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解读 >> 高中政治选必一、二、三易混易错知识点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中政治选必一、二、三易混易错知识点

发表日期:2024年9月10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12785 次

选必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易混易错知识点

第一单元 各具特色的国家

第一课:国体与政体

1.1国家是什么

1.从本质上讲,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解析】从产生看,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

2.民主的实质是在全体公民中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

【解析】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因此,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

3.国体相同的国家,政体一定相同。(×)

【解析】受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社会习惯、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政体是完全一样的。

4.任何民主制国家都是民主和专制的统一体。(×)

【解析】任何民主制国家都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体。

5.全民民主/超阶级民主。(×)

【解析】明珠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没有.全民民主/超阶级民主。

6.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伴随产生、伴随始终()

7.国家主权对内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自主性,两者不可分割。)

8.民主的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

9.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都属于民主政体,都由统治阶级性质决定,都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都服务于统治阶级,都具有阶级性。)

10.相同性质的国家可以选择不同的政体,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不意味着一种国体只有一种政体,也不意味着国体相同,政体必然相同。()

1.2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1.在议会制国家中,议会不仅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还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解析】在议会制国家中,议会是国家的立法机关,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2.在总统制国家里,总统不对议会负责,所以,总统行使权力不受议会的干涉。(×)

【解析】在总统制国家里,总统不对议会负责,但在某些重大事务上可能会受到议会的制约。

3.在议会制国家中,国家元首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向议会负责。(×)

【解析】在议会制国家中,政府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向议会负责,国家元首是虚位元首。

4.民主共和制国家和君主立宪制国家都实行议会制。(×)

【解析】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分为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看,现代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大致有两种,即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因此,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式。

5.法国总理由总统任命,并对议会负责,任命只是一道程序,由谁产生才对谁负责。(×)

【解析】法国总统占主导地位,总理听命于总统。总理领导政府,总统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掌握一定的行政权。

6.议会制共和制与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共同点:议会拥有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7.美国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受选民监督。()

8.英国首相对议会负责,美国总统对选民负责。()

9.英国女王是国家元首,可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形式上)()

10.法国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有权停止和解散议会。()

1.3政党和利益集团

1.政党与阶级是同时产生的。(×)

【解析】政党是在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政党往往通过发展经济实现执政的目标。(×)

【解析】在代议制政体下,政党争取执政的主要手段是参加选举。

3.资产阶级利益集团以取得政权为目标。(×)

【解析】利益集团不同与政党,他们不以取得政权或改变政权为目标,而是向社会或者政府提出诉求,借以影响公共政策,来争取团体或成员个人利益。

4.利益集团对国家决策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解析】利益集团影响国家决策。故题中说法错误。

5.政党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

【解析】执政党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

6.政党的性质决定国家性质(×)

【解析】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性质

7.政党按性质划分为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

8.政党是在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课:国家的结构形式

2.1主权统一与政权分层

1.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决定着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解析】国家的结构形式,决定着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政权是一个国家对其管辖区域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权力。(×)

【解析】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对其管辖区域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权力。

3.国家主权通常以约定俗成的形式加以规定。(×)

【解析】国家主权通常以法律形式在宪法中加以规定。

4.平等权指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解析】独立权指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5.国家主权对内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自主性,两者不可分割。()

6.主权国家的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7.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地方人大和政府)行使自治权。()

8.在国际交往中,我国的主权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

2.2单一制和复合制

1.单一制国家的组成单位,是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政治实体。(×)

【解析】单一制国家的组成单位,是按地域划分的普通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

2.法国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型单一制国家。(×)

【解析】法国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英国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型单一制国家。

3.联邦各组成单位的权力由联邦整体所授予。(×)

【解析】联邦各组成单位的权力并非由联邦整体所授予,而是它自身作为政治实体所固有的。

4.邦联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具有完整的国际法主体资格。(×)

【解析】邦联虽然也有类似国名的称呼,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不具有完整的国际法主体资格。

5.联邦是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其成员加入联邦后不再享有完全的主权,但是保留一些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利。()

6.联邦制的最大优点是在保持联邦是一个强大统一国家的同时,确保各组成单位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7.邦联不是国家,只是一个联合体,邦联的成员是主权国家。()

8.英联邦≠英国,英联邦是邦联,欧盟也是邦联。()

第二单元:世界多极化

第三课:多极化趋势

3.1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1.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意味着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解析】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但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

2.世界多极化就是指世界上出现了若干个力量强大的主权国家。(×)

【解析】“世界多极化”中的“极”不仅包括力量强大的主权国家(如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等),还包括国际组织(如欧盟)

3.发展中国家登上世界政治经济舞台,成为了国际秩序的领导者。(×)

【解析】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世界政治经济舞台,成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而不是“领导者”。

4.世界多极化趋势已发生完全逆转(×)

【解析】世界多极化趋势已发生完全逆转不可逆转

5.单极和多极的矛盾将成为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不会迅速解决()

6.多极化格局没有形成,是一种趋势()

7.多极化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8.世界多极化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发展趋势,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目前没有最终形成。( )

3.2国际关系

1.竞争、合作、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

【解析】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竞争、合作与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2.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解析】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3.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解析】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中国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标志着以相互依存为核心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解析】相互依存为核心的国际新秩序还未建立,此说法不符合实际。

5.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说明中国与多数国家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解析】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能表明中国和大多数国家存在共同利益。

6.为维护本国国家利益可以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

【解析】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由,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

7.国家性质和国际利益决定外交政策,进而决定国际关系。(×)

【解析】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8.我国与他国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解析】国家间根本利益不一致

第四课 和平与发展

4.1时代的主题

1.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饥饿问题。(×)

