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动态 >> 【品味】思政学科命题情境与任务设计匹配性
    
  双击自动滚屏  
【品味】思政学科命题情境与任务设计匹配性

发表日期:2024年9月19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5902 次

思政学科命题情境与任务设计的匹配性

                     

王志安: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中学高级教师,教育部中考命题评估道德与法治学科组成员;

朱志平: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正高级教师,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

 

摘 要:思政学科命题情境与任务设计的匹配性除了意指“情境创设与任务设计的互洽”,还内涵着依据课程标准的匹配性、命题立意的匹配性、能级要求的匹配性以及整卷与个别试题的匹配性等丰富意蕴。增强情境与任务匹配性的技术性要求主要表现在命题情境与任务设计的静态匹配、命题情境与任务设计的动态匹配以及整卷中命题情境与任务设计的匹配等方面。对此,我们也需要强调命题教师的素养要求,增强学科测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命题情境 任务设计 匹配性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在新课程方案中提出了命题应该注重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强调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命题主要包括立意、情境、任务与答案四个基本要素,而且这四个要素是一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系统和综合体。立意是试题的主旨和灵魂,情境创设、任务设计、答案编制是实现立意的载体,任务设计是试题立意、情境和答案之间的桥梁。作为试题中直面学生的显性要素,情境的选择及任务设计,最终都需指向并符合“评价该生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命题立意。也只有遵循这样的命题要求,才能更好地发挥命题的导向作用。

一、命题情境与任务设计匹配的丰富内涵

匹配,主要指事物间或事物内部零件间相合适。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命题情境与任务设计匹配性主要强调的是重视情境创设与任务设计的互洽,即命题情境依据考查要求来创设,任务设计依托情境创设,重视情境的真实性并紧密结合学生已有认知水平,让情境有效启发学生完成相应任务设计。新课改、新评价方案直指新时代对学生培养的新要求和评估质量的新标准,要求对于情境与任务匹配性的理解,除了“情境创设与任务设计的互洽”,应该有更丰富和更深刻的内涵。

1.依据标准的匹配性。命题必须依据思政学科课程标准,体现《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国家统编教材的要求。因此,命题选取的情境及相关的学科任务设计,要从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的角度去理解。离开这一标准,会出现考查内容偏离学科内容,导致选取的情境脱离考查目标的要求,脱离学生发展的实际;任务设计偏离学科轨道,失去了学科性。依据标准的匹配性要求创设命题情境,必须以贴近时代发展的热点与社会发展的真实问题为情境原型;而与立意、情境匹配的任务设计,要能够考查考生运用学科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分析各种现实情境,从中提炼关键特征或变量,并将原有情境表征抽象为能够揭示其关键本质和内在结构的学科模型的能力和素养。

2.命题立意上的匹配性。这里提及的“立意匹配性”一方面指任务设计需要与选择的情境材料相互承接,更为重要的是,任务设计与情境设置能共同真实且有效地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表达命题立意,体现命题价值。这就要求思政学科命题要从真实的社会问题或学生困惑出发,创设出能体现学生成长目标、考查学生发展指标的相关情境;同时任务设计能够依托情境,设置出指向明确又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展开辨别、分析、综合判断、建构、决策等各类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展现自身素养的发展水平,增强测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能级要求的匹配性。命题人员要能用丰富的情境承接不同层次任务设计的需求。命题情境的丰富性不仅指情境材料内容的丰富性,同时还包括情境逻辑结构,情境所蕴含的价值、功能、作用的丰富多样性。思政学科试卷的情境内容需包含“心理健康、道德法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态”多个模块,并由此体现学科特色。同时,情境材料中的行为主体数量、逻辑关系、层意指向,都影响着试题最终是否能够真实有效地评价学生学科素养水平。参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对高中政治学科命题情境的分类,命题情境根据复杂程度分为简单情境、一般情境、复杂情境。当情境中涉及的行为主体越多,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强烈,情境就越丰富。当情境中的不确定性越大,主体观点或者价值观、人物利益越多样化,相应情境就越发丰富复杂。当前的命题实际中,常见的是缺乏细节的情境。题目信息缺失,背离真实生活,往往导致任务设计的空泛,派生出标准情境下的应试技巧。这样的情境内容无法起到对学生完成试题任务的引导启发作用,客观上降低了学生信息处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于是,学生对于试题考查方向的理解趋于统一,也容易造成学生的过度发散性回答,导致学生认知的浅表化和答题的技巧化,最终偏离了测试目标,会出现测试结果两极分化,也加大了阅卷评价难度。因此,如何创设有利于实现考查学生素养水平的相匹配的情境与任务显得尤为重要。

