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解读 >> 政治与法治:宏观、中观、微观、核心知识
    
  双击自动滚屏  
政治与法治:宏观、中观、微观、核心知识

发表日期:2024年7月8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2087 次

必修3《政治与法治》宏观、中观、微观、核心知识

 

 

1.宏观把握教材“主线”

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主线,讲述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执政地位

◆党的先进性

◆党的全面领导

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专政

◆◇根本政治制度

◆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治国基方式:依法治国 

◆三位一体

◆四个环节

2.中观把握教材“主线”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党的领导、依法治国

问题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什么?

◆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

问题2: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党的领导是政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法治保障,三者有机统一。

◆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在时代前列,党建,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全面从严治党)

◆人民当家做主(国体,四个制度保障,民主实现形式,民主实践活动,民主集中制)

◆法(科学民主 依法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德治

问题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优势?

◆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调动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提高人民的政治素养和能力,推动社会民主政治建设

◆有利于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有利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问题4:如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主体(党—国家机关(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监察委员会)、政协、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公民等——各自的职责要求)

◆治理范围: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

 治理原则: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机统一

◆治理方式:制度、法律、规则(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德治、法治、智治、自治

问题5: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地位)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外因)历史人民的选择,正确的选择

◆(内因)中国共产党具有先进性(以人民为中心,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问题6: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在时代前列,党建,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全面从严治党

问题7:如何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领导、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治国家政府社会、发挥法的职能。

3.微观把握教材问题链

运用问题链,巩固知识:

(1)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宗旨、执政理念、根本立场?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为什么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如何全面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如何全面从严治党?

(4)我国的国家性质?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包括哪些方面?

(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是什么?人大代表享有哪些权利和履行哪些义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机制及显著优势是什么?

(6)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特点和优势有哪些?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组成、主题、职能分别是什么?

(7)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如何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如何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8)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形式、内容和作用是什么?如何深入推进基层治理?

(9)如何正确理解法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10)如何正确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如何正确理解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内容和关系?从法治的基本环节和行为主体角度,谈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核心问题

(1)要解决问题是

本质与核心--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全程人民民主);

总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制度保障—人大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实现形式—两会(国家层面)--人代会和政协会、两委(基层层面)—党委会和村(居)委会;

(2)重点考点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原因、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社会两大历史任务。

2.中国共产党成立背景、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3.新中国成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4.党在高度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5.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6.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7.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8.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9.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10.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二课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1.中国共产党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根本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

3)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4)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

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为什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①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党都应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同甘共苦,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更不允许任何党员凌驾于群众之上。

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怎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①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③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6)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7)怎样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①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同心共圆中国梦。②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1)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3)发货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课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1)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总览全局、协调各方。

2)是什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具体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3)怎么办    

①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②坚持和加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监察委员会、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

③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四个意识,两个维护)。

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2.党的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领导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

3.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1)原因: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经受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化解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需要。

2)措施: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①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②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③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本;④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⑤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⑥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⑦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3)意义: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关系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4.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5.党(中共中央<党中央>、省委、市委、县委、乡<>党委、村党支部、社区党支部)为什么要做某事?

1)党的性质、宗旨、立场决定的;

2)党的地位决定的(领导核心、执政党、最高政治力量、最本质特征、最大优势、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

3)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要求,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党始终坚持人民的立场。

4)践行党的指导思想的要求,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现。

5)党的领导方式的体现(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6)党的执政方式的体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7)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前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8)是加强党自身建设需要,有利于保持的先进性,有利于提高党执政能力,百度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6.党(中共中央<党中央>、省委、市委、县委、乡<>党委、村党支部、社区党支部)怎样做某事?

1)坚持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发挥党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坚持科学执政、民族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5)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6)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7)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7.为什么新时代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3)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正确认识和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

4)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协同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可靠保障。

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第四课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我国国体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全过程人民民主

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最广泛的民主表现为主体的广泛性和权利的广泛性;最真实的民主表现为有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完整的参与实践;最管用的民主表现为民主是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

3.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民主与专政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保持蓬勃的生机。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担负着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维护国内正常社会秩序,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侵略和颠覆活动历史任务。

5.我国社会主义国家职能

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国家职能表现为对内和对外职能。

国家对内职能主要是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稳定主要表现通过四个依法打击……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促进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党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维护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对外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我国的国家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第五课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1.人民代表大会

性质(地位):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分类:人民代表大会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国家行政机关、检

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最高国家权

力机关的组成部分,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宪法规定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职权:①立法权;②决定权;③任免权;④监督权。

2.人大代表:

职权:①审议权;②表决权;③提案权;④③质询权。

义务、职责:①应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②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意见或要求;③回答询问;④帮助所在地方的人民政府推进工作;⑤应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并且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地位: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体;

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表现在:①人大和人民 ②人大与“一府、两院、一委”(横向国家机关关系)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国家监察委都由同级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③中央和地方(纵向国家机关关系):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把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照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并使之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国家的其他制度,包括行政制度、监察制度、司法制度等,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立法创新出来的,都要受其统领和制约。

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突出的制度优势。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它动员令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运转;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主党派的性质:各民主党派现已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3.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

