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仍然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高考试题命制中,也是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鲜明特征和坚定方向。无论是新高考政治还是老高考文综政治试题,不回避热点,而是直接面对热点,在引导课堂教学与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关注现实热点和生产生活实践。
2024年高考聚焦关键能力考查,突出思维品质与创新精神,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改革最显著的特征,也是高考综合改革最大的创新之处。高考试题考查的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2023年高考命题也将围绕上述关键能力进行加强和优化。
2025年高考不论是全国统一命题还是分省选考政治命题,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的根本指南:以“三线(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为框架,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坚持稳中求进,加大试题区分度,增强高考选拔功能;有效引导教学,打破“以纲定考”,实现“教考衔接”。
以下这些热点,无论是参加新高考政治(选考政治)还是老高考文综政治的考生,都应该在备考中十分地关注它,贯穿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学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培养关键能力。
一、经济篇
(一)以创新点燃科技强国引擎
1.我们党在新时代下应如何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推进科技创新,需要党继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科技发展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
(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执政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推进科技创新,需要党支持人大通过法定程序,将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3)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要充分发挥党员在科技创新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4)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激发人民群众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我国应如何加快科技创新
(1)坚持创新发展,优化研发投入结构,夯实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
(2)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坚持市场导向,激发各类科研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
(3)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完善科研管理、科技评价奖励等制度,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支持力度。
(4)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5)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健全按生产要素分配机制,提高基础科研人员的待遇。
(6)要加强科学研究开放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我国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
(1)增加经费投入,为科技研发提供了资金保证。
(2)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3)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的增加加速了科技创新人才集聚、成长,创新主导作用显著增强。
(4)国家财政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推动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市场需求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对我国科技进步起决定性作用。
4.国家推动科技创新企业上市融资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意义
(1)增强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优化科技创新企业营商环境,激发我国科技创新活力。
(2)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筑牢现代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3)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厚植经济发展新优势。
(4)增加优质投资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公众对科技创新企业投资,使公众享受经济发展的红利,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5.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对促进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作用
(1)有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开拓新的市场,满足我国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需求。
(2)有利于降低产业风险,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3)有利于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发展国防军事工业。
(4)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5G新时代
5G是全球移动通信的领导时代,也是在新基建计划中占据主导地位,被我国看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重要的新基建支撑技术。5G的发展也将带动各大产业链的跟随升级,刺激各行业在数字时代中更新换代。
1.5G技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1)创新驱动发展,5G必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2)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走向世界,提高国际竞争力。
(3)掌握核心技术,提高我国企业在5G技术领域的话语权。
(4)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5)促进消费,提高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5G网络建设对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意义
(1)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2)5G网络建设可以推动相关产品丰富迭代,提高创新能力,有利于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5G网络建设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有利于促进互联网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3.我国5G技术快速发展的驱动因素
(1)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市场需求大。
(2)国家政策的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助推5G技术发展。
(3)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5G发展理念。
(4)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又进一步刺激5G技术的应用。
4.5G对个人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1)个人消费:①有利于提供新的消费对象,改变消费方式,提高消费质量,为消费创造动力,推动消费升级。②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消费水平。
(2)经济社会:①有利于加大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②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③有利于深化产业分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④有利于发展实体经济,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⑤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
5.政府应如何扫清“拦路虎”,加快5G商用步伐
(1)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既发挥政府的作用,又发挥市场的作用。
(2)发挥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进行科学规划,政企共同施力,解决5G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3)政府通过经济手段等给予相关企业税收优惠等,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5G终端设备等技术难题,推动5G产业的发展。
(4)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积极推动自主创新。
(5)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加强国际合作,谋求共同发展,降低成本。
(三)区块链
1.区块链技术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为企业决策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有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有利于加强对产品的追踪和监督,改善产品和服务,提高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3)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节省交易时间,提供更加安全快捷的交易方式和支付方式,促进生产的发展。
(4)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创造,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5)实现区块链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助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
2.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对政府工作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创新管理方式、完善公共服务,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2)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
(3)有利于政府更好地接受人民监督。
(4)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政府应该如何推动我国区块链的健康发展(政治、经济)
(1)经济方面:①针对区块链发展面临的难题与挑战,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则,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②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作用,加大对区块链领域的投资支持力度,大力培养相关人才,不断改善相关的基础设施等。
(2)政治方面:①针对区块链发展面临的难题与挑战,政府应切实履行好市场监管、宏观调控的经济建设职能,促进区块链的健康发展。②积极履行加强宣传、培育人才、完善基础设施的职能,为区块链发展塑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等。
(四)优化营商环境
1.我国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有利于实现高水平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3)有利于倒逼国内企业转型升级,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2.国家应如何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
(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重要的制度保证。
(2)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法保证民营经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放宽市场准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4)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深化“放管服”改革,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消除和破解制约民间资本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政策环境,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并推动政策落地落实。
3.我国政府在推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过程中应如何发挥作用
(1)通过实行负面清单制度,明确政府职责边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3)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市场监管,依法保护投资主体合法权益。
(4)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公共服务,提高行政管理装能。
(五)市场准入负面清单
1.我国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义
(1)全面实施市场准人负面清单制度,真正实现”非禁即入”,有利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各级政府依法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一系到制度安排,推动政府依法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3)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有利于形成统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贯彻新发展理念,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