4.整卷与个别试题的匹配性。依据考试的性质与要求,命题人员需要制定命题多维细目表,在这个过程中,命题人员要注意整张试卷在情境选择与任务设计的教育性、多样性、适切性等方面的要求。一张试卷的理想状态是:每道试题中情境的复杂程度与任务设计是相融合的,试卷中的命题情境能尽量多地涵盖学科内容的可能情境,任务设计也尽可能包含学生应该具有的能力层级。所以命题时需要关注并处理好一张试卷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总之,达成命题情境与任务设计匹配的命题,既指实现“情境创设与任务设计的互洽”的命题,更要重视在符合学科特色的前提下通过细节呈现、角色代入等方式,以现象分析、活动设计、方案完善、过程结果评估等任务形式进行知识理解、价值评估、动机分析、方法选择的思考体验,由此展现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水平。

二、增强情境与任务匹配性地技术要求

长期以来,思政学科往往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命题,这是思政课的经典三问,依照这个基本逻辑命题本质上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所呈现的材料、设计的问题都是围绕着知识的基本理解和社会现象的一般分析展开,最后的结论都是教材抽象知识的话,试题也就更多地表现为对学生知识广度和思维宽度的培养与考查,这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是有较大差距的。增强情境与任务的匹配性要求命题教师能在更高站位从命题技术上思考自己命题的有效性,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不合理的命题行为,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1.命题情境与任务设计的静态匹配。当前试题普遍重视知识立意,强调对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识记、一般理解和简单运用,能力立意也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广度的考查,而思辨能力、解决真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深度思维的考查有所欠缺,教育立意方面多为浅层次的认同、判断和选择。如何在“情境创设与任务设计的互洽”基础上,让学生真实参与,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素养可见,是当前命题技术突破的重点。学科核心素养整合了课程领域的知识、技能、方法和价值观念,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整体描述和界定。

根据学业质量标准命题,命题人员首先要明晰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外延及其内部结构;其次,要能准确描述学科核心素养不同水平及其表现特征;还要能掌握不同层次的学科核心素养表现与学生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之间的对应关系。与知识技能的掌握不同,核心素养的每个水平不是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简单应用,而是强调特定情境下现实问题或任务的解决。素养的不同水平之间的差异不是“是不是、懂不懂、会不会、能不能”的区别,而是知、情、意、能在一个统一维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为学生对特定情境中问题本质的归纳与理解、问题的成因与分析、事物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对策、结论与依据的逻辑论证等方面的差别,实际上体现的是学生在学科思维方式、行为方法和价值观念上的发展程度的区别。

思政学科任务设计的类型,在国家层面有两个权威分类可供参考。一个是高中政治新课标,将基本学科任务分成了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四种;另一个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确立的政治学科关键能力,包括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探究与建构、反思与评价。杨向东教授对于情境和任务的匹配关系做过如下表述:“从简单情境中可以相对容易地提炼特征,形成概念。复杂开放的情境则需要整合相关概念和原理,灵活运用理论或方法才能深刻理解。通过经历不同的现实情境或主题,个体逐渐从运用概念分析和理解情境,过渡到能够整合不同的学科知识、方法和观念,解释和论证复杂开放的现实情境。……从简单相似的情境到复杂开放的情境,再到跨学科的、整合性的现实生活情境,学生逐渐发展了灵活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反思能力。”这就要求命题教师在一个具体问题的命制中,能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生活世界与考查内容,筛选出具有学科特色的生活场景或时政热点话题,解剖出相关素材的内涵,并结合学科内容,对情境材料进行取舍,设计出与之相匹配的任务。