【解析】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2.局部冲突和国际恐怖主义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解析】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而不是局部冲突和国际恐怖主义。故题目观点错误。

3.维护世界和平是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保证。(×)

【解析】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

4.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解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故题中观点错误。

5.“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与“和平与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讲述问题本身,后者讲述问题的现状。“和平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发展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

6.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说当今世界总体和平稳定,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等世界性问题仍然存在。()

7.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8.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4.2挑战与应对

1.维护世界和平是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保证。(×)

【解析】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

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解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故题中观点错误。

3.各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立场上是一致的。(×)

【解析】各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立场上存在分歧,许多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上只顾本国国家利益而不顾人类共同利益。

4.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已经瓦解,新秩序已经建立。(×)

【解析】当前国际秩序仍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旧秩序,新秩序还没有建立。(×)

5.恐怖主义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解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6.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最突出和最严重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 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

7.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力。()

8.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第五课:中国的外交

5.1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1.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力量。(×)

【解析】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各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但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坚持这一准则。

3.中国的外交政策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

【解析】中国的外交政策赢得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同,并不是所有国家。

4.我国一贯信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解析】我国一贯信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要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当我国领土受到侵犯、国家主权受到干涉时,我们一定会采取必要措施予以还击。故题目观点错误。

5.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强化了同沿线成员国以共同发展为特征的结盟伙伴关系。(×)

【解析】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搞结盟、搞对抗,而是要以合作共赢的态度欢迎世界各国加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6.伙伴关系≠结盟关系,战略伙伴关系的目的是促进和平与发展,核心内容是伙伴国之间平等、不结盟、不针对、不损害第三国的利益,是合作共赢关系。( )

7.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而非主导作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

8.中国高度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也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

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领导国际新秩序的责任担当。(×)

【解析】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为建立国际新秩序探索出一条新路径,但中国承诺永远不称霸,主张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解决国际问题,所以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2.中国所主张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只有国家间的共同利益。(×)

【解析】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不同国家之间由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差异而存在利益分歧是一种常态,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契合了不同国家人民共同的利益诉求。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利益冲突。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所有国家都坚持的外交思想。(×)

【解析】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但这一思想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坚持的,一些国家的外交行为仍然追求单边绝对优势,无法考虑他国合理关切。

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我们在考虑共同利益的同时关切自身利益(×)

【解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符合各国共同利益,但是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坚持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合理关切他国利益,努力寻求各国共同利益。

5.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需要中国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解析】中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明中国主动承担大国责任。中国是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世界多极化、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建设性力量但非主导力量。

6.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反映了中国优秀文化和中国特有的价值追求 (×)

【解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

7.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安全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解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8.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经济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解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第三单元:经济全球化

第六课:走进经济全球化

6.1认识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如今,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形成。(×)

【解析】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但至今经济全球化尚未形成,只是作为一种趋势正在发展着。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着跨国公司的投资方向。(×)

【解析】价值规律主导着跨国公司的投资方向。

3.经济全球化对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影响是一样的,它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

【解析】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并没有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但总体讲是利大于弊。

4.贫穷弱小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面前将无所作为。(×)

【解析】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相对优势,贫穷落后国家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加快发展。

5.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解析】构成一定威胁,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对于经济全球化要勇敢面对积极参与,而不能反对逃避。

6.经济全球化只会使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解析】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7.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

【解析】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更大的挑战。

8.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解析】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和威胁。

6.2日益开放的世界经济

1.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因。(×)

【解析】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因是世界各国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追求。

2.跨国公司以母国为基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分公司。(×)

【解析】跨国公司以母国为基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不是分公司。

3.跨国公司把公司的内部分工发展为国家间的分工,把内部贸易发展为国家间的贸易。(×)

【解析】跨国公司把国际分工发展为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把国际贸易发展为公司的内部贸易,形成了以公司内部分工和贸易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

4.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一定会使各国普遍受益。(×)

【解析】经济全球化在给世界各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并不一定会使各国普遍受益。

5.为了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要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方向发展。(×)

【解析】为了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要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平等、开放、合作、共享是完善全球治理机制需要遵循的原则。

6.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不占有优势,故对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应尽可能避开。(×)

【解析】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不可能避开,应积极参与,趋利避害。

7.为了缓解国际贸易摩擦,我国可以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

【解析】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会增加政府负担,也不符合世贸规则。

8.美国频频发起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主要是因为美国需要缩小与中国的贸易逆差。(×)

【解析】主要是因为美国欲以贸易保护措施扶持国内产业发展。

第七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7.1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1.我们要在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解析】独立自主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真正的对外开放。

2.参与经济全球化,我国要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对外开放为辅。(×)

【解析】参与经济全球化,我国既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又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3.实行对外开放意味这放弃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

【解析】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好比两条强有力的“腿”,支撑我国经济迈入现代化。立足我国国情,放眼世界,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既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又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4.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解析】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5.要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6.实行对外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独立自主、自立更生作为自己的出发点,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

7.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对外开放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途径。(√)

8.价格属于传统优势,不是新优势。我们要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7.2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1.中国的发展是西方发达国家推动的。(×)

【解析】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点。中国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结果。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奉行单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解析】中国奉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3.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积极制定全球经济规则,与相关各国共同应对挑战。(×)

【解析】全球经济规则是相关各国共同制定的,中国是其中积极参与者。

4.正确义利观要求我们在国际交往中,特别是在同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与合作中,坚决摒弃过时的传统思维,坚持见利思义、以义制利,与各国人民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同繁荣。(×)

【解析】正确义利观要求我们在国际交往中,特别是在同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与合作中,坚决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坚持义利相兼、先义后利,与各国人民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同繁荣。

5.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是一条改革创新的道路,是一条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