(4)全面清理取消针对外资的准人限制,实现市场准入内外资标准一致,有利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5)享有同等的市场准入条件待遇,实现规则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充分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
(1)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厘清了市场和政府在市场准入环节发挥作用的边界。政府部门不能再随意出台对市场准入环节的审批措施,真正实现了“非禁即人”。这为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提供了巨大空间。
(2)各类市场主体可根据“市场准人负面清单”,依法平等自主选择是否进入,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提供制度性保障。
(3)有利于形成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降低市场准入环节的制度性成本,激发市场活力。
3.应如何改进行政审批权的行使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取消或调整非行政许可审批;明确政府内部审批的权限。
(2)加强权力清单制度建设,约束政府权力,推进政务公开。
(3)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审批效率,提高行政效率。
(4)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5)在决策环节,审慎行使审批权,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建立健全审批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
(6)在执行环节,做到合法审批、程序正当、权责统一。
(7)在监督环节,增强行政审批透明度,加强内部监督,接受外部监督。
(六)数字经济
1.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驱动因素
(1)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我国数字经济的消费者和市场规模庞大,带动了数字相关产业的发展,助推其快速实现规模经济。
(2)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互联回,大数据,人于智能等技术的广泛运用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加速广我国产业数平化的发展。
(3)市场在资源配置申起决定作用。市场手段的运作,激发了数字生产者投资的积极性,推动了申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
(4)国家实施了大数据发展的策略,全力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支持数字化发展。
2.数字经济为什么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
(1)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拓展了经济发展新空间。
(2)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扩大了就业,激发了创新创业的活力。
(3)催生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了经济结构加速转变,提高了经济效率。
(4)改变人们的消费对象和方式,提升消费水平,形成新需求,带动相关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5)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增强创新能力,提升经济效益,更好地走出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6)有助于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3.数字经济对我国实体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1)促进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实体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2)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3)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七)现代化产业体系
1.现代化产业体系含义、特征
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宏观产业结构。高附加值,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灵魂;创新性、再生性、生态性、系统性、规模性、精准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特征。
现代产业体系而言,它主要包括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几个方面。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现代金融的发展,离开科技创新都寸步难行,而人力资源则为其他几个方面,特别是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这就是现代产业体系构成的四大要素和内在逻辑关系。
2.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原因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农业、工业、科技、交通、金融、网络、数字、能源等重要产业发展大国。产业体系比较完整,重点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但同时,我国产业在质量、效率、竞争力、创新、品牌、前沿技术等方面还有不少提升空间,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3.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措施
(1)完善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构建集高效农业、现代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高效服务业、未来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速发展新兴产业,超前部署未来产业。
(2)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围绕产品与服务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完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围绕产业升级、消费升级、贸易升级需求,推动高品质、高性能、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有竞争力、有良好体验、有市场前景、绿色低碳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发展。
(3)增强创新能力。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是要最大程度释放创新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企业、产业结合自身情况开展创新活动,推动企业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构建。二是要提升产业竞争力。以形成国家竞争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为导向,构建有利于提升竞争力的要素条件与环境,持续提升生产率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4)巩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产业规划、设计、制造、建设、运营、维护等各环节,推动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开发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供应链流程,降低供应链能源消耗总量;严格能耗、物耗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物流及绿色建筑发展。
(5)提升国际资源整合能力。发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吸引各方资源和要素。构建多元化国际市场,稳定扩大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努力发展潜力市场。使中国产业深植于世界的资源、生产、研发、设计、创新、贸易、流通、金融、运输、物流、营销、信息和知识等体系,加快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拓展国际合作,提升国际资源整合能力。
(八)乡村振兴战略
1.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意义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2)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3)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5)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乡村资源优化配置。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因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2)是解决人民目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
(3)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4)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5)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就业,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提质增效,提升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农业强国目标。。
(2)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的发展壮大。
(3)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开发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4)有利于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发展新型农业产业模式。
4.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应如何发挥作用(经济方面)
(1)加强宏观调控,通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创新,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方式转向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3)深化“三权分置”改革,保障农村集体、村民、经营者三方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5)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
(九)知识产权保护
1.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学依据
(1)知识是创新驱动中最核心的因素,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最大激励。
(3)市场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科学的宏观调控,推动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公平竞争。
2.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
(1)有利于推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2)是我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或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驱动)
(3)有利于我国完善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
(4)有利于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有利于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营造日益良好的创新环境、营商环境,营造更加公平、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也必将更好地推动我国实现以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3.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对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
(1)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有助于依法保护在华外资企业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促进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
(2)有利于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3)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以提高制度型开放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4)有助于推动全球知识产权体系建设,促进各国互利共赢,培育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5)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中国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有助于助推经济全球化朝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财产权的重要意义
(1)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对公私产权平等保护,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2)平等保护各类产权,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3)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财产财富安全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十)先行示范区
