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动态 >> 对高考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分析及备考建议
    
  双击自动滚屏  
对高考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分析及备考建议

发表日期:2024年10月20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1957 次

新高考考查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分析及备考建议

 

一、高考的必备知识

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科学构建高考评价体系。高考的考查内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回答了“考什么”的问题,其中的“必备知识”可做如下解读。

现代认知心理学最新研究表明:必备知识(广义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

1.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指对事物(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进行客观描述的知识,重在解说介绍,让我们对事物的表象有一个感性认识,说明了“是什么”,其高考命题的目标导向是“知识立意”。

例如你在书店买了一本书,可这样陈述:这本书名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色书皮,共三百页,作者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他讲述了保尔·柯察金如何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各种困难的故事。

学习陈述性知识不能简单的死记硬背,应把知识内容纳入认知结构当中,采取语义编码或形象编码的方式,把知识编成口诀或加工成图表进行记忆,才能记得长久、记得牢固。

2.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相对于陈述性知识是无形的、抽象的、本质的,通过分析、推理、综合等思维方式及思维程序,对知识进行深层挖掘,从而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了知识从已知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规律,使我们对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为什么”,其高考命题的目标导向是“能力立意”。若用程序性知识继续阐释上例:你买的是一本经典名著,读完这本书,你会被主人公的精神深深打动,从而使你精神变得饱满,学会了坚强,并且知道了你为什么要坚强!

对程序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提高学生知识再生能力的关键点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增长点,也是高考命题的切入点。

3.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如何操作的知识,是运用陈述性、程序性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是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一种能力,是“怎么做”,其高考命题的目标导向是“问题立意”(或素养立意)。

若用策略性知识继续阐释上例:你要从这本书中汲取营养,学习别人的事迹和精神,自己如何坚强的面对苦难和打击,对你人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再譬如乒乓球运动员面对高速飞来的小球,瞬间就能把球准确地反向击回,这说明他已经把知识转化成了自己的能力。

掌握知识必须深入思考,强化能力必须刻苦训练。知识和能力是不能分离的一个整体,考能力需要以知识为载体,考知识又必须通过能力来体现。面对高考,我们的知识和能力都必须接受严格的检验,本领过硬才能金榜题名!

高考的关键能力

高考命题已经从能力立意转变为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因此关键能力是高考重要的考查目标,是测试和评价的核心指标和因素。

关键能力的内涵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显然,关键能力是指向实际运用的综合能力,是支撑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需要。高考评价体系明确将关键能力的发展水平作为主要考查内容,有利于引导基础教育准确把握育人目标,切实提高育人效益。

关键能力层级分明,涵盖全面,包括3大能力群的17项能力,如语言解码能力、符号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

高考中,基于学科素养导向,承接学科素养要求,并结合学生认知发展实际,确立了符合考试评价规律的三个方面的关键能力群。第一方面是以认识世界为核心的知识获取能力群;第二方面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操作能力群;第三方面是涵盖了各种关键思维能力的思维认知能力群。根据高考的特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把对这三个方面关键能力发展水平的测评作为考查内容,区分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引导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高考加强关键能力的考查,进一步明确能力考查的重点和方向。在关键能力中抽取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作为突破口,进行重点考查,全面提升高考能力考查水平和试题质量。选取这六种关键能力作为突破口,主要是从衔接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借鉴国外能力考查经验以及梳理目前高考能力考查的水平等多方面研究确定的。

高考命题重视考查五大关键能力

高考试题考查的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

1.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

信息识别、获取与加工要求学生能辨识模型、图表、数据、文本中的各类信息,从中提取关键内容,建立关键信息之间的逻辑关联,并与已学知识进行嫁接整合,将熟悉的背景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复杂环境中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

高考命题,通过文字、图形、表格等方式呈现试题,加大试题信息的广度和容量,考查学生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材料中进行筛选分类概括连接转述关键信息的能力

其中:

筛选主要体现为分析过程,包括区分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排除干扰信息、识别关键信息等;

概括一般表现为归纳过程,包括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一般等的归纳活动;连接主要表现为推理过程,主要是指在关键信息间建立逻辑关联,形成相对完整一贯的证据链条和关系;

转述往往表现为理解过程,包括图文转化、数形转化、句式转化、语义转化、立场变换等。

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的考查,不论是文科试题还是理科试题,如果缺乏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那么将越来越难以应对未来的高考。

