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解读 >> 重难点:运用把握世界的规律相关知识作答
    
  双击自动滚屏  
重难点:运用把握世界的规律相关知识作答

发表日期:2025年10月14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454 次

重难点:用“把握世界的规律”相关知识作答,究竟该用哪些知识?

 

高中思政新教材投入使用后,在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的首次哲学考试中,但凡涉及运用“把握世界的规律”相关知识作答如果没有老师的刻意提醒,不少学生会自然联想并运用第二课第二框题“运动的规律性”的知识,我不知道老师们的具体情况,反正我的学生每届都是如此。

客观讲,这还真不能怨学生,能精准捕捉到“规律”这一关键词并形成联想,恰恰说明这些学生并非被动接受知识,反而具备一定的信息关联能力。

一个普通高中学生,他们哪里会知道,“此规律”非“彼规律”。运动的规律性”的规律,是唯物论范畴的规律,后者说的“世界的规律”是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第三课的标题,确实有点“名不副实”,课名明明指向“规律”,引导学生去“把握” 世界的运行法则,但内容却围绕三大“观点”展开, 第三课的整个内容,再也没有阐述过世界的“规律”,跟学生玩了一个失踪的游戏,这种标题与内容分裂式的编排,即便学生是一个哲学天才,在通读完第三课之后,估计也读不出第三课讲的“规律”是什么。

我们始终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强调教材编写与教学实施要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低起点、缓步子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实现自我提升。但第三课的编排显然与之相悖,模糊的逻辑衔接让学生学得云里雾里,学习起来特别费力。

第三课的编写并非毫无可取之处。标题下的引文清晰点明“联系观与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三个框题也依次围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展开,先阐述世界观,再引导学生运用观点观察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系严谨且符合高中生的认知逻辑。文字表达上,也兼顾了通俗性与阶梯性,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关键缺陷在于,通篇只字未提“世界的规律到底是什么”。

认知水平高一点的学生,往往会有一个好习惯,学完一个章节,会回扣主题,画思维导图。

学生在学完哲学第三课之后,他们都会陷入同一个困境:无论如何梳理,都无法将所学的“三大观点”与标题中的“规律”有效关联,最终只能归纳出辩证法的三大观点及相应方法论,与标题指引的方向脱节。

这给一线教师出了一道难题:若要回应标题的要求,就必须额外补充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知识点(而这几个知识,又安排在选必三逻辑与思维的第三单元)若不补充,学生便会始终处于认知模糊的状态。补充知识点显然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既然如此,为何教材不能直接将这些内容明确呈现?更棘手的是,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打通“辩证法观点”与 “辩证法规律”之间的壁垒,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恰恰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但课外增加不必要的知识负担,应该不是教师“导”的应有之义吧?

况且,教师强行补充的辩证法三大规律,就很有可有沦为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因为这一结论并非学生通过本章节学习自然推导得出,不是自我提升的成果,而是教师外在灌输的“人为拔高”,是教师外在的被迫的灌输。

教材作为课程标准的载体,既要坚守理论的科学性,更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水平,着力增强内容的可读性与可亲性。

编者以“把握世界的规律”为课名,或许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联系、发展、矛盾等观点,进而领悟世界运行的本质规律。但这种“立意先行”的标题设计,并没有达成预期效果,反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实在值得商榷。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