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高考评价体系的八大备考应对策略
甘肃省思政课王贵名师工作室
深入推进高考内容改革,发挥高考“指挥棒”的积极导向作用,服务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推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实施,是当前教育战线的时代性课题。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内容和命题改革,就是要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实现从“解答题目”向“解决问题”的转变,实现从传统的“考查内容”一维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模式的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过程和关键能力,进一步深化试题的情境创设和呈现方式,加大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积极引导高中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报告》,结合近年来特别是新高考先行省份的高考命题实践、命题特征、基本趋势以及相关的政策分析,以及2024年初九省适应性联考命题的新变化、新动态和共性特征,对今后高考备考应对策略归纳分析如下。
一、吃透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精准把握命题主旨
如果说《课程标准》明确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那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则是明确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基本问题。对于日常教学,还是高考备考,吃透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精准把握命题主旨,才是最基本、最有效、最务实的做法。
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的属性、课程地位、学科素养、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学业质量标准,是考试命题的基本遵循。因此,高考备考和教学实施,一是在解读学科课程标准时,需要深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和高考考查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高考命题如何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和高考考查目标来设计。二是在解读学科课程标准时,需要理解学科知识体系的构成和特点,同时深入理解高考考查内容的设计和特点,以及高考命题如何围绕学科知识体系和高考考查内容来设计。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包括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明确了“一核”“四层”“四翼”的概念及其在素质教育发展中的内涵:“一核”为考查目的,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认真解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有助于将高考评价体系与学科教学和考试内容改革相结合,实现高考评价目标与素质教育目标的内在统一。
不论是全国统一命题还是分省命题,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试题命制的基本依据和核心指南。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高考的核心功能,准确把握高考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科素养导向,强化“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多维考查模式,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的转变,实现从“解题”向“解决问题”的转变。深刻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基本要求,贯彻高考评价体系命题理念,加强考教衔接,实现以考促教,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质量和备考效率,有效应对高考综合改革。
二、回归教材促进“双减”,落实教考衔接
近年来,高考命题整体平稳,科学设计试题试卷难度,在考试内容覆盖上保持平衡,在命题素材选择上保持平实,在试题设问上保持平和,在试卷结构设计上保持平稳,高考命题坚持稳中求进,加大试题区分度,增加高考选拔功能。这样做,有助于落实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加强考教衔接,以考促教,对基础教育发挥良好导向作用。
教材是备考的基础,也是把握高考题与教材内容关系的关键。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明确高频考点、热点和重点,联系高考题,进行拓展延伸,从中发现规律和特点,积累知识和经验,从而更好地应对高考。有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相当一部分学科教师在备考过程中,过分依赖复习资料而忽视学科教材,过于用力在题海刷题而忽略对学科教材的结构化、专题化解读,从而导致教考脱节,弱化了以教材为依托强化“四层四翼”的考查要求。
一是高考命题要回归教材、促进“双减”。高考命题改革要全面、深入地反映新课标的理念,配合、促进新教材的推进及相关理念的落实。高考命题从学科本质上回归学科,以教材中的知识为蓝本进行改造,进一步立足基础知识,根据高考的考核要求,从知识形成过程、学科的思想方法、美学价值、教育功能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独特的作用等方面,深入挖掘教材的考评价值既可以实现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可以引导回归教材,减轻学习负担,引导学生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悟,以考促教,服务教学提质增效。
二是要明确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材是高考命题的发源地,许多高考题都能在课本上找到“根源”,要求高考命题的题意、描述、问题、解答等都必须能在教材上找到援引。
二是相当数量的高考题是对教材内容的变形、改造及综合,考试内容与高中教材的内容要作到神似形异;
三是强调教材知识的应用,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只有活学活用,注重知识结构化和思维品质培养,才能适应新高考;
四是高考对教材的处理是有所侧重的,有些学科要紧跟教材、有些学科要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还有的学科要一定程度地远离教材。在评判试题是否超纲时,有一个标准是“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三、紧扣三大逻辑主线,突出五大关键能力
“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是高考命题的逻辑主线,这在过去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将是未来高考命题遵循的基本方向。以“三线”为基础,高考命题坚持“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的命题原则。
“无价值,不入题”是指高考紧扣时代主题与时代精神,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奋斗精神、爱国情怀等方面的引导和考查,将立德树人融入高考试题中;“无思维,不命题”是指高考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无情境,不成题”是指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创设真实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任务,不立题”坚持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学科任务为考查目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调动关键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高考命题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加强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素养导向,着重考查关键能力,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进一步优化情境创设,加大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注重学用结合,强化思维品质考查。