6.在发展过程中,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

7.多边主义主张多方平等、和平解决国际问题,顺应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8.中国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单元:国际组织

第八课:主要的国际组织

8.1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

1.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基石。(×)

【解析】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石,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2.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基于其公益性和一定程度的志愿性特征,在国际事务中总是发挥着积极作用。(×)

【解析】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在一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一些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为个别大国服务,成为个别大国向其他国家渗透的工具。

3.按照成员性质,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

【解析】按照成员性质,国际组织可以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4.国际组织对国际社会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解析】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事务受诸多因素制约,有其局限性。

5.国际组织的权力高于会员国,可以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各会员国要服从和服务于国际组织的利益。(×)

【解析】国际组织不能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它要服从和服务于主权国家特定的目的和利益。

6.国际组织对主权国家的矛盾和纠纷具有一定的强制力。(×)

【解析】国际组织对主权国家的矛盾和纠纷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不具备强制力。

7.所有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对国际社会的发展都起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解析】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在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保护环境、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开展文化交流、防治疾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有为个别大国服务,成为个别大国向其他国家渗透的工具。

8.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

8.2联合国

1.联合国是凌驾于各国之上的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

【解析】任何国际组织都是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不是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组织,联合国也不例外,联合国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不干预主权国家内部管辖的任何事务。在联合国组织内,各成员国主权平等。

2.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解析】联合国大会是由全体会员国的代表组成的审议机构,安全理事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3.中国支持联合国开展的各项活动。(×)

【解析】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4.联合国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义务相同。(×)

【解析】《联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义务,各国义务并非相同。

5.联合国是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的超国家机构。(×)

【解析】联合国的成立并不是为了削弱和取代会员国的国家主权,而是为了维护和尊重会员国的国家主权。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政的事务。联合国不能凌驾于会员国之上,它的权力是联合国各会员国所赋予的。

6.联合国自成立以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解析】联合国自成立以来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不能简单地认为联合国自成立以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联合国也有其局限性,被某些大国所利用。

7.联合国是集体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的平台,是国际社会践行多边主义提供了最佳场所,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8.联合国安理会对实质性问题的决定须由五分之三多数通过,且五常不能有反对票(大国一致原则)。(√)

8.3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

1.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是东盟发展的基本原则。(×)

【解析】东盟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协商一致、循序渐进;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是亚太经合组织方式。

2.欧盟是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的国际组织。(×)

【解析】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国际组织,而联合国是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的国际组织。

3.欧盟成员国都是欧元区的成员。(×)

【解析】欧元区总共包括19个国家,而欧盟成员国中的丹麦、瑞典等国在是否加入欧元区进行的全民公决投票中没有得到本国人民的支持,没有成为欧元区的成员。

4.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包括亚洲国家、大洋洲国家、南北美洲国家和俄罗斯,因而它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组织。(×)

【解析】虽然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包括亚洲国家、大洋洲国家、南北美洲国家和俄罗斯,但其成员始终离不开亚洲和环太平洋地区这一特征,非这一特征的其他国家不被其接纳,因而它不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组织。

5.亚太经合组织在每次非正式首脑会议举行前,都要通过艰苦的谈判达成协议,通过落实协议来促进区域内贸易的发展。(×)

【解析】亚太经合组织不同于世界贸易组织等其他贸易组织,它以磋商代替谈判,以论坛承诺代替法律协定,避免高度机制化和强制性对各方形成约束,从而平衡不同发展水平的成员的权益和要求,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

6.中国是东盟的重要成员,在东盟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解析】中国与东盟是战略伙伴关系。

7.非洲联盟是国际社会最重要的区域性合作组织,是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解析】非洲联盟是非洲最重要的区域性合作组织。

8.非盟成立以来,中国每年均派代表团出席并主持其首脑会议(×)

【解析】在中国不主持其首脑会议。

第九课:中国与国际组织

9.1中国与联合国

1.中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决定权。(×)

【解析】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而不是决定权。

2.联合国的会员国在内政外交上服从联合国的管理。(×)

【解析】联合国的会员国支持联合国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工作,不需要在内政外交上服从联合国的管理。

3.联合国安全机制已经与时代发展完全脱节。(×)

【解析】联合国是一个按照传统安全理念设计的国际组织,当世界的发展使安全的概念越来越扩大化和复杂化的时候,联合国安全机制已经与时代发展部分脱节并非完成脱节。

4.联合国改革就是推进安理会改革。(×)

【解析】联合国改革包括安理会改革、财政改革、危机处理机制改革等。

5.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支持联合国的各项工作。(×)

【解析】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

6.中国是负责任大国,也是发展中国家和爱好和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解析】中国是负责任大国,也是发展中国家和爱好和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是建设性作用

7.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是一帆风顺的。(×)

【解析】不是。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用“延期审议”等手段,对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设置重重障碍,导致中国长期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就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联合国的舞台上,双方在各领域加强合作。(×)

【解析】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1971年联合国才决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从此,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联合国舞台上,与联合国的关系步入正轨,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

9.2中国与新兴国际组织

1.二十国集团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是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解析】二十国集团是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2.金砖五国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金砖精神,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深入。(×)

【解析】金砖五国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深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指引着上海合作组织。

3.亚投行同其他全球和区域多边开发银行是相互替代的关系。(×)

【解析】亚投行充分借鉴现有多边金融机构长期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制定和实施严格的规章制度,提高透明度和包容性。亚投行在现行国际经济金融秩序下运行,同其他全球和区域多边开发银行的关系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

4.上合组织合作就是打击“三股势力”(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的合作领域。(×)

【解析】上合组织合作领域不是只涉及安全,还包括政治、经济、经贸、科技、文化、能源、交通、旅游、环保及其他领域的合作。

5.上合组织合作领域知识是只涉及安全领域的合作。(×)