1.深圳应如何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目标
(1)坚持新发展理念,践行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进。
(2)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增强核心引领功能。
(4)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
(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6)坚持全面扩大开放,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机遇,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格局。
2.支持深圳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作用
(1)推动深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
(2)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格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3)建设美丽中国,做可持续发展先锋。
(4)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树民生幸福标杆。
(5)更好实施粤港澳大湾战略,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又能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
(十一)新发展格局
1.新发展格局的提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提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原因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3.正确理解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坏。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
4.正确理解以国内循环为主体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要让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这不仅是适应国际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出的主动战略调整,也是中国经济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搞闭关锁国、内卷化的经济循环,而是强调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经济循环,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中国经济。
5.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哪几方面入手
(1)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5)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5.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
(1)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这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重要基础。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雄厚支撑。
(2)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这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要把这个问题放在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加以认识,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更好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
(3)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这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迫切需要。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4)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也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
(5)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联结点。我们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6)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
6.新发展格局与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的关系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
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
7.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的变化主动作出的战略转变。原有发展模式无法实现新目标、无法满足新需求,我们必须更好地利用国内14亿人口超大规模统一市场优势,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完整的内需体系,补上消费市场的短板,构建新的双循环发展格局,更好地解决我国社会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
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应对外部发展环境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弱化,西方主要国家民粹主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人为干预调整的冲击和风险。为了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必须顺势而为调整经济发展路径,在努力打通国际循环的同时,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
二、政治篇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2)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3)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才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构建完备科学高效的国家治理体系,保证国家治理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4)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可以促使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促进中国共产党自身机制的完善和决策机制的优化,增强党与时俱进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
2.我国应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4)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提升国家治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5)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增强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推动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
3.如何完善人大制度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2)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支持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发挥好人大代表作用,丰富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容。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科学、民主立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对法律实施和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推动国家机关更加协调高效运转,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4.政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
(1)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有利于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立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2)政府积极履行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职能,便民利民,增强管理和服务的作用。
(3)政府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有利于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和政务服务水平。
5.如何促进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1)加强党的领导,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夯实党在基层的政治根基。
(2)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党员形象,筑牢党群关系。
(3)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居民自治制度,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
(4)在科技支撑下有效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6.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2)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维护党中央权威。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使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
(4)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二)依法治国
1.党应该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法治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
(2)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推动宪法全面实施。
(3)推动立法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促进立法质量效率和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4)完善党内法规制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2.我国应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依宪执政、依法执政,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
(2)立法机关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提供法律依据。
(3)政府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
(4)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5)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公民法律意识、法治观念。(6)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和法治人才培养。
3.法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意义
(1)依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公平竞争。
(3)有利于优化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降低经济活动成本。
(4)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4.我国在立法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意义
(1)在立法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呼应人民群众的关切,有利于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基于广大人民群众所盼所需,推进立法,有利于尊重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基于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推进民生领域立法,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立法红利,有利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5.我国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意义
(1)厘清政府职能边界,完善权力配置,改善权力运行方式,提高政府治理水平。
(2)促使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
(3)促使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4)促使政府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防止和减少决策失误。
6.党中央为什么要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党要领导立法、带美守法、保证执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使命。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3)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助力法治中国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监察反腐