在关键能力方面,高考命题将注重对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方面的考查。
当然,上述五大关键能力是相对于所有学科共性而言的,各学科在能力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而且还需要结合学科属性和特征,来准确理解和把握各学科的关键能力。概而言之,高考试题要通过特定的任务驱动和情境创设,增强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调动关键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
四、聚焦时代热点和最新成就,着重考察家国情怀
高考命题聚焦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科技前沿进步、伟大建设成就等,着重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与理想信念,以及美育、体育、劳动等领域的道德品质。新高考试题历经多年积累,试题不再回避热点,而是直接面对热点,在引导课堂教学与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现实热点和生产生活实践。因此,要关注社会热点,如环保、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关注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例如税收政策、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等;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例如贸易战争、地区冲突、国际合作等;关注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关注科技发展的进展,例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等,关注文化现象的变化和流行,例如流行文化、传统文化、艺术等。在关注时事热点时,要注意与高考文件的结合,了解高考考试对时事热点的考查方式和考查角度,为备考高考提供更有价值的指导。
具体讲,今后一段时期要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与重大历史事件,聚焦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及相关决议,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民主、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法治中国、健全国家安全体系、脱贫攻坚、共同富裕、“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重视实践,全面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科技前沿与进步,尤其重视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最新成就,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道路自信。我国在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太阳能燃料合成、碳中和等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因此围绕科技前沿和我国最新科技成就设题,鼓励学生拓宽学术视野,重视学术前沿,关注国家科技进步,增强道路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以新时代伟大成就激发爱国热情,以榜样力量坚定理想信念,以民族振兴激励担当作为,以科学创新砥砺奋斗精神。
五、强化思维品质考查,引导思维过程化、可视化、规范化
思维品质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指标和核心要素。本轮高考综合改革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将考查重点放在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在思维品质考查形式上,主要包括思维过程化、思维可视化和思维规范化三个方面。思维可视化是指要将思维包括过程、方法和技能清晰准确地呈现出来,让思维看得见。思维过程化是指要对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过程进行分解,严格界定思维的过程形式、关键方法与构成要素,让思维成为有可操作性的实在之物。思维规范化是思维品质的核心构成,要求思维必须是专业的、准确的和规范的,而非混乱的乃至错误的思维。
思维品质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思维过程化、可视化和规范化是思维品质考查的具体形式。我们要通过可视化、过程化和规范化的训练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有效应对高考综合改革,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六、转变教学方式,以情境为载体注重思维和能力培养
高考命题理念由原来的“学科知识立意”转向了“学科素养立意”,由原来的“知识技能考查”转向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四维考查,同时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尤其强调了对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要求。今后的高考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将会越来越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注重考查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无论是数理化或者是文史类的考试,均会设置开放性、灵活性较强的题目,注重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长期以来,高考复习采用“题型+套路+海量重复练习”的模式,广大一线师生为了适应新高考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有不少学校和师生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对方式,也即依旧采取传统的备考策略:总结近年高考新题型+提取和归纳解题套路+实施题海战术。这种“授人以鱼”的备考方式从一开始就注定与新高考背道而驰,进入新高考的考生会发现这种“机械刷题”越来越难起作用,题海战术的收益也越来越低。正如我们反复分析和论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已经成为新高考的考查重心,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一般要求,而传统的解题套路化和题海战术在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上是低效率的乃至是背道而驰的。
高考命题的“素养导向”就是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完成特定学科任务的综合表现。而学科素养是指在一个又一个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完成特定的学科任务而展现出来或生成的综合品质,只有通过系统规范的训练,掌握这一套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渔”,学生才能更好地培养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能力,从而更高效地应对新高考。
所以,有效应对新高考的策略应该是“授人以渔”,从日常教学改革切入,转变教与学方式,重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情景式教学、问题驱动式教学、大单元教学、项目式教学、合作探究教学等,强化活动教学、实践教学、情境教学,加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训练,提升思维品质,而非“授人以鱼”,仍然停留在总结解题套路并实施题海战术的老路上。
七、以主要题型为依托,围绕“四层四翼”夯基固本
高考评价体系中,通过“四层”考查内容评价学生素质内涵,以“四翼”考查要求评价学生素质达成度。“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基于“四层”考查内容与“四翼”考查要求的关系,在教学和高考备考中,应以主要题型为依托,围绕“四层四翼”夯基固本。
