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芳 罗曝忱 | 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摘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注重通过科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政治方向的课程,课堂教学应该以关键问题的解决为依托发展学生的思想方法素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要解决好三个基本问题:应该解决哪些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应该解决到什么程度?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以达到这个程度?围绕关键问题展开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通过“关键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目标做事化、多维重点难点分析”回归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
关键词:关键问题解决 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欲达成的最终结果,而教材则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材料。那么如何确保课堂教学能够架构起由知识到素养的转化桥梁,即按照何种方式教授知识能够收获素养?笔者之一既长期担任国家统编或教育部部编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主要编写者,又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核心成员,一直深入研究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理论,倡导以“关键问题解决”作为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桥梁;另一位笔者则长期组织和实践这一课堂教学理论,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如何围绕关键问题展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究竟如何开展进行理论概括,并以选择性必修模块《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为例示范如何运用这一课堂教学理论,以期吸引更多的教师探索如何推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由学科知识立意转向学科核心素养立意。
一、关键问题解决是推动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桥梁
以关键问题解决作为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的桥梁是由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所决定的,是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性质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是对人类知识进步时代的及时呼应。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本质上就是学科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也可称之为“做事能力”。所谓学科实际问题是指具有该学科特性、能够反映该学科本质的问题。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立德树人关键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思想政治方向、提高道德与法治素养的课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养基础。”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重大挑战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是在解决这些重大挑战问题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与品质,这些重大挑战问题就构成了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必须回应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课堂教学应该是实际问题导向的,应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也就是说,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要转向提升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学生做事的良好品质。因此,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是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不仅是进行正确思想政治方向引领的课程,也是进行正确思想方法或思维方法引领的课程,正如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也就是说,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正确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前提。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面对当前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中的新挑战、新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国情的眼光、国际的眼光和文化的眼光,引领学生通过观察、辨析、反思和实践,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也就是说,“眼光”所代表的正确思想方法是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政治方向的基础,是正确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前提。
注重培养思想方法不仅是由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性质决定的,也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指导我国新高考内容改革、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它强调高考考试评价应该着重考查三大领域的九大素养,其中基础性领域就是思维方法素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指出思维方法素养是发展另外两个领域素养的基础:一是学习探索领域,即知识获取领域;二是实践探索领域,即实际问题解决领域。也就是说,思维方法或思想方法不仅是人们获取知识、终身学习的基础,也是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高度注重思维方法素养是对当今人类所处时代知识进步特征的回应。当今社会,面对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具体知识的传授,因为学生在学校习得的具体知识永远赶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面对这一新的时代特征,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发展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远比教授具体知识来得更加重要。本质上说,思维方法也是一种知识,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所说的“程序性知识”,而通常所说的“知识”则是指陈述性知识,因此在学科核心素养立意的课堂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程序性知识,通过陈述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更有效地提升获得陈述性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品质。
总之,不论是从时代特征、高考评价的发展趋势,还是从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性质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必须把学生掌握思想方法、发展思维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而思想方法的掌握、思维能力的提升,都是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问题探究的过程也是思维成长的过程,因此,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二、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理论基本观点
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性质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理论认为课堂应该是实际问题导向的,应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要转向通过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学生的做事能力。笔者的实践探索表明,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课堂教学围绕着关键问题必须清晰地回答好三个问题:应该解决哪些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应该解决到什么程度?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以达到这个程度?它们构成了核心素养立意的课堂教学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课堂教学应该解决哪些关键问题?这是由教材内容或课程内容直接决定的,但本质上是由该课程的学科本质决定的,是该课程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不得不加以探讨的问题。为此,教师的教材分析应该具备一样基本功:能够根据学科本质穿越学科知识看到教材背后隐藏的学科问题,因为教材直接陈述的是学科知识,但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知识表层,而是要深入思考:教材是围绕哪些核心概念展开的,围绕每个核心概念教材试图回答或解决哪些重要问题。即便是非学科知识讲授的课堂教学,如作业讲评课或习题讲评课也应该根据发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明确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些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构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要完成的学科任务。这就是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关键问题驱动课堂。