【解析】上合组织合作领域不是只涉及安全,还包括政治、经济、经贸、科技、文化、能源、交通、旅游、环保及其他领域的合作。

6.二十国集团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全球重大政治热点。(×)

【解析】二十国集团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全球重大经济金融热点。

7.亚投行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全球重大经济金融热点。(×)

【解析】亚投行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基础设施投资问题

8.中国为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建设性作用,是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成员,中国是亚太经合组织创始国。(×)

【解析】中国不是亚太经合组织创始国。

 

选必二《法律与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

第一单元  民事权利与义务

第一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1.民法仅调整自然人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解析: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不同类型违反了民法基本原则中的平等原则。(×)

解析: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都平等地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法律根据自然人不同的年龄和智力状态规定了不同的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不同类型并没有违反民法基本原则中的平等原则。

3.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因此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固定不变的。(×)

解析: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

4.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

1.2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1.自然人的人格尊严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人身利益,所以人格尊严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

解析: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

2.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均享有姓名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等权利。(×)

解析:依据民法典,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等权利。

3.与他人同名就是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 × 

解析: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侵犯他人姓名权的表现是干涉、盗用、假冒等。与他人同名并没有侵犯他人的姓名权。

4.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5.民法保护隐私权,是对宪法规定的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住宅不受侵犯等公民权利的落实。尊重他人隐私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第二课 依法有效保护财产权

2.1保障各类物权

1.物权平等保护原则就是指私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解析:物权平等保护原则要求,国家、集体、私人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2.在现实买卖中交易,买方付了钱就一定能够取得物的所有权。(×)

解析:在现实买卖中交易,买方付了钱就不一定能够取得物的所有权。例如房屋等不动产,除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必须到不动产登记机构办理登记,才能取得所有权。

3.法律规定众多类型的物权,是为了保护物权不受侵犯。(×)

解析:法律规定众多类型的物权,是为了充分发挥不动产与动产的价值,做到物尽其用。

4.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转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打包是指抵押。(×)

解析: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转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打包是指质押。

2.2 尊重知识产权

1.著作权保护期届满,该作品就进入公共领域,作品不再受法律保护,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

解析:作品发表权和著作财产权是有保护期限的,著作权保护期届满,该作品就进入公共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但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仍受法律保护。

2.专利的三种类型都是针对技术创新的。(×)解析:专利法规定的专利有三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前两种专利是针对技术创新的,只是对创造性的程度要求不同。外观设计专利则与实用技术无关,仅涉及产品设计的美观效果。

3.商标只有注册才可以使用。(×)

解析:商标未经注册也可以使用,商标获得注册之后,商标注册人才享有注册商标专用权。

4.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注册人可以申请续展。续展注册的有效期也是10年,续展次数不超过3次。(×)

解析: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注册人可以申请续展。续展注册的有效期也是10年,续展次数不受限制。

第三课 订约履约 诚信为本

3.1订立合同学问大

1.在订立合同过程中,要约就是要约邀请。(×)

解析:要约是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生效的要约具有法律约束力。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表示,不具有法律意义。

2.在合同订立过程中,要约与承诺是固定不变的。(×)

解析:合同订立的过程可概括为要约与承诺两个阶段,但在实际协商过程中,受要约人的“承诺”可能增加新的内容,如果对原来的要约内容进行了实质性变更或者超过了要约确定的期限,此时,该项“承诺”则转化为新要约,需要原来的要约人作出承诺,才能形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可见,在合同订立过程中,要约与承诺是可以变化的。

3.订立合同就当然意味着合同生效。(×)

解析:订立合同并不当然意味着合同的生效。如果合同内容出现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违背公序良俗等情形,可能导致合同全部或者部分无效;如果合同的主体不适格或者因欺诈、胁迫导致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也会使得合同存在瑕疵或者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不能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约束力。

4.法律采用鼓励交易原则,从宽认定无效合同。(×)

解析:法律采用鼓励交易原则,从严认定无效合同,当合同效力发生争议时,尽量解释为有效。

5.我们常说“空口无凭”,订立合同必须是白纸黑字的合同书才可以。(×)

解析:除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取特定形式外,只要各方当事人形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就是订立了合同。无论口头形式还是书面形式,甚至直接履行的行为都可以产生合同。

3.2 有约必守 违约有责

1.当事人应当遵循遵守约定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解析: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及保密等义务。

2.合同一旦订立,就不得变更。(×)

解析:合同订立后,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当事人会有改变或者解除这种法律约束的想法。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

3.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同时选择适用违约金和定金条款。(×)

解析:在合同订立时,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双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合或者定金条款,而不能同时选择适用违约金和定金条款。

4.如果合同中有违约金的约定,守约方提出请求时,还须再就损失的计算承担举证责任。(×)

解析:如果合同中有违约金的约定,守约方提出请求时,无须再就损失的计算承担举证责任,直接按照合同约定中的违约责任条款进行,由违约方向守约方支付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

第四课 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

4.1 权利保障 于法有据

1.在民法规定的侵权责任承担方式中,每种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只可以单独适用。(×)

解析:民法规定的多种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2.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解析: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3.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负责,法律通常要求侵权人确定损害结果发生的真实原因。(×)

解析: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负责,法律通常要求受害人确定损害结果发生的真实原因。

4.动物园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园不管能不能证明尽到管理职责,都应当承担责任。(×)

解析:动物园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园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管理职责的,不承担侵权责任。

4.2 权利行使 注意界限

1.民法强调对权利的保护,而权利通常意味着人们有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某一行为的自由。(×)

解析:民法强调对权利的保护,而权利通常意味着人们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某一行为的自由。但是,人们行使民事权利时不能超过正当的界限。