信息获取和加工在高考试题中的呈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

(1)阅读理解题:这类题目要求学生阅读一篇或几篇文章,并根据文章中的信息回答相关问题。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旨、细节和观点,快速获取、定位、比对和理解文章中的信息,然后运用这些信息来回答问题。

(2)数据分析题:这类题目给出了一组数据、图表或统计表格,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学生需要从给定的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趋势,通过运用数学、统计等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3)实验设计题:这类题目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和条件,设计符合实验要求的实验方案。学生需要仔细阅读和理解实验要求和条件,获取必要的信息,然后进行实验设计和方案制订。

(4)信息整理题:这类题目给出了一段或几段信息,要求学生将信息进行整理、概括或归纳。学生需要根据所给信息的逻辑关系和主题内容,抓取关键信息,运用归纳、总结和概括的技巧,整理出准确、简洁的信息概述。

(5)信息改编题:这类题目给出了一段或几段文章,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对原文进行有目的的处理。学生需要理解原文的主旨和要点,获取关键信息,并根据要求对文章进行删减、扩展、改写或转述。

备考策略:信息获取和加工的题型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信息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在备考高考时,学生应注重阅读、阅读理解和信息分析能力的训练,通过多读、多练、多思考,提升自己的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以应对高考试题的考查要求。

2.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

逻辑推理与论证是指从已知的事实或理论(前提、条件或假设)出发,经由准确、充分的证据链(有效信息)和清晰、严密的逻辑链(相关性、因果性),推导出合理结论的思维过程。

逻辑推理与论证着重考查学生根据已有前提和证据逻辑一贯地得出可靠结论的能力,一方面强调逻辑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求证据的可靠性。逻辑推理与论证一般包括以下要素:

前提(条件或假设)证据(数据、文献、史料、理论观点等)逻辑关系(归纳、演绎、因果、类比等)和结论(观点或主张)

通过比较、概括、推理、综合等思维方法的学习运用提高学生的逻辑论证能力,促使学生思考时做到清晰、准确、规范、严谨,表达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是高品质思维的核心构成要素。有些人善于思考,善于推理,擅长论证,但有些人则不是这样,个人逻辑思维能力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还将对高考成绩产生直接影响。

良好的思考、推理和论证能力,都是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和规范训练得到改进和提高的。规范、系统的逻辑训练是具备良好推理和论证能力的基础,我们至少应该对规范的逻辑形式及论证方法做针对性训练,这些逻辑形式和论证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演绎法(如直言三段论、选言三段论、假言三段论、构造性两难等)、归纳法(如概括、简单枚举法、科学归纳法、统计归纳法等)、类比法(如类比的加强与减弱、类比的五要素等)、因果推理(如穆勒法)、识别常见的逻辑谬误(如概念偷换、以偏概全、不当类比、虚假因果、因果倒置、错置关系、稻草人谬误、熏鲱谬误、滑坡谬误、否定前件谬误、肯定后件谬误、合成谬误、分解谬误、循环论证、证据偏见等)、论证的结构(如垂直模型、水平模型、共同前提、多重结论等)、论证的评估(如评估三要素:观点、证据、逻辑;评估五准则:清晰、可靠、相关、完整、合理)、论证的构成(如图尔敏模型)等。

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在高考试题中的呈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

(1)推理判断题:这类题目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前提或条件,推断出一个结论。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分析前提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推断,判断结论的正确性。

(2)推理论证题: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对给定的论点或观点进行推理和论证。学生需要从给定的信息中找到支持或反致该论点的理由和证据,并进行推理论证,确保远辑合理、连贯和有说服力。

(3)逻辑填空题:这类题目给出了一个由空白部分构成的句子或段落,并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在空白处填写合适的词语或句子。

(4)评估分析题: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对给定的观点或论述进行分析和评价。学生需要评估论点的合理性和论证的有效性,分析其远辑结构、论证链条和论据的可靠性,发现其中的逻辑漏洞或问题。

(5)开放式问题:设计试题时可以引入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答案,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给出支撑观点的理由和证据,并且构建出前后一致、逻辑连贯的推理过程。

备考策略:逻辑推理和论证的题型在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通过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论证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因此,在备考高考时,学生应该注重对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训练和提高,通过解答相关题目来熟悉和掌握解题技巧。

