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综述】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中指出: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宪法权威。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纂,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全面落实重大决策程序制度。
(二)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
(三)严 格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完善公益诉讼制度。
(四)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45号主席令予以公布,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这部法律。
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和附则,覆盖了公民从摇篮到坟墓各阶段的各种权利。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消费借贷、生产生活,每个人终其一生,都能从里面找到答案。该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这部法律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了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二、【知识链接】
1.经济生活
(1)国家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完整的宏观调控体系。民法典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发挥着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是以法律手段调控市场的依据。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效益经济,更是法治经济。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基础。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2.政治生活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民法典的编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回应人民的法治需求,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提供法律保证。
(2)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体现了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最高立法权。
(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法典的编纂过程,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表决通过和施行,有利于完善我国法律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民法典的编纂表决通过施行,体现了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不国家意志,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文化生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对经济、政治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的作用;优秀文化塑像人生。民法典的出台对我国经济、政治领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有利于引导国民树立契约精神、增强法治意识。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学习民法典不仅是一次普法过程,更有利于培养人的契约精神、规则意识和诚信意识。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体验,特别是社会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将民法典作为“十四五”规划普法重点来抓,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
(4)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法典,民法典顺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色,民有所呼,法有所应。
4.生活与哲学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要求我们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坚持正确意识的指导。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民法典编纂坚持立足国情和实际,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使民事法律制度的针对性、有效性、适应性不断提高,发挥着引领、推动、保障改革的积极作用。
(2)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民法典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了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经过三审稿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民法典的编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应先进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通过施行,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6)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调整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民法典顺应了时代潮流,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针对训练】
1.十八大以来这五年,我国共制定行政法规42部,地方性法规2926部、规章3162部,同时通过“一揽子”方式先后修订法律57部、行政法规130部,启动了民法典编纂,颁布了民法总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完备。上述材料说明:
A.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B.依法治理要求实行善治
C.立法是实行法治的关键 D.良法维护个人基本权利
2.2019年上半年,全国发生多起因高空抛物坠物造成严后果的事件,引发人们对“头顶上的安全”的关注。8月,《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三审稿》对于与高空抛物坠物行为有关的法律规定,草案作出了诸多调整和完善。对此,你的认识是:
A.高空抛物危害大,全靠刑罚来处罚 B.科学立法方破解,有法可依能杜绝
C.文明素养要提高,严于律已莫乱抛 D.关爱生命点滴间,遵守规则我无关
3.2019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并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典(草案)草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①体现了全国人大依法行使监察职责 ②坚持了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
③调动了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④扩大了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2019年12月21日,针对各地频发的高空抛物坠物事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表示,目前正在审议的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在二审时已将这个问题作为重点予以研究,草案三审稿将在现在侵权责任法规定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空抛物行为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犯罪行为
B.高空抛物行为危害公共安全,要追究行政方面的责任
C.立法机关深入研究和完善相关的立法,做到科学立法
D.公民享有广泛的人权,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的人权
5.2019年12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民法典草案的议案,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数据显示,民法典各分编草案自2018年8月初次审议以来,先后6次上网公开征求意见,共有381443人,提出796681条意见。这表明:
①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大代表 ②我国人民的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增强
③我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拥有立法权 ④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6.针对各地频发的高空抛物坠物事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臧铁伟 2019年8月21日表示,目前正在审议的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在二审时已将这个问题作为重点予以研究,草案三审稿将在现在侵权责任法规定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空抛物行为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犯罪行为
B.高空抛物行为危害公共安全,要追究行政方面的责任
C.立法机构深入研究和完善相关的立法,做到有法可依
D.公民享有广泛的人权,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的人权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了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全过程,是民法典之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民法典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兴国之要
C.我国民法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8.无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依法治国既是重要内容,又是重要保障。依法治国首先应科学立法,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法治建设的先决条件。做到科学立法:
①立法机关应发挥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遵循立法工作规律
