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科研 >> 四川高中初中小学思政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双击自动滚屏  
四川高中初中小学思政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发表日期:2024年9月12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15130 次

四川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开展教育活动、发展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主渠道。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科学开展课堂教学,依据国家、四川省有关文件精神,基于课堂教学实际,制定我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必须进行相应的研究,明确教学目标,综合考虑各种资源和影响因素。通过课堂教学研究,架起课程理念和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桥梁。

(一)学习课程标准

深刻理解思想政治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 键课程作用,全面把握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学业质量等方面的规定和阐释,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分解课程标准各项要求,细化教学实施方案,确保教学有可循、对不逾,着力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二)研究教材教法

结合课程标准,深刻理解教材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深入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深度挖掘教材育人价值。厘清教材结构, 明晰体例特点、内容安排和呈现方式,把准教学重点,切中教学难点,结合现实生活和教学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重构和再创造,融入鲜活、恰当的时政素材和学习情境,生动再现教材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用好、用活教材,充分发挥教材铸魂育人、关键支撑、固本培元、文化交流等功能和作用。

结合课程标准,坚持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根据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积极构建 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加强对基于情境、案例、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方式的探索研究,着力改进教师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三)分析教学实际

加强对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的研究,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个体差异情况和成长发展需求,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兴趣焦点、认知困惑等。准确把握学生所处的学习场景和教师所需的教学工具,推进信息技术的融合运用,着力探究激发学习动力、缩小发展差异、强化价值引领的学科教学实施策略和路径,使每一个问题都得到回应、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四)制定阶段计划

遵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路,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制定阶段性教学工作计划,主要包括:制定高中三年的整体教学计划,统筹推进学科教学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制定学年教学计划,明确各模块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基于国家课程、立足班级学情,编制教学进度及阶段质量检测安排;结合阶段教学实际情况,将学期教学计划细化分解到每月、每周明确提升教学质量的具体举措,在精准落实上下功夫、在提高实效上求突破。

充分考虑教学实际,制定专题实践活动计划。根据本学科活动型课程的特点,结合校本选修课、研学实践及班团活动、社区志愿服务等,开展体验、考察、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善用大思政课,拓展教学时空,增强教学实效。

教学计划的制定既要立足教师的个体特点进行独立思考,也要充分凝聚教研集体的智慧,发挥集体备课的功能。

(五)开展集体备课

普遍实施集体备课制度。建立高中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发挥骨干教师集体备课牵头人作用,促进教师个 体的学习和反思,推动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与合作。加强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倡导资源成果共享,落实角色任务分担,做好备课组内研究,强化备课组间合作,鼓励跨学段、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协作研讨,营造求真、严谨、务实、高效的教研氛围,提升教学研究质量。

着力提高集体备课效益。坚持大单元教学理念,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主题明确、任务明晰、方式多样的集体备课,明确教学任务,吃透教学内容,落实教学方法,确定检测手段,实现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探索、完善线上研修共同体建设机制,促进线上教研与线下教研融合互促,拓展集体备课场域,创新集体备课样态。

二、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通过教学目标、内容、策略的确定,指引教师的和学生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一)设定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执行教学策略、检 测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学科核心素养 为导向,具备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可检测性。

1.落实立德树人

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厘清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层级关系,构建纲举目张的教学目标。做好课程目标的分解和细化,以课程目标引领单元目标,以单元目标统领课时目标。围绕课堂教学主题,结合学生实际,准确把握每节课的内在逻辑和前后联系,整体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小、落细。

2.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结合本学科课程标准和具体内容,深入挖掘学科育人价值,充分体现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 学科核心素养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价值,培育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公民。设定的教学目标应有利于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改变课堂教学目标过于重视知识和理论,轻视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能力培养、素养培育和价值引领的状况。

3.结合学生实际

把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形成任务明确、行动可视的教学目标。依据思想政治学科特征,掌握好教 学的难度、梯度和进度,坚持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协调统一。以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水平为基准,明确应达到的合格性要求、选拔性要求和自主发展要求。充分考虑学情及单位时间的教学实施与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4.规范表述方式

教学目标可采用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主要包括情境条件、行为要求、必备知识、素养指向等方面,有效整合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避免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空泛化。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应有所侧重,不必贪大求全、面面俱到。

(二)确定教学内容

以现实生活为根基、以学科教材为基础、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突出思想政治学科的政治性、真理性、价值性,依 据学科课程阶段目标和具体学情,通过合理选择、精心凝练、有效整合,科学确定课堂教学内容。

1.明晰重点难点

分清教学内容的主次,突出重点。根据课程标准,应把教学目标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原理、观点,教材中内 在联系紧密的知识,以及契合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性、现实性和教育意义的内容确定为重点。