2.在某些情形中,除非权利人事先声明不许使用,他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直接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使用费,这属于作品的合理使用意,直接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使用费,这属于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

解析:在特定的情形中,使用作品不需要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使用费,这属于作品的合理使用。在某些情形中,除非权利人事先声明不许使用,他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

3.相邻关系是对动产所有权的限制或延伸。(×)

解析:相邻关系是对不动产所有权的限制或延伸。

4.远亲不如近邻,相邻关系的处理都应按照当地习惯。(×)

解析:民法典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法律、法规对处理相邻关系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可以按照当地习惯。

第二单元 家庭与婚姻

第五课 在和睦家庭中成长

5.1 家和万事兴

1.父母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就没有抚养的义务了。(×)

解析: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2.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抚养的义务,应履行对父母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

解析: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的义务,父母对子女负有抚养的义务。

3.有赡养能力,而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子女,情节严重的要承担民事责任。(×)

解析:有赡养能力,而拒不赡养的子女,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需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4.无赡养能力的子女可以不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

解析:所有的子女都应该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

5.2 薪火相传有继承

1.继承是指将自然人死后遗留的各种财产转移给他人所有。(×)

2.继承制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代际之间爱的延续和传递。(√)

3.王某继承了父亲的遗产20万元,属于基于血缘关系获得继承权。(√ )

4.根据法律规定,丧偶的儿媳属于第二顺序法定继承人。(×)

5.以遗嘱的方式转移被继承人个人合法财产的称为遗嘱继承。(×)

第六课 珍惜婚姻关系

6.1 法律保护下的婚姻

1.婚姻自由指的是公民有与谁结婚的自由。(×)

解析: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

2.法律规定了男女双方的法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

解析:法律规定了男女双方的法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3.只要举行了婚礼就是确定了合法的婚姻关系。(×)

解析:法律规定了男女双方的法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4.没有配偶的男女,未进行结婚登记,但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按照夫妻关系处理,相互享有继承权,受法律的保护(×)解析:没有配偶的男女,未进行结婚登记,但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按照同居关系处理,相互之间不享有继承权,不受法律保护。

5.结婚登记可以由父母或他人代替(×)

解析:结婚登记必须本人申请,男女双方要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办理结婚登记,不可以由父母或他人代替。

6.法律规定了离婚自由,因此离婚不受限制。(×)

7.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均由人民法院裁判。(×)

解析: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6.2 夫妻地位平等

1.夫或妻在处理夫妻共同财产上的权利是有差别的。(×)

2.强调夫妻双方的人格独立,会因婚姻生活的具体环境,双方的职业、收入和彼此的扶养关系而发生变化。(×)

3.夫妻财产仅仅涉及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4.夫或者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相对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者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清偿。(√)

5.“相互坦荡,遇事商量”是处理好夫妻间财产问题的关键。(√)

第三单元 就业与创业第

七课 做个明白的劳动者

7.1 立足职场有法宝

1.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

2.劳动法主要调整劳动者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3.订立劳动合同的公平原则,是指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完全出于当事人的意愿。(×)

4.无效合同从订立起就没有法律效力。(√)

7.2 心中有数上职场 

1.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2.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两日。(×)

3.未经劳动仲裁程序,当事人不得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劳动仲裁是由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以第三方身份居中裁决的活动。(×)

第八课 自主创业与诚信经营

8.1 自主创业 公平竞争

1.有限责任公司有1个股东出资设立。(×)

2.创业者缺乏法律意识,是导致创业者失败的原因之一。(√)

3.经营者“搭便车”行为,并不属于不正当竞争。(×)

4.不当有奖销售行为,并非属于不正当竞争。(×)

8.2 诚信经营 依法纳税

1.劳动法主要调整劳动者之间的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2.劳动法就是保护用人单位权益的保护法。(×)

3.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4.无效合同从生效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第四单元 社会争议解决

第九课 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

9.1 认识调解与仲裁

1.仲裁是当事人自愿选择,仲裁裁决没有法律效力。(×)

2.在我国,仲裁委员会隶属于国家行政机关。(×)

3.仲裁审理公开进行,一裁终局。(×)

第十课 诉讼实现公平正义

10.1 正确行使诉讼权利

1.律师在参与诉讼时称谓是一样的。(×)

2.对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律师不必为其辩护。(×)

3.接受法人聘请,担任法律顾问,是律师的诉讼业务。(×)

4.在刑事诉讼中,控、审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0.2 严格遵守诉讼程序

1.律师在参与诉讼时称谓是一样的。(×)

2.对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律师不必为其辩护。(×)

3.接受法人聘请,担任法律顾问,是律师的诉讼业务。(×)

4.在刑事诉讼中,控、审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5.三大诉讼的管辖原则是一样的。((×)

6.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

7.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必须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

8.法庭调查是诉讼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10.3 依法收集运用证据

1.在因某产品的质量问题发生纠纷时,该产品外观上印刷的产品性能说明可以作为物证。(×)

2.甲因被乙打伤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乙应承担举证责任。(×)

3.“谁主张,谁举证”适用于行政诉讼。(×)

4.在行政诉讼中,作为被告的公安机关应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

 

选必三《逻辑与思维》易混易错知识点

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1.思维因能够揭示本质与规律而具有正确性。( × )

【解析】正确揭示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思维是正确思维。

2.思维促进认识对象的发展进步。(×)

【解析】正确思维促进认识对象的发展进步。

3.思维是人们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解析】思维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4.“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广义角度讲的,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解析】“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

5.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解析】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说明思维具有概括性。

6.思维能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解析】思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会把人们的实践引向歧途,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

