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作为一线的高中政治老师务必清晰清楚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道路问题。
(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坚定四个自信)
二、如何解决:
1.遵循了人类社会两大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经济危机实质、根源及其解决方式),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中国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不经过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
第一阶段由空想变为科学(《共产党宣言》发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由理论变为实践(十月革命的意义);由一国到多国(新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
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近代“双半”性质——中国人民两大历史使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意义、新中国成立意义)——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意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4.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改革开放的意义)——发展——完善(四个自信)。
5.只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梦——四个伟大——新思想(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五位一体的全面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十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
三、重点考点
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统领,重点考查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中国成立意义、三大改造意义、改革开放的意义、新时代主要矛盾、中国梦和四个伟大等。
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一、要解决问题是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要的无限性矛盾亦即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解决方式——让市场调节更有效、让宏观调控更有力、让微观主体更有活力);
2.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矛盾
(解决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用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需要三个制度支撑----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三条实现路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党中央对当前经济发展研判: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利后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但“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
中央对策:①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大关键: 科技自立自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②扩大需求重点: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以及民间投资;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帮助企业恢复元气(民营企业)、鼓励头部平台企业探索创新;④深化改革开放: 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吸引外商投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⑤防范化解风险:金融、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 新冠疫情防控;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导向, 大兴调查研究。
二、如何解决:
1.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公有制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
(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基本经济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搞好社会公平,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调节更有效、宏观调控更有力、微观主体更有活力);
4.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解决好企业尤其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积极发挥财政作用(优化营商环境)
5.落实新发展理念
(尤其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乡村振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动力、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6.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7.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第一,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
第二,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8.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政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三、重点考点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发展的硬道理。高质量发展采取一系列举措;新发展理念具体内涵;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生产决定消费,发挥消费对生产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非公经济的重要性;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如何搞好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巩固脱贫攻坚结果);财政货币的作用;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选必一中经济全球化与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一、解决的问题是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本质与核心--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全程人民民主);总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制度保障—人大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实现形式—两会(国家层面)--人代会和政协会、两委(基层层面)—党委会和村(居)委会
二、重点考点
第一部分:党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
性质—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发挥党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根本立场(人民立场)—宗旨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作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身建设(自我革命)—发挥多党合作制度优势(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贯彻群众路线集中人民意志——转化为党的意志——通过立法程序——将党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目标)
2.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是什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具体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 各个环节。
怎么办——①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②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监察委员会、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③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四个意识,两个维护)。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3.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原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怎么办—— ①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 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③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 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4.【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协商民主的渠道主要有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 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
5.人民政协:
(1)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3)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4)体现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 促进团结。
第二部分:人民当家作主
1.公民:参与基层民主管理----参与村(居)民自治。机构----村(居)委会(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而非基层国家政权);内容----参与村(居)委会中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意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性工程、人民直接当家自主的有效途径等。
基层民主自治:两个机构——村委会、居委会(这是组织形式不能创新,但实践形式、管理形式可以创新)、三治相结合——自治、德治和法治,三统一——坚持党的领导、村(居)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相结合,四共——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相统一、五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政府
(1)内涵: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2)要求: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法治框架内运行;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3)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决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执行)——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监督)——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对工作人员要求)。
(4)推进严格执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完善执法程序、坚持规范执法——坚持公正执法——坚持文明执法。
3.人大:两主体,一原则:人大代表一人大一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会】性质(地位):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职权:①立法权 ②决定权 ③任免权 ④监督权
【人大代表】职权:①提案权 ②审议权 ③质询权 ④表决权;义务、职责(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位----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体;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表现在①人大和人民 ②人大与“一府、两院、一委”(横向国家机关关系)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国家监察委都由同级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③中央和地方(纵向国家机关关系):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民族关系:二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三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四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三部分:依法治国
