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越美国,率先不是经济领域可能是军事领域
中国,一个是拥有着千年文明的古国,如今,再次勃发出令世界惊叹的力量;美国,一个建国二百多年的后起之秀,凭借制度的优势与特殊的机遇,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
随着两个国家的此消彼长,如今终于来了交锋的阶段,想当年,中美之间青梅煮酒论英雄时,专家学者预测,中美之间必有一战。
彼时我国正处于韬光养晦之时,只能以“一震之威,乃至于此”为托词,轻松化解。
现如今,我国各个方面均呈现出超越美国的迹象,露拙藏锋已然不可能,况且美国咄咄逼人,不由得我国不出手。
俄罗斯著名的军事专家瓦西里·卡申倒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在《独立报》当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认为2025-2027这个时间段,将会是中美竞争的关键阶段,这种竞争不仅仅是经济实力,更体现在其他方方面面,胜利者将会在未来重塑世界格局。
在中美双方的竞争中,同样有专家学者做出预测,我国先超越美国竟然不是经济,而是另外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到底是什么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永远排在第一位。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人口数量居全世界第二,且中产阶级的人数已经超过了4亿,正在进一步的增长过程当中。
以上如同武林高手的外家招数,练到顶峰以后,怕也再难进步,要想真正达到不断进步的目的,就需要在内力,即制度上下功夫。
而在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社会实践基础生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我国的内功心法,习之可使得国家不断获得各种增补。
美国却因为原来不断从制度中获益,早已忘却了如今的制度已到了改革的地步,若不是不能引入源头活水,就会走进一个死胡同当中。
对比一下两国当下的发展趋势就能看出端倪,以2023年的数据为例子,我国的社零额在这一年达到了约6.6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95%。
奢侈品和新兴能源汽车等消费品保持着15%以上的节奏增长,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增速最高达到了5%,在这种趋势一下,我国完全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在物流与数字支付领域,我国更是一骑绝尘,把其他国家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我国平均每天的快递量约有3.5亿件,成本却保持在极低的水平,竟然只有美国的1/3。
美国的总人口是3.41亿人,即使按照一人一件计算,这成本也真够高的。
至于数字支付,我国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86%,走街串巷,哪怕是普通的老太太,都会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支付,而美国的覆盖率不过才28%。
美国信用支付体系的建立,帮助美国催生了一批新的行业,数字行业同样为我国的经济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字节跳动、华为等世界性公司的迅速崛起,自媒体行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出,一部手机就能帮助普通民众轻松实现创业。
与美国提前消费的信用支付体系不同,我国的数字支付有着坚实而庞大的制造业体系作为支撑,这也是为什么当下直播能够与带货结合起来的原因。
直播是一种新兴的模式,而中国制造的商品物美价廉,由于地域之间存在信息差,各个区域之间互不了解,直播直接打破了这种信息壁垒。
这也成为了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当然,我国不仅仅具备这个方面的优势,在光伏制造、抗风险能力,还有供应链的集群效应等方面,仍旧具备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正是在这些优势集体催发下,我国的军事实力也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质的增长。
尤其是通过这次印巴冲突,我国歼-10C在国际社会迅速出圈,使得许多专家学者预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军事实力将率先超越美国。他们得出这一结论的出发点是什么呢?
美国是公认是世界超级大国,其军事实力起步早,各项技术均走在世界前列。在与前苏联争霸时期,其就拥有了令全世界羡慕的军事实力。
而我国凭什么能够在短短是时间内超越对方呢?这里面是否有说大话的嫌疑呢?