7.从思维的方向看,思维分为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

【解析】从思维的方向看,思维分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8.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思维分为辩证思维和形而上学思维。( × )【解析】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9.形象思维是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解析】抽象思维是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10.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化、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解析】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11.狭义的思维与认识同义。(×)

【解析】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12.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解析】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13.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和直接现实性。(×)

【解析】思维本身不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因此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14.形象思维是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的。(×)

【解析】形象思维是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的,抽象思维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15.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和想象等反映认识对象。(×)

【解析】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

16.思维是在头脑中产生的。(×)

【解析】思维是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的。思维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1.“逻辑”就是指“逻辑规律与规则”。(×)

【解析】“逻辑”是一个多义词: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2.逻辑学研究的对象是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

【解析】“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3.形式逻辑特别关注论据问题。(×)

【解析】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

4.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是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

【解析】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5.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

【解析】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

6.故意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解析】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7.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解析】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8.排中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

【解析】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

9.狭义的逻辑学是指辩证逻辑。  (×)

【解析】狭义的逻辑学是指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属于广义的逻辑学。

10.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

【解析】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1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解析】这一诗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渲染山林的幽静,体现了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属于辩证矛盾。

12.有人问:“有没有飞碟?”你既不肯定有,也不肯定没有,而是说:“我不清楚。”这种回答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解析】这种回答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有没有飞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认识问题。排中律只是在逻辑上要求对两个矛盾判断明确地肯定一个,并不要求必须马上肯定一个。

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

1.科学精神把科学看成是实现人类目的的工具,只重视科学的使用功能(×)

【解析】错误;科学主义把科学看成是实现人类目的的工具,只重视科学的使用功能。科学精神是指贯穿于整个科学发展历史过程中的最普通的科学意识,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取向。故原观点错误。

2.正确思想来自于科学思维。(×)

【解析】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

3.科学思维是辩证思维的方法论前提。(×)

【解析】错误;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4.科学思维是辩证思维的方法论前提。(×)

【解析】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5.科学精神把科学看成是实现人类目的的工具,只重视科学的使用功能。(×)

【解析】科学主义把科学看成是实现人类目的的工具,只重视科学的使用功能。科学精神是指贯穿于整个科学发展历史过程中的最普通的科学意识,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取向。

6.正确的思维就是科学思维。(×)

【解析】正确的思维只有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并立足于实践才能达到科学思维。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的思维能够更加自觉地走向科学思维。

7.科学思维是人的思维,因此具有主观性。(×)

【解析】尽管任何思维都是人的思维,但任何思维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反映认识对象。

8.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普适性,其正确性是无条件的。(×)

【解析】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其正确性是有条件的,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

9.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是因为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解析】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说明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10.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树立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解析】学习科学思维的实践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树立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1.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解析】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2.概念由语词构成,所以语词可以表达概念。(×)

【解析】概念和语词有着密切联系。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一个语词在不同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语词也可以表达同一概念。但有些语词,如单纯的感叹词和孤立的助词等,是不能表达概念的。

3.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

【解析】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同一个语词在不同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4.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

【解析】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

5.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内涵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解析】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6.相容关系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解析】不相容关系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7.划分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解析】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8.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解析】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9.定义能用否定形式。(×)

【解析】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10.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解析】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11.概念的外延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解析】概念的内涵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概念的外延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12.“动物”与“马”存在种属关系。(×)

【解析】“动物”与“马”存在属种关系,“马”与“动物”存在种属关系。

13.明确概念的内涵需要运用划分的方法。(×)

【解析】明确概念的内涵需要运用定义的方法。明确概念的外延可以运用划分的方法。

14.定义项如果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解析】定义项如果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15.“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这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解析】选票还包括弃权票。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1.判断就是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

【解析】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

2.语句是判断的思想内容,判断是语句的语言形式。(×)

【解析】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3.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都是真判断。(×)

【解析】符合实际的判断是真判断,判断虽来源于社会实践,但却不是都符合客观实际。

4.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解析】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5.全称判断就是单称判断。(×)

【解析】全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单称判断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全称肯定判断与全称否定判断之间是反对关系,而单称肯定判断和单称否定判断之间的矛盾关系。

6.性质判断比关系判断更重要。(×)

【解析】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进行性质判断,断定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事物除了有某些性质外,还必然与其他事物有各种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关系判断,来认识事物间的关系。对认识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对于我们认清自己的地位和角色,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重要意义。

7.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可能存在的判断。(×)

【解析】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选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可能存在的判断。

8.联言判断中多数联言支是真的,联言判断就一定真。(×)

【解析】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因此,只有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联言判断才是真的。

9.不相容选言判断,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

【解析】相容选言判断,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

10.“如果P那么Q”能表达充要条件假言判断。(×)

【解析】确定一个判断是什么判断,要看前件和后件客观上是什么关系。看一个判断是什么判断,只能看它的判断结构,或者说要看它的常项,或者说要看它的联结项。只要是“如果P那么Q”这样的判断,就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而不是充要条件假言判断。

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1.归纳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解析】演绎推理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2.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是必然推理,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

【解析】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

3.换质推理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解析】换位推理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4.换位推理推理时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周延。(×)

【解析】换位推理推理时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5.所有的直言判断都能进行换质换位推理。(×)【解析】所有的直言判断都能进行换质推理,但并不是所有的直言判断都能进行换位推理。特称否定判断不能进行换位推理,全称否定判断和特称肯定判断是简单换位,全称肯定判断是限量换位即结论中的主项不周延,把全称改为特称。

6.相容的选言推理既可以用肯定否定形式,又可以用否定肯定式。(×)

【解析】相容的选言推理形式只能用否定肯定式,不能用肯定否定式;不相容的选言推理既可以用肯定否定形式,又可以用否定肯定式。

7.假言推理是一种假判断、假推理。(×)