1.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原则(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2.法治国家
内涵( 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具体内容(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要求(需要加强推进宪法实施与监督、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法律实施机制;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3.法治政府:参见上面内容
4.法治社会:内涵(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具体表现(①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②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③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要求(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②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③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④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5.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第一:科学立法 内涵(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标准(①体现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适合中国的良法。②符合国情和实际。③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具体做法(要依法立法——发扬民主——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第二:严格执法 内涵(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最重要主体(行政机关)——要求(①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要求。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②完善执法程序、坚持规范执法。③坚持公正执法。④坚持文明执法。)
第三:公正司法 内涵(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具体就法院的审判而言,公正司法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做到平等和正当,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要求(①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②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③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④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第四:全民守法 内涵(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具体要求(要求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如何推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投身依法治国实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6.必修三整体要求: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坚实基础。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坚强保障。
(4)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必须四《哲学与文化》
第一部分 哲学部分
1.解决问题
想问题、办事情的真理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与价值性(个人与社会的统一)问题
2.唯物论(探索世界)建模
(三角形模式)物质—规律—意识。涉及两个重要原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关系。
●意识能动性原理:原因(意识能动性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表现(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意识的反作用(注意: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①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怎么办(积累正确主观因素——尊重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3.认识论建模(三角形模式)实践——认识过程——真理。
涉及三个重要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标准、目的
●真理三属性:客观性(绝对性)、条件性和具体性(相对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与上升性。
●怎样追求真理:在实践中认识、认识发现真理,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辩证法建模(三角形模式)
联系——矛盾——发展。涉及的重要考点有:联系观:三属性(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两方法(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观点)
●联系的客观性(表现: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联系都是客观的。要尊重联系的客观性,从事物固有联系出发,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原理内容】整体居于主导、统率地位,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被服从的地位,部分也影响整体,关键性部分功能和作用有时候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方法论要求】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优化方法
【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要求】:①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②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③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④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优化~有序~整体)。
5.发展的观点(是什么—普遍性、实质;为什么—内外因相结合、怎么样—状态、趋势、环节、规律)
●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事物发展的趋势—动态角度考察)【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过程)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反对】:反对盲目乐观,对困难估计不足或悲观失望,对前途失去信心。
●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状态(事物发展的状态—静态角度考察)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要求:① 要注意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② 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
●辩证的否定: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等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6.矛盾分析法
地位: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和根本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思路:基本属性——(普遍性——关系——特殊性)——发展不平衡性(矛盾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原理;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重要考点
●矛盾基本属性原理:是什么(斗争性和同一性) ——斗争性具体表现——同一性具体表现——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注意: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不可分离,同一以对立斗争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切忌:斗争性与同一性不可能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原理】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秩序:特殊——普遍——特殊。坚持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试点、实验、推广、解剖麻雀、群众路线等)
7.社会历史观
(①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②社会构成:社会存在+社会意识;③社会怎么样:人民群众通过解决两大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按两大基本规律向前发展)
重要考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两大基本矛盾及其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是在基本矛盾的解决中实现的。
●我国的改革: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 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 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人生价值观(思路:价值与人生价值 —价值观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重要考点及模板:
●价值观导向作用:①表现——对社会导向作用(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是人生的导向;②具体导向——根据两个标准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关系——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特征(主体差异性、阶级性和社会历史性)——标准(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立场上,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评判的标准;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实现人生价值:根本途径——立足社会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引领。)
●人生价值实现具体路径:立足社会实践→实现社会价值→实现自我价值(典型例题:李保国为什么誉为“太行新愚公”)
第二部分 文化部分
1.解决的问题:(立足实际,两结合)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通过立足中华文化立场,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解决文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最终达到建设文化强国、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需要的目的。
2.文化功能
文化核心——文化作用(四大功能—引领社会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文化与民族-文化与个人)——与民族精神联系——与文化强国、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与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有理想、有担当、有行动的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相联系。
3.文化发展基本路径
(信念方向--主体--立足时代--解决问题--融通资源--综合创新--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需要)
思维模板1
主体——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寻找根基)——创新发展(与科技相结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外来优秀文化相交流融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满足人民文化上美好生活需要(获得感、满足感、安全感、)
增强文化自信(典型例题:2021湖南高考文化生活题:湖南为什么这样“红”?)