明确教学内容的难易,突破难点。了解和研究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应将教材中抽象性强、综合性强、跨越性强、前后容易混淆的内容以及学生难以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内容确定为教学难点。

2.融入思想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事理结合、 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反思评价等学科思想方法融入教学 之中。要让学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理解内容所要表 达的思想智慧。遵循知、信、行统一,追求知之深、信之笃、行之实。

3.联系生活实际

坚持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说话,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对比中,引导学 生增强四个自信。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 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内容。通过时政拓展,展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生成情境性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明确教学策略

高中思政课要锁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培育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落实八个相统一,完善教学策略和方法,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1.选择教学方法

要注重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探索议题式、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实现学科教学学科教育转变。关注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指导,综合运用理论讲授、互动讨论、问题探究等方法,预设精当情境、创设精巧问题、开展精彩活动,引导学生在此情此境中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依据学情精准施教,实施个性化订制。坚持以学定教、以学促教,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定位和精准实施。研究思政课特点,明晰学科课程结构,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了解学生个性状态,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达成适合的教学。激发学 生主动思考、有效合作和科学实践,完善知识体系,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创新品质。探索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落地策略,实施课程育人。

2.注重学生学法

重视学法指导,从单一关注教师如何教向重点关注学生如何学、如何学会转变。坚持目标导引、问题驱动,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开展大单元多样化学习。要遵循两点(知识点和热点)融合理例(理论和案 例)衔接,引导学生开展议题式学习,聚焦话题、确定主题、发现问题、解决难题,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教材解析、文献研读、调查研究、行动反思、经验总结,丰富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研究能力;采用混合式学习方式,围绕重大 现实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力、合作探究力、资源共享力;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善于发现、提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整合、评价、探究、应用等高阶思维能力;探索引导学生以专题学习、项目式学习方式提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丰富教学手段

既要用好板书、板画、教具、学具等常规教学手段,又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要遵循学科教育+ 互联网理念,充分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促进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气息,提高课堂教学的技术含量。

时代性是思政课的鲜明特征,活动是思政课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要善于把社会请进课堂,把思 政课与现实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小课堂中认识大社会。教师要精准采集鲜活、多元的有效信息,建设、丰富基于课程育 人的教学资源库。利用信息技术,变革传统课堂,重构教学样态,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场域,创设学习与求知新情境。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创建生动直观、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富有启发性的课程资源,对学生实施多重感官的综合刺激,推进基于情境、案例和问题导向的课堂教学。

三、课堂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实施是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追求的有机统一。有序的课堂教学实施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有效提升学业成就的关键环节。

(一)开展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课前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任务,提供科学的预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并在准确把握预习效果基础上调整教学方案,为推进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1.明确预习任务

课前预习重在有的放矢。教师要通过推送预习要求、学习资源、目标任务等,让学生明确预习内容,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和辅助材料,梳理知识要点和疑难问题,完成预习单等任务,自主关注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时政资源,初步了解学习内容、探究关键问题,形成个性化的预习问题串”“任 务群”“收获包

2.指导预习方法

课前预习重在习之得法。指导学生聚焦核心问题展开预习,通过圈划要点、梳理提纲、查阅资料、拓展思考等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尝试自主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善于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资源,扩大预习视野,提升预习深度。创新预习方法,综合运用思维导图、分组合作、时政观察、实践探究等多种方式,增强预习实效。

3.检测预习效果

课前预习重在行之有效。教师可通过检查内容预习单、收集预习疑难问题、组织心得交流等形式,检测学生预习效果,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全面检测预习效果,既要关心学科知识的初步了解,也要关注学习能力的自主提高,还要关切核心素养的培养培育。要采用恰当方式,对预习检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在课前对学生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促进学生深度预习、高效预习。

(二)推进课中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应追求有序的预设和有效的生成,实现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和相互促进,提高教学实效。

1.运用预习结果

重视预习检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通过课堂提问、互动交流等进一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根据课堂教学实情及时调 整教学标高、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和教学关注等,积极回应预习效果,着力解析各种疑难,发挥好预习对课堂教学的调控功能。

2.落实目标任务

重视课程、模块和单元目标在每一节课中的落实。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将课前预定的课时目标精巧地分解和细化 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使必备知识的掌握、关键能力的培养和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够落小、落细、落实。

善于将课时教学目标转化为课堂教学任务。应通过问题设置、活动开展、有效互动和及时反馈等,完成相关教学任务,达成既定教学目标。课时教学任务应承载相应的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易于驱动、便于检测。