1.反腐败斗争工作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的原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和领导核心。在反腐败斗争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增强党拒腐防变的能力,更好地践行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
(2)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在反腐败斗争工作中必须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3)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反腐败斗争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能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提供坚强保障。
2.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政治
(1)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内监督与人民监督有机结合的需要。
(2)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需要,建立国家监察委员会有利于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3)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为反腐败斗争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拓宽人民监督权力的路径,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3.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对政府的意义
(1)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2)有利于督促政府审慎行使权力,减少决策的失误,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3)有利于防止滥用权力,保证清正廉洁,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的政府。
(4)有利于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便于公民监督政府的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坚持把监督挺在前面,实现良好的政治生态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政治领,加大对监督工作的领导力度,从严治党。
(2)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3)公民通过信访制度进行民主监督。
(4)创新监督方式,运用新科技手段加强监督。
(5)监察委员会行使监督权,落实监督责任,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民主政治建设
1.我国如何发挥民主政治优势凝聚中国力量
(1)发挥政治优势,凝聚中国力量,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3)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4)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2.两会制度是如何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机活力的
(1)两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彰显了人民民主是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2)两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提高了决策的效率,促进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推动了决策的落实。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两会制度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发挥民主党派等社会力量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才优势。
3.如何发挥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打赢脱贫攻坚战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才在智力扶贫上的优势和作用。
(2)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立法、监督方面的作用,各级人大把监督与支持有机统一起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保障。
(3)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的自治结合起来,把国家的方针政策与少数民族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民族、各地区的特长和优势,促进民族地区脱贫致富。
(4)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挥中央和地方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性,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合力推进脱贫攻坚。
(五)协商民主
1.如何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1)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的政治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势,加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巩固发展和谐的政党关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各级人大在重大决策之前应进行充分协商,广泛听取民意,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各级政府应有效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加强政府协商,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切实解决人民关心的利益问题。
(3)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机构的作用,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不断提高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4)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稳步开展基层协商,更好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2.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意义
(1)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3)有利于保证公民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4)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利于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六)中国式现代化
1.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开创的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2.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
我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我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3.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4.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一是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二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我国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打破了文明形态的“西方中心论”,超越了“文明冲突论”的思维方式,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三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提振了发展中国家实现国富民强的信心,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七)国际社会
1.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的理由(国际社会)
(1)国家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决定因素。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之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发展和稳定,需要开大大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开大大门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目标。
(3)中国开大大门,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我国与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
(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具有共同利益,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长期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
(3)有利于促进我国及世界各国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合作共赢,协调应对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
(4)有利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与持续发展。
3.中国应如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努力
(1)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倡导合作共赢理念,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推动构建和平、发展、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3)积极与各国加强政治互信、扩大务实合作、坚持交流互鉴,扩大利益交汇点,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与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4)坚持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努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1)对中国的意义:①指导新时期我国内政、外交工作,开创外交新局面。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③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为人民谋幸福。
(2)对世界的意义:①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②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三、文化篇
(一)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思想
1.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
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
4.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
5.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6.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二)文明交流互鉴
1.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对促进亚洲及世界各国文明平等对话、交流的意义
(1)传承弘扬亚洲和世界各国璀燦辉煌的文明成果,搭建文明互鉴、共同发展的平台。
(2)让亚洲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促进地区发展合作。
(3)增强亚洲文化自信,促进亚洲协作互信。
(4)凝聚亚洲发展共识,激发亚洲文化创新活力。
(5)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2.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如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讲好中国好故事首先要推动经济、政治的发展与交流,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增强全民族文化的创造活力。
(2)要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探索各国文化发展的共性和普遍规律,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3)要立足社会实践,充分挖掘我国的文化资源,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让世界人民真正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和现代文化的精髓。
(4)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同时把握国外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创新国际传播的手段和途径,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3.如何通过文化交流促使“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民相亲、心相通”
(1)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和信息技术等多种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好中国形象。
(2)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要发展具有当代文化价值特性、面向“一带一路” 主体国家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成为凝聚文化共识、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纽带。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要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文化对话与交往,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努力。