②立法机关要健全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
③立法过程要严格遵循立法程序,确保制定的法律体现全体公民的意志
④立法过程要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党的十九大指出,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要求公民:
①增强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法治意识 ②营造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法治环境
③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守法,解决问题靠法 ④贯彻严格执法的法治精神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10.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以来,特别是宪法修正案确立监察委员会宪法地位以及监察法施行以来,各级纪委监委发挥合署办公优势,既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又注重执纪执法贯通、有效衔接司法,形成统一决策、一体运行的执纪执法工作机制。这一工作机制的作用在于:
①提高反腐败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②彰显党的纪律高于国法的权威地位
③实现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高度统一 ④进一步完善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这表明:
A.构建人为事物的联系要遵循客观规律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样的和无条件的
C.联系构成运动,引起事物变化和发展 D.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立法工作也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务依然很重。据此回答12~13题。
12.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
②矛盾具有客观性,要勇于揭露矛盾、积极解决矛盾
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规定的
④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过程启示我们:
A.要把握适度原则,坐等时机 B.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C.办事情应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应抓住时机不断促成矛盾双方的转化
14.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2017年底前,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政务服务标准化、网络化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底前,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政府:
①坚持依法行政,维护法律和法规的权威 ②转变政府基本职能,建设便民利民政府
③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 ④实行政务公开,努力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是我国首次以中央名义出台产权保护的项层设计,对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坚持有错必纠,甄别纠正一批侵害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此举旨在:
①规范政府行为,确保政府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②促进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和能力
③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④规范政府管理与市场竞争的边界,促使政府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6.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全国人大常委会2020年立法工作继续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必须:
①着力规范立法工作机制,努力提高立法质量
②健全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
③发挥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
④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挥人民立法主体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7.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全国人大常委会2020年立法工作继续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必须:
①着力规范立法工作机制,努力提高立法质量
②健全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
③发挥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
④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挥人民立法主体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这表明:
A.构建人为事物的联系要遵循客观规律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样的和无条件的
C.联系构成运动,引起事物变化和发展 D.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19.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立法工作也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务依然很重。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
②矛盾具有客观性,要勇于揭露矛盾、积极解决矛盾
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规定的
④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0.2019年12月23日,1260条“完整版”民法典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到2017年民法总则通过,再到2019年12月“完整版”民法典草案亮相,民法典编纂稳步推进,民有所呼,法有所应。将“保护生态环境”写入民法典的总则编草案,有助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也顺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将人格权单独入编,是落实宪法关于“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要求,弥补了国外某些民法典“重物轻人”的立法缺陷;对于“霸座”“霸铺”甚至抢夺方向盘等不文明的乘坐行为,在目前治安管理处罚法之外,以民法的形式明确此类行为的违法性质,依法实施法律制裁。民有听呼,法有所应。
据此,有人认为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请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予以评析。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为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中国共产党、立法机关、人民政协和公民应如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22.以下是我党对依法治国探索经历的艰辛历程:
阶 段 |
事 件 |
内 容 |
孕育阶段(1978年到1997年)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形成与发展阶段(1997年到2012年) |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党的十五大 |
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
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把依法执政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之一 |
网上阶段(2012年至今) |
2012年党的十八大 |
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新任务和目标 |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
2017年10月 |
中央成立依法治国领导小组 |
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探索依法治国的理政方式。
2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有关原理,谈谈你对上述依法治国要求的理解。
24.十八大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首次在报告中提出干部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执法。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新提法,意味着依法治理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行政执法部门管理国家事务的基本形式,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时期。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对党和政府提出了哪些要求。
25.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材料二 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总目标,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的道理。
(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包含的哲学道理。
26.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近年来,Z市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着力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克服懒政、怠政,惩处失职、渎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同时,Z市在全市中小学统一开设法治教育课,通过电视、网络播放丰富多彩的、以反映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法律故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这些旨在增强市民法治观念、树立法治精神的举措,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
