实的表述,运用了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并不违反矛盾律,②与题意不符。③物质是不灭的,那么作为房屋的物质都是不灭的。该判断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违反了同一律而非矛盾律,③与题意不符。④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又认为马克思主义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逻辑上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5,B【详解】A“死了”是指自然生命的结束,“活着”是指精神永存,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的,因而属于辩证矛盾,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A排除。B“拼命”与“追求轻松”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B符合题意。C在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人不是学生。表示两类不同身份的人,并不矛盾,C不符合题意。D“采纳他的建议”与“不采纳他的建议”都不赞成是两个矛盾命题,都加以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反了排中律,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6,C【详解】ABD题干中指出四人当中必有一假,由此可知可根据矛盾律来进行推理,矛盾律是指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反对或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承认它们都是真的,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以此推断,小钱和小李的回答是互为矛盾的,其中必有一假,假设小钱说的是假话,那么其余三人说的话均为真话,据此可推断出小孙没参加活动,故ABD不选。C根据矛盾律的知识,“A”和“非A”中必有一假,以此推断,小钱和小李的回答中必有一假,假设小钱说的是假话,那么其余三人说的话均为真话,据此可推断出小孙没参加活动,故C正确。故本题选C。
排中律和矛盾律,有哪些本质区别?
首先明确两个定律:
1、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命题,不可能同时真,必有一假。
2、排中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可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
对比两个定律的叙述可以发现,最主要的不同是:矛盾律中包含了对互相反对的命题的判断,而排中律则只包含了对互相矛盾的命题的判断。
这里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对。
互相矛盾:两个命题互相矛盾,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互相反对:两个命题互相反对,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举个例子:
如“小张是成都人” 和 “小张不是成都人”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
而 “小张是湖南人” 和 “小张是江西人”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回到这两个逻辑基本规律,明确了上面两个概念我们就应该知道,对于一个命题该到底该应用哪一个定律?
首先判断涉及到的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还是互相反对的,如果是互相反对的,只能使用矛盾律,如果是互相矛盾的,那么接下来就要判断:如果是同时肯定两个命题,则违反了矛盾律,因为矛盾律规定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如果是同事否定两个命题,则违反了排中律,因为排中律规定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
下面再举两个例子。
某珠宝商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罪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问题一:如果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则以下哪项断定为真?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问题二:如果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真的,则以下哪项断定为真?
A. 甲是罪犯
B. 乙是罪犯
C. 丙或丁是罪犯
D. 已知条件不一致,会推出互相矛盾的结论。
首先说问题一。乙和丁的口供互相矛盾,根据矛盾律,必有一假。又由“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这一条件,得知甲和丙说真话,由此又可推出“丁是主犯”。因此,丁说假话,作案的是丙和丁。因此答案选B。
然后是问题二。乙和丁的口供互相矛盾,根据排中律,必有一真。又由“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真的”这一条件,得知甲和丙说假话。由甲说假话,可得:丙不是罪犯。由丙说假话,可得:丙是罪犯,但丁不是主犯。矛盾!
由丙说假话,得出:丙是罪犯,但丁不是主犯,根据的是以下公式:
^(p=>q) <=> p=>^q
因此答案选D。
矛盾律和排中律主要有以下区别:
第一,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既适用于互相矛盾的命题,也适用于互相反对的命题,排中律则不适用于互相反对的命题。
第二,逻辑要求不同。矛盾律要求,对于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都加以肯定,必须从中否定一个。排中律要求,对于互相矛盾和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命题,不能都加以否定,必须从中肯定一个。
第三,所犯错误不同。违反矛盾律,犯“自相矛盾”即“两可”的错误。违反排中律,犯“模棱两可”即“两不可”的错误。
例如,有一个班级的同学分为四组,讨论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第一组同学坚持,世界上先有鸡。第二组同学坚持,世界上先有蛋。第三组同学认为,既可以说世界上先有鸡,也可以说世界上先有蛋。第四组同学认为既不能说世界上先有鸡,也不能说世界上先有蛋。
显然,由于“世界上先有鸡”和“世界上先有蛋”,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都真,也不能都假。第三组同学都加以肯定,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第四组同学都加以否定,犯“模棱两可”的错误。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同学如果错,都不是逻辑错误,而只是知识错误。
什么是概念?如何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思维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是逻辑学首先需要研究的对象。人们都认为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而且,它所反映的是一切能被思考的事物。比如:
自然现象:日、月、山、河、雨、雪……
社会现象:商品、货币、生产力、国家、制度……
精神现象:心理、意识、思想、思维、感觉……
虚幻现象:鬼、神仙、上帝、佛……
如果有时间,可以叫学生罗列下,高中政治各模块提到地概念,尤其是新时代提出地新概念,这也是备考过程中要掌握地必备知识高中政治新教材必修-选修7个模块高考必备知识电子稿
概念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非本质属性的反映就不是概念。比如:
(1)雪:由冰晶聚合而形成的固态降水。
(2)雪:一种在冬天飘落的白色的、轻盈的、漂亮的像花一样的东西。
上述两个关于“雪”的描述中,(1)反映了“雪”的本质属性,即固态降水;(2)虽然从时间、颜色、重量、形状各方面都对其进行了描述,但都是关于它非本质性的描述,并没有反映出决定“雪”之所以为“雪”的本质属性,所以不能成概念。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颜色”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光的各种现象或使人们得以区分在大小、形状或结构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体的视觉或知觉现象;
“国家”这个概念的内涵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学校”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素质教育的机构。
需要指出的是,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与概念的内涵是两个概念,不能等同起来。也就是说,概念的内涵是被反映到主观思维中的概念的含义,而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简单地说,就是如果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是镜子外面的事物,那么概念的内涵就是镜子外面的事物反映到镜子里的那个影像。被镜子反映的事物和镜子里的那个影像是两个层次的事物,被反映的对象和反映在头脑中的概念也是两个不同的层次。
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是在指“谁”,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什么。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比如以上例子中讲到的商品,其内涵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那外延就是一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比如手机、电脑、书籍、服装等。
还比如国家,其内涵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那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不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形态的国家,如中国、美国、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都是国家的外延。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两种存在着反变关系,也就是说,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大,外延越小。比如上面提到的学校,如果再具体点,像笔者所在的学校是高中,学校是属的概念,高中是种的概念,因为学校还有大学、小学等。“学校”这个概念的内涵要比“高中”这个概念的内涵要少,但其外延就大于“高中”的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