用事实说话才能消除这些嫌疑,且看看美国当下的状况,海陆军所使用的设备均面临着老化或者即将退役的问题。
-B-52轰炸机的服役时间已经超过了六十年,实际上已经不符合当下的需求,到了更新迭代的时刻。F-15等战机,机体老化问题严重,需要定期做好保养维护。
尤其是F-22,其中有一半以上早就该淘汰,目前仍旧在美空军服役。
海军之中,有近一半的海军舰艇已经超出了服役的年限,虽然目前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这些潜在的隐患随时可能爆发,在关键时刻有可能给带来致命的伤害。
至于陆军之中,有70%的装甲车辆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战争的需求,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甚大,早就应该提交更换材料,为这些装甲车更换更为先进的系统以及攻防设施。
不是美国不想换,实在是无能为力。据美国2023年披露的数据,其国家在2023年时,军费已经达到了惊人的8860亿美元。
而我国在2023年时不过才2960亿美元。
从军费的支付状况来看,似乎美国更胜一筹,但是很多情况不能光从数字上看,还要透过数字看背后的状况。
首先,我国的强大的制造能力体系美国就无法比拟,我国的军舰的制造速度被国际社会称呼为“下饺子”,一年可以下水10艘大型军舰,而美国最多下水2艘。
截止2024年,我国现役的军舰数量是355艘,比美国现役的军舰数量多出8艘,若是按照这种制造速度相比,超越美国指日可期。
与此同时,我国的雷达技术、无人机技术也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趋势,均达到了与美国比肩的优势。
我国第代六战机已经试飞3款,而美国第代六代战机还在图纸上。国际上公认作战时新机对旧机1:108吊打。
为了适应新型化武器,我国在2015年进行了军队大改革,军队从里到外焕然一新。
军事装备、战略战术、战斗人员素质等方面我国均表现出不凡的成绩。
而美国不仅制造速度低,制造的成本高于我国数倍,其最迫切需要的稀土矿被我国牢牢地攥在手中。美国能源部早就出过报告,其本国所需要的稀土资源,有83%来自于我国。
众多军事武器的关键零部件均需要用到稀土矿,若是美国短时间得不到这些资源,只能空有技术,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而我国早就准备了一份丰盛的海陆空大餐。
附
中方制裁美航母造船厂,白宫急得直冒冷汗
2025年9月25日,中方商务部丢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公告显示,三家美国核心军工承包商被列入出口管制名单,禁止向其出口“两用物项”,相关交易立即停止。
被点名的,不是无足轻重的小厂商,而是美军造舰与后勤体系的中枢: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美国唯一的核动力航母制造商)、Planate 管理公司(承包美军基地建设)、Global Dimensions(负责信息与特战后勤服务)。
这条消息在国际媒体间快速发酵,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美国航母要慌了。尤其是那座曾从中国青岛引进的 7 万吨浮船坞,如今可能因为零件断供而陷入瘫痪。
对白宫而言,这不仅是一个造船厂被制裁的故事,而是一场供应链战役,真正打在了美国海军的命门上。
01
过去几年,中美之间的摩擦大家已经习惯:美国动不动就把中国企业拉进实体清单,中国则对稀土、镓、锗等关键材料设出口管制。
这些动作固然有影响,但对外界来说,它们还是有点看不见摸不着,这次就不一样了。
因为中方瞄准的,不是矿石,不是上游材料,而是美国军工最核心的整机承包商。亨廷顿·英格尔斯造船厂的纽波特纽斯分厂,是唯一能建航母、还能给航母换核燃料的地方。
而英格尔斯造船厂,则是两栖攻击舰、登陆舰的唯一生产地,换句话说,一旦供应链断裂,美国海军的“造舰流水线”会立刻卡壳。
一旦零件断供,浮船坞的问题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起初只是性能下降,原本一个月能完成的维护任务,可能要拖到两三个月。久而久之,航母的换料大修被迫推迟,舰艇排队等候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等到关键环节卡死,美军原本精确计算好的出海节奏就彻底乱套了,不是这艘航母在延误,就是那艘两栖舰趴窝。
对于以全球部署为傲的美国海军来说,这简直是致命的节奏打乱。别忘了,美国海军现在的航母大修本就拖延不堪。
相比之下,Planate 和 Global Dimensions,看似名气不大,但一个掌管着美军的基地地产,一个是情报与后勤的幕后推手。它们一旦受影响,美军的后方保障就会掉链子,这就是中方这次出手的狠辣之处:不再泛泛而谈,而是精准点穴。
02
很多人可能会问:航母那么大,就算被制裁,它还能不能造?问题就在于,那座7万吨的浮船坞。
这座庞然大物,其实是英格尔斯造船厂2019年从青岛进口的,它能把航母整个托出水面,用来检修船体、螺旋桨、动力系统。没有它,航母就像跑车没了修理厂,只能停在那里看着锈。浮船坞虽然庞大,但它内部系统复杂:液压泵、密封阀门、电控系统、吊装设备……没有哪一样是买来就能用一辈子的。它需要源源不断的零件、维修和技术支持,而这些,恰恰是中国供应链最有优势的地方。
盛顿号(CVN-73)延误近两年,斯坦尼斯号(CVN-74)也要推迟一年以上。福特级的“肯尼迪号”原本计划 2022 交付,如今要到 2027 才可能交付。再叠加上浮船坞断供,这些航母只会越拖越久。
03
美国人喜欢强调自己有11艘核动力航母,这是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但造出来是一回事,让它们始终保持“可战斗状态”又是另一回事。
过去几年,美国军工的延误新闻层出不穷:F-35推迟交付、波音军机迟迟不上线、战斧导弹减产。表面原因是预算、技术复杂,其实背后都绕不开一个问题:供应链卡壳。
而且这些问题,很多都和中国脱不了关系。
比如稀土,美国智库曾经算过,美军现役 1000 多个武器系统,2 万多种零件依赖中国稀土。
再比如电子元件、推进器、引信、软件,很多零件要么便宜好用,要么只有中国能稳定供应。
这次制裁,把问题进一步放大了:航母造得出来,但零件断了供,就只能看着舰体积灰。白宫当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几十年来,美国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制裁别人:俄罗斯、伊朗、中国高科技企业,几乎逢事必制。可如今,中方学会了同样的打法,而且直接打在了美国的造舰心脏。
对美国军工企业来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噩耗,失去中国零件,就意味着工期延长、成本飙升,国会不得不掏出更多预算去填窟窿。
可美国财政赤字已经高企,军费再多,也架不住无休止的拖延。
更严重的,是美国的战略信誉。
一个号称“世界警察”的国家,如果连自家航母都修不好,还怎么让盟友相信它能维持全球秩序?