(1)结合材料,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简析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对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Z市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精神的举措对法治文化建设的启示。
27.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我国基本形成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和产权保护法律框架,全社会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产权保护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国有产权由于所有者和代理人关系不够清晰,存在内部人控制、关联交易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利用公权力侵害私有产权、违法查封扣押冻结民营企业财产等现象时有发生;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侵权易发多发。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增强人民群众财产财富安全感,增强社会信心,形成良好预期,增强各类经济主体创业创新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加强产权保护,根本之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如何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产权。
2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依法治“天”是依法治国的一项具体内容。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各级政府和社会成员既是约束,也是行为依据。对违法排污行为既要严肃查处,也要通过财政等手段引导产业升级,多管齐下,让人民群众永享蓝天白云。社会成员应遵法信法守法用法,共同营造美好家园。
材料二 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任务,一整套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治理体系加紧构建,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的改革深入推进。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水平,必将推动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从公民与政府的角度谈谈如何依法治“天”。
(2)结合材料二,从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角度说明我国是如何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
29.“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过国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结合材料,从“公民的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如何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治日益成为全球文明社会的价值选择,我国传统文化里也有不少法治文化元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同时强调在吸收运用法治这一人类文明成果时必须走对路。法治文化建设,各方在行动。教育部规定,从2016年起,初中和小学政治课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高中新课标也把“政治与法治”设为必修课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继续不断打造精品;消费者协会每年3.15举办消费者保护法宣传活动;各地普法机构积极组织“法治文艺”巡回演出,打造“线上+线下”普法新常态,将法治元素融入每个角落。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
(1)结合材料一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提升我国法治文化建设水平。
(2)运用对立统一的知识并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建设法治中国应如何认识和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3)每年12月4日是我国的国家宪法日,请你为此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在中国人大网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草案明确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充分保护人身权、财产权和人格权,通过一系列制度构建了完整的私权体系;要求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明确规定禁止高利放贷;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规定了对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原则;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自主决定依法采取出租、入股或者其他方式向他人流转土地经营权。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我国制定民法典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宪法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实现公民权利保障的法治化,并提出编纂民法典的立法任务。
2016年6月至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3次审议民法总则草案,并将草案审议稿公布,征求社会公众意见,还到基层进行实地调研。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2019年8月23日,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这是该草案第三次提请审议。相比草案一审稿和二审稿,草案三审稿新增多个内容,包括:明确人格权范围;重新定义隐私权,突出“不愿意为他人知晓”这一特点;完善了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将个人的电子邮箱地址和行踪信息也纳入保护范围。
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规范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同每个民事主体都密切相关。作为民法典开篇之作的民法总则,法律条文凸显对民事权利的尊重,加强对民事权利的保护。
(1)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编纂民法典的过程。
(2)“民法典的编纂完普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对此加以论证。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知识产权工作顶层设计全面强化;知识产权立法硕果不断丰富;专业化、一体化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不断健全;集中统一高效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体系不断完善。当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商标注册量、专利拥有量、国际专利申请量等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核心专利、知名商标、精品版权持续增加。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推进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和竞争。我们要积极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变革与运作,深化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合作,并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努力推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知识,分析我国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的重要性。(8分)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为我国应如何推进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和竞争提三条建议。(6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居住在张女士家楼上,其装修房屋后由于防水处理不合格,卫生间频繁漏水,导致张女士家中屋顶长期阴湿、散发异味、卫生间吊顶积水、龙骨锈蚀、浴霸进水。另外,王女士将阳台改建成厨房,通过阳台的雨水管进行排水时发生漏水,导致家中阳台顶部雨水管接口周边的墙面阴湿糟烂。王女士维修后未对张女士家墙面进行修复或赔偿,张女士曾因漏水问题多次联系王女士,并向物业公司报修。物业公司也协助双方反复沟通协商,明确告知其漏水原因并提出维修方案,但王女士态度蛮横,一直故意拖延拒不维修。王女士每天都在用水,其卫生间各漏水点仍持续不断漏水至张女士家房间,极大影响了张女士的正常生活。
因王女士态度蛮横,拒绝协商,有人认为,张女士只有通过诉讼途径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请结合材料并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35.(17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果说宪法是其他法律的母法,立法法就是'助产法’,生出很多健康活泼的孩子。
材料一 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营法之法”再修,地方立法权再扩客。
地方立法权限也有所扩大。设区市的立法权限原本被限定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3个领域,这次修法新增了“基层治理”领域,还将“环境保护”调整为“生态文明建设”。此次地方主法权的扩容还包括明确了区域协同立法。新增条文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协同制定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可以建立区域协同立法工作机制。
材料二 作为店面遍布全国的地方小吃,兰州拉面广受食客喜爱,但也有“全国的兰州拉面一年用不了一头牛”“吃了四家店,四家四个味”等不少因个别店面操作不规范引发的吐槽。近日,《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条例》被列入甘肃省人大常委会 2023 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调研项目,不少人纷纷寄希望于立法规范。建议给兰州牛肉拉面制定标准,以地方立法规范地方名吃,擦亮地方名片。
(1)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说明地方立法权为何要再扩容。(8分)