【解析】假言推理是一种条件推理,推理过程既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推理需要借助概念、判断,但推理本身不是判断过程。

8.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的形式有两种:肯定后件式和否定前件式。(×)

【解析】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的形式有两种: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

9.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是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的形式。(×)

【解析】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的形式是肯定后件式和否定前件式。

10.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形式有两种:否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

【解析】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形式有四种:肯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否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1.完全归纳推理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

【解析】错误。完全归纳推理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必然推理。

2.只要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就能使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具有保真性。(×)

【解析】错误。要使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具有保真性,除了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以外,还需要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3.人们看到千千万万的天鹅每一只都是白的,于是得出结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这一推理是必然推理。(×)

【解析】错误;这一推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即不能必然推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

4.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进行类比(×)

【解析】错误。并非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进行类比,两个事物的属性必须有内在的联系。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5.类比和比较都是一种推理。(×)

【解析】错误。类比是一种推理;比较不是推理,比较只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

6.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仿生技术所运用的模拟方法是一种演绎推理方法。

【解析】错误;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仿生技术所运用的模拟方法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

7.归纳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解析】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而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个别。

8.归纳推理不要求前提必须真实。(×)

【解析】演绎推理不要求前提必须真实,归纳推理则要求前提必须真实。

9.归纳推理的结论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

【解析】演绎推理的结论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归纳推理除了完全归纳推理,结论都超出了前提断定的范围。

10.归纳推理的结论是或然的。(×)

【解析】在不完全归纳推理中,由于它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这种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在完全归纳推理中,前提考察了一类事物的每一个对象,无一遗漏,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必然性联系,推出的结论是真实可靠的。

11.前提中确认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属性,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解析】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12.类比推理就是比较方法的运用。(×)

【解析】类比不同于比较。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它是一种推理;比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不是推理。

13.类比推理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解析】类比推理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具有前锋的作用。

14.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性,前提中确认的属性可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

【解析】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性,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

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第八课 把握辩证分合

1.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核心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解析】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2.凡未经实践检验的认识,绝不能轻信和盲从。这是辩证思维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解析】辩证思维同唯心主义诡辩论。

3.辩证思维的发展和人们对辩证思维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自觉走向自发的过程。(×)

【解析】由自发走向自觉(×)

4.辩证思维强调整体性和动态性,反对独立性和静态性。(×)

【解析】不排斥局部的独立性,相对的静态性;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5.分析方法力图把具体的“点”认识透彻,其优点是具体。(×)

【解析】其优点是精确。

6.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是因果分析法的体现。(×)

【解析】矛盾分析法。(×)

7.分析与综合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思维方法。(×)

【解析】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8.定性分析是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

【解析】矛盾分析法。(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人们在实践中抓住重点问题,认清事物的性质。)

9.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解析】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10.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核心是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解析】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11.辩证思维是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相对立的思维方式。(×)

【解析】辩证思维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思维方式。

12.动态思维要求把握事物发展的动态性、暂时忽略其静态性。(×)

【解析】辩证思维强调动态性,但不排斥相对的静态性。辩证思维是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13.整体性思维排斥部分独立性;动态性思维排斥相对静止。(×)

【解析】辩证思维强调整体性,但并不排斥局部的独立性;辩证思维强调动态性,也不排斥相对的静态性。辩证思维是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14.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解析】分析法与综合法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的认识起点不同,在思维运动的方向上是相反的。但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15.综合是对部分的简单相加。(×)

【解析】辩证的综合不是把各个部分简单地相加,而是在了解各部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有机整体。

16.认识是综合的结果,而不是分析的结果。(×)

【解析】分析是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要素、层次,或者把认识对象的复杂发展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地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一种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其固有的联系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二者都是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过程中的每一步,既是分析的结果,又是综合的结果;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认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第九课 理解质变互变

1.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因此,量的积累越多越好。(×)

【解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事物的变化有两种趋向:一种是前进的、上升的变化即发展;一种是下降的、倒退的变化,这种下降的、倒退的变化积累得越少越好。

2.量变是变化,质变是发展。(×)

【解析】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因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质变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前进的、上升的变化,即发展;一种是退化、下降和倒退。因此只有那种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质变,才是发展。

3.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趋势。(×)

【解析】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4.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

【解析】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

5.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会使某物变为某物。(×)

【解析】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6.关节点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解析】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7.“得中”是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解析】“得当”是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8.遵循适度原则,就是要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

【解析】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9.量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解析】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10.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前提,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解析】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1.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量的稳定性的质的规定性。(×)

【解析】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12.关节点是事物质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量变的节点。(×)

【解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

13.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质变,就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解析】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1.辩证否定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2.肯定方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解析】在事物内部,肯定方面处于优势,事物保持原有性质和自身存在。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事物改变自己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

3.辩证否定中的肯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事物矛盾统一体的肯定与保留。(×)

【解析】辩证否定中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事物矛盾统一体的否定;肯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事物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且不是照搬,而是改造、包含。

4.相对于否定阶段,肯定阶段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解析】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否定包含肯定,否定阶段具有更丰富内容,是较后、较高的环节,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5.分离是将对象分割、抽离,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解析】分离是起始环节,提纯才是关键环节。(排除干扰,单一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性质和规律)

6.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本质规定的认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解析】思维抽象是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是对事物零散、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不可能成为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具体是关于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是思维活动的结果、终点。

7.概念是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这一思维上升的桥梁。(×)

【解析】概念是思维上升的起点,但并非所有概念都是。只有选择合适的上升起点,才能使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概念中逐一展现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是思维从抽象走向具体的桥梁。

8.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是感性上升为理性,并在理性层次上进一步上升的两个独立阶段。(×)

