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结构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
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特别强调要“提升教师专业素养”。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也提出,“准确把握教材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切实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然而,部分思政课教师分析教材时仍然存在过分注重内容分析而忽略结构分析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其一,忽视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知识整体理解,造成学生知识学习碎片化;其二,忽视单元之间的结构关系,缺乏知识宏观视角,造成学生知识理解不深刻;其三,轻视课之间的结构关系,缺乏知识融会贯通,造成学生知识系统繁杂而整合不够;其四,忽略框之间的结构关系,缺乏知识内在联系,造成学生衔接知识困难。因此,把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结构分析细分为模块之间、单元之间、课题之间、框题之间四个层面,探究一线教学问题的具体体现及可行性对策,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模块结构分析存在问题及改进
[案例1]教学“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时,部分教师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演变历程为案例,说明不同时期生育政策不同的表现形式。教师如此讲授虽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但从更宏观视角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忽视四个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将不同模块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融合和把握;二是此类教学情境虽然契合本框目微观知识讲解,但缺乏对模块之间宏观整体反映,不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针对这些缺乏模块内容关联的结构分析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使用模块1知识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说明“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既可以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又可以从整体视角体现四个模块间的结构关联,达到引导学生从整体理解知识的目的。
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根本任务编写,所以教师应整体分析教材结构,挖掘其育人价值。
(一)理解课程方案,明确总体方向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课程标准研制应遵循本课程方案的总体要求……教材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因此,要充分把握模块之间结构,必须先理解课程方案。教师可以通过比较新旧课程方案,辅之以专家学者论文进行理解。如付宜红在《2020年修订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标准的主要变化及有关考虑》一文中,对课程方案的变化做了说明。教师阅读课程方案时将方案中与思想政治教材核心思想相关的内容进行标记,然后链接教材,辅之以专家学者文章加以理解。
(二)重视课程标准,深挖模块结构
刘石成和陈潞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解读五维度》一文中指出:“课程标准上接党的教育方针,下联教材编写与使用的转型升级。”可见,课程标准是模块编写的依据,要把握模块结构必须重视课程标准。一是阅读课程标准文本,厘清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对模块结构有详细阐述,直接说明模块之间的结构关系,指明四个必修模块是“一托三”的关系。二是借助专家解读,深入把握结构。教师需要阅读相关专家解读课程标准的文章,加深对课程结构的理解。课程标准及有关解读文章,教师在深入了解课程结构基础上把握教材结构。
(三)把握编者意图,明晰模块主线
许大成在《思想政治统编教材的编写智慧与教学启迪》一文中指出:“我们要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做到教学基于知识点又不止于知识点……应该把教学提升为观点层面的启迪和对话。”一是明确编者身份。高中思想政治四个必修模块编者分为总主编、本册主编、编写人员、责任编辑等,要充分把握不同编者在其中承担的任务和工作。二是研读编者文章。编者一般会针对所编教材模块使用发表相关文章,提供编写思路及使用建议。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文章了解编者意图,如刘媛曾发表《高中统编思想政治教材整体认识与教学建议》一文,对四个必修模块与三个选择性必模块教材主线进行详细论述。
二、单元结构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案例2]教学必修3三个单元内容时,部分教师会忽略三个单元之间的联系,仅着眼单元内知识点开展教学。如讲解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时,教师往往会零散地、独立地讲解我国的国体、政体、基本政治制度等各个知识点。这虽然能让学生把握单元重点内容,但从宏观视角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并未从宏观学科大概念角度把握三个单元的逻辑结构关系,未将其放在“三个有机统一”角度论述重要性,导致学生缺乏从宏观角度理解知识的学习体验;二是忽略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无法厘清单元间关系,从而难以形成富有逻辑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将课堂调整为:除了讲解单元知识点外,还应从“三个有机统一”角度讲解三个单元之间的关系,即讲解清楚为了使政权真正掌握在人民手里,必须以一定形式将人民组织起来行使国家权力,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团结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共同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把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照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并使之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如此讲解,既可以说明三个单元的逻辑关联,又可以明确三个单元发挥的整体作用,达到学生深刻理解知识逻辑关联的目的。
刘石成和陈绵珊在《对思想政治教材再认识的四重维度》一文中指出:“一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应固守教材顺序,应根据教学实际重构教材。”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分析单元结构把握整体,从而实现教材重构。
(一)概括单元核心概念,为教学画“点”
每个单元都有核心思想和目标。教师分析单元结构时,要从概括单元核心要素入手。一是熟读单元标题,实现结构串联。教师要从标题入手,通过研读单元标题及课、框、目标题,理解每个标题的内容及位置,根据专业素养串联各单元标题,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概括单元核心要素。二是挖掘单元重点内容,实现内容串联。教师要概括单元核心要素,还应深入挖掘单元重点内容,包括单元目标、单元地位、每课在单元中的重要性,通过解读课程标准、教学参考等进行深入理解,从而概括单元核心要素,为教学建立一个个“重点”。
(二)纵向串联单元内容,为教学画“线”
教师还需对教材单元进行纵向线设计。所谓纵向线设计,就是教师先了解本单元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其与相关的同类单元相联系,从而在单元之间串成一条线,准确把握单元知识。一是了解单元内容,宏观把握单元地位。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单元导言、详读教材知识、解析课程内容等,了解单元主要内容,结合教材核心思想,准确把握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二是寻找相关单元,建立单元连接。教师通过分析每个单元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寻找相关单元内容,并将其前挂后联,让相关知识点变成一条条纵向知识线,实现单元间纵向整体把握。
(三)横向拓展知识宽度,让教学成“网”