3.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能力

科学探究是围绕“科学问题”展开的一系列“求解”过程,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要求学生合理组织、调动相关学科知识,实施调研、探究或实验的活动,采用严谨求真、实证性的逻辑思维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

一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运用实证数据分析事物的内部结构和问题的内在联系,以抽象的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二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抽象与联想、归纳与概括、推演与计算、模型与建模等思维方法来组织、调动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对生活实践情境或学习探索情境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性方案;

三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实施调研、探究或实验活动。

与科学探究类似,思维建模(包括数学建模、物理建模等)能力是将思维过程模型化、可视化、可运算的能力,主要包括科学抽象、核心变量选择、模型建构、理想实验、科学推理与数学运算等环节。

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能力的考查在数、理、化、生等理科学科中更为突出,主要以各种模拟情境的科学实验与科学场景,把科学研究活动中的重要步骤、核心环节、主要参数,以图文、数据形式进行问题设置,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在高考试题中的呈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

(1)实验设计题:这类题目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和条件,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需要考虑实验的步骤、变量的控制、测量方法等,并合理设计实验并写出详细的实验步骤。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思维建模的技巧,将实验问题进行抽象和建模,搭建实验方案的逻辑框架。

(2)数据分析(解释)题:这类题目给出一组实验数据、图表或统计表格,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学生需要从给定的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数据计算、数据分析、趋势推断等,并综合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思维建模的技巧,将数据进行整合和模式化,构建数据分析的模型和框架。

(3)探究论证题:这类题目要求学生根据相关理论和科学原理,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模型,对一个现象或问题进行探究和论证。学生需要提出科学假设或模型,并通过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数据分析等,来支持或否定假设与模型,并进行科学论证和结论总结。

(4)问题解决(应用)题:这类题目给出一个科学问题或实际情境,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模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学生需要分析问题的原因、影响因素,提出科学的假设或解决方案,并通过实验推测、观察、数据分析等途径验证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同样需要运用思维建模的技巧,将问题进行抽象和建模,构建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型和推理框架。

备考策略: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要求学生在科学研究或解答问题过程中,灵活运用科学知识、实验技巧和思维建模的方法。进行合理的抽象、建模和推理。在备考高考时,学生应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举握科学实验和思维建模的技巧。并通过实践和练习,提升自己的科学探究和思维建模能力。

4.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自觉运用分析推理、逻辑论证、甄别加工等方法,使用可靠的证据,得出自己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高考试题而言,批判性思维考查形式一般表现为:独立提出问题、评估证据与理由、揭示隐含前提、开放与竞争性结论、构造替代论证、阐释或评估可能的后果等。

概括来讲,批判性思维以质疑和提出问题为起点,以获取证据、进行分析推理为过程,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为结果。心智开放、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必备品质,训练有素的逻辑推理与论证分析能力以及高水平的证据获取、评估与运用能力是批判性思维的必备技能。

辩证思维旨在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揭露事物内部的深层次矛盾,揭示事物的必然联系及其发展趋势。创新思维是辩证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指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要求人们运用开放性、系统性、辩证否定和发散性的思维,提出新问题、创建新设想、发现新方法、得出新观点,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各有侧重,但两者高度吻合乃至重叠的地方非常多,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包含、相互促进,均强调独立开放、敢于质疑、多角度的思考方式。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就是要引导高中教学改变追求唯一标准答案、总结答题套路等重复、机械、固化的训练模式。

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考查内容,集中考查学生思维的思辨性、灵活性与创造性,是核心素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在高考试题中的一些体现方式:

(1)论据分析型: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分析给定的论据或观点,并评估其合理性和说服力。学生需要通过对论据的逻辑关系和证据的可信度进行推理和分析,判断其是否具有充分性和合理性,提出合理的评价和建议。

(2)任务(问题)解决型:这类题目给出一个问题或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学生需要综合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和潜在影响,然后提出准确、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3)条件推理题:这类题目给出一些条件和限制,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条件进行推理和判断。学生需要通过对条件之间的关系和限制条件的理解,进行逻辑推理和推断,得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结论。

(4)策略(方案)评估型:这类题目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情境和目标,评估不同策略或做法的优缺点。学生需要分析各种策略的利弊、可行性和风险,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辩证思维,选择最合适的策略或提出改进意见。

(5)意义(价值)评价型:这类题目给出一篇文章或者一组信息,要求学生对其内容或者结构进行评价。学生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辨证思维,分析文章的作者立场、证据的可信度和逻辑合理性,评价其论证的有效性和逻辑的说服力。

