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要新 目标要明 设计要精 流程要畅 方法要当 目的要升
一、理念要新
1.理念的内涵
三大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略)
2.理念的运用——纠正几个误区
(1)激励不过度
(2)点拨能到位
(3)“动”“静”要和谐
“动”——学生活动 “静”——理性的分析与思考
学习不是简单地从书本中汲取知识,而是要从社会、现实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握认识社会与现实的方法与手段。因此,“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与手段,提高“学以致用”的意识与能力。
(4)“形”“质”要统一
“形”——形式;“质”——内容
A.理论阐释
*教学不应该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形式应该多样。
*课堂也不是惟一的教学场所,应该挖掘课堂教学的内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意识与能力
——形式与内容应该统一。
*分数不是惟一衡量学生能力水平的指标,应该注重过程评价、动态评价——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
B.实践思考
*小组合作≠小组合座——合座是形式,合作才是内容。
*多样评价不是不要评价——科学的评价。
*教师主导不是教师不导——教师的作用。
二、目标要明
1.存在误区
(1)目标定位低,“识”“识”脱节。
前者指知识,后者指认识.如历史学科过多地强调历史知识的把握、历史技能的运用,忽视历史学科情感目标和道德目标的养成,目标不明当然会造成学生学习任务的模糊。
(2)舍本逐末。许多教师热心于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但往往忽略掉对教学目标的探讨。
李秉德《教学论》关于模式的定义: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以及评价——模式的确定先要有指导思想,其次要有明确目标,然后才能考虑研究方法与策略。
2.实践思考
*主题明确:一堂课的核心思想在教学中体现。
*思路清晰: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以后能收到什么样的效果。
*主体呈现: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判断教学效益的依据是学生获得哪些具体进步。
*亮点突出:教学高潮的设计;实现高潮的方法与手段
(参阅《历史教学》2005年7期P58-60“课程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的重构”)
三、设计要精——教材的再处理
1.设计原则:教材整合、主线梳理、知识内化、情感渗透。
使静态的、生硬的教材知识通过教师的再处理,内化为动态的、流畅的学科认识。
2.设计关键:问题的设计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难题:问在什么时候?
生疑处、精彩处、空白处、关键处等
(2)关键:问出什么样的问题?
低思维含量与质量(如一问一答式)的问题应尽量减少,教师要尽量设计能抓住主要信息,富有挑战性、激疑性、综合性、开放性、序列性、层递性的问题。(参阅杭报上的几个问题)
(3)方式:由谁来发问?
教师发问→学生发问(自主、探究)
3.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对教材深入了解和整体把握基础上的。例(一道难解的题——一道必须有解的题)
*教学设计要讲究科学的依据,而不是简单的增删、修改。(多元文化的交融与选择)
四、流程要畅
1.存在问题
(1) 教学过程封闭,一切以课堂为中心,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较少;教学内容死板,囿于课本知识,造成知识与现实的脱节,分数与能力的错位。
(2)教学存在随意性的倾向,活动缺少整体设计,只面向少数较好学生。教学进度快慢随意,忽视教学规律,或使学生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或使学生普遍吃不饱,丧失学习兴趣与愿望。
2.解决方式
(1)克服教学过程庸俗化。以故事、民间传说来吸引甚至误导学生,造成教学流程浅薄、混乱;
(2)避免教学过程简单化。学生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历史知识,未能挖掘历史发展的规律,提炼历史经验,造成教学流程平铺直叙,缺少起伏;
(3)纠正教学过程复杂化。不注重铺垫,提一些不切合学生实际的高难度问题,造成教学流程艰涩不畅,影响学生思维,这些都是应该杜绝的。
3 .决定因素——教师的基本素养
(1)教学机智与敏感——教学实施与调控的能力,新课改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增加,程序加深,教学过程的预设更难,需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2)教学的组织与协调——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反映,教师应该如何调控;当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反映时,教师应该用什么策略去应对。
(3)教学评价与反思——运用各种评价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确定自己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活动程序的设计,以利改进。
五、方法要当
1.教学方法的使用
(1)目的: 丰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反馈学习结果,提高教学效率
(2)形式:不在于多而在于当
2.纠正误区
(1)克服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教学方式技术化,教学艺术缺失
*机械化、程式化——强制牵引。所有的教学程序都已经按照教师预设的轨道进行,在不经意之间扼杀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缺乏对教材的挖掘与思考——重心不明。以动态的、浅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在不经意之间限制了自己对教材深层内容的挖掘,局限了自己对教学艺术的钻研——教学技术化不是一件好事!
*缺少情感——生硬呆板。丰富的历史内涵是图片、画面不能涵盖的。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内涵与想象,绝不是几张荷叶的图片所能代替的、父亲的《背影》也不是靠语言与图片就能体会的,需要感悟。
(2)资源共享要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课件的使用为集体备课创造了条件,但课件的共享一定程度上抹杀的教学的个性与特色。
六、目的要升
1、概念解释
目标:寻求的对象;想要达到的境界或标准。
目的:想要达到的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
(前者概念范围偏小,侧重于希望达到的教学标准;后者涵盖面更广,侧重于希望达到的教学境界、境地)
2、学科目的
*体现人文学科的特点:关注社会、联系现实、形成感悟。一堂好课不能只就课论课,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有所拓展、有所关注。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形成对社会现象的独特的看法。(参阅《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7一道令人警醒的日本试题、P15-19“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 两文)
*培养历史学习的方法:存在现象——历史学习枯燥乏味、历史方法机械单一、历史思维僵化呆板。学生们普遍被要求罗列和强记一些不要求思考的历史用语、重要事项和历史事件,从而使历史学科成为一门只考查记忆力的学科,只被认作是充实人们知识内涵的一种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