3.创设学习情境

教学情境是实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和教学方式改进的重要载体。要注重创设关联学生生活经验、导向课 堂教学任务、富有思辨拓展特点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引导教学推进。要考虑实施阶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的差异,构建恰当的学习情境。要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交互式融媒体学习情境,增强教学实效。

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情境活动中的表现,及时捕捉学生的参与状态,及时调整课堂预设,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契机,生发具有探究价值和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建构新知、提高能力、培育素养。

4.开展师生活动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组织并有序推进思考、交流、讨论、探究等个体、分组或班级活动,引导学生学思并举、知行合一,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目标确定、任务分配、方法指引、过程监管、效果反馈、价值引领等,支持、组织和促进学生发展。教学活动要有内涵,不空泛漂浮,实现教学活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教师活动要体现问题导向、利于对话互动、促进学习指导,学生活动要提高参与程度、引发深入思考、达成交流提升,实现教与学的融合共生。

5.检测学习效果

精准实施课堂测评,科学运用问题回答、基础训练、辨析讨论、时政分析等形式,突出对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 程和结果的评价,对课堂教学进行针对性强、层次分明的即时性测评,准确了解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等目标达成状况。了解全体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维护学生学习尊严和权利。科学运用测评结果,及时处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促进教学相长。避免唯知识、唯分数倾向,摒弃低效重复的题海战术,注重学习品质涵养、学习能力培育和核心价值引领。

(三)优化课后作业

坚持以学促教、以练促讲、以思促改,优化课后作业布置,落实课后反馈要求,提高课后作业效益,完善课堂教学 生态链。

1.注重作业设计

统筹调控各年级、各班级、各阶段、各课时的作业,做到数量适合、难易适度、用时适当。提倡教师精选、自编课后作业,减少对教辅材料的依赖和简单重复、机械应试性作业。创新作业方式,提倡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开放性作业,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开展新闻收视、时政分析、社会调查、研学实践、项目设计、志愿服务等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拓展视野,做到学以致用。

2.加强批改辅导

坚持一体化教练改评。做到有教必练、有练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严禁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 检查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

落实精细化批改辅导。根据学情作出适当、有针对性的评价。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要做好情况记录和分类整理,理性反思、客观归因,提出有效的矫正策略和方法。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实施精准辅导,对学困生要给予更多、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倡导多样化批改方式。根据学情差异和内容特点,采用个别面批、学生互批、分类批改等多种方式,提高作业批改 效益。

强化全过程学习辅导。将学习辅导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个教学过程,做好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指导辅导。既要关注知识缺漏的弥补,也要重视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更要融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四、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要坚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 导向和激励作用。要明确评价主体、精选评价内容、丰富评价方式、呈现评价结果、发挥评价作用,确保课堂教学科学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确立评价主体

师生既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客体。要坚持的统一性,更加关注学生自主评价和相互评价,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形成课堂教学师评生、生自评、生评生、生评师的多元主体评价系统。

(二)确定评价内容

课堂教学评价要坚持以生为本,面向实践,综合评价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表现,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重视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学科素养的习得、学科价值的引导等状况,增强课堂教学评价的多视角、多向度。

要评价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文化的、国际的眼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科学理论的水平和能力。要锁定学生学科 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注重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综合评价学生在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的情况。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对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行为表现,关注达成 基本观点的过程和实现教学设计的效果。对辨析式教学的评 价,要重点关注能否把握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能否掌控导向性与开放性的关系、能否恰当处理思想内涵与辨析形式的关系。对综合性教学的评价,要重点关注整合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应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是否得到提升。

(三)选择评价方式

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观察、深度访谈、主题问卷、成长记录、作品分析、项目评价、作业评价及纸笔测试等方式。

课堂评价要真实、可信、客观、公正、多元、深刻。学科质量评价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等痼疾,实施真实可信和 方向精准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发自内心的欣赏;要客观公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即时性评价;要个性多元,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具体的个性化点拨;要发现学生学习现 象背后的问题,突出评价的深刻性。

作为典型的人文类学科,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研 判知识掌握和能力生成状况,更要科学评价素养习得和价值取向。要选择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描述性评价等,并通过学生自评(自我记录、自我小结等)、多主体他评(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人员评价等)进行评价。

(四)呈现评价结果

实施基于数据和实证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确保 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促进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 结合,依据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性、阶段性、终结性的评价素材,派生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袋、学业检测数据资源及学生个性化成长评价报告等评价结果。

(五)发挥评价作用

课堂教学评价要反映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以评价促成长。依据过程性评 价,给予学生及时科学的反馈,促进后续发展;依据增值性评价,激发师生行为内驱动力;依据终结性评价,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和合适的生源。