当盟友发现美国的舰队只是“纸面强大”,而现实中不断延期、维护不力,信任就会一点点被蚕食。
这种信誉危机,才是白宫最不愿意看到的。
这场较量,表面上看是三家美国企业上了制裁名单,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博弈方式。
未来的战争,不再只是拼舰炮口径,而是拼供应链的稳定性,谁能造浮船坞,谁能长期提供零件,谁就掌握了对航母“生杀予夺”的权力。
美国曾经依靠全球化供应链肆意挥舞制裁大棒,如今却发现,真正能掐住自己喉咙的,正是它长期依赖的中国制造。
7万吨浮船坞的命运,已经不是一家船厂的烦恼,而是美国海军乃至白宫的焦虑缩影。
当中国的出口管制落到实处,美国才真正意识到:霸权的盔甲,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坚固。
附
央视首次公开歼35机库,美媒头版头条承认大败
福建舰的突破和歼-35的亮相,为何让美国几十年的技术积累黯然失色?中国到底有没有反超美国?
最近美国军事圈可真是破了大防——连一贯标榜“美军技术天下第一”的《军事观察杂志》,都在头版头条坦然承认:美军在航母核心技术上,已经输给了中国解放军。那么美媒为啥会这么说呢?因为事实确实如此。
首先最戳美国痛处的,是咱们实现了电磁弹射以及隐身战机的完美组合,而这恰恰是美国心心念念十几年都没搞成的技术跨越。电磁弹射到底强在哪?简单说,以前的蒸汽弹射就像绿皮火车头,启动慢、功率小只能弹固定重量的飞机。而电磁弹射就像磁悬浮系统,能量利用率是蒸汽的10倍,小到无人机、大到重型战机都能弹,不仅效率高,还能让战机多装弹、多载油,作战半径自然大幅提升。美国从1980年代就开始研究电磁弹射,本想靠福特级航母抢占先机,结果至今F-35C与电磁弹射的配合仍问题频出,反而被我们的福建舰率先实现了稳定运行。
其次,央视不久前带观众走进歼-35的机库,总师孙聪院士出马讲解,把这架隐身战机的底细亮得明明白白。对比之下,美国那点技术优越感,算是彻底站不住脚了。孙聪院士明确点出:这型战机就是围绕“让对手看不见、反应快、适配多种航母”来设计的。舰载型歼-35是福建舰的“黄金搭档”,采用双发设计,比F-35C的单发更安全,即便一台发动机故障,另一台也能把飞机带回来。它的速度超过1.8马赫,比F-35C更快,作战半径也更远。更值得关注的是,我们还同步发展了陆基型歼-35A,能执行制空、防空、拦截轰炸机等多种任务,等于同时拥有了“海上尖刀”和“陆地隐身屏障”。
美媒之所以高喊“大败”,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这不只是某一型装备的领先,而是整个技术发展节奏被我们打乱了。过去美军总靠蒸汽弹射航母耀武扬威,如今局面彻底反转——他们还在用蒸汽弹射,而中国的隐身战机已迈入电磁时代。更让他们扎心的是,歼-35完全针对航母空战需求设计,而F-35C因兼顾多军种需求变得“四不像”,超音速飞行时间受限,弹舱容量也不如歼-35,实战中根本占不到便宜。
有人说,这次曝光带来的震撼,比九三阅兵还要强烈。我深有同感。九三阅兵是集中展示已有实力,而这次是让美国清醒认识到:他们的技术霸权真的保不住了。回想美国研发一款新装备,从首飞到服役动辄15年,而我们歼-20只用了6年,歼-35更是直接一步到位,形成“舰载+陆基”双线体系。这背后,是马伟明院士团队十几年如一日的技术攻坚,是无数科研人员“厚积薄发”的真实写照。反观美国,项目拖延、部门扯皮,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如今承认“大败”,并不意外。
过去美国总派航母在我们家门口转悠,仗的就是“飞机比你先进、弹射比你快”。现在我们有了适配电磁弹射的隐身战机,还有055大驱这样的“带刀护卫”在西太平洋构筑防御网,等于竖起了一道坚实的“空中屏障”。我们不是要跟谁硬碰硬,而是用实力向那些还想搞技术垄断、军事霸权的国家宣告:时代已经变了。
说到底,美媒口中的“大败论”,本质上是对中国从“跟跑”转向“领跑”的无奈承认。从歼-35的机库细节,到福建舰的弹射轨道,每一处突破都凝聚着中国科研人的韧劲与智慧——别人能造的,我们能造;别人造不出的,我们照样能突破。这份底气,比任何先进武器都更让人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