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透析 >> 24届高考政治备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双击自动滚屏  
24届高考政治备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发表日期:2024年5月17日  出处:逻辑政治  本页面已被访问 17298 次

一、【热点背景】

京故宫、西安兵马俑、苏州园林、平遥古城、成都杜甫草堂……当人们游历在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也是最贴近一座城市的时刻,历史文化遗产矗立千百年,默默塑造着一座城市的气质和形象。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史文化遗产则是这灵魂的载体,与整座城市息息相通。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对一个城市意义重大,应从传承中华文明的战略高度进行认识,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1982年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至今,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已走过40从最开始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24座古城到现在范围扩大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保护的体系更加完整,141座城市、799个镇村、6819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并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多年以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日臻完善,更多文化遗产得到的应有的保护,为后世留下丰富的精神食粮。且中国已有56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也将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2020928,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了一场以考古为主题的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2019819,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调研,首站就是敦煌莫高窟。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的高度,以敦煌文化为“典范”,就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强调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014327,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说,“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治理机制植根于中华文明5000年的悠久历史,传承着一代代修齐治平的文化理想与治理经验,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才能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治理机制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重要观点和术语】

   1.历史文化遗产的含义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文化遗产保护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1)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3)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2.怎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1)是建立和完善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

   2)各级政府要把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同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的整体规划结合起来,根据各自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实际情况,对每一处遗产都要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规范保护程序,建立健全的的保护机构,落实保护责任制。

   3)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保护遗产的资金投入。

   4)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

    3.为什么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果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体现;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政治、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升)和人(影响人、塑造人)的发展产生影响。

   (4)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有利于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怎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正确把握文化与社会、人的关系。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社会发展、塑造时代新人。

   2)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立足实践;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积极性;发展大众文化,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4)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批判继承,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做到古为今用。

   5)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三、【典型试题探究】

1.2020年3月1,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迎来第一次触网直播,超过百万名网友在直播平台上观看了这场由布达拉宫和淘宝联合举办的直播活动。

    布达拉宫金顶禁止游览,此前居民和游客都只能远望而不能近观。此次通过网络直播重新与观众见面,多吉平措讲解了金顶的数量、工艺和保护情况,希望各族人民都能领略到布达拉宫的历史底蕴,让居家生活更添文化味道。管理处还特别选用了8名布达拉宫专业文保研究人员,从“宫藏相关文物现况”“文物历史背景”“文物背后的故事”“近距离看国宝”“文化小知识”等角度进行了全方位在线专业讲解。国家文物局近日发布指导意见,鼓励各文博场馆“继续利用数字资源,通过网上展览、在线教育、网络公开课等方式,不断丰富完善展示内容,提供优质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

    近年来,网络直播发展势头良好,被应用在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存在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直播内容荒诞庸俗,直播产品质量低下,存在欺骗、违法犯罪等现象。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直播的崛起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2.成都东郊记忆是在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现代文化产业新型园区,使游客既能全方位体验音乐的魅力,还能近距离感受工业道址魅力、城市的变迁和回味过往岁月记忆。东郊记忆建筑的主要特色是“修用如旧,旧房新用”,结合了计划经济时代工业美学与现代商业建筑动能,兼容并蓄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办公楼、21世纪初的办公楼、多层厂房和工业感十成的烟囱管道。比如跨度24米,层高16米的大车间,被改造为影院和剧场;直径达16米的氢气罐,打造为视听空间……原特有的桉树和梧桐得以保留,利用废旧机床、罐体和管道、玻壳半成品改造成的艺术小品,营造了东郊记忆兼具怀旧和时尚气息的艺术氛围,实现了工业传统与音乐时尚的共融。有人认为,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文明的根脉、应当完全保留。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3.20136月,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某班以“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

    甲组同学在调查中发现,云南旅游产业的最大优势是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他们找到2013年相关数据并绘制出以下图表:


1)概括图中反映的经济信息。(5分)

 

据此,甲组同学认为应该大力开发文化遗产资源。在这一问题上,他们形成了两种观点:

观点A:当前,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不可逆转。开发文化遗产资源应当从市场中寻求出路,将资源推入市场,实现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

观点B:文化遗产作为公益性很强的资源,开发的主体应该是政府。政府应该出台并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科学规划、审慎管理。

2)请从以上两种观点中任选其一,运用《经济生活》中“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进行评析。(9分)

 

乙组同学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他们以哈尼梯田为例开展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哈尼梯田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作,具有丰富的价值。它是哈尼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凝聚着哈尼族关于人居环境选择、生态保护、社会结构等方面独特的经验。它是哈尼族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为哈尼族生存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它是红河南岸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根本、和睦相处的见证。

3)结合乙组探究内容,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8分)

 

丙组同学通过探究达成以下共识:

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既不能片面追求“发展”,也不能过分强调保护。要根据各地发展条件,量力而行,区别对待,尤其是那些适合市场的文化遗产更应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可。同时,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开发和保护的各种因素,加强“顶层设计”。

4)请你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谈谈对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认识。(9分)

 

丁组同学在探究中发现,当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以下问题:

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文化保护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确;部分文物部门保护不力甚至存在监守自盗;文保单位的资金预算不足,从业人员数量少,专业人员比重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联合国组织的标准和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与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的合作亟待加强;部分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存在随意刻画、破坏古迹原貌等行为。

5)针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请你提出三条建议,要求有不同的理论依据。(9分)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2016年11月30,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有专家认为:“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这不仅仅是因为有了更为科学的现代气象预报技术,其实,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最早是服务于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也就是说,它的应用首先就受到了地理的限制。”

    也有专家认为:“农业生产还是要以利用自然为前提,我们这片土地上雨热变化和大的季风变化的特点没有变,二十四节气对当前生产生活还在发挥基础指导作用。”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传承和保护“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12分)

   (2)有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10分) 

   3)就如何推动“二十四节气”对外传播和交流,提出两条具体建议。(4分)

 

5.我国具有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历史,广大劳动人民基于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生产系统,留下了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如今,中国农业文明的经验正在世界范围内润泽更多民众,稻田养鱼技术在尼日利亚、塞拉利昂等多国推广,江苏兴化的垛田系统与墨西哥传统架田农作系统结成对子……下列为我国三种典型的农业文化遗产

名 称

简 介

图 示

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

  1000多年前,兴化先民为满足生产、生存的需要,因地而宜、因水而宜,选择稍高的地段,挖土增高,形成垛土,创造性地将沼泽地改造成岛状耕地,形成形状大小不一的垛田。“垛上种蔬菜、水沟养鱼虾”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我国湖荡沼泽地带独有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与农业景观。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提供了牧草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全球典范,也是全球可持续游牧业的典型模式。牧民通过不断转场放牧,植被受到保护,水资源得以合理利用,畜牧产品稳定供应和多样化的食物来源得到保障,调和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

  湖州先民们在生产中形成了“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生态模式,造就了种桑和养鱼相辅相成、桑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江南水乡典型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景观,并形成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


(1) 结合材料,说明上述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智慧。(12)

(2)从文化角度,阐述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10)

 

6.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数千年前,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发展出六大茶类,形成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茶文化习俗,茶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人们在制茶、泡茶、品茶过程中,增加了生活情趣,培养了平和包容的心态、形成了含蓄内敛的品格。茶的饮用与分享是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长者为先等与茶相关的礼俗彰显着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2019年,联大将每年5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说明“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如何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10分)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结。二十四节气植根于农耕文明,融汇了先进的农学思想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是中国社会顺天应时、指导实线的生活制度,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