四川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开展教育活动、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渠道。为实 现道德与法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重要育人价值,科学开展课堂教学,依据国家、四川省有关文件精神,基于课堂教学实际,从教学研究、教学设计、教学 实施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制定我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研究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障。从研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教法、分析教学实际、制定教学计划、开展集体备课等方面,落实课堂教学研究。

(一)研读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基本依据。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刻理解立德树人关键课程 的性质定位,准确把握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分解课程标准各项要求,细化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素养培育新理念。

(二)研究教材教法

深入研读统编教材及教师用书,准确领会教材编写理念、编写特点和逻辑结构,充分发挥教材引领教学和建构价 值的作用。参考教师用书的课时建议开展教学,合理运用单元导语、课题引言及各栏目教学资源,实现从教材语言到教学语言、从教学语言到学科思维的转化。结合教材内容,融入鲜活、恰当的时政素材和学习情境,生动再现教材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坚持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研究改进教学方法。

(三)分析教学实际

加强对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的研究,了解学生发展水平、个体差异和成长发展需求,尤其要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兴趣关注焦点、思想认识困惑等情况。分析学生在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复杂社会现象时所应具备的素养要求及存在的差距,回应学生关切,明确教学重难点、未知点和困惑点,寻找突破之策,努力使每一个问题都得到回应、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发展。

(四)制定教学计划

遵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路整体考量教学规划,制定阶段教学计划。主要包括:制定初中三年的教学计划,整体推进学科教学;制定学年教学计划,明确各板块内容在不同年级教学中的呈现特点和共性特征,理解其中包含的成长意味;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进度及教学质量检测安排,并将学期教学计划细化分解到每月、每周,精准落实。教师对每个阶段特点、教学任务、教学安排要做到心中有数、前后照应。制定教学计划既要独立思考又要凝聚集体教研智慧,处理好个人教学进程与集体教学规划之间的关系。

(五)开展集体备课

普遍实施集体备课制度,建立“手拉手”备课机制,发挥骨干教师集体备课牵头人作用,促进教师个体学习,推动专业交流。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落实角色任务,倡导成果共享。建议采用单元式、问题式、项目式等方式开展集体备课,做实组内研究,鼓励跨学段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协 作研讨,探索建设线上研修共同体,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创新集体备课样态。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进行教师个人二次备课,把个人教学特色和共享备课成果结合起来,设计适合班级学情的最优备课方案,提高备课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及时开展教学反思,回顾交流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过程,明确改进策略,促进教师备课水平提升和专业能力发 展。集体备课次数不能低于每月一次,最好能做到每半个月一次。

二、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是课堂教学实施的必要准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通过集体备课和个人二次备课,科学完成教学设计。

(一)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活动以及测量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素养培育为导向,体现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性,具备可观察性、可检测性和可操作性。

1.践行立德树人宗旨

坚持“五育并举”,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定性质与育人价值,践行立德树人宗旨,弘 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避免唯知识化的倾向,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素养的发展,高度重视学生深层次情感体验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2.融合统一聚焦素养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必须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取向,关照学生生活经验与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价值引导之间的关系,在知情意行的融合统一中将教学目标聚焦于素养的培育。营造有情有理、温暖和谐的课堂,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3.立足实际恰当定位

在准确把握教材各层次目标的基础上,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生活经验、学习基础和发展需求出发,充分了解和分析班级学情,明确学生特点,把握教学梯度,考虑单位时间的教学可能性,合理确定标高和容量,设计基于学情的班本化教学目标,注重差异化教学,努力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4.彰显系统育人功能

遵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路,加强与上下学段思政课及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依据 课程标准,厘清教材单元、课、框、目等各层次目标的关系,正确定位教学目标。结合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等主题,有机整合 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确定教学目标逻辑体系。

(二)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科学确定,是激发学习兴趣、减轻学习负担、有效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根据课程标准、教材体例、编写意图以及单元、课时的具体目标和具体学情,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明晰教学重难点。准确理解并充分依据课程标准和时代最新发展,联系学生生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立足教材用好教材

统编教材是体现课程标准的最佳文本。必须树立统编教材权威,彰显教材价值,尊重教材内容表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充分用好教材栏目资源和活动设计,自觉使用教材规范语言,让教材成为适合教与学的教材与学材。摒弃照本宣科 和脱离教材随意发挥的做法,积极探索用好教材、育好素养的方式方法,让教与学、教与育在教材使用中凝聚成推动学生素养发展的强大力量。