学科任务

任务设计方向

对情境材料的理解与阐释类任务

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辨识、说明情境所反映的具体社会现象。

运用学科知识,分析情境材料所呈现的现象,并提供分析依据。

类任解与阐释务 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揭示情境材料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质,解释并论证具体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

预测情境材料中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可能结果,并阐述理论依据。

对真实问题的评价与解决类任务

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评析情境材料中的社会现象,作出正确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运用学科知识,针对具体社会现象,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制定相应的方案,并能阐述其合理性'与可行性。

2.命题情境与任务设计的动态匹配。这指的是在综合题目中,能在同一情境中设计出不同层次的任务,完整考查学生的学科思维水平与思维能力。这里的“同一情境”不是指不变的情境,而是指在相同的情境主线中,可以根据条件的增减或者情境(事件)的发展绵延,从完整的学科思维角度进行序列化的任务设计。例如,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把结合具体情境的任务分为两大类,即对情境材料的理解与阐释类任务及对真实问题的评价与解决类任务。在这两类任务下,教师命题时可以形成各自不同的具体任务设计方向。如图所示:

在这个序列里,命题人员要注意任务设计的层次性。在目前的研究中,对“层次性”的理解往往指的是“先易后难”的原则。这种理解有其合理性,但并不全面。任务设计的层次性更重要的是依据情境的展开,形成有结构的梯度任务,完成对学生完整思维的考查。这是因为情境(事件)总是有一定的结构逻辑,这也要求在设计任务时,应该根据情境蕴含的逻辑结构或者事件的展开,呈现出结构性的梯度任务。在命题实际操作中,为了引导学生能够进行真实的思考和探究,往往是循着分析材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进行任务设计。而这样多层次的任务设计也才能更好地关注到学生真实的体验性和探究性。学生在完成基于相同情境不同条件下(或事件不同发展阶段中)不同任务的过程中,学科知识和能力就不再是零散的,而是在分析和解决不同条件、不同层次的任务时得到整合,呈现出结构化。与此同时,学科思维方式、行为方法和价值观念逐渐得以形成并拓展。教师也能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观察学生结构化知识是否完整、学科思维是否科学、学科方法是否得当、价值观念是否正确,从而科学评价学生的素养水平。

3.整卷中命题情境与任务设计的匹配性。一张完整的试卷应该尽量满足命题情境的丰富性。如前所述,丰富性不仅指情境材料内容的丰富性,同时还包括情境逻辑结构,情境所蕴含的价值、功能、作用的丰富多样性。同时,试卷中也应当以完整的任务设计方向来考查学生素养的全面性。任务设计的指向性也为试题需要用到的学科知识范围、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对象、描述问题解决的路径与办法、达成的目标、完成的任务提供了关键性依据。但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任务设计往往指向知识结论,然而以学科素养为评价目标所设计的任务必须确保学生通过完整的故事、富有感染力的情节、复杂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信息识别的分析、价值判断、行为选择过程。

整张试卷如果能创设出把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融为一体的情境,让整张试卷都置于有内在逻辑的情境中,是情境整合的一种较好结果,试题会更具品质。如2019年陕西省中考卷的综合题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为主题,四个小题分别以“礼赞70年”“探寻70年”“奋进新时代”“出彩新时代”的主题呈现,该卷用大结构呈现试题全貌,考查学生对我国重大事件和身边的真实生活的理解。整张试卷创设的是较为宏观的大情境,板块试题则围绕大情境创设若干个小情境,对不同内容进行串联与整合,形成一个“情境链”。同时,重视结合情境的任务设计,强调学生对具体情境的分析与解释能力,允许和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采取不同思路、提出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案。题目前后关联,同时又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全卷基本涵盖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测试题型,学生在整体情境中完成所有题目,尽可能全面地展现了素养水平。