思维模板2
主体——立足社会实践——选择传统文化精华部分——发掘深刻内涵领悟精华之处——创新创新发展(与科技相结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外来优秀文化相交流融合)——传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满足人民文化上美好生活需要(获得感、满足感、安全感、)增强文化自信
(典型例题:2017•全国卷Ⅰ•40 《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二要立足国情交流互鉴①古代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②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③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4.某一种具体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例如: 2015年全国2卷39题)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①(大前提:共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②(小前提:个性从属共性及其关系)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③抗战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结论:1个性是对共性的传承与弘扬,个性是对共性的丰富和发展)
5.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2)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3)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选必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一、解决问题
中国经济、政治在当今的世界延伸与拓展问题。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日趋增强的当今世界,发挥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负责任大国作用,更好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政治多极化:①静态:构成—关系—决定因素—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②动态:主题—世界格局—国际竞争实质—各国对策—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经济全球化:表现(生产、贸易、金融全球化)——载体(跨国公司)——原因(生产力、科技、市场经济体制)——机遇——挑战——对策——引领——全球治理。
二、重点考点:
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我国的外交政策内容及其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人类命运共同体
(1)是什么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新路——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安全上——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
经济上——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文化上——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交流超越隔阂,互鉴超越冲突,共存超越优越——开放包容的世界。
生态上——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2)为什么
必要性——当今世界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程度日益加深,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突出,人类面对许多共同挑战,应同心协力应对。
重要性——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从中国角度),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从世界角度)
(3)怎么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行动。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人大国、社会主义大国)。
2.我国应如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1)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合力共赢。
(2)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3)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
(4)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5)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理更胜的原则,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牢牢把握创新主动权。
(6)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输出和输入高质量商品。
(7)要有防范经济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掌握应对风险的本领,要与国际社会协作,完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充分利用国际组织赋予的权利,客观公正地解决分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8)遵循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等原则,变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9)坚持正确义利观,坚决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坚持义利相兼、先义后利,与各国人民共享机遇,共同繁荣。
3.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如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1)中国态度:以更加开发的姿态,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2)中国主张:奉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规则制定,按照共同制定的规则办事,通过协商为应对共同的挑战找到共赢的解决方案,中国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为世界经济增长挖掘新动力,使世界经济增长更加包容。
(3)中国行动: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推动中国和沿线国家共同繁荣。
选必二《法律与生活》
一、解决问题
要解决公民作为基本民事行为主体的权利义务、家庭婚姻关系中权利义务、劳动(就业与创业)关系中的权利义务有哪些,如何维护?如何利用多元纠纷机制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逻辑思路
以权利与义务为主线,先学习是什么,再聚焦怎样做、权利如何实现,义务如何履行,纠纷如何解决。
三、重点考点
1.民事法律关系三要素:主体、客体、内容。
2.民法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原则。
3.人身权: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注意名誉权与隐私权区分)
4.财产权:物权(所有权、他物权)、知识产权、合同债权。
5.所有权取得方式:动产——交付为准,不动产——登记为准。
6.他物权:用益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担保物权——抵押权、质权。
7.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权。
8.合同订立的阶段:要约和承诺。
9.合同履行的原则:全面履行原则、诚信原则、协作履行原则、绿色原则等。
10.合同违约的承担方式: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适用定金罚则等(注意违约金、定金二者只能选其一)。
11.妥善处理相邻关系:原则——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依据——法律规定、当地风俗习惯。
12.侵权责任的三中情形:一般过错侵权(注意三构件)、过错推定侵权、无过错侵权(有错无错都是你的错)。
13.法定继承有顺序:第一顺序——父母、配偶、子女;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14.遗嘱继承:继承人在法定继承人范围之内,法律效力大于法定继承。遗嘱继承必须先析出遗产,再继承。
15.夫妻财产关系平等:夫妻共同财产、夫妻个人财产、夫妻约定财产制。
16.劳动合同原则: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17.劳动者权利: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平等就业等。
18.劳动者义务:完成劳动任务,提高劳动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19.劳动争议处理:和解、调解、投诉、仲裁、诉讼(注意:先裁后审,拖欠工资等可直接进入诉讼程序)。