每一个学科关键问题的解决可深可浅。例如市场供求问题是现代经济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如果是面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学生知道市场是由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构成的即可;如果是面对初中生,学生知道市场价格受供求影响即可;而到了高中生则还应该知道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及其相互作用;而在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学生还应该知道在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由此可见,教师应该明确在不同年龄阶段每一个关键问题应该解决到哪一步,过深过浅均不利于学生发展。教师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标准和学业要求。如果说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科核心素养在所有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模块的综合性表现,而学业要求则是对该模块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规范性要求,是学业质量标准在该模块的具体体现。教师要将学业质量标准和学业要求创造性地转化为某个关键问题的教学要求,这就是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本质上就是要根据学业质量标准和学业要求明确关键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即学生学习完相关内容以后能够做什么事情,这些事情既包括认知操作方面的学科任务,也包括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学科任务。这就是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的另一个基本观点:教学目标做事化,也就是说,核心素养立意下的教学目标是做事的目标。
那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怎么实现具体教学目标?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实践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多维的重点难点分析。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运用学科知识完成学科任务而发展起来的。因此,为了发展核心素养,必须突破传统单一知识维度的重点难点分析,对学情进行多维分析,包括情境创设的重点难点、学科任务创设的重点难点、学科知识的重点难点,不能只是了解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上需要突破的重点及存在的困难,更要了解在把知识转化为素养过程中需要突破的重点及存在的困难,这就不能不对情境、任务进行深入分析,而这个过程分析也是对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分析,任务的完成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这种分析最终能够让教师以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效的方式达成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做事能力。
“关键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目标做事化、多维的重点难点分析”构成一个整体,它们共同让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以“问题解决”为依托从理论走向了课堂。
三、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实践应用
笔者之一针对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模块进行了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改革,积累了大量的案例。本文以选择性必修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第六课“走进经济全球化”为例,开展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
根据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的要求及《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教材的具体内容,教材第六课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可以确定为:推动经济全球化主要力量有哪些?经济全球化有哪些主要的利与弊?应该如何适应和引导经济全球化?
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标准水平3的相关要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阐释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用历史思维评价不同信息和观点,辨明事实真伪;针对经济、政治、社会活动中的重要议题,运用相关学科原理辨识各种选择方案,预测未来发展的走向,作出恰当的研判;针对生活实践中各种不确定的具体问题,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权衡利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以及课程标准中关于经济全球化部分的学业要求“理解各国相互联系的程度空前加深,全球越来越成为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解析经济全球化进程”等要求,笔者认为围绕上述三个关键问题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能够在各种情境中准确识别全球化的类型和推动因素;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因素,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世界大势;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分析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的具体作用;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分析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能够就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出初步的合理建议。也就是说,学完本课内容以后,学生应该能够完成上述任务,做好上述事情。这也充分表明学科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应该追求学科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的构建和运用。
为了促进上述教学目标的达成,任课教师通过对三个任教班级学生的分析,确定在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要帮助突破以下重点难点。
1.情境创设的重点难点。为了让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类型,可以考虑选择以国际分工协作作为例子,认识各种经济全球化,并思考比较优势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为了讲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建议用交通工具与通讯技术的新旧对比加深认识,并融入跨国公司的内容,感受跨国公司在全球化中的作用。讲述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可以用中国“入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具体例子,分析总结全球化的利弊,感受发展中国家既要积极融入全球化,又要规避经济全球化的风险。
2.学科任务创设的重点难点。讲述经济全球化含义与类型时,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辨识能力,故应该创设两类任务:根据情境识别类型,根据类型例举情境。讲述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因素时,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解释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故应该主要创设以下任务:利用情境符合逻辑地归纳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讲述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故应该主要创设以下任务:通过典型的具体事例,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议题式思考。
3.学科知识的重点难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针对这一重点难点,可以考虑从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带来的便捷、马克思对世界市场的经典论述出发加以讲述,讲述世界市场是如何形成的,讲述两大技术带来的便捷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利弊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难点。针对这一重点难点,可以考虑从资源配置、市场、产业、技术、就业、生活水平等方面总结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考虑从发展鸿沟加大、风险全球化角度分析其弊端。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体两面,不能因为其弊端就拒绝经济全球化;可以考虑引入经济全球化支持者与反对者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辩证思考。尤其是从任务创设的重点难点分析中,可以鲜明地看到: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实践注重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然以上示例只是为了让广大教师初步了解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的应用。总之,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以关键问题的解决为实施核心素养立意教学的抓手,强调关键问题在真实情境中的解决,强调问题的探究式解决。
2023年6月5日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强调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使得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实践正是为了推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走向课堂进行的深化行动,它聚焦关键问题的解决,突出强调关键问题要在真实情境中加以解决,强调问题要以探究的方式进行解决,从而构建问题导向的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更有效地实现育人目标。
本文作者:
陈友芳,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国家统编思想政治教材主编;
罗曝忱,湖南省浏阳市教科所,中学高级教师。
本文选自《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