教师完成纵向线设计后,还应完成横向线设计,拓展知识宽度,让教学形成一张“网”。一是寻找同类单元,把握相似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前面所提方法解读每个单元在全册中的地位,寻找同类单元,并找到相似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寻找知识联系,使知识体系化。教师把握单元相似知识之后,要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点,利用旧知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将一节课变成一系列课,形成单元之间结构分析的横向线,从而不断拓展单元知识宽度,让教学成“网”。
三、课题结构分析存在问题及改进
[案例3]教学必修3第一单元时,注重三个课时内容讲解,如讲解第二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时,部分教师会将重点放在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执政理念、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两个原因及一个要求上。如此设计,虽然能够聚焦课内重要知识点,但也存在问题。一是课时知识点多而杂,教师没有重点厘清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联,导致学生难以有效记忆知识点。二是忽略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导致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知识,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针对诸如此类课与课之间结构分析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调整为不仅要掌握相关知识,还要掌握知识的逻辑结构:在第一单元每一课之前说明、每一课之后小结,讲清楚本单元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说明第一课从历史逻辑探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哪里来,第二课从理论逻辑讲述中国共产党何以获得领导地位,第三课从现实逻辑说明如何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样,既可以厘清课之间的逻辑关联,又可以引导学生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一)重视单元作用,让教学有目标
单元与课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它们之间有内在关联性。单元由课组成,通过课与课之间结构关系论证单元体现的教学立意,最终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业要求。一是重视单元导言。单元导言蕴含课与课之间结构和完成单元目标之间的联系。教师既要重视单元教学目标,又要重视隐含的课与课之间的关系,深入解读单元导言内容,更好地从单元整体角度把握单个课时内容。二是注意单元目标。教师设定课目标时,还应重视单元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参考、课程标准、编者对教材分析文章等渠道了解每个单元设置的目的,进而确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以单元统率单课。
(二)重视课间逻辑,让教学有系统
教师在对每一课进行分析时,要把重心放在课与课之间结构上,让教学形成一个合理、有序的系统。一是了解逻辑关系,有意识地解读教材。课与课之间逻辑关系类型主要包括学理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等。将这些逻辑关系与课之间关系相对应,有意识地解读教材,能够初步把握课之间的逻辑关系。二是详读教材内容,把握其中心思想。教师要深入解读每一课时内容,把握其中心思想,精细解读课之间的中心思想和呈现方式。
(三)借助思维导图,使系统具体化
课与课之间内容多且杂,建立系统之后,必须借助一定思维工具使抽象知识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逻辑结构,思维导图是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课前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预习,对课之间的逻辑有初步了解;课中利用思维导图设计板书,构建课之间的关系,既总结知识,又为后续课程讲解奠定思维逻辑基础;课后让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总结知识,形成知识结构,进而生成并记忆知识。
四、框题结构分析存在问题及改进
[案例4]教学必修2“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时,许多教师打破原有框题顺序授课,采取“市场调节—市场缺陷—市场体系”授课顺序。如此设计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打乱原有编排逻辑,使教学重点偏移至下一框题“市场缺陷”,导致学生无法准确把握课堂教学重点。二是教材知识内在联系被打乱,难以引出下一课知识,导致学生在知识连接上出现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将课堂调整为:遵循原有框题逻辑,首先讲明市场的作用(第一目);其次,讲清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必须依靠完善的现代化市场体系(第二目);最后,讲解即使拥有一个完善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市场配置资源本身也有缺陷(第三目),所以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而引出本课第二框内容。这样,学生既可以准确把握本课教材知识,又可以使本课二框三目内容之间的知识逻辑更清晰,从而把握知识内在联系。
学生掌握结构之后,经过训练,会借助结构支撑,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师只有精准分析教材框与框之间结构,才能在课堂潜移默化助推学生掌握结构。
(一)分析框内逻辑,抓住核心问题
因框内各部分存在一定结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把握结构关系抓住核心问题。一是把握框内逻辑,挖掘教学重点。框内逻辑结构关系大致分为四种——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包含关系。结构关系不同对应不同重点,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框内结构关系把握重点。二是借助课程标准和教参,明确教学重点。教师初步分析框内逻辑确定核心问题之后,要借助课程标准和教参等进行印证。
(二)分析框间逻辑,建立思维连接
框与框之间也存在结构关系,与框内逻辑相同,把握框间逻辑也是教材结构分析的关键。一是了解框间逻辑,寻找框间思维连接。框与框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包括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包含关系。教师可以在摸透框内基本内容与中心思想基础上,比较框与框内容,同时借助教参、专家学者讲座及文章理解编者意图,把握框与框之间逻辑,以此建立框与框之间思维的连接。二是巧用课堂导入,建立学生思维连接。教师将框与框之间的逻辑巧妙运用于课堂导入,如果框与框之间存在递进关系或因果关系,可以用旧框知识导入新框知识,引导学生有效把握框间逻辑,形成知识结构。
(三)把握逻辑结构,解决现实问题
教师要利用逻辑结构,让学生学会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是从实践到理论,促进学生生成结构。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自己对框与框之间结构关系的理解,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借助现实案例,让学生经过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逐步理解理论知识,从而形成认知结构;借助板书等形式,帮助学生生成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结论,在真实案例中加深对知识结构的理解。二是利用生成结构,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带领学生实践等形式,借助现实问题与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借助形成的结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上好一节思政课,必须从模块之间、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框与框之间展开系统且科学的结构分析。教师应摒弃不重视结构分析的态度,根据实际教学状态让思想政治教材发挥整体作用,让学生看见“整片森林”。
详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25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