2.融入学科思想方法

将价值观的引导、品格的培养、能力的提升、知识的学习与学科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坚 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多维度观察探究、乐于对话分享,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发展辩证思维能力。

3.与时俱进丰富内容

明确教材的阶段性和时代性,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侧重从素养培育的角度实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内容。通过时政拓展,充分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充实丰富培养学生 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相关内容,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对教材中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的内容,不应简单否定,而应 补充适宜的新内容。

(三)明确教学策略

依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特点和学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坚持以“八个相统一”为指导,完善教学策略和方法,发展教师个人教学特色和风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选择适宜教学方法

总结新课程改革以来形成的新经验、新方法、新思维,整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坚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遵循健康心理、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培育的规律,根据不同课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或组合情感体验式教学、感悟认知式教学、文本解读式教学、启发探究式教学、议题式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用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促进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2.注重学生学法指导

依据学情和认知规律,指导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确立和坚持正确的学习观。 既要重视学生学习结果,又要重视学习过程和行为,实现从单一关注教师如何教,向重点关注学生如何学、如何学会转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视体验性学习,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自主学习、议题式学习、合作探究、项目研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提高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信息技术融合教学

立足教学条件,用好板书、板画、教具、学具等常规教学手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融合教学,丰富教学情境和教学手段。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密切联系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创设和利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增强时代气息,拓宽学生视野,激发探究兴趣,改善认知路径,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使用各级各类优质网络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协作、借鉴与共享。信息技术应用要注意保护学生身心健康,避免盲目滥用和形式主义。

4.明确教学创新方向

充分理解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基本内涵和教学要求,守正创新,不断增强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积极探索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讲好中国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和自豪感,培育政治认同;重视积极心理体验,增强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人际交往 能力,培育健全人格;重视情境感悟,强化道德实践,善于发现和运用道德生长点,在道德两难问题中引导学生深化思考,培育道德品质;通过案例教学,深化法理认识,将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融合,培育法治意识;落实活动型学科课程理念,着眼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社会现实,培育公共参与素养。

三、课堂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实施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途径。在课前、课中、课后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落实课堂教学的质量追求。

(一)开展课前预习

开展课前预习应加强预习指导,明确预习任务,给予学生相应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结合个体经验、社会生活和学习基础,通过前置学习进行课本阅读、预学单填写、资料查阅、调查探究等,初步了解和思考教材内容,发现问题和困惑点。引导学生在开展预习时及课余关注时政新闻,培养关心国家社会发展和国际形势的积极态度和良好习惯。通过检查预学单、收集疑难问题、组织心得交流等方式检测预习效果,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推进课中教学

课中教学要回应预习活动,运用预习结果,发挥预习对课堂教学的推进和调控作用。创设教学情境,探究教学问题, 组织教学活动,根据需要调节教学进程、开展课堂检测,重视情感体验、价值观引领和行为引导。追求预设的有序、生成的灵动,充满双边互动和彼此促进,彰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魅力,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小、落细。

1.创设适当教学情境

通过多种方式收集、筛选、加工相关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生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恰当呈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类素材,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将真实、典型的生活场景移置到课堂中,实现教学时空的拓展,达成生活与教材的链接,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和交互性的情境和氛围中体验、感悟、思考,共情共鸣,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化和知识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考虑教学情境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内在一致性,避免牵强附会、为情境而情境。

2.切实探究教学问题

教学问题的探究解决是推进课中教学的重要环节。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能更好实现知识学习过程与运用知识解决 问题过程的平等共生。善于从情境冲突中发掘问题,问题设计应指向明确、切口适宜、深浅适度。倡导在问题情境支持下,把教学问题转化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且具有内在逻辑的子问题链,激发思维活力,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和道德品质内化。重视深度学习理念,留足思考空间,将学生个体成 长的生命逻辑、日益扩展的生活逻辑、相伴而生的知识逻辑有机融通,切实探究解决教学问题,推进教学实施。

3.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从不同教学内容及其达成路径出发,组织新闻播报评议、合作探究、主题辩论、方案设计、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 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体验、探究、思考,更好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活动设计应目标明确、环节连续、适度有效,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避免形式化和为活动而活动。注重师生、生生和小组互动,提高活动覆盖面和学生积极性,营造开放、互动、共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自我教育的愿望,在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

4.适时调节教学进程

全面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合理安排教学环节,适时调节和优化教学进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思考与 表达、展示与评价以及快与慢、多与少、难与易等重要关系。利用观察、提问、练习等方式关注学生学习表现,发现教学问题并准确归因,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问题,适时调整 教学节奏、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善于捕捉利用教育教学契机,提升教学效益。