4.命题情境与任务设计匹配性的底层逻辑。想要创设出能承载素养评价的“相匹配的情境与任务”,必须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一方面,要坚持目标导向,深刻思考新时代的育人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内容中隐含的关于学生成长的意义、价值。聚焦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着眼于党和国家对于新时代思政学科的功能定位、内容要求。这就要求在命题中,无论是创设情境还是任务设计都必须与立德树人的考核评价、核心功能相一致,从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位出发,确保题目情境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完成相应任务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学生的认知起点与情感生长需求出发,理解学生认知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真实的思维困惑;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可能出发,找到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创设能引出学生思维困惑的情境,创设能体现学生解决问题中素养表现层级的任务。在命题中只有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才能实现创设合理情境,同时依托情境设计任务,设置出指向明确又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展开辨别、分析、综合判断、建构、决策等各类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才能符合情境与任务匹配性标准,增强测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提高命题人员的素养要求

伴随着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根本问题的追问,时代发展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回答好“如何评价学生、选拔人才”的问题。这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命题研究中坚持围绕“六要”“八统一”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着力研究新教材、新教法,探索学科教学新模式、考试新标准,将学科素养的测评始终贯彻落实在教学和命题的每一个环节当中

1.依据学科本质与关键问题,加深课程理解。今天的思政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结合真实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个人成长环境与时代条件,理性全面认识发展着的社会。在充满细节的真实情境中,在探究中辩证理解理论的“应然”与社会的“实然”,解决成长中的思维困惑,愿意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遵循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并掌握公共参与的能力。在综合性材料融合中、辩证思维中理解个人成长的空间、国家所处的时代及中国道路的选择,培养学科素养。

2.把握考试的性质与要求,深入研究学情当前的思政课教学中,一个根本的转向就是教师要从重视知识体系的教学转向不确定情境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教学相应的,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相关联,从关注系统知识考查的命题到关注一定情境中任务解决的考查命题,是当前命题的一大转向。所以,命题教师要真正地理解学生,命题时要确保情境选择的合理性与任务设计的适切性。选择的情境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和认知水平,创设的情境应为大多数学生所熟悉,尽量避免使用学生不熟悉的术语导致对试题情境产生畏惧感。贴近新时代,关注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思维、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心理健康等多个维度,让学生容易融入情境,从而实现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全方位考查。所要分析和解决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层次、心智发育与能力水平,既避免“鸡毛蒜皮”的低质问题,也尽量避免“高大空”的泛泛而谈。

3.注重积累,提高收集和处理情境信息的能力。命题情境应当与社会现实生活相联系,并确保其可信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社会生活的照搬照抄,也不是单纯的故事再现和就事论事的细节细述。因为社会生活环境一定是复杂多样的,一些不良的生活场景会作为干扰因素影响学生的判断和真实水平的表达。命题中要对源于真实生活的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建构,保留关键性的事实与特征,剔除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创设信息充分的评价情境命题选择的情境需要促成学生在应答时发生认知行为的转化和道德情感的发展,并能够正确引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体现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命题情境的取舍必须具备学科性,情境材料需要与学科性质、特点相吻合,体现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

4.强调合作共赢,培养团队意识命题组成员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命题工作在基本思路、题目设置、难度控制等方面有较好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保证科学命题,有效根据学生表现结果的不同进行层级划分,公平选拔考生。尤其是高利害性相关考试的命题,要求能建立并维持一个相对稳定高效的命题团队。合理的团队协作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与才能,尽量规避个人命题视野与命题技术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命题工作的整体效能,有助于命题目标的达成和考试目的的实现。这也对命题管理单位选拔命题教师、锻炼命题人员、培养命题人才、稳定命题队伍提出了较高要求。

很值得高中政治老师学习与借鉴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