(三)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党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指导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2)面向实际: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聆听时代声音,深人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3)理论引领: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人人心,凝聚民族复兴的坚定意志和磅磚力量。
(4)舆论导向: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
2.我国应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角度)
(1)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2)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主流媒体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宣传工作
(1)主流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打造品牌宣传栏目,主动及时高效地宣传意识形态内容,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2)加强传播内容建设,融合媒体资源,打造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资源库。
(3)运用现代传播技术,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增强意识形态内容的吸引力,生动、立体地阐释中国故事,
(4)创新宣传形式,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宣传合力,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5)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使宣传工作贴近人民群众生活,使意识形态的内容更易于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4.主流媒体怎样与新媒体融合发力,传播、弘扬主流价值观
(1)利用新媒体交互性共享性强的特点发挥其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促进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以强大的实力保障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2)立足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捕捉身边的美好,在深入生活中进行媒体融合发展。
(3)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提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4)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人人心;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5)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推动媒体融合。
5.在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应如何成为“舆论压舱石、社会黏合剂、价值风向标”
(1)加强新技术的运用创新。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增强传播能力,打大引导力。
(2)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聚焦改革成就,占领主流思想舆论阵地。
(3) 主流媒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疏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如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1)增强文化自信,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人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2)在保持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让传统文化融人时代语境,反映当代人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追求,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广泛吸取外国优秀文化的营养,增强自身的创造力和感染力。
(4)发挥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作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使传统文化进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
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
(1)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有利于对自身文化价值充分肯定。
(3)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得中华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对中华文化发展坚定信念。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
(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1)英雄精神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有利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2)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能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
(3)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
(4)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1)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精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资源。
(2)弘扬改革开放精神,能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3)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4)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3.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女排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1)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
(2)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女排精神,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
(3)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六)上好思政课做好引路人
1.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思政课是价值引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办好思政课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人人心,铸魂育人。
(2)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3)有利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信提高学生的思想道 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文化对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会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办好思政课,有利于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2.开好思政课对培养时代新人的作用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思政课传递真善美、启迪思想智慧、塑造精神灵魂。
(2)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投身实践,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七)文化自信
1.传承弘扬中国文化对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
(1)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
(2)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3)传承弘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可以延续历史文脉,彰显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筑牢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
(4)挖掘中国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凝聚精神力量。
2.如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众生活,增强文化自信
(1)引导公众创新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满足大众参与感,增强对我国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创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形式,增强大众认同感,充分肯定我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3)运用现代科技拉近优秀传统文化与观众的距离,提高大众获得感、深刻把握时代发展潮流。
(4)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提高大众自豪感,彰显中国文化的价值。
(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宣传xx先进事迹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2)宣传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激发情感认同。有利于引导人们坚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
(3)发扬老一辈奉献精神,共同筑梦新时代,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4)宜传英雄,学习英雄,有利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法治建设的政治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人法治建设,有利于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2)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观念变成行动遵循,提升公民索养,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3)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社会主义文艺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1)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4.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如何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开拓创新、无私奉献、报国爱民,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集中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是新时代社会正能量的标杆和楷模,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忠诚,执者朴实的品格,集中体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铸就了” 新时代的中国信仰和中国精神。
5.怎样通过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教育将文化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利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引导学生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
(3)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通过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创新创造活力。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筑牢理想信念之基。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6.科技在教育创新中的作用
(1)现代科技运用于网络教育,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课程和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使教学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更加丰富,有利于实现师生的交流互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3)新技术的运用,课件内容在教学中的实时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新技术的运用,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四、成就篇
(一)建党100年,我国是如何发挥政治优势凝聚中国力量的