5.突出价值行为引导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滋养学生生命成长,打通知 识与生活之间的价值链接,实现情理融合、知行统一。避免只重视知识梳理、热衷勾画圈点的陈旧教学方式,摒弃低效重复的题海战术,充分创设情境、探究问题、开展活动,与学生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共同面对成长中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得认识评价事物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导向正确的行为实践。

(三)优化课后作业

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科学设计课后作业,落实作业反馈要求,提高作业效益,完善课堂教学生态链。

1.倡导多样化作业

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增进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口述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性作业等多样化作业,提倡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开放性作业。

2.重视实践性作业

深刻认识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重视生活化和实践性作业,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增强道 德践行能力。在充分保障学生安全的条件下,可结合地区教育资源,设计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走访、专题研究、主题观影、项目设计等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作业,引领学生珍爱生命、感悟人生、了解社会、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增强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3.强化批改和指导

严禁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认真批改作业,倡导个别面批、学生互批、分类批改等多样化批改方式,及时做好反馈和辅导。重视面批讲解和个别化指导,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四、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明 确评价主体,确定评价内容,丰富评价方式,优化结果运用,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确保课堂教学科学实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一)确立评价主体

课堂教学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依据针对性、过程性和发展性理念,采取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同伴评价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合作分享中扩展经验,深化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理解,增强道德学习能力,促进教学相长。

(二)确定评价内容

坚持知识评价、思想评价和行为评价相结合,坚持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课堂上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现学习过 程、展示学习成果,对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活动参与表现等进行多维度评价,避免简单粗暴的否定和浮泛空洞的表扬。评价不仅要针对学习结果,更要针对发展、变化和过程;不仅要反映学科知识,还要反映学习理解、实践运用、迁移创新等学科能力,更要反映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的发展状况以及做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

(三)选择评价方式

尊重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等评价的长效性与复杂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和能力发展,严格避 免唯知识、唯分数、唯升学倾向。灵活采用课堂观察、口头问答、纸笔检测、作业评价、情境测验、项目评价、主题问卷、作品分析等多种评价方式。坚持定量和定性、即时评价和长效评价相结合,注重眼神动作示意和个性化点拨,重视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成长,避免评价方式偏离本课程的目标和理念。

(四)呈现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的呈现应依据学情,注意差异性和针对性,体现教育性,形成有利于教和学双方行为改善的数据性结果和 质性意见建议。关注处于青春期前后初中学生的性别、性格和心理特点,充分肯定努力和进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依据过程性、阶段性、终结性评价素材,探索派生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袋、学业检测 数据资源及个性化成长评价报告等评价结果。

(五)发挥评价作用

坚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重视评价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和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依据过程性评价,给予学生及时 科学的反馈,促进后续发展;依据增值性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进步,激发学习动力。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维护学生学习尊严,培养学习自信,发展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教 育与自我教育中不断成长进步。研究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让客观、公正、有效的评价促进教与学水平不断提升,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持续生成。

四川省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开展教育活动、发展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主渠道。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科学开展课堂教学,依据国家、四川省有关文件精神,基于课堂教学实际,从教学研究、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制定我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研究具有指导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障。研究的对象涉及教学的一切要素和环 节。课堂教学研究应着力对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实际、教学计划、集体备课展开深入分析。

(一)学习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基本依据。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准确把握道德与法治学科是立德 树人关键课程的性质定位,明确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结合内容标准,深刻理解课程目标,按实施建议认真完成教学任务。

(二)研究教材教法

1.立足教材用好教材

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学本,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要树立教材权威,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厘清教材内容的层级关系,明确课堂教学内容在课程和单元中的逻辑定位,特别是同一教学主题在不同年段螺旋上升的层次性,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层次性中实 现课程育人功能。

2.立足生活选择教法

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 建具有重要价值。老师要立足学生生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三)分析教学实际

加强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的研究,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个体差异情况和成长发展需求,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兴趣关注焦点、思想认识困惑等。准确把握学生所处的学习场景,选择恰当的教学工具,关注信息技术的 融合运用,着力激发学习探究动力、缩小发展差异、强化价值 引领,使每一个问题都得到回应,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四)制定阶段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应在教师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教研组(备课组) 集体研讨的方式进行制定,要求在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完成。 教学计划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1.学期教学计划

学期初,要研读课标、教材和配套教学用书,了解本学期 主要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内容包括:①班级情况分析,包含学生的思想实际、认知发展水平、学习基础、兴趣、习惯等;②本册教材内 容及教学目标;③教学策略和教学措施;④教学进度安排;⑤ 教学评价。其中,对季节性较强的,与学校和班级活动、时政要事等联系紧密的内容,可按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程,编 写教学进度表。