备考策略: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题型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深人思考、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合理的判断和观点。在备考高考时,学生应注重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锻炼分析问题、辨别观点,提出批判性评价的能力。

5.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语言是指信息输入和认知加工之后的具体呈现,它同时也是一个人学科知识、专业素养、思维过程、逻辑论证的具体表现。语言表达考查学生能够运用规范和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进行清晰、有条理的书面表达,能够准确地运用学科术语表达抽象的概念和学科知识。

可以说,语言组织与表达是思维世界的具体呈现。语言组织与表达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要素:核心概念、逻辑推理与论证的过程、事实证据、观点与结论、专业的术语或符号等。

具体来讲,它要求学生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能够合理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准确传达信息并进行交流沟通;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境,选用口语、书面语等不同语体并灵活转换;

熟练运用图像、图表、图片表达思想和观点,借助口语、书面语或绘图等方式表达抽象的概念;灵活运用各种文本形式准确表达个人的情感、思想和观点;

能够根据情境需要,运用外语进行交流;

理科试卷还特别要求运用专业术语、有逻辑地展示解题的过程,或者写出实验思路、撰写实验报告等。

语言组织与表达在高考文科试题中的呈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

(1)阐述观点:写作类试题会要求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需要运用清晰、准确、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给出有力的论据和例证支持。

(2)推理论证:学生需要用恰当的语言逻辑进行推理、引用相关的知识或经验,对论题进行论证。

(3)分析问题:学生需要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问题的分析思路、关键点和逻辑关系。

(4)解释描述:学生需要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解释图表的信息、趋势、关系等,并进行合理的描述。

 (5)语篇连贯:写作类试题要求学生将相关的观点、论据、例证等连贯地组织在文章中。学生需要使用恰当的过渡词语、连接词和衔接句子,使文章在逻辑上连贯、流畅。

语言组织与表达在高考理科中的一些体现方式:

(1)解答题:在理科试题的解答过程中,考生需要清晰地陈述问题、列出所用公式、推导推理过程、展示结果等。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够使解答更加流畅和易于理解。

(2)实验报告题:有些理科试题要求考生按照给定的实验条件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在报告中,良好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能够帮助考生清楚地描述实验的目的、步骤和结果,并准确地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

(3)数据分析题:良好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能够帮助考生准确地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数据计算和推理,并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分析结果。

(4)探究题:一些理科试题要求考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在解答过程中,良好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能够帮助考生清晰地阐述探究过程、表达想法和得出结论,使得答案更加有条理和易于理解。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语文学科和英语学科中,还涉及审美鉴赏与创造等非逻辑能力。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

(2)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

(3)能分析语言文字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

(4)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

(5)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等。

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五大关键能力是相对于所有学科共性而言的,各学科在能力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

譬如,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能力往往在理科学科中表现显著,而在文科学科中则不是那么突出;

又譬如,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在文科学科和理科学科中的要求也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我们对于学科关键能力的理解不能一概而论,一定要结合学科属性和特征,来理解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我们初步总结出了一个学科关键能力的清单,供一线师生参考:

语文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文学鉴赏与审美、语言构建与运用、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

数学关键能力包括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建模、数学逻辑、数学运算、信息获取与加工、批判性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

英语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语言理解与表达、批判性思维;

物理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模型建构与应用、科学探究、批判性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

化学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创新、模型建构与应用、批判性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

生物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模型建构与应用、科学探究与实验、批判性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

历史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唯物史观、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

政治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唯物史观、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

地理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模型建构与应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比较思维、批判性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

高考命题体现思维品质的“三化”

思维品质是指智力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其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反映了个体智力、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5个方面

思维品质是人才培养质量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指标和核心要素。本轮高考综合改革核心文件包括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等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和优先性做了充分的强调。要求把考查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聚焦于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考查。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在《中国考试》2023年第7期发布的2023年高考试题评析来看,“思维品质”这一关键词共出现21,如“注重考查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突出对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创新试题设计,考查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注重思维品质,助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等,上述关键词频次分析和陈述举例充分表明“思维品质”已经成为当前高考命题和考查的关键要素。