20.经营者: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反不正当竞争,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自觉纳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注意起征点和公平问题)。
21.不正当竞争:混淆行为(搭便车)、虚假宣传广告、商业诋毁行为、不当有奖销售行为、商业贿赂行为等。
22.消费者权利:安全消费的权利,知情权、自主选择权。
23.消费者维权:和解、调解、投诉、仲裁、诉讼(注意:或裁或审,二选其一,且一裁终局)。
24.三大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25.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委托代理人或辩护人的权利,申请回避的权利,上诉的权利。
26.证据是诉讼的灵魂,是打官司决胜负的管家砝码。
27.民事诉讼的举证原则:“谁主张谁举证”、举证责任倒置。
28.行政诉讼的举证原则:行政机关举证。
29.刑事诉讼的举证原则:公司案件是人民检察院举证,自诉案件时自诉人举证。
30.诉讼的基本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有利于正确解决纠纷,实现公平正义。
重点注意点:侵权责任及其承担方式、违约责任及其承担方式、遗产继承等、举证责任等。
选必三 《逻辑与思维》
一、解决问题
在科学思维观念(三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统摄下,把我逻辑思维规则(概念、判断、推理),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辩证分合、质量互变、辩证否定、认识历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联想——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正逆互补——超前思维)
二、逻辑思路
树立科学思维——遵循逻辑思维规则——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科学思维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三、重点考点
1.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
2.思维的基本形态: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3.逻辑思维的三大规律:
(1)同一律——A是A,不是非A,否则会犯偷换概念或者偷换论题的错误。
(2)矛盾律——A与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3)排中律——A与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否则会犯“两不可”的错误。
4.概念的基本特征:
(1)内涵——下定义(常见错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否定定义、比喻定义)。
(2)外延——划分(常见错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划分标准不一,越级划分)。
5.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容关系(全同关系、属种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不相容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全异关系)。
6.判断的类型:简单判断——性质判断与关系判断。
7.复合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8.性质判断: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9.判断中主项、谓项的周延与否标准:主项看量项(全程、单称周延,特称不周延;)、谓项看联项(肯定不周延、否定周延)。
10.关系判断:对称性关系(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传递性关系(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11.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全真为真,一假则假。
12.选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①相容选言判断:一真即真,全假才假。②不相容选言判断:只能一真,同真或同假都为假。
12.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有前必有后,无前后不定,有前无后必假。(肯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
13.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无前必无后,有前后不定,无前有后必假。(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
14.充要条件假言判断: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前后不一致必假。(肯定前件式、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否定后件式)
15.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16.判断推理是否正确:前提正确、推理结构有效。
17.性质判断的换质推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但是注意谓项要换成与之相矛盾的概念。
18.性质判断的换位推理:主项与谓项互换位置,前提中不周延的项结论中也不能周延。
19.三段论推理:大项、小项和中项①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有三个不同的项,否则会犯“四概念”的错误;②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否则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③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能周延。否则会犯“小项不当扩大”或“大项不当扩大”的错误;④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的得出结论。
20.联言推理:合成式联言推理、分解式联言推理。
21.选言推理:相容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不相容选言推理(肯定否定式、否定肯定式)。
22.假言推理:①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②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否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
23.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必然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或然推理)。
24.不完全归纳推理:常犯错误是轻率概括。为提高可靠性,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关系——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剩余法。
25.类比推理:结构类比、功能类比、条件类比、要素类比等,常犯错误是机械类比。
26.辨证思维: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基本特征——整体性和动态性。
27.把握辨证分合——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在综合的指导下分析。
28.理解质量互变: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渐近性和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
29.推动认识的发展:坚持辨证否定观,不能简单肯定一切,也不能简单否定一切;认识发展历程: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30.创新思维特点:思路具有多向性、步骤具有跨越性、结果具有独特性。
31.如何运用创新思维:
(1)创新思维要以实践为基础。
(2)继承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破旧立新。
(3)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
(4)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运用迁移、想象等方式进行联想思维。
(5)发散与聚合是创新思维的两翼,运用检核表法、信息交合法、头脑风暴法进行发散思维,运用归纳、推理、比较、概括等方法进行收敛、集中进行聚合思维,反复“发散-聚合-发散-聚合”。
(6)运用逆向思维,发挥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
(7)运用超前思维,运用矛盾分析法、推理和想象、注重调查研究,以事物发展的状况为根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根据事物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预测。
重点关注点
科学思维特征、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区分;主项、谓项周延的判断;联言、选言、假言推理的规则;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寻找因果联系,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求同求异法、剩余法(简称谓穆勒五法);辩证思维具体方法、创新思维特征及具体方法等。
湖南省长沙市稻田中学 戴玖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