1.发挥政治优势凝聚中国力量必须毫不动播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3.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4.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二)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 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累计减贫9348万人,年均减贫1335万人,七年累计减贫幅度达到94.4%,农村贫困发生率也从2012年年末的10.2%下降到2019年年末的0.6%。到2020年11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脱贫攻坚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减贫成绩,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1.脱贫攻坚取得伟大成就的巨大意义
(1)大幅度提高了贫困群众收人水平。明显改善了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2)加快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提升了贫困治理能力。
(3)构建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创新完善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
(4)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5)坚定全球减贫决心,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脱贫攻坚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减贫成绩,有哪些宝贵经验
(1)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全面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坚持精准扶贫方略。
(4)坚持完善大扶贫格局。充分发挥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把脱贫攻坚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制定国家专项规划。二是通过安排并不断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实现政府主导。三是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四是统筹加大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的力度。
(5)坚持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6)坚持较真碰硬考核评估。
(三)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1.进博会对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作用
(1)进博会进口满足多样化民生需求的消费品,进一步释放消费者的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2)进口大量中高端消费品,倒通我国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优势。
(3)进口智能及高端技术装备,有助于增加我国产业升级所需的技术、设备产品供给,夯实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
(4)进口节能环保型产品,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推动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
(5)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强共同发展新动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2.我国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文化意义
(1)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博览会上展示中国发展新理念和改革开放成就,增进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世界文化,促进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推动文化创新。
(3)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四)粤港澳大湾区
1.粵港澳大湾区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1)发挥粤港澳地区的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各种生产要索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
(2)促进区域开放合作模式创新与发展动能转换,促进粤港澳地区自身调整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3)推动我国深度参与全球化竞争,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实力。
(4)推动三地产业协同融合发展,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5)促进粤港澳地区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如何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1)粤港澳大清区要发挥各地经济优势,优化区域功能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发挥人才、科研优势,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
(3)打造高水开放平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建立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4)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民生,实现区域的共享发展。
(5)促进港澳融人国家发展大局,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丰富“国两制"实践内涵。
(五)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1.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成投运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2)有利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提高资源再利用率,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3)有利于增强我国民航的国际竞争力,发挥民航的服务作用,发展更高层次和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4)有利于成为推动地区发展的新引擎,加快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融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大兴机场的成功设计对于展现中华文化的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中华文化美的展示需要通过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来实现。大兴机场的设计中植入了中华文化优秀元素,做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2)文化的发展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大兴机场的设计方案吸收中外各家之长,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自己。
(3)实践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途径。大兴机场的成功既着眼于人民群众的需求,又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精神。
(4)中华文化的美与大兴机场的美一样,都需要借助先进的科技传媒手段,让人们感受中国新时代伟大工程的震撼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北京冬奥会
1.举办冬奥会对于发展“白色经济”的作用
(1)举办冬奥会促使冰雪旅游产品和服务改造升级,有利于提高消费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冰雪消费的动力。
(2)冰雪消费热又带动了民宿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举办冬奥会为加强中外冰雪经济合作提供了机遇和平台,有利于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冰雪经济的开放水平。
2.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和“雪容融”的发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1)“冰物”和“雪容脸”的形象设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新形式和新素材。
(2)“冰墩墩” 和“雪容融”的形象设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完美结合,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丰富养料。
(3)“冰墩墩”和“雪容融”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增强我们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4)“冰墩墩”和“雪容融”通过向人们传播和平友爱、运动健康等正能量理念,有利于提升公民素质,引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承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责任。
(5)“冰墩墩”和“雪容融”的发布有利于将中国理念和中国观点向世界传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3.冬奥会推动冰雪旅游热的原因及意义(生产与消费角度)
(1)原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居民收人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转变消费升级,享受资料消费逐渐增加,推动对冰雪旅游的需求;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冰雪旅游的发展助推冰雪旅游热。
(2)意义: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中所形成的新的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冰雪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会倒逼冰雪旅游产业供给侧补短板,产品提档升级;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产业成长,冰雪旅游热会推动冰雪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和转型升级。
(七)一带一路
1. 一带一路的提出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在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习近平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既对新时代中国开放空间布局进行了统筹规划,又对中国与世界实现开放共赢的路径进行了顶层设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创举,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管总规划,是我们党关于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截至2022年底,已有15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和时代进步要求,着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
2022年前11个月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贸易额逆势增长20.4%,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再创新高,展现出强劲韧性。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全面开花,东盟第一条高速铁路试验运行,柬埔寨第一条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中老铁路开通交出亮眼成绩单,匈塞铁路、克罗地亚跨海大桥有效改善了当地交通,标注着国际经济合作新高度,打造了促进各国发展新引擎。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成就和展望未来时,两次提及“一带一路”,特别强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2023年是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2023年高考政治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热点问题,高考政治、历史、地理学科应该从不同角度考查这个问题。
2.简单分析一带一路命题角度
“一带一路”倡议,强调了相关各国要打造“利益共同体”。而经济互利,是联系各国的主要手段,这“一带一路”与高中政治学科的必修教材“经济生活”或“经济与社会”相结合的知识点,就有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发展等等。另外,在“文化生活”或“哲学与文化”方面,“一带一路”又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交流。“一带一路”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的同时,也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引入了中国。
而“一带一路”与“政治生活”或“政治与法治”或“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中的知识点同样联系紧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间的共同利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所以能够合作,就是因为国家之间有共同的利益。
比如说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那么我们的这个合作,也就体现了这个和平与发展这个主题。还有就是我们国家比如一贯奉行就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那我们这个合作,也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一带一路”从唯物论的角度,可以联系“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辩证法的角度,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各国在合作共赢的大前提下,再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