在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虽然我们有了很多关于气候和农业的科学知识,但二十四节气并未过时。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生产实践制度,二十四节气为各地城、各族人民共有共享,共同传承。二十四节气不仅自身内涵丰富,而且与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传统民俗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不同节气有不同的饮食习俗。这些节今饮食是人们结合生理需要、生命健康与气候变化产生的经验总结,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节令食品以美食为载体,以节令内涵和民俗观念为依托,将人们聚在一起,唤起情感的联结。二十四节气渗透在诗歌,绘画,音乐、舞蹈以及传统工艺中,浸润人民的心灵流传千古,在当前,人们通过新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方式。对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进行提炼、升华、传播和弘扬,使其在现代社会绽放光彩。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说明当前传承好四节气的文化意义。(10)

(2)结合材料,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说明应如何传承好二十四节气这一宝贵文化遗产。(12)

(3)某校拟开展“二十四节气进校园”活动,请提供两条具体活动建议。(4)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革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开创河南省革命文物工作新局面。近日,河南省印发《河南省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以下简称(计划》)

《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改善河南省革命文物保护状况,发挥革命文物资源优势,提高革命文物展示利用水平,全面增强保护管理传承能力,形成特色鲜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体系,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增强精神力量。《计划》强调创新革命文物活化利用途径。如加强革命旧址分类合理利用,提升革命旧址开放水平,进一步发挥综合服务功能;运用市场机制开发更多文化创意产品,促进文化消费;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业态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和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支持全国红色基因传承平台建设,丰富网络空间革命文化的内容;克分利用革命文物资源,主动服务“四史”学习教育,支持教育部门利用革命文物资源开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创新革命文物活化途径”的时代价值。(10)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河南省是如何落实中央精神,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的。(12)

(3)请你就如何“保护革命文物,弘扬革命精神”向有关部门提两条建议。(4)

 

参考答案:

1.①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满足群众视觉体验,增强吸引力、感染力。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加强对自身文化的肯定,增强认同感,归属感。③)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④充分发挥教育在选择、传递、创造文化方面的特定功能,促进文化的传承。

2.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是“说明‘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文明的根脉,应当完全保留’这一观点”。具体结合材料关键词:“工业遗产是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历史积淀,是一段段城市工业文明的根脉,是很多人情感的寄托、精神的维系”,从“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城市优秀历史文化,增强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有利于研究城市文明演进,展现城市文化多样性,促进城市文化繁荣”,来说明“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文明的根脉,应该保留”;从“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要批判继承”的角度,来说明并非所有的工业遗产都具有保护利用价值,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保护利用。

   【参考答案】①工业遗产体现的技术价值是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历史积淀,对其保护和利用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城市优秀历史文化,增强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②有利于研究城市文明演进,展现城市文化多样性,促进城市文化繁荣。③但并非所有的工业遗产都具有保护利用价值,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保护利用。

3.12013年,云南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分)云南旅游业收入增速又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分)旅游业拉动云南经济增长,(1分)带动相关行业发展,(1分)促进云南产业结构调整。(1分)

   2)观点A:该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全面。(1分)市场能够比较及时、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2分)开发文化遗产需要面向市场,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2分)但是,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文化遗产作为公益性很强的资源,不能单靠市场来调节,(2分)开发文化遗产资源需要加强政府调控与管理,以弥补市场缺陷。(2分)

    观点B:该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全面。(1分)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文化遗产作为公益性很强的资源,不能单靠市场来调节,(2分)开发文化遗产资源需要加强政府调控与管理,以弥补市场缺陷。(2分)同时,市场能够比较及时、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2分)开发文化遗产也需要面向市场,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2分)

   3)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对当地经济有重大影响。(8分)

   4)开发与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3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上,要考虑各地条件,区别对待。(3分)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综合考虑影响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各种因素。(3分)

   (注:从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等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示例:建议:全国人大要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理论依据:全国人大是最高立法机关,具有立法权。(3分)

    建议:公民对文物部门保护不力等现象进行监督和举报。理论依据:公民具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3分)

