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技巧 >> 陈友芳:政治科高考证明题特征与解决思路
    
  双击自动滚屏  
陈友芳:政治科高考证明题特征与解决思路

发表日期:2025年3月15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3098 次

陈友芳|思想政治学科高考证明题的基本特征与解决思路分析

 

摘要:证明题是近年来思想政治学科高考的重要题型,但是它的特点、类型及解决思路等重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研究者应有的重视。思想政治学科证明题包括已知理论条件明确型证明题和已知理论条件不明确型证明题。构成思想政治学科证明题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最终判断的明确性、最终判断证明的过程性或推理性。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的实际特点,借鉴数学学科的思想方法确认和研究思想政治学科证明题,能够创新对思想政治学科考试评价及其课堂教学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

关键词:证明题 逻辑推理 科学精神

 

证明题是数学高考的重要题型,承载着考查逻辑推理、数学抽象等数学素养和引导相关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任务。证明题强调论证推理步骤的不可跳跃性与严谨性,是数学逻辑严密性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在思想政治学科高考中,证明题同样是重要的必考题型,它有着与数学证明题本质上一致的解决思路,但又有着自己的学科特点。思想政治学科的高考证明题不仅具有良好的高考区分度,对发挥高考的人才选拔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有效引导教学,对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的科学精神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受制于固有的认知惯性,当前对思想政治学科高考证明题的研究仍然是一片空白,连这种题型的存在性都没有得到充分肯定,而是将之湮灭于内涵含糊不清的“分析题”或“说明题”中,甚至荒唐地归结为措施类试题,更遑论研究它的特征、解决思路及教学导向功能等重要问题。辨识事物的类型、认识事物的特征,是深入研究其作用机理、运动规律及解决方法等的基础。笔者尝试借鉴数学高考证明题,重新认识思想政治学科高考证明题的类型、特征和解决思路,并探索证明题对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的启示,以期吸引更多研究者借鉴其他成熟学科的思想方法从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思想政治学科的考试评价,促进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变革。

一、思想政治学科证明题的基本类型

在多年来的思想政治高考中,我国的命题人探索出了一种重要的题型:结合情境材料,提出一个有待考生证明的最终判断。这种题型与数学的证明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里的最终判断相当于数学中有待证明的“命题”。结合历年的高考,思想政治学科的证明题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已知理论条件明确型证明题已知理论条件不明确型证明题。以下两道试题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证明题,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基本类型。

例题1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改革开始于农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我国农村改革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材料一 1978年冬,小岗村的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大包干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如同释放了魔力,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大力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实现了村民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2017年,小岗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例题2: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这两道高考题均是情境材料选取、任务创设非常优秀的高考题,是一线教师长期反复研究的试题,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命题人针对具体情境材料提出了有待学生证明的“命题”,与数学的证明题类似。但是,这两道证明题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例题1中,命题人已经明确告诉考生运用哪一个具体原理进行证明;而在例题2中则只是告诉考生运用某个模块的原理进行证明,没有指明具体的原理。实际上,这些试题中已经明确或尚未明确的具体原理就是命题证明的前提条件,是确认最终判断具有合理性的理论前提,学生需要从这一前提条件出发,结合具体材料推导出有待证明的最终判断。

在思想政治学科的高考中,证明题几乎成为每年的必考题,而且分值较高。显然,从难度上看,一般而言,已知理论条件不明确型证明题的难度要明显高于已知理论条件明确型证明题,因为在后者,学生需要做的是如何结合具体材料进行结论的推理,而在前者,学生还需要首先明确从哪一原理开始进行推理。因此,命题人可以通过控制理论条件是否已知、明确来合理控制试题的难度。这种题目类型的进一步区分不仅对命题人具有重要的启示,而且对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有着进阶启示:教学应该从已知理论条件明确型证明题逐步过渡到已知理论条件不明确型证明题,逐步提升学生解决证明题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学科证明题的基本特征

确认思想政治学科证明题并非易事。对高考试题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于表象,而是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其实质。提出“思想政治学科的证明题”这一范畴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基于证明题的内在属性。从证明题的内在属性看,思想政治学科之所以存在证明题是因为这些试题满足以下两个基本属性特征。这两个属性特征是判断所有学科存在证明题的基本条件。

1.基本属性特征1:最终判断的明确性,即命题人针对命题情境必须具有明确的有待证明的命题。这是证明题的内在属性之一,没有明确的最终结论,也就无从谈起对命题的证明。基于这一特征,以下高考题并不属于证明题: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

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概括我国当前信息消费的特点。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别说明人大和政府应怎样保护公民个人信息。

这些高考试题之所以不能被归为证明题,根本原因在于命题人没有明确的最终判断,即缺乏有待证明的命题:在前三道试题中,最终结论不唯一,属于典型的答案开放型试题;第四道试题是高考最常见的试题之一,通常被称为“作用意义题”,但究竟有什么作用、什么意义,命题人也没有明确的最终结论,该结论需要考生自己加以判断,即最终判断或结论是由考生做出的;第五道试题和第六道试题也代表了高考常见的题型,但是命题人同样没有明确的最终判断,需要由考生结合材料、设问及调用已有知识做出明确的最终结论。有必要指出的是,命题人具有明确的判断并不意味着该判断一定要以陈述句的方式进行显性表达。

