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科研 >> 许大成:用好思政课新编教科书的四个维度
    
  双击自动滚屏  
许大成:用好思政课新编教科书的四个维度

发表日期:2024年9月12日  出处: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中学正高级教师  作者:许大成  本页面已被访问 10604 次

摘要: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不仅需要提高教科书的编写质量,而且需要提高教科书的使用质量。当前,教科书使用还存在简单、随意和粗浅的问题。为此,要立足作为蓝本,教科书是学研课程标准、体悟教学理念的引领性文本;作为范本,教科书是依托在场知识、显现价值意义的规范性文本;作为母本,教科书是面向现实生活、不断走向生成的开放性文本;作为学本,教科书是重塑学习形象、提升学习品质的指导性文本四个维度,有效提升教科书使用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教科书  使用建议  教学引领  范本意识  创新性开发  学习者重塑

教科书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教材。思想政治教科书是思政课教学之本,是开展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凭借和依据。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需要提高教科书的编写质量,而且需要提高教科书的使用质量。当前,教科书使用还存在简单、粗浅和随意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受传统教学惯习的制约,新编教科书对教学理念的引领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教科书研读随意性有余,规范性不足,缺乏拾级而上的境界提升;课程开发存在为开发而开发的盲目性,缺乏目标引领和路径自觉;学生学习方式滞后于教科书的编写理念和期待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削减教科书的教学引领功能,阻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以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二课第一框题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为例,从四个维度探索用好思政课新编教科书的路径和策略。

No.1 作为蓝本,教科书是学研课程标准、体悟教学理念的引领性文本

案例一:备课组在研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课时,不少教师认为关于中共一大的探究与分享,材料陈旧有的教师建议,中共的性质和宗旨比较简单,不要情境,直接让学生背诵,更快捷高效;也有的教师建议换上脱贫攻坚抗疫的情境,以增强情境的时代性。他们同时认为采访20352050愿景的探究与分享中,不包含类似党