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法交流 >> 李韶军: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双击自动滚屏  
李韶军: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表日期:2025年1月1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1513 次

怎样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二者的关系是什么?实践中如何更好地把握和操作呢?

 

课堂上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磨出了茧子。不过,大家认真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吗?如何正确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这可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议题啊。

一、什么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什么是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负责教学设计和组织工作。他们通过备课,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2.知识传授与引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负责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质量与效果评估:教师还是学生学习质量的检查者,通过作业、测验、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表现如下:

1.主动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通过主动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自我反思与调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主动进行调整和改进。这种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3.创新与实践:学生还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二、二者的关系如何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相互依存:教师的主导作用依赖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发挥,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来实现。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2.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学习又能够反过来促进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共同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教师通过不断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够反过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综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同时,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和价值。

三、实践中如何把握好二者的关系

以上好像理论性强了点,怎么操作呢?有一个关键点在于,如何合理设计与处理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结构和比例关系问题。说的通俗点,哪些是老师必须教的,哪些又是老师可以不教,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的。既不能搞成“满堂灌”,也不能“满堂放”。

哪些是可以放手让学生学习,教师不应过多的干涉和讲授呢?是学生已经学过、并且已经掌握的内容,这时候,老师就不必再喋喋不休的讲授了。二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学习资料,基本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这个老师也不必讲。那么如何判别学生是否学会和理解这些内容呢?教师可以采取设置问题、练习、情境学习任务等方式检查和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这种检查可以放到课前进行,也可以课上设计练习、项目、任务和课业来解决。

有一些内容,学生不懂,看过教材也不理解,这时候怎么办呢?就需要开展必要的小组活动去合作探究解决这类问题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小组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探究的载体,是需要实实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去研究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有的时候,教师也组织活动,但是活动前没有任务要求,活动了几分钟之后,才想起来问问题,那么这种小组活动就失却明确的导向,只是一个小组活动的虚无的空壳罢了。所以,小组活动的内容设计提倡问题导向和目标引领,要有明确的设计目的、内容和要求,而且要考虑如何进行评价,相对独立和完整。

如果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依然还是不理解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出马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此时此刻不能缺位和闪失。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这部分需要教师讲解和引导的内容,也不能搞成通篇、从头到尾的讲授为主、甚至直接给出答案,而要精准诊断和号脉,搞清楚学生的堵点到底是什么?通过点拨和疏导,将这个堵点打通就好,不需要再从头开始一字不落的讲授。而且,讲授之中也要注意引导,引导之中有讲授,精准点穴,针灸一样,一招要打到痛点和堵点。教师不要全盘的给出答案,而要在指导过程中导引学生慢慢地找到线索,自己摸索出答案,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个道理吧。

如果老师讲了学生还不懂,怎么办?老师讲了,不见得学生就一定能懂。这时候,就需要考虑出杀手锏了。什么杀手锏?那就是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难点和堵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活动或者学习情境,让孩子们参与到实践中来,通过实践学习、理解、验证知识点、技能点。放手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形成形象化、具体化的思维和行动,发现实践中的问题,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方法,在活动中进行检验和研究。这类似于一种科研课题的教学方法,是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而且对于提升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实在必要而且有效。不要觉得搞活动有时候浪费了时间拖延了学习进度,其实,活动本身对于学生们的能力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课堂上简单的学习讲授不能替代的形式与举措,能够起到事半功倍四两千金的效能。比如,职业学校学习电工电子课程,学生很难理解,老师讲半天效果也不见效。此时,我们设计一个学习任务:如你所在街区的交通信号灯存在频繁的故障,你的任务是通过对交通灯的功能进行故障诊断并解决相关问题,保持交通灯的正常有效使用。如果这样设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不是会提高呢?对于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以及的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是会大幅度的提升呢?

如此算来,其实一节课真正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并不多了。而主体内容基本由学生自主或者集体去探究完成。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做到了比较好的搭配和融合。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