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最重要的课题。
正如美国教育学家泰曼·约翰逊所说:“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
家庭教育的质量,深深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人民日报》推荐的9个家庭教育观,值得每一位父母细细品读。
01
♡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有句话说得很对:教育好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事业。
真正的负责,是在孩子第一次犯错时就明确是非,用严厉的管教守住成长的底线,而非用“护短”将他们推向深渊。
听过这样一则故事:
有个少年因聚众斗殴入狱十年。开庭前,他请求见父亲最后一面。
父子隔着玻璃相对,少年突然红着眼嘶吼:“你还记得我第一次跟人打架回家吗?我脸上带着伤,你却说‘打得好,男孩不能受欺负’,还带我去馆子吃了顿好的!”
他猛地捶了下桌子:“那时我要是挨你一顿骂,知道打架不对,今天怎么会站在这里?你总说‘在外别吃亏’,可你从没教过我什么是底线!”
父亲瞬间老泪纵横,瘫坐在椅子上——孩子跌进深渊的每一步,都藏着父母当初“不以为意”的纵容。
家庭教育的核心,从来不是给孩子“撑腰”,而是帮他们划清“边界”。父母的每一次纵容,都是给孩子的人生埋下隐患;每一次对错误的轻描淡写,都可能让他们在失控的路上越走越远。
02
♡ 拒绝一切形式的家庭暴力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在一次疗愈会议室里的分享:
30岁的小红(化名)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着自己的痛苦。小红小时候,父母关系极差,经常在家中激烈争吵。有一回,父母因为家庭琐事大吵起来,先是言语攻击,接着父亲愤怒地掀翻了桌子,东西散落一地,母亲则坐在地上大哭,家里一片混乱。小红当时被吓得躲在房间角落,瑟瑟发抖。
此后,父母的每次冲突都让她感到无助。在恐惧中长大的她,对亲密关系充满不信任——恋爱时只要对方有不同意见,就会焦虑地担心争吵、被抛弃,始终小心翼翼不敢表达真实想法,最终几段感情都无疾而终。
家庭暴力不止于身体伤害,家庭中的争吵、冲突同样是暴力。它们会在孩子心中种下恐惧的种子,扭曲其对世界和他人的认知,摧毁建立健康关系的能力。
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唯有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才能滋养孩子健康的心理,让他们拥有积极的人生。
03
♡ 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
孩子在被尊重中学会体面,在被理解中懂得反思,这才是教育最珍贵的底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一位学生用泥块砸同学,被他当场制止。
陶行知没有厉声斥责,而是让学生放学后到办公室去。等学生忐忑地来后,他掏出一块糖递过去:“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愣住了,接过糖。
接着,陶行知又拿出第二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刻就停手了,说明你尊重我。”学生更惊讶了,眼里的抵触渐渐消散。
然后,陶行知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说着递上第三块糖。学生再也忍不住,哭着说:“先生,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用这种方式。”陶行知笑了,拿出第四块糖:“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话完了,你可以走了。”
尊重不是口号,而是在孩子犯错时,先放下“审判者”的姿态,看见他行为背后的动机与情绪。陶行知没有否定孩子的全部,而是用理解拆解对立,用肯定唤醒自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尊重,比任何严厉的惩罚都更有力量。
04
♡ 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
真正的爱,不是替他铺路,而是教会他自己走路——给孩子选择权,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相信他有能力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才是对生命最珍贵的信任。
邻居家的男孩小军,从小就是众人眼中“听话”的典范。他的妈妈总说:“孩子还小,不懂什么是对的,我替他安排好一切,是为他好。”
小军喜欢画画,放学总爱趴在桌上涂涂画画,可妈妈觉得“画画能当饭吃吗”,硬生生报了奥数班把画画时间挤掉;高中选科时,小军想选擅长的文科,妈妈却以“理科好就业”为由,逼着他选了物理化学,结果他成绩一落千丈,每天对着公式愁眉苦脸。
高考后填志愿,妈妈又自作主张选了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小军拿着录取通知书,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大学期间,他对专业毫无兴趣,整天浑浑噩噩,甚至想过退学。直到一次和妈妈大吵,他红着眼说:“你从来没问过我想要什么,你安排的人生,我过不下去!”