2.基本属性特征2:最终判断证明的过程性或推理性。如果说基本属性特征1是必要条件,那么基本属性特征2则是充分条件,它同样源于证明题的内在属性,证明题的实质在于从已知条件出发,严格地按照逻辑推导出正确结论的合理性。因此,是否属于证明题,不能仅仅看是否有最终的明确判断,还要看回答问题的关键是否聚焦于过程推理,即是否需要构造多步逻辑推理过程。从已知条件出发是否需要构造由多步构成的逻辑链条,是判断思想政治学科证明题存在性的根本条件。根据基本属性特征2,辅以基本属性特征1,上一节的两道试题可以归为证明题。

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这两道试题之所以被归为证明题,不仅仅在于命题人针对具体情境材料做出了有待考生证明的最终判断,更在于回答这些设问均需要从某一原理出发结合材料事实,符合逻辑推理出最终结论,即考生要揭示事物复杂的作用机理与运动规律。在这些试题中,考生是否具备良好的构造逻辑链条的推理能力是正确解答这些问题所最为倚重的关键能力。

因此,基于基本属性特征1和基本属性特征2,不少看似不属于证明题的思想政治学科高考题应该归为证明题。例如: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弘扬创新精神对于推动创新发展的作用。

在这两道试题中,命题人有着自己明确的最终判断,虽然这些判断没有以陈述句方式进行显性表达,在第1道试题中有待证明的命题是“放宽市场准入规则能够使消费者受益”,在第2道试题中有待证明的是“弘扬创新精神能够推动创新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两道试题的共同特点是均给出了事物的起点和终点,并要求考生对过程进行多步推理,第1题的推理步骤大约3步,而第2题的推理步骤大约4步。

但是,以下试题看似有着明确的最终判断,然而并不能归为证明题。例如:

创新是该市鲜明的文化品格,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该市创新文化形成的原因。

《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在这两道试题中,学生需要回答的并非试题中所谓的结论或判断,而是另有所指。

虽然思想政治学科的证明题与数学的证明题本质特征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学科的差异,从已有的高考证明题看,思想政治学科的证明题也具有自己的学科特殊性。第一,在思想政治学科,最终判断通常不是抽象命题,而是基于具体情境材料的特殊命题。这一特殊性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性有关,与数学证明题面对抽象世界不同,思想政治学科面对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火热的生活世界,需要考生运用所学原理对真实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第二,在思想政治学科,最终判断以价值判断为主,尽管也存在事实判断。这一特殊性也是源于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性质。正如新课标指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也就是说,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最终使命是对年轻一代进行思想政治方向和人生价值方向引领,这一肩负的神圣使命使得思想政治学科更为关注对真实世界的好坏判断与是非判断。

三、思想政治学科证明题的基本解决思路

正如前文所说的,证明题本质上是从已知条件出发符合逻辑地推导出最终结论,因此,解决证明题的基本思路是:逐步推理,逐步形成小结论,直至最终的命题。这一解决思路在数学学科有着最为成熟的运用。基于证明题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学科的证明题也应该采用相同的解决思路:从已知条件出发,符合逻辑地逐步推导出最终结论。也就是说,基于已知条件,构造逻辑链条,是解答思想政治学科证明题的基本思路。以下述两题为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

在前题中,需要构造的逻辑链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集中反映在乡愁上→所以需要记住乡愁。在后题中,事物基本的作用机理过程是:放宽市场准入规则→进入成本降低、企业数量增加→供给能力增加、竞争增加→质量提高、价格下降→所以消费者受益。这两则试题的逻辑推理过程环环相扣,具有极高的学理严谨性,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但是,由于学科差异,思想政治学科证明题的求解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数学。根据思想政治学科证明题的实际特点,笔者将上述基本思路分解成易于操作的三个接续步骤,本文称之为“三步解题法”:第一步,明确已知的理论条件。这是证明最终结论的理论前提条件。在已知理论条件明确型证明题中,考生需要准确识记和理解基本原理,而在已知理论条件不明确型证明题中,考生不仅需要准确识记和理解基本原理,还需要能够准确判断出运用哪一具体原理。第二步,明确理论概念在材料中的所指。这一步其实是进一步结合情境材料明确事物的已知条件。第三步,在明确了理论概念的情境所指以后,按照理论的内在逻辑或事实的内在逻辑,一步步推导出最终结论。以下一道高考试题为例,展示三步解题方法:

2013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花垣县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组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如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58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

2015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

在本道试题中,考生第一步必须识记和理解文化对经济的作用原理:文化以经济为基础,又对经济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然后,考生必须知晓“文化”在材料中是指谁(落后文化是指“等靠要”思想,先进文化是指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组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经济”在材料中是指谁(特色支柱产业和人均收入)?最后,考生需要结合原理和情境材料构造事物之间的作用机理:十八洞村的上述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作用机理在于它们能够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从而,命题得以最终证明。从上述步骤可以看出,解决思想政治学科证明题的精髓在于:一是要结合情境材料明确已知条件,二是要构造基于事实逻辑或理论逻辑的逻辑推理链条,或者说揭示事物之间的作用机理。

思想政治学科证明题作为一种重要的高考题类型,对于我们深入研究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它告诉我们:第一,认识高考题不能仅仅停留于文字表述的表面,而是要深入设问的本质,即问题类型的本质属性与问题解决所倚靠的关键能力。第二,确认和重视思想政治学科证明题对引导和促进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功能,它启发我们要重视发展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而这正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科学精神”的要义而且思想政治学科证明题的确立能够启示我们:逻辑推理能力具有学科之间的可迁移性,它可以迁移到数学等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可以把数学等学科的逻辑思维训练迁移到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从而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中的“大道至简”,体会到“一通百通”的学习境界,而这是核心素养立意的课程改革所追求的。

 

本文作者:

陈友芳,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港澳台教材综合研究基地副主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

本文选自《思想政治课教学》2025年第1期。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