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校共育 >> 血的教训:家、校、社会都应重视死亡教育
    
  双击自动滚屏  
血的教训:家、校、社会都应重视死亡教育

发表日期:2025年7月1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461 次

曾经,重庆忠县一个小区发生了一件悲剧。

两名初中女生一起从33楼跳下,坠楼身亡。

孩子为什么会跳楼

01

据了解,这2名女生都是忠县一个中学的学生。

下午4点多的时候,2个孩子相继发了一条朋友圈。

“我走了,再见”,从朋友圈可以看到孩子的脚已经站在了楼顶的边缘,随时会掉下去。

而另一个孩子发的是“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叫(自己名字的)的人了,走了”,而孩子的手已经向外面延伸了,貌似在对这个世界告别。

最可悲的是,孩子发了朋友圈20分钟后,就跳下了楼。

20分钟,1200秒,就没有一个人看到么?

如果来阻止她们,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我们不知道孩子在跳楼的那一刻在想什么?

或许孩子的内心已经很绝望了吧。

孩子可怜,父母可悲。

这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悲剧:

如果父母多一点关心;

如果父母和孩子多一点沟通;

如果……

可惜太多的如果,但都于事无补。

再多的如果也换不回孩子鲜活的生命。

悲剧已经发生了。

02

同样在重庆也有一例青少年跳楼的案例。

好危险啊,33楼!他坐在33楼,也就是顶楼的围墙边沿要做傻事……”

同小区的居民看到坐在围墙边的男孩,试图跳楼,便赶紧报了警。

没过多久,消防员赶到。

但不管消防员怎么劝,男孩就是不为所动。

他依然坐在随时会掉下去的围墙上,情绪还很激动。

所幸的是,消防员趁他不备,绕在男孩后方,把他拽回了安全地带。

男孩的母亲如释重负,抱着孩子,大哭了起来。

后来经了解,原来男孩是因为学校的琐事,和父亲吵了架。

再加上青少年叛逆期,孩子就走上了跳楼自杀这一条路。

关于孩子自杀的案例,我们一定不少见。

2019年,一名少年从车上下来,穿过人来人往的车流,纵身跳下了高架桥。

他的母亲紧跟在他的后面,想拉住他,但没有成功。

男孩当场死亡。

监控视频的最后,是母亲怔怔看着桥边,然后倒下痛苦的画面。

2017年,11岁男生因为没有把母亲安排的家务做好,遭到母亲的打骂,直接从小区顶楼跳下,当场身亡。

还有南京一名9岁的男孩,因撞碎了学校玻璃,害怕被家人老师批评,留下了遗书:

奶奶,我前天把学校的玻璃撞碎了,我知道要受到惩罚,所以我跳楼了。

碎了一块玻璃而已,竟然要以死谢罪。

而以上的案例,绝不是个例。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数据显示:

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有8人自杀未遂。

看到这个数据,你是不是很震惊。

自杀,似乎是孩子遇到困难或者情绪问题的首要选项。

所以,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概念死亡教育

03

南通易家桥一个12岁的女孩因为不堪作业重负,留下了一封遗书,跳楼身亡。

遗书虽只有简简单单的一页,可是句句让人揪心、心痛。

面写着最醒目的4个大字:“我恨你们”。

就连最后的一句话都是,“把我的作业撕了吧。

但是从这封遗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家长给孩子施加了多大的压力,而父母却不管孩子的感受,压力已经将孩子彻底击垮。

父母不懂孩子的累,孩子心里的苦没有人可以倾诉,只能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来告诉父母。

“我累了,不要再打扰我了。”

04

一则找人的信息在很多人的朋友圈流传:

一名身穿红色格子中袖上衣、下身浅色九分牛仔裤的女孩下午离家后至今未归。

女孩身高1.53米,今年15岁、扎马辫。

他们在找的是一名叫天天的15岁女孩,因为和家里人拌嘴,孩子就消失在了父亲的视线下。

天天已经整整消失了将近20个小时。

没人有知道她去了哪里。

突然有人在距离天天加不足300米的地方发现了线索。

经过大家四十分钟的打捞,在天天父亲的指挥下,距离水面三米的地方,天天被找到了。

看着孩子一点点被拉出水面,痛心不已的母亲终于忍不住冲了过去,却被家人和邻居拉住了,怕母亲做傻事。

而在学校的班主任哭着说:“天天这孩子在学校里很听话,真没想到会这样。”

事情的背后绝不是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差这么简单。

05

“死亡教育”不应该被避忌。

我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青少年自杀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孩子认为死亡就是解脱,认为一死了之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2015年,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的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死亡。这四名儿童一男三女,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警方的调查结论是集体喝农药敌敌畏自杀。

而在他们留下的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死亡教育”不应该被避忌。

我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青少年自杀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孩子认为死亡就是解脱,认为一死了之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2015年,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的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死亡。这四名儿童一男三女,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警方的调查结论是集体喝农药敌敌畏自杀。

而在他们留下的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悲剧的背后,都有着各自的原因和不幸,但不应该被忽视的是,“死亡教育”的缺失,正是许多青少年在遇到极端的事,就想着用死亡来解决的重要原因。

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践》中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对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可惜的是,在我们国家,“死亡”是最大的忌讳。

当家里或者周边出现死亡事件,人们的自然反应就是晦气、不吉利,很少在公共场合讨论,对于孩子更是绝少提及此事,常常用谎言来解答他们对于死亡的追问。

201811月,李娇的父亲因突发心脏病离开了人世,在葬礼上,年仅6岁的女儿问她外公怎么了,她告诉女儿:“外公睡着了。”

20194月,刘婷家养的一只狗死掉了,10岁的儿子伤心不已,为了安慰儿子,她告诉儿子:“小狗是去了天堂,那是个很美丽的地方。”

“睡着”、“天堂”、“乐园”……

为了不让年幼的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打击,几乎每一个家长都会用这些美好的词汇来定义死亡。

这些举措看似是一种对孩子心灵的保护措施,实际上,最终只会慢慢导致孩子走向死亡。只会让孩子不懂生命,也不明白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以为就是父母讲的睡一个长长的觉,或者人间很痛苦,那就去无忧无虑的天堂。

当日后他们遇到极端的事时,就想着用死亡来解脱。

06

所谓死亡教育又叫生死教育。

死亡教育的核心是不在死,在于生。

就好像古人说的不知死,焉知生

死亡教育就是向死而生

但目前我们要面对一个事实:

关于死亡,我们谈论得太少了。

在《西藏生死书》一书中里有提到:

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在我们的文化中,是忌讳的,是不吉利的。

家长就会对有下意识的回避。

如此,便使得我们的孩子在童年时期承受了太多不必要的恐惧;

在成年之后,缺失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力。

这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

我们或许从来没有过死亡教育,又或者说我们一直在接受错误的死亡教育

这样的后果就是:

不敬畏生命,认为死亡即是解脱,死亡便可解决一切。

2015年,贵州有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喝农药敌敌畏死亡。

最大是有13岁,最小的只有5岁。

在他们的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

死亡,怎么能是一个人的梦想呢。

好不容易才来到这个世界的我们,应该向死而生啊。

写到这,

我感到不寒而栗。

害怕、担心更多的孩子试图通过死亡来解决一切。

这看似是孩子的承受力太脆弱,经不住风吹雨打。

背后的逻辑其实是家长对于死亡教育的漠视。

就好像蒙台·梭利说的: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当我们正确地理解死亡,我们才能更深入地明白生命的价值,进而尊重生命、更全情投入的热爱生活

我们作为家长有责任带领孩子一起学习死亡教育

只有领悟了,才知道怎么珍爱生命,珍惜当下。

07

我曾读过教育学博士张淑美一篇有关死亡的论文《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她提到:

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也有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对于死亡的认知是有3个阶段:

第一阶段(3-5岁):认为死亡是暂时的;

第二阶段(6-8岁):没有真正理解死亡,认为死亡离自己很遥远,认为只有一些英雄或者其他特殊人物不会死;

第三阶段(9岁以上):明白死亡是所有人类的最终结果,开始感到恐惧不安。

在国外,死亡教育的课程已经引入了孩子的课堂。

比如英国,年龄在11岁的孩子会有死亡和悲痛等这类学习项目;

在美国,小学会开设死亡课,让专门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者护士来担任讲师,更直接地感受死亡的各个场景。

而我们,关于死亡教育应该怎么做呢?

我想,作为家长首先得遵循一个原则:不避忌,不美化。

不避忌与孩子谈论自杀死亡的话题,也不美化有人死亡是去了很远的地方,用科学的态度来解释死亡

在《教育在线周刊》中提到了孩子在不同的认识阶段就应该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1.死亡发现:通过别人的死亡来感受死亡事实

应对的措施:不要超前或者过度讲解死亡。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死亡的感知是意味着分离,而分离也就意味着痛苦。

他们都不愿意接受亲人死亡的事实。

但是伴随成长,他们对于死亡的理解就会加深,家长就可以进入第二个阶段。

2.死亡恐惧与焦虑:害怕死亡会降临到自身

应对措施:用爱为成长提供力量

明白了死亡会降临,就会产生恐惧。

有了恐惧就会焦虑,这个时候的家长一定不会忽视孩子这个心理。

可以通过策划一些活动来帮助孩子规划有意义的人生,在这中间也能让孩子感受到亲人的爱来战胜恐惧。

3.死亡反省:向死而生,从安身立命到死亡敬畏

应对措施:引导孩子体会生命的意义

乔布斯曾在斯坦福大学演讲过这样的一个主题《向死而生:把每天当成生命里的最后一天》。

他说,如果把你的每一天都当成是最后一天去生活,那么每一天都会是正确的一天。

向死而生,生命存在的每一秒都是成长的表现。

所以我们家长可以多用书籍、影片或者是相关社会问题来和孩子讨论生死话题。

从而引导孩子坚守人生的信念,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有句话说得好:

人生在世,除了死亡,其余都是擦伤。

在选择死亡前,不妨多想一下活着已经是赚到。

只要还有呼吸,还有一口气我们就能拥有挺过去的机会

希望看到这里的你能通过死亡教育培养一个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关爱自己与他人的孩子。

让他们在生命中感受那些妙不可言的每一个瞬间。

08

美国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曾说,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的需求。

「为人父母」,可以说是一门毕生都要学习的功课。而最重要的一堂课,就是死亡教育,在中国,这是一场普遍迟到的课程。

这一点上,相对于国内对死亡教育的忌讳,国外的一些做法或许值得我们参考,比如美国的一些小学课堂里就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

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的人员担任教师,跟孩子认真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通过一些情景剧来告诉孩子死亡到底是什么。

中国的“死亡教育”,大部分从大学才开始。

“死神来临之时我们无从选择,但是在死神来临之前,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更好地生,甚至可以选择未来如何更好地死。”这是一位二胎妈妈在网上分享的留言,她的儿子小浩在数年前因为想不开而自杀身亡。

如今的她已经知道该如何正确告诉孩子认识死亡。她将把这份教育延续给她第二个孩子。

“小浩一直想要一个妹妹,现在终于如愿了,可是,他已经不在了。但是,活着的人,还需要继续活下去。”这位妈妈说。

当下,如果你在网上搜索“自杀”时,你会发现,页面会立刻跳出免费心理危机咨询热线,并伴有“这个世界虽然不完美,但我们仍然可以疗愈自己”字样。

这也恰好印证了那句话: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就是花;人生除了死亡,其他都是擦伤。

在选择死亡之前,不妨多想一句:其实,活着,我们已经赚到了,千万别轻易去死。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