(2为立法制定标准,有利于擦亮地方名吃的名片,但会限制企业创新,请运用唯物辩证法回应此观点。(9分)
36.2023年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以下简称《反间谍法》)正式施行。同学们围绕“从《反间谍法》修订看科学立法”议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结合同学们的分享,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反间谍法》的修订是如何实现良法之治的?(10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近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把人民当家作主贯穿立法全过程,制定了一批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和国家治理需要的法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2022年7月,根据党中央批准的立法工作安排,中央宣传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牵头启动爱国主义教育法起草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调研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2023年6月,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初次审议,随后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共收到311人提出的586条意见。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明确了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全面指引,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是如何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
(2)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制定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重要性。(12分)
(3)结合材料和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必要性。(12分)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全面开启了我国慈善事业法治化的道路。
进入断时代,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从总体看,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还存在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要求,结合各方面意见,采用修正方式对现行法进行修改完善。近日,经过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讯初次审议后的慈善法修正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根据修正草案,个人采助行为和提供个人求助的平台蚋入慈善法规范,规范个人求助行为,明确个人、网络服务平台、监管部门的权责义务边界,建立民政、公安、医院等部门的关同协调审核机制,并授权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让爱心和善华急及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分析慈善法的修正是如何坚持科学立法的。
参考答案
1.A 2.C 3.C 4.C 5.B 6.C 7.A 8.D 9.B 10.B 11.C 12.C 13.B 14.C 15.D 16.A 17.A 18.C 19.C
20.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体系完备、类别齐全的良法。②民法典草案涵盖社会生活多个方面,其制定开启了我国公民权利保护的新时代,体现了人民需求,保障了人民权益,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③但法治国家的建设还需要在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的基础上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能力,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和落实,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进程。
21.①中国共产党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领导立法,坚持依法执政,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法律的制定上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保障和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③人民政协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对立法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④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立法决策,推进立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22.①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③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探索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职权、履行义务。
23.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应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此,要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④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不断推进法治理论创新,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24.对政府而言,要依法行政。政府要审慎行使权力,民主决策;要自觉接受监督,推动“阳光工程”建设。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必须依法执政。党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
25.(1)宪法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才能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党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要坚持从我国国情这一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进行法治理论创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目的,要总结成功的法治经验,围绕实践推进法治理论创新,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26.(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是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表现,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应有之义;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是法律授予的,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不仅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而且能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要发挥好教育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法治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的力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法治文化建设必须立足社会实践,反映群众生活和需求。
27.①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②立法机关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制定和完善保护产权法律制度,为产权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③政府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做到有法必依。④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妥善处理历史形成的产权案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⑤增强公民产权保护观念和契约意识,强化社会监督。
28.(1)①公民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自觉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保护环境的义务。②政府要履行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加强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引导节能减排企业发展,打击违法排污行为。③政府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多措并举让人民群众永享蓝天白云。④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各级政府既是约束又是依据。
(2)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根据社会发展实际,解放思想,不断实现依法治国认识的发展。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规律。我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深入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必将推动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依法治国方略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④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我国依法治国方略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改进。