一是基础性为主的试题。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高考设置的考查科目是考生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涯及职业生涯的重要基础。在命制试题时,以问题情境为载体,加强对基本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的考查,体现高考试题的“基础性”。这一类型的试题引导学生重视学科的基础内容,确保学生基础扎实。只有根深基稳,才能枝繁叶茂;只有打好基础,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二是综合性为主的试题。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高考要注重考查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关注不同知识内容之间、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在命制试题时,根据考查的需要,注重选择生产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参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合理的简化或处理来设置问题情境。由此实现在多模块或多学科知识的背景下,有效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水平,从而体现出高考试题的“综合性”。
三是应用性为主的试题。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背景下,选取工业生产、产品制造、技术论证以及政策讨论等实际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材料,命制结论开放、解题方法多样、答案不唯一的试题,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打破常规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考查学生学以致用、应对生活实践问题情境的学科素养,体现了高考试题的“应用性”。
四是创新性为主的试题。创新性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当今时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创新性试题命制要紧密结合我国社会函待解决的紧迫问题、科学技术前沿理论、工程技术领域的重大项目等进行编拟,使试题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中国特色。此类问题情境与社会实际密切相关,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引领作用,要求学生多角度、开放式地思考问题。这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对问题或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并进行论证的能力,考查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思维能力,考查学生创新性地运用知识去发现新规律、研发新理论、开发新技术,为制定新政策、开拓新领域提供支撑的能力。总体而言,这种类型的试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的“创新性”。
综上所述,根据“四翼”考查要求,高考命题需要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因此,命题中应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础性试题,引导学生筑牢知识基础;试题之间、考试内容之间、学科之间应相互关联,交织成网状的知识测评框架,实现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采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心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蕴含的实际问题,思考课堂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合理创设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
八、研究真题,建立“教-学-考-评”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高考真题,既体现了高考命题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导向,又突出了思维品质和学科能力得考查,不但较好地实现了国家教育战略和育人方式的调整,而且落实了“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基本功能。应将研究高考真题作为高考备考体系的核心,通过研究五年至少三年高考真题,可以把握高考命题的方向和动态,可以分析五年至少三年高考命题的共性和差异,可以总结高考命题的规律和变化。通过对高考真题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了解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了解评分标准和常见错误,以及考试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指标,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进行评估。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学生答题情况和考试成绩的分析和评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建议,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考-评”一体化的实现。因此,把研究高考真题纳入高考备考和教学,它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还可评估教师高考备考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教学和备考中的误区,可以为后续的备考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和复习策略,节省时间和精力。
将高考真题融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中,遵循“选题、做题、析题、讲题、命题”经验性做法,发挥其价值和作用,促进“教-学-考-评”一体化的实现。以下是业内人士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的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方法:
1.整体研究找共性。通过对五年至少三年高考原题进行整体研究,可以找到考试科目、考试形式、考试时间、题型难度等方面的共性,这些共性反映了高考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可以为备考高考提供基础和指导。
2.重点研究找趋势。通过对五年至少三年的高考原题进行重点研究,可以找到考试内容和形式的趋势,例如考试内容的更新、题型的变化、难度的调整等,这些趋势反映了高考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可以为备考高考提供更加准确的方向和指导。
3.对比研究找变化。通过对相同科目的五年至少三年的高考原题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找到题型的变化、难度的变化、考点的变化等,这些变化反映了高考的出题规律和考试特点,可以为后续的备考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和复习方向。
4.分类研究找差别。通过对不同地区近三年来的高考原题进行分类研究,可以找到考点的差别、难度的差别、文化背景的差别等,这些差别反映了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的考试特点和发展趋势,可以为后续的备考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和复习策略。
5.集中研究找动态。通过对先行进行新高考改革的外省的高考原题进行集中研究,可以了解其他地区的考试动态和考试趋势,例如教育改革的趋势、考点变化的趋势、题型难度的趋势等,这些动态和趋势反映了外省高考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可以为后续的备考提供更加开放和全面的指导和复习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