2.单元教学计划

1)单元整体内容分析

认真阅读教学用书(含光盘),补充掌握与本单元教学主题相关的学科知识与背景知识,了解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编写意图,把握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主题,理清本单元各课时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2)单元教学目标确定

单元教学开始前,要通过访谈、调查、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已有认知水平,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 准确制定单元教学目标。

3)单元教学进度安排

教学进度应细致安排,教学按计划进行,尽可能不拖延或 超赶进度。

(五)开展集体备课

针对学科教师多为兼职教师的现状,提倡集体备课,资源共享。集体备课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以单元备课为主,个人备课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分工合作,集思广益。集体备课重在解读教材,找准目标、重难点,选择恰当的活动和方法以及适 宜的课程资源等。授课教师在使用集体备课后形成的教学资源 时应进行二次备课,不能简单照搬照用,不能以课件代替教案。集体备课应尽力做到一月一次。

二、课堂教学设计

在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结构体系、内容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基于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在课前通过集体备课和个人的二次备课,科学地完成教学设计。

(一)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活动应始终围绕达成教学目标而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现国家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理念,其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以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培育为指向,体现本课程生活性、活动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的性质。

1.落实立德树人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 程。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学生生活 为基础,引导学生在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中形成健全人格,养成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2.聚焦学科素养

结合本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内容,深入思考和挖掘学科育人价值,必须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取向,关照学生生活经验与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价值引导之间的关系,营造有情有义、温暖和谐的课堂,在知情意行的融合统一中将教学目标聚焦于学科素养的培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感悟中成长,体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素养培育路径。

3.结合学生实际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立足于解决学生真实问题,满足学生真实需要。目标设计要进行充分的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年龄特点 和身心发展规律,分析学生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突出课堂教学目标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 作性,以实现教学目标的班本化定位。

(二)确定教学内容

依据课程性质和理念,在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使用教材,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力求做到教学内 容的准确性。

1.明晰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材、学情确定教学重难点。相似的内容在不同的年段其教学重难点也不同。确定重难点时不拔高,不超标,也不降低要求,要针对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着力点,找准难点进行重点指导与点拨。

2.融入思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了解统编教材编写体例、意图、活动图标等基础上,充分用好教材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 提升认知、行为、能力、情感态度的方式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

在用好教材的前提下,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突破教材内容的时间和空间局限,科学开发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创 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查、访谈、制作、游戏等活动。

(三)明确教学策略

依据课程性质,结合教学实际,科学分析学情,以学定教,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选择并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指导学生选取合适的学习方式,整体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

1.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应注重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活动方式,如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 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析、撰写报告、制作图表等,注意发挥各种教学活动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过 程中根据需要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兼顾学生个体差异,达成教学目标。

2.注重学生学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与之相符合的学习方式,适切运用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道 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丰富教学手段

遵循教学规律,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 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例如通过绘本故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在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辨析,学会选择,自我建构,形成学科思维方法。

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与语文、科学等学科的联系,整合同一主题教学内容,促进学科间的联合学习;重视将本学科的教 学内容与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资源,用好学生在课外学 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等,丰富教学内容。

有效利用多种信息化教育资源,积极探索道德与法治+ 互联网的智慧教育模式,促进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进一 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创设多种交互情境,丰富教学行为,拓宽学生视野,搜集教学数据,促进教学改进。

三、课堂教学实施

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施的水平,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一)开展课前预习

根据学科特点,教师在课前应开展形式多样的预习,明确预习任务,注重预习方法的给予及指导,认真检测预习效果,保障课堂教学效果及质量。

1.明确预习任务

本课程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为保障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前应充分分析学情及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前置作业,明确 预习任务。根据课型特点,可采取多种任务形式,如调查研究、参观访问、阅读分析等。教师应提出预习的明确要求,鼓励学生认真参与。

2.指导预习方法

教师需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阅读、搜集、观察、 整理、实践、参观、访问、调查等预习方法,并给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师生应共同参与到预习活动全过程,鼓励学生提出预习疑难点,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使预习效果得到充分的保障。

3.检测预习效果

课前教师应认真检查学生预习作业,采取分类、整理等手段对学生预习作业进行评判,并将学生预习情况登记入册。对 预习效果欠佳的再推进预习,确保课前预习效果。

(二)推进课中教学

课堂教学的实施必须以深入了解学生为基础,充分运用预习成果,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主线开展教学活动,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运用多种策略组织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1.运用预习成果

