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法交流 >> 走出合作学习 神化误区 回归教学理性
    
  双击自动滚屏  
走出合作学习 神化误区 回归教学理性

发表日期:2025年11月25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77 次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改革的核心范式被广泛推崇和实践,但将课改与合作学习简单划等号、过度夸大其作用的倾向,值得教育者冷静反思。合作学习并非万能钥匙,更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神话,其应用存在边界与条件限制。我们应阶段性、理智地看待合作学习的作用,避免过度夸大与“神化”,唯有破除认知误区,理性看待其价值与局限,才能让合作学习真正服务于教学本质。

一、正本清源:合作学习是“之一” 而非 “唯一”

首先,必须明确,合作学习只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它与接受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并非相互对立、谁优谁劣的关系,更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教学实践中不存在绝对优越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与其它学习方式并非替代关系,而是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适用的条件、适配场景、特定的范围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接受学习在知识传递的高效性上仍具不可替代的价值,探究学习更适合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而合作学习的核心优势在于社会化素养的培育。不同学习方式的优劣,取决于教学目标、学科特点、知识类型及学生认知水平,脱离具体语境的“捧一贬多” 违背教学规律。高效的教学智慧,恰恰在于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情等实际,灵活选择、组合运用最恰当的学习方式,而非将“合作”作为衡量课堂是否先进的唯一标尺。

二、理性审视:合作学习并非提升分数的“万能钥匙”

成绩维度:合作学习无绝对优势。在应试压力依然存在的背景下,许多学校推广合作学习的初衷是提升教学成绩。然而,单从分数这一维度来看,目前并没有权威的、大规模的科学数据与研究报告能够证明,合作学习的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接受学习。二者在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教学环节中,其效果各有千秋。二者的效果差异本质上取决于实施质量:优质的接受学习能实现知识的精准高效传递,而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反而会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将合作学习视为提升成绩的 “特效药”,本质上是对其功能的误读,教学效果的提升始终离不开对教学本质的把握。总之,将提升成绩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合作学习,既不科学,也可能导致教学改革的路径偏差。

三、溯源与定位:合作学习的核心价值在“社会化”

合作学习作为“舶来品”,合作学习源于国外教育实践,其初衷并非单纯为了知识传授,而是通过小组互动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协作意识与社交技能,这也是其相较于其他学习方式的核心优势。在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责任担当、冲突解决等社会化素养方面,合作学习具有天然优势,但若脱离这一核心定位,盲目追求学科成绩提升或高阶思维培养,难免会陷入“功能错位” 的困境。

四、流派与实践:合作学习的应用需“因地制宜”

我们应看到,国外合作学习存在多元流派与实践路径:既有课堂局部环节的碎片化应用,也有单节课全流程的深度实施,更有跨学科、常态化的系统推进。这启示我们,这种多样性本身就说明,合作学习的实施并非一个标准化的模板,而需要因地制宜。合作学习的应用不能盲目照搬模式,而应结合学校实际、学科特点、课型需求灵活调整,避免“一刀切”“同质化” 的形式主义倾向。

五、系统思维:合作学习需要“融合”而非“单兵突进”。

系统改革:合作学习需“协同发力” 方见成效。

合作学习属于教学关系的重构,若仅作为一项孤立的单项改革来推进,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其深度落地需要三重协同:一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利用数字化工具赋能合作过程;突破时空限制优化互动体验;二是与学科内容整合,紧扣学科本质设计合作任务,让合作服务于对核心多钱啊概念的深度理解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三是与评价体系改革配套,建立兼顾个人与小组的多元评价机制。脱离系统支撑的“单兵突进”,容易流于形式,难以实现合作学习的育人价值。

六、有效合作的发生:需满足六大核心条件

合作关系的真实、有效发生,绝非简单地将学生分组拼凑在一起的“小组围坐”,而是需要一系列严谨的条件作为支撑,需要精准搭建支持体系:一是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让组员意识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二是保障面对面的有效互动,避免 “伪合作”“假参与”;三是明确个人责任与小组责任,防止 “搭便车” 现象;四是系统培养人际沟通与协作技巧,提升互动质量;五是推动小组自主运作,减少教师过度干预;六是建立及时的总结反思机制,促进小组持续优化。缺乏这些条件的合作,只会沦为课堂的 “装饰”。

七、合作的本质:有基础、有需求、有多元价值

高质量的有效合作需满足三重前提:合作是基于真实需求的协同,而非无意义的形式拼凑;合作需要“资本” 支撑,包括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基础与思维水平;合作离不开平台与资源的保障,需为组员提供恰当的任务、充分的互动空间与材料支持。同时,合作的价值不应局限于任务完成,其形式可以是问题探究、经验分享、思维碰撞等,核心是促进师生、生生间的深度联结。

八、关键厘清:合作学习≠深度学习

当前存在一种普遍的误解,似乎只要开展了合作学习,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的培养。这是一个需要警惕的误区。深度学习的核心是知识的内化、迁移与应用,高阶思维的培养依赖于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与思维挑战。合作学习只是搭建了互动平台,若缺乏具有探究性、系统性的问题设计,缺乏对学科本质的挖掘,缺乏思维碰撞的引导,合作学习仍可能停留在浅层交流层面,难以触及深度学习的核心。因此,肤浅的、形式化的讨论,可能比安静的独立思考效率更低。

九、深度合作的关键:取决于“问题质量” 与 “互动关系”

作学习能否触及深度、激发高阶思维,受到多重因素的深刻影响:一是问题情境的真实性与挑战性,能否激发组员的探究欲望;二是问题的提出主体,学生自主生成的问题更能驱动主动参与;三是问题的系统性,是否形成相互关联的问题链,而非孤立的零散问题;四是组员间的互动质量,是否建立平等对话、相互倾听、批判性思考的合作关系。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合作学习的“含金量”,只有兼顾这四大要素,才能让合作学习真正走向深度。

合作学习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但绝非唯一路径;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工具,但绝非万能工具。我们应当以更加理性、审慎和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它。既要看到其在培养学生社会性与协作能力上的独特优势,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实施条件以及与其他教学要素的关联性。教育者需破除“神化” 迷思,回归教学本质,将合作学习置于整个教学系统中,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合作学习,在学习方式、学科内容、信息技术等系统协同中优化实施策略,我们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让合作学习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益助力,进而推动课堂教学走向更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

 

王红顺,河南民办教育共同体理事长、中国教师报特聘课改专家,河南省首届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出版有专著《学校管理的N个创意》《高效课堂技术解码》;曾应邀到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海南等28个省市讲学,目前,担任多个区域和民办学校发展顾问。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