思维品质是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在解决特定学科任务时所呈现出来的关键行为表现,是能力、素养和价值的外显形态。因此,强调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和优先性,与“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思维考查目标是一体两面,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一直以来,我们对思维品质缺乏统一、具体的认识和界定,将思维品质视作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之物,因此,在一线的教学和学习中,很多人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事实上,思维品质是可认识、可把握、可训练、可测量、可评估的实实在在之物。我们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需要强调思维的可视化、思维的过程化和思维的规范化,也即我们所说的思维品质“三化”。

只有在思维可视化、思维过程化、思维规范化的指导和要求下,我们才有可能更有效地、准确地训练和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1.思维可视化

“思维可视化”是指要将思维或能力清晰地整理和呈现出来。这首先要求我们打破思维的模糊性,将思维能力进行清晰的分类和界定,正如前文我们反复强调的五大关键能力,就是思维可视化的一种具体操作。

我们将关键能力清晰地划分为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针对特定学科,要结合学科属性和特征对其关键能力进行界定,如语文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语言建构与表达、文学鉴赏与审美、批判性思维等,数学包括学术抽象、直观想象、数学逻辑、数学建模、批判性思维等。

其次,思维可视化要求让思维的过程和形式能够看得见,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推理过程呈现、关键步骤分析、核心构成要素等方式,让思维的过程和形式都清晰地呈现出来。思维可视化对培养和训练我们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尤为重要。

2.思维过程化

“思维过程化”是指要对思维或关键能力进行分解,尤其是要对它的过程进行分解,严格界定每一个思维或关键能力的过程形式、关键方法以及构成要素,让思维成为一种可认识、可学习、可操作的实在之物。

思维过程化要求我们规范、准确、有效地解释和呈现试题的过程要素和思维要点,至少包括了要素、结构、步骤和结果四个方面。思维过程化是一种典型的系统思维和科学思维,它要求我们对人类思维中的交叉、模糊以及混沌等做切割,强调思维的清晰、准确和稳定。

例如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一般可分解为关键信息定位、关键信息概括与提取、信息逻辑关系连接、信息转换以及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

又如数学建模能力一般可分解为提出问题、提出假设、确定变量、选择模型以及模型求解与评估等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化是思维可视化的前提,只有将思维过程进行有效的分解和界定,思维可视化才成为可能。

3.思维规范化

“思维规范化”是指我们的思维或能力必须是专业、正确和准确的。每个人都会思维,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会正确、规范的思维。人类思维中充斥着各种逻辑谬误、非理性、偏执和错误,规范、准确的思维是需要经由严格系统的训练才可达成的。

比如,我们很多人在做逻辑推理和论证分析时,根本分不清演绎推理直言三段论的基本构成、逻辑形式与逻辑规则(如大前提、小前提、推论、大项、中项、小项以及各自的位置等),也无法辨识直言三段论中的逻辑谬误,完全是凭经验凭感觉望文生义式套用“大前提、小前提、推论”等概念术语,错误连篇,势必带来逻辑混乱的推理与漏洞百出的结论。

我们无法想象不具备规范、专业的逻辑基础知识(如演绎逻辑的直言三段论的式与格、选言三段论、假言三段论、构造性两难等,归纳逻辑简单枚举法、统计归纳法、科学归纳法、类比法、穆勒法等,论证的识别、论证的结构、论证的构建、形式逻辑谬误、非形式逻辑谬误、证据的真伪、证据的评估与选择等),而单凭经验或朴素的认知能够写出高质量的逻辑推理论证分析出来。

又比如,在进行批判性思维分析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指向与实质要素,以“解释隐含前提”为例,隐含前提一定是那些对解题具有直接影响且不能从题干中直接得出的前提或假设,这些被隐含前提往往构成了解题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如直言三段论中的大前提或小前提),我们很多的分析就是套用一下“揭示隐含前提”这个帽子,既没有真正有效地揭示出关键的前提,更不知道揭示出的这个“前提”有什么用。

再比如,在进行科学探究或思维建模时,我们很多时候也只是在套用科学探究或思维建模的帽子,没有对科学探究或建模的过程与要素等进行准确、清晰的界定和剖析,科学探究包括提出具体的科学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获取和处理关键信息、设计相关实验方案与确立关键变量、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等环节,这些重要环节或过程的分析都必须具体、准确、专业。

以上这些都是思维不规范的具体体现,这种不规范的思维是思维品质低劣的典型表现,它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背道而驰;同时,这种不规范的思维也无法有效地应对新高考。

思维规范化要经过系统、专业、持续的训练过程,我们必须在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加强关键能力的规范性训练。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