【解析】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是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是理性认识层次上升的阶段。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9.只有彻底的否定才能真正推动事物发展。(×)

【解析】辩证否定推动事物的发展,但这一否定不是完全、彻底的否定或肯定,而是否定与肯定的有机结合。

10.否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当否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解析】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11.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抛弃。(×)

【解析】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

12.感性具体是对事物本质、现象的认识。(×)

【解析】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

13.思维抽象就是抽象思维。(×)

【解析】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其共性的思维活动。

14.感性具体是错误的,思维具体是正确的。(×)

【解析】感性具体和思维具体都是对事物的认识的反映,因此,二者可能都正确,也可能都错误。

15.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解析】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不过不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思维具体则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16.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在某种单一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解析】分离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在某种单一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第四单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第十一课 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

1.创新就是否定旧事物中的一切。(×)

【解析】创新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面对实践中的新情况,敢于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因此,创新必然要对一些落后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旧观点、旧思想进行否定。但这并不是否定旧事物中的一切东西,而是对旧事物中合理的、科学的东西仍予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因此,创新的实质是“扬弃”,而否定一切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2.创新思维的目的就是获得新思想和新方法。(×)

【解析】创新思维的目的是解决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推动实践和认识的发展。

3.创新思维运用的不是常规的思维方法,运用的往往是一些非常规的思维方法。( × )

【解析】创新思维既要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也要运用一些非常规的思维方法。

4.发散思维就是创新思维。(×)

【解析】发散思维作为一种展开性的思维方式,具有思维创新的功能。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新问题,还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众多设想。因而,发散思维就是一种创新思维。但创新思维并不等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方式有多种。

5.从思维方向上看,创新思维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现了创新思维的结果具有独特性。(×)

【解析】从思维方向上看,创新思维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现了创新思维具有多向性。

6.聚合思维就是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聚合思维是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反映。(×)

【解析】联想思维就是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联想思维是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反映。

7.想象是联想思维的“联结”方式。(×)

【解析】想象是联想思维的“畅想”方式。

8.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有助于提升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解析】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有助于提升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9.人人都有联想思维,其水平和能力也是相同的。(×)

【解析】人人都有联想思维,但其水平和能力并不相同。

10.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运用联想思维,是提高联想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解析】自觉地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运用联想思维,是提高联想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十二课 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

1.个人应运用智力激励法进行思维发散。(×)

【解析】发散思维的方法有检核表法、信息交合法和头脑风暴法。

2.在解决问题阶段,需要先聚合后发散。(×)

【解析】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人们的思维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

3.聚合思维的功能就在于揭示出已有的东西。(×)

【解析】聚合思维把有关信息集中起来,从中寻找联系,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4.只要掌握了发散思维的技法,就能达到思维创新的目的。(×)

【解析】思维发散技法有助于人们进行思维发散,但仅仅依靠几种思维发散技法,难以产生理想的效果。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还需要其他思维因素(如直觉、想象、灵感等)的积极参与。发散思维以某个问题为出发点“发散”出去,发散出去的思维还要再聚合起来,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达到创新思维的目的。

5.聚合思维的过程具有严谨性,结论则不需要再论证。(×)

【解析】思维聚合所形成的设想及方案在逻辑上是否具有可能性,在实践中是否具有可行性,还需要进行评价、论证。聚合思维所得出的方案,经过逻辑论证后才能成为最优方案,因此,聚合思维的结论是必须要经过逻辑论证的。

6.聚合思维没有发散思维的创新功能强。(×)

【解析】在思维创新过程中,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人们的思维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们是创新思维的两翼,同等重要。

7.正逆互补,是人们从过去所把握的事物原理的反面等、构成要素的反面、功能结构的反面等,去思考、去求索,以实现创新的目的。(×)

【解析】逆向思维是人们从过去所把握的事物原理的反面等、构成要素的反面、功能结构的反面等,去思考、去求索,以实现创新的目的。

8.逆向思维比正向思维效果好。(×)

【解析】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究竟哪种效果更好,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是时时处处都要逆向思考。在创新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主要是解决突破传统观念的问题,设想或方案,但光靠它而忽视正向思维的基础性作用,是不能实现创新的。若有意识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思考,可以避免思维的僵化与极端化更有可能发现事物的新功能和新作用,从而产生创新性的成果。

9.逆向思维不属于创新思维。(×)

【解析】逆向思维是通过反向求索,有利于解决难题,因而是一种创新思维的方法。逆向思维是人们从过去所把握的事物原理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面、功能结构的反面等,去思考、去求索,以实现创新的目的。

10.逆向思维就是解决任何问题都要“倒着来”。(×)

【解析】这是把生活实际中的逆反心理当成逆向思维。面对生活中的多种难题,要灵活运用逆向思维来解决。若做什么事都“倒着来”“顶着干”只能把问题搞乱。

11.逆向思维比正向思维效果好,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解析】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究竟是哪种思维方法的效果好,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是时时处处都要正向思考,也不是时时处处都要逆向思考,若有意识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思考,可以避免思维的僵化与极端化,从而产生创新性的成果。

第十三课 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

1.思维总是落后于事物发展状况。(×)

【解析】 思维落后于事物发展状况,是所谓的“后知后觉”或者“不知不觉”,而能够对事物发展情况作出正确预测的,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先知先觉”。“先知先觉”是超前思维的表现。

2.超前思维的基本品质——“先知先觉”。(×)

【解析】 超前思维的基本品质——善于反思、勇于质疑。

3.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预测性和确定性的特征。(×)

【解析】 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预测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

4.超前思维的方法有矛盾分析方法、联想的方法和坚持辩证否定观。(×)【解析】 超前思维的方法有矛盾分析方法、推理和想象的方法和注重调查研究。

5.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