父母所谓的“为你好”,若变成对孩子人生的“全权包办”,本质上是剥夺了他成长的权利。就像鸟儿被关在笼子里,即使羽翼丰满,也忘了如何飞翔。
孩子需要在选择中学会判断、承担后果,才能长出独立的筋骨。
05
♡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物质能填满生活的缝隙,却暖不了孩子渴望陪伴的心。
前不久刷到一条短视频:
一位老板总说:“等我赚够钱,就陪孩子周游世界。”他给儿子买最贵的玩具、报最好的补习班,却常年缺席家长会,连孩子上几年级都记不清。
直到有天,儿子在作文里写:“我的爸爸像个陌生人,他的钱能买很多东西,却买不来他陪我踢一次球。”老板看到后红了眼眶,当即推掉应酬回家。那天晚上,他第一次给儿子讲睡前故事,孩子攥着他的手不肯放说:“爸爸,你好久没这样陪我了。”
孩子的心灵成长更需要父母的专注陪伴。金钱可以积累,可孩子的童年不会重来——那些睡前的拥抱、耐心的倾听、共同的欢笑,才是滋养孩子一生的养分,这是再多物质也替代不了的“心理存折”。
06
♡ 性格决定孩子的命运
比起分数高低,教会孩子诚实、善良、有担当,才是给他们最硬的“人生铠甲”,这比任何奖状都更能决定未来的高度。
一位教授朋友总被问:“你家孩子成绩拔尖,有啥秘诀?”他总说:“我更在意他会不会帮邻居拎菜篮子。”
他的儿子从小成绩中等,但特别热心——同学忘带文具,他总会分享;小区奶奶提不动垃圾,他主动上前帮忙。有次班级竞选班委,平时沉默的他全票当选,同学说:“他总帮我们,选他心里踏实。”
后来孩子创业,当年的同学、邻居都愿意帮衬,有人说他“运气好”,教授却笑:“是善良给了他底气。”
成绩是船,性格是帆。船再大,没有帆的指引也会迷失方向。就像树木扎根越深越能抗风雨,孩子的性格底色越正,人生之路越稳。
07
♡ 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比起纠正“错误”,发现孩子视角里的闪光点,才是让他们绽放的密码。
遇到过这样一个事:
朋友家的小男孩学画画时总把天空涂成紫色,妈妈每次都皱眉:“哪有紫色的天?跟你说过多少次。”
直到有天老师家访,指着小男孩的画说:“这孩子对色彩有惊人的敏感度,紫色天空里藏着他对黄昏的独特感受。”妈妈愣住了,想起孩子曾说“晚霞把云染成葡萄味了”。
从那以后,她试着说:“这抹紫像浸了蜜糖,妈妈从没见过这么温柔的天空。”小男孩眼睛亮起来,每天放学后都追着画不同时刻的天空,后来竟在少儿绘画比赛中拿了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辰,父母的欣赏是让星辰发光的阳光。
08
♡言传身教,与孩子共同成长
有人说“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妨先让自己活成那样的人。
你身边是否也碰见过这样的事:
小王总抱怨女儿不爱看书,自己却每晚窝在沙发刷短视频。他给女儿买了满满一书架名著,天天催着“快读”,女儿却总把书翻两页就扔到一边。
直到某天小王加班晚归,发现女儿抱着他那本翻得卷边的《程序员的自我修养》看得入神。妻子笑着说:“你伏案改代码时,她总偷偷模仿你翻书的样子。”
小王心头一震,从此每晚关掉手机,在书桌前读自己的专业书。奇妙的是,女儿渐渐不再需要催促,会搬个小凳子坐在他身边,安安静静读绘本。
正如古语所言:“行胜于言。”父母的背影,才是孩子最生动的教材。
09
♡ 别让孩子替你实现梦想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人物品,不应成为实现父母未竟梦想的工具。
在某次训练营里听到的分享:
马老师总逼着儿子学钢琴,只因自己年少时错失音乐学院的机会。男孩指尖磨出茧子,每次练琴都像受刑,偷偷把乐谱画成漫画。
直到某天,马老师发现儿子在作业本背面画的校园漫画被同学传看,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她忽然想起,儿子总蹲在楼下看老爷爷画糖画,能盯着看两小时。
她撕掉钢琴考级报名表,买了套漫画工具。男孩眼睛亮起来,笔下的人物渐渐有了灵气,初中时竟在漫画杂志发表了作品。
作家刘瑜说:“你要做的是风筝线,而不是牵引绳。”父母的遗憾不该变成孩子的枷锁,尊重他的翅膀朝向,才是真正的托举。
写在最后:
养娃是一场修行,渡孩子也是渡自己。
父母若能做到这9点,用责任、尊重、榜样和爱去引导,孩子定会成长为优秀的人。
趁孩子还小,多花些心思在他们身上,未来便会少些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