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巢宗祺教授提出好课必须具备四点:一、这节课本身有意义;二、这节课有效、真实;三、师生情绪饱满;四、师生才智得以充分展现。叶澜教授认为评价一节课好不好,可以参照“五实”: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率)、丰实(有生成性)、平实(常态下)、真实(有待完善)。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课堂应该从六个方面评价:参与度、亲合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如果我们把这三位专家确立的标准加以分析,可能对大家如何判别一节好课更有帮助。巢教授的“四点”,是从课堂、教师、学生三个角度审视的;叶澜教授的“五实”是从“课堂”本身的性质来判断的;朱教授的“六度”则是从学生、师生关系、课堂内和课堂外这几个角度来观察的。 近几年,随着课程改革浪潮的推进,教师又开始重新审视“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这个问题,但愿它不再受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羁绊。真正的好课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觉得首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这个问题。 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学生难忘的课。我上小学的时候,农村的教学条件十分简陋,甚至连教材都没有。可有一节课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一位姓岳的老师带着我们,奔上高高的庙台,让我们观察家乡新貌。俯瞰碧绿的田野,我才知道庄稼是那么的郁郁葱葱;远眺宽阔而安静的汉江河,我才知道家乡是如此的美丽富饶;回盼身后的连绵群山,我才明白家乡又是这般的巍峨壮美。那节课,我们是在野外站着上的,但它不仅让我真的看明白了家乡,而且打那时起,我也真正爱上了自己的家乡,同时也爱上了写作文。从这节课中,我明白了一节难忘的课,一定是在学生的某种情感,某种兴趣,某种价值观中播下了能够发芽的种子,或者是使学生的某种思想得到了提升。 一节好课,应该是学生富有激情的课。课堂上,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一不是为了使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而检验学生是否有效参与的重要指标就是教师是否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在激情的燃烧中,注意力集中,思维灵活,态度端正,价值观也受到深层感染和铸造。学生充满激情的课堂,是以和谐、动情、深思、生成为表征的,而不是那种表面的热闹和做作。倘若老师能把自己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课堂环境、文本环境有机融合到一起,做到情境交融,那么学生就会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与氛围中得到全方位地熏染和升华。 一节好课,应该是实现了有效互动的课。有效互动,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由全员共同参与的积极互动。整个教学过程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方式与生活技能。 课堂上的各种互动其实都具有不对等性。比如师生互动,很明显,老师无论是生活阅历、知识背景,还是情感体验、价值判断都远远高于学生,他们常常处于“高位”。再看生生互动,这种互动相对来说要均衡一些,其实也不对等,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生活观察与体验等方面也不尽相同,所以也是不对等的交流。而学生与文本更是一种不平衡交往,因为文本不具有主动性,这就要求师生必须走进文本,与其内容对话,与其人物对话,与其编者对话,与其文字对话,以达到“融入文本,真情交流”之目的。至于人与活动的互动,很容易被我们忽略,因为我们从来就不认为这是一种“互动”。先打个比方,好比人照镜子,“照镜子”是活动本身,而照镜子的人则可以在“照”的过程中不断地使自己得到校正和完美。台湾学者张静喾曾提出:“建构学习是以:做中学、谈中懂、写中通等多元互动的社会建构,非以:聆听、练习等单元单向的任意建构。”他这句话中的“做中学、谈中懂、写中通”也影射到了学生与活动本身的互动关系。 那么,在课堂上怎样才能提高“互动”的质量呢?我觉得三个方面值得注意。首先是要注意调节平衡,特别是师生平衡,因为师生平衡是“有效互动”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问题。调节师生平衡关键在于心理平衡。课堂以外的良好师生关系只是课堂上双方心理平衡的一个基础。有些老师为了“降低”自己,提出要“蹲下来”和学生对话,其实这都是不积极的举措,真正的心理平衡是老师利用一切手段和策略,激发学生进入教学活动中去,达到“忘我”的境界,使学生真正被教学活动感染,完全被教学内容陶醉,从而实现互动中的“真情交流”。其次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化资源结构,比如文本、音像、时间、实物……要把这些因素整合到“互动”过程中,使其优化。再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习惯,包括倾听、举手发言、认真阅读、观察、释放情感、发言响亮等等都是提高互动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 (作者单位系深圳市南山区南山小学)
|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