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卡片 >>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中全会决定了什么
    
  双击自动滚屏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中全会决定了什么

发表日期:2024年9月6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2122 次

党的三中全会,是指中共某届全国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召开的第三次全体会议的简称。例如即将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称是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一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届,每一届都会召开若干次中全会,第一次是一中全会,第二次是二中全会,以此类推。

每次全会的主题内容都有规律可循。一般每届一中全会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二中全会推选国家机构领导人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建议名单,三中全会确定国家施政方针,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则重点研究经济、社会和党建方面的具体问题。七中全会重点研究人事。

46年,弹指一挥间,9三中全会,改革,是不变的主题词。

——历届三中全会——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18—22日)

拨乱反正,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历程

否定两个凡是,开展真理问题大讨论,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邓小平为核心的党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1020

改革由农村走向城市,确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3.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1988926—30日)

为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扫清道路

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确定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这次会议为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扫清了道路。

4.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1111—14日)

制定市场经济基本框架,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提出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等政策方向。

5.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19981012—14日)

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6.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1011—14日)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企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等。

7.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2008109—12日)

推进农村改革,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119—12日)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9.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2018226-28日)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

10.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2024715-18日)

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对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

……

 

附: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121822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中央及地方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列席了会议。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为全会作了充分准备。全会根据中央工作会议的精神,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指出实现现代化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要求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会议决定改变国民经济中一些重大比例失调的状况;同时对我国权力过于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并且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由此,中国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新时期。

会议总结和吸取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加强了党的领导机构并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全会提出,要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指导下,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决定撤销中央发出的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审查和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错误结论。全会在坚持实事求是地解决历史问题的同时,按照历史实际充分肯定毛泽东的伟大功绩,指出,要求一个革命领袖没有缺点、错误,那不是马克思主义,也不符合毛泽东历来对自己的评价。全会决定把对文化大革命的全面总结,留待以后适当时候去作。

全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入讨论并原则同意《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制定了加强农业的措施。全会还讨论了民主法制问题、科学和教育工作等。

这次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二、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于19841020在北京召开。出席这次全会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321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以及地方、中央各有关方面的主要负责同志共297人列席了会议。全会之前举行了六天预备会议。

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认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决定》明确了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各项要求。全会还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关于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决定》。全会决定于19859月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会议的议题是:(1)讨论和通过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纲要的建议;(2)增选中央委员会成员等组织事项。全会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充分的信心和勇气,切实有效地进行工作,努力夺取改革的全面胜利,为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奋斗!

三、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于198892630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165人,候补中央委员103人;列席会议的,有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84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67人,不是上述三个委员会成员的有关方面主要负责同志63人。

全会批准中央政治局向这次全会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全会确定,把19891990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全会认为,我国总的经济形势是好的,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突出的是物价上涨幅度过大。为了创造理顺价格的条件,为了经济建设持续、稳步、健康地发展,必须在坚持改革、开放总方向的前提下,认真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治理经济环境,主要是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整顿经济秩序,就是要整顿目前经济生活中特别是流通领域中出现的各种混乱现象。在这两方面都要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全会指出,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推进相互配套的全面改革。不理顺价格就谈不上真正确立新经济体制的基础,但深化改革又不仅仅是一个价格改革问题,而是多方面的综合改革。在多方面的综合改革中,应当特别注重深化企业改革,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改革。企业改革一要进一步推动政企分开,使有条件的企业真正放开经营;二要认真完善承包制,进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试点和发展企业集团试点。通过建立在国家宏观控制下的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机制,提高经济效益。那些对治理通货膨胀有重大作用的改革要抓紧推进。全会指出,为了保证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和深化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要特别强调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的纪律,特别强调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全会原则通过《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建议国务院在今后五年或较长一些时间内,根据严格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并考虑各方面的实际可能,逐步地、稳妥地组织实施。

四、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于1993111114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82人,候补中央委员128人。有关负责人54人列席了会议。

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决定》指出,当前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是,发展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成为我国在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五、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于1998101214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央委员185人,候补中央委员148人。中纪委常委和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列席会议。

全会认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完成党的十五大确定的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会议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高度评价农村改革2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创造的丰富经验。全会按照党的十五大确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总体部署,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从现在起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全会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决定》还具体阐述了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等问题。

六、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于2003101114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88人,候补中央委员154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决定提交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于200810912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6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部分基层同志和研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部分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11912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4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九、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于20182262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71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全会提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党的领导,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领域,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全会强调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全会提出,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是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的必然要求;治理好我们这样的大国,要理顺中央和地方职责关系,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统筹优化地方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构建从中央到地方运行顺畅、充满活力、令行禁止的工作体系,中央加强宏观事务管理,地方在保证党中央令行禁止前提下管理好本地区事务,赋予省级及以下机构更多自主权,合理设置和配置各层级机构及其职能,增强地方治理能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等等。

全会特别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依法依规保障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党政军群各方面机构改革配合,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总体效应。

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发展突出成就

 

——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在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作用下,我国经济战胜多种困难挑战,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2013~2023年,经济实现了年均6.1%的中高速增长,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30%2023年,经济总量超过126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2012年增长92.4%,占世界经济比重达18%左右,比2012年提高约7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实现新突破,2023年达8953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681美元,连续3年超过1.2万美元。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就业物价总体稳定,2013~2023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1.4亿人;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近年来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

——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我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奋斗者”号逐梦深蓝,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显著增强。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2.64%,比2012年提高0.73个百分点,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截至2023年底,国内有效发明专利达401.5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科技创新持续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2013~202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3%,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提升。我国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202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15.7%33.6%,比2012年提高6.35.4个百分点。需求结构持续改善,消费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增强,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2.5%。新型城镇化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2012年末提高13.06个百分点。区域协调发展纵深推进,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显著改善了区域发展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培育出更多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

——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土壤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清洁能源快速发展,新能源产业链辐射带动作用增强,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2023年,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6.4%,比2012年提高11.9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2013~2023年,我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1%,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形成,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不断激发。2023年末登记在册经营主体1.84亿户,是2012年的3.3倍。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货物贸易规模连创新高,从2012年的24.4万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41.8万亿元,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从11.1%提升到14.2%。“一带一路”朋友圈扩容至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0多个城市。

——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成果,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短板。居民收入稳步增加,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2013~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2%2023年,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49.7辆,是2013年的2.9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截至2023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7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3亿人,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国民素质稳步提升,2023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05年。

——安全保障能力逐步提升。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2023年,粮食总产量13908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9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煤、油、气、电、核及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基本形成。2023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8.3亿吨标准煤,比2012年增长37.6%。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突破,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超四成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技术基础,这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了不竭动力,也为我们有效应对化解前进道路上的一系列风险挑战增添了底气和信心。”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当前我国面临的发展环境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的来看,机遇大于挑战,办法多于困难。对此,要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紧抓一切有利时机、用好一切有利条件,深化改革,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