1)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胆肝相照、荣辱与共。

2)首要前提与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首要前提与根本保证。

3)政治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

4)活动准则: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创立了一种新型的政党关系与政党制度形式,在当今世界独具特色。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而不是互相反对。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依法参政,而不是轮流执政。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性质与地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2)主题: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

3)人民政协三大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4)作用: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工作要聚集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增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重点监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广泛协商、平等协商、有序协商、真诚协商,提出意见建议)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2.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我们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历史观):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4.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5.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新中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实现了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区别:民族平等是指个民族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义务。在民族平等基础上,各民族人民和谐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联系:①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②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③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

7.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以及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9.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②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③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④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①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②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③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和司法。④我国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⑤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①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②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③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严密防范宗教极端行为的发生。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重要任务: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任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不断推动我国宗教的中国化。

②要求: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说明】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不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基层群众自治

1)含义: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是指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

2)组织形式:村委会和居委会是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1)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应该将其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加以推进。

【说明】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

3.基层民主实践的形式与内容

民主选举

①在农村,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产生采取村民直接选举的办法,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选举结果当场公布。②在城市,社区居委会正从过去的居民代表选举,向更高比例的居民直接选举发展,选举程序更加规范,给城市基层治理带来显著变化。

民主协商

只有本着有序参与的原则,让居民或村民合理表达意见和建议,求同存异,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案,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我国城乡的基层民主协商,在街道或乡镇、社区或行政村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不同的层次展开,也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

民主决策

①在农村,凡关系村民公共利益的事项都要由村民以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方式集体作出决定。②在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的民主决策通过召开居民会议进行。

民主管理

★依法制定自治章程和议事规则,推动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做好基层民主管理工作的关键。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1.法律的产生、本质和作用

1)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3)作用: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2.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

1)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

2)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法治)

3.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2)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3)唐朝时,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4.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地位: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2)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容:

①法的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②法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③★法的决定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④法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⑤★法的特征:A.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B.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C.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⑥法的职能: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5.我国当代法的性质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6.影响法治建设的因素

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7.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4)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8.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

1)原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3)实现总目标措施:①坚持党的领导,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②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②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③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5)◆为什么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②坚持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③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一致的,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作为执政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1.法治国家

1)内涵: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2)内容和表现:第一,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第二,坚持良法之治;第三,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第四,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3)建设法治国家的必要性:第一,法治是国家进入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二,法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第三,法治是解决中国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第四,法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方式;第五,法治是实现国强民富的根本保障。

4)怎样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第一,推进宪法实施;第二,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第三,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5)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有利于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第二,有利于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设立“国家宪法日”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作用或意义:第一,宪法是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依据,设立国家宪法人有利于推进宪法宣传,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宪法实施,建设法治中国;第二,有利于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建设法治社会;第三,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和观念,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意识,建设法治社会第四,有利于在国际社会树立尊重宪法的良好形象,扩大我国宪法的国际影响力。)

2.法治政府:

1)内涵: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2)地位: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工作和主体地位。

3)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性:第一,建设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第二,把政府各项权力纳入法治轨道上运行,确保政府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法治原则,严格依法行政;第三,利于政府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整个过程中,集有限政府、有为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阳光政府于一身,并用法律加以固定,使政府更好地为人民谋福利。

4)政府五大基本职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

5)怎样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一,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第二,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第三,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第五,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6)建法治政府的意义:第一,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政府建设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第二,有利于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水平,实现善政;第三,有利于更好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3.法治社会:

1)内涵: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2)地位: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3)建设法治社会的必要性:第一,法治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本质;第二,法治使人们能够自由、有尊严的生活;第三,法治是人们有安全感;第四,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第五,法治能够给社会带来公平正义。

4)法治社会的表现:第一,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第二,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第三,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5)怎样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第一,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第二,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第三,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第四,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6)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第一,通过建设法治社会,能够使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第二,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和谐社会。

第九课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科学立法

1)内涵: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2)标准:第一,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适合中国的良法;第二,符合国情和实际;第三,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3)怎样推进科学立法:第一,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第二,要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第三,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2.严格执法

1)内涵:就是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

2)执法机关的最重要最重要主体:行政机关

3)严格执法的意义:第一,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第二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第三,有助于推进建设法治政府,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才能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任务和目标

4)怎样推进严格执法:第一,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要求,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第二,坚持规范执法;第三,坚持公正执法;第四,坚持文明执法。

3.公正司法

1)内涵:就是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

2)地位: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具体就人民法院的审判而言,公正司法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做到平等和正当,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

3)公正司法表现:第一,司法的程序要公正;第二,司法的结果要公正。

4)怎样推进司法公正:第一,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第二,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第三,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④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4.全民守法

1)内涵: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2)原因:建设法治中国,必修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无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3)具体要求:第一,要求依法行使权利;第二,要依法履行义务;第三,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4)如何推进全民守法:第一,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第二,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第三,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5.整体要求

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①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坚实基础。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坚强保障。

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6.★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宪法角度: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

3)中国共产党角度: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4)立法机关角度: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行政机关角度:政府是我国的行政机关,要坚持推进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积极推进建设法治政府。

6)司法机关角度: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司法机关,要坚持公正司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7)公民角度:必须推动全民守法,使全体人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8)总要求: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