    建议:公民要遵守法律,自觉爱护文物。理论依据: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基本义务。(3分)

   (答出其他建议以及理论依据,如培养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以图示加注释的形式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归纳方面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图示中的各项数值以及注释中的信息,并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图示及注释反映出的全部经济信息。解答本题学生既要2013年,云南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要看到是云南旅游业拉动了经济增长,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促进云南产业结构调整。

   2)本题要求学生运用《经济生活》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任选材料中一个观点进行评析。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仔细分析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通过分析两种观点,同学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两种观点分别是从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方面来说明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表述均不全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因此,对于A观点,学生可从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性角度对其进行肯定,也要从单纯市场调节的弊端指出其不合理的一面;对于B观点,学生可从单纯市场调节的弊端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也要从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意义角度指出其不合理的地方。

   3)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乙组探究内容,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本题的切口小,直接考查学生对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乙组同学们探究的内容,以从中获得答题的思路。题中材料“哈尼梯田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作,具有丰富的价值。它是哈尼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凝聚着哈尼族关于人居环境选择、生态保护、社会结构等方面独特的经验”,启示我们可从文化遗产的地位、保护文化遗产对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作用等方面展开说明;题中材料“它是哈尼族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为哈尼族生存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说明学生可从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角度分析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题中材料“它是红河南岸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根本、和睦相处的见证”,启示学生可从传承民族文化对于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方面的意义方面加以分析;另外,学生还可从其对繁荣发展世界文化、展现文化多样性方面去说明。

   4)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谈谈对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认识。本题未限定答题所用知识的具体范围,考查知识的范围较广。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在对材料的分析中找出关键性词语,来确定答题所用的具体知识点。题中材料“ 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既不能片面追求“发展”,也不能过分强调保护”,启示学生可从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角度来分析;题中材料“要根据各地发展条件,量力而行,区别对待”,表明学生可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尊重规律、尊重客观条件等角度来分析说明;题中材料“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开发和保护的各种因素,加强顶层设计”,体现了系统优化的方法。

   5)本题要求学生针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请你提出三条建议,要求有不同的理论依据。解答本题学生应认真研读材料中关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问题的表述,从中找出答题的思路。针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学生可从全国人大的地位与职权方面提出全国人大要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的建议;针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保护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确”的问题,学生可从政府健全保护机构、积极履行文化职能角度提出建议;针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部分文物部门保护不力甚至存在监守自盗”的问题,学生可从公民民积极行使监督权的角度提出建议;针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联合国组织的标准和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与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的合作亟待加强”的问题,学生可从政府积极履行对外职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提出建议;针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部分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存在随意刻画、破坏古迹原貌等行为”的问题,学生可从公民履行公民义务的角度提出建议。

   考点:本题综合考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全国人大的地位与职权、政府的职能、公民的监督权、公民的义务、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传统文化的特征、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

4.1)通过教育等途径,利用大众传媒等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二十四节气。(3分)对于二十四节气中符合当前农业生产的要加以利用,同时剔除与当时当地实际不相符合的内容,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分)结合更为科学的现代气象科学,在合理运用的基础上,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分)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在传承中保护二十四节气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3分)

   2)示例一:该观点具有合理性。(1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因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3分)随着现代气候、环境的变化,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真理性认识也应该不断向前发展。(2分)而且二十四节气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也说明其不具有普遍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有其局限性。(2分)当然,二十四节气在人们的生活等其他领域还有其一定作用的。(2分)

    示例二:该观点存在片面性。(1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性。(3分)真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3分)二十四节气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并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检验,(2分)如今仍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等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因而说其在今天的作用微乎其微是不合理的。(1分)

   3)范例一:发挥名家效应,借力名人向国外推广二十四节气文化。

    范例二:将二十四节气文化制作成电影、舞台剧等对外进行宣传。

    范例三:举办“二十四节气与农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