课堂教学要充分重视预习成果,运用交流、展示、讨论等多种方法,让课前与课中学习有机融合起来,打通课前学习内容与课堂学习内容之间的学理联系,调动学生主体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对于课前预习中已经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略讲,也可以在启迪思维与开阔视野方面与学生交流。对于学生课前预习中的存疑或未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引领学生开展深度探究学习。

2.明确目标任务

教师应有强烈的目标任务意识,明确本课时目标任务及活 动目标任务与整课目标任务、单元目标任务、课程目标任务的 关系。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和任务进行,为目标和任务服务。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形成主动学习 习惯。

3.创设学习情境

深入梳理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依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流 程,创设合适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需充分考虑本课特点及本 班学情,既符合课程学习要求又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思维规律。情境创设应基于学生熟悉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现象或生 活事件展开,具有生活性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情绪与思维的有效 参与。情境创设必须要有梯度合理的探究问题设置,避免为情境而情境,舍本逐末。情境创设还要注重师生、生生交往互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低年级注重体验式教学,中高年级应加强问题导向探究。

4.开展师生活动

从教学任务出发,设置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如情景表演、小组辩论、故事讲演等活动,营造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共学 性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 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激 发学习兴趣和自我教育的愿望和需要,在情境体验和活动中扩展教学时空,增进自我认同,内化道德品质,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5.检测学习效果

依据评判指标多元化的特点,检测学习效果的形式也应多样化,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检测:学生活动是否充分,学生是 否有体验、感悟、分享的时间和机会,学生是否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机会,学生是否有倾听、记录、讨论的习惯,学生能否当堂完成学习任务,基本达成学习目标,学生是否能体验学习的愉悦,对本学科的后续学习产生兴趣。学习效果的评判应以学生参与度为重,综合多种指标进行评判。

(三)优化课后实践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实践性作业。作业设置应做到时间合理、类型多样、实践性强,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体现本课程特点,让课堂的学习与课后的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1.注重实践作业设计

实践作业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体现课程的目标任务。作业内容符合课程特点及学情特点。作业设计要体现学科特点, 以生活性、实践性、活动性为主,注重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作业形式要多样化,可开展资料查阅、访问交流、实地 调研、社区服务等。

2.加强反馈辅导

作业指导应做到要求明确,指导到位。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应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教师应 给与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行动有目标,心中有方法,实践有步骤,活动有效果。需要持续较长时间的作业,教师应给予过程 性的指导。作业反馈注重及时性与多样化,可以采取小组交流、 全班展示、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家长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作业的评价以鼓励为主,重视过程性与学生的参与度。注重作业评价的资料留存,作为期末评定依据。

四、课堂教学评价

从课程性质出发,依据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理念,突出价值引领,客观公正地评价学习状况,促进学生发展,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价值判断、行为选择,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 目标的实现。

(一)确立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多元,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积极鼓励学生与其他有关人员的广泛参与,汇集来自教师、同 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力求准确、全面地评价学生。教师要引导与帮助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及成果 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借鉴,相 互促进。

(二)确定评价内容

关注学生道德发展与道德成长的客观过程,既要重视学科 基本知识的再认再现、理解和运用,又要考查学生是否具有成 为负责任公民所应有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能力。本课程需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等。

(三)选择评价方式

本课程的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倡导采用多样的、开放的评价方式,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评价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评价方式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学习兴趣,体会学习乐趣。其主要的评价方法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

(四)呈现评价结果

1.科学、真实、准确呈现

倡导用档案袋记录的方式,积累能真实反映学生成长发展的资料,如学生的作品、作业等,将日常观察和定期考查相结合。

2.客观、全面、谨慎解释

通过对评价结果的解释,要尽量做到对学生全方位的、深入的了解,避免以偏概全。教师不仅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每个 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特点、发展优势或进步。

3.及时反馈

教师应对评价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评价结果的反馈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 自我反思。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通过描述性评价告知家长学生的学科学习状况。

4.评语注意差异性、针对性

评语表述尽量做到简要、精练,评价结果要能够反映学生 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变化。

 (五)发挥评价作用

1.注重激励

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优化的行为,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积极评价。多用激励性评价,评价应力求具体、有针对性,夸赞、表扬应恰如其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促进学生不断成长和进步。

2.关注过程

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如关注学生在活动 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探索、认真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讨论、克服困难等。即使活动最后的结果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标,也应从学生体验获得宝贵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而不是仅仅重视最后的结果。

3.尊重差异

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富有个性的发展,评价尺度多元,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学生,既要关注所有学生都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又要关注不同学生的独特表现和各自不同的优势。

4.重在改善

评价结果同时也是反思与改进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应利用评价结果进一步发现问题,改善教学,切实提高课程质量。并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进一步在后续活动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成功体验,健康、自信地成长。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