29.①树立民主法治意识和提高法律素养,自觉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②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宪法和法律作为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不得超越宪法法律。③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多种方式参与立法决策,推进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使法律法规更好地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④依法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行民主监督,行使监督权。推动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提高国家机关的工作水平和效率。
30.①把握法治文化建设规律,在法治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法治文化。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法治文化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促进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③注重法治文化融合,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要借鉴外来先进法治文化。④重视教育对人的法治文化的教化作用,发挥大众传媒对法治文化的传播作用。⑤举办各种贴近群众生活的法治文化活动,提升群众的法治文化素养。
(2)①矛盾即对立统一。法治和德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②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法治和德治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法治治身、治标,德治治心、治本。③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在国家治理中德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德治的保障。法治与德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④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3)示例:①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②贯彻宪法精神,传播法治理念。③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④增强宪法观念,弘扬宪法精神。
31.①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②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构建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或“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③激发全社会的创业创新动力(或“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④加强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⑤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⑥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使用,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2.(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立足于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的需要,提出编纂民法典的立法任务,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民法典的编撰加强了对民事权利的保护。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经过三审稿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
(2)①遵循宪法精神和原则,体现落实人民当家作主: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用法律保障人民当家作主:③立法过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路线,使立法更好体现人民意志;④法典内容对民事权利的保护,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33.(14分)(1)强化顶层设计,全面落实党对依法治国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知识产权立法,健全社会主义国家法制体系;健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有力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完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体系,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自强。(每个要点2分)
(2)答案示例:完善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机制,为国际知识产权工作贡献中国智慧;坚持平等、开放、合作、共享原则,深化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倡导知识共享;推动相关国际组织改革,发挥国际组织在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完善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和标准,完善知识产权全球治理机制;(每条建议2分,答出3条建议即可给6分。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34.(10分)民事诉讼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和义务纠纷,是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3分)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2分)不动产相邻关系引起的纠纷,最好最快的解决方式是进行友好协商,调解解决。(2分)因此,和解不成时,除了诉讼以外,张女士还可以通过人民调解、诉讼调解等多种方式解决纠纷,这样更有利于邻里关系和谐。(3分)
35(17分)(1)(8分)有利于贯彻民主集中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适应地方创新治理需要,提高地方立法质效;(答到其中任意四点,即可得(4分)有利干科学立法,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促进地方国家机关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实现良法善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答到其中任意四点,即可得4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36.①良法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国情和实际,《反间谍法》的修订聚焦现行反间谍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适应新形势、新需要对现行反间谍法进行修改完善,尊重和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了反间谍法的法律质量。(2分)②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反间谍法》的修订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有利于确保立法工作的正确方向。(2分)③全国人大通过法定程序将党中央对反间谍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国家意志,推进了依法立法。(2分)④在法律修订过程中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民主立法,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符合社会和人民需要。(2分)⑤新修订的反间谍法兼顾赋权与限权,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促进法律机制体制完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2分)
37.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要求。(4分)②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过程中坚持科学民主立法,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体现我国的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4分)③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由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经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根本政治制度保证。(4分)
(2)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举措,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健全法律制度,筑牢法治基石,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明确社会各方责任,倡导全方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全社会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增强民族自信;以法治手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每点3分,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3)①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立法的正确方向。(3分)②坚持依宪立法,落实国家根本法要求,教育引导公民自觉履行宪法义务。(3分)③依法行使国家立法权,强化法治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为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法法律依据。(3分)④依法明确各方主体责任,凝聚爱国主义教育合力,引导公民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分)
38.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及时修正慈善法。坚持依法立法,宪法和立法法是慈善法修正的法律依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按照法定职责、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要充分发扬民主,慈善法的修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泛公开征求意见,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慈善法修正填补个人求助立法空白,明确个人求助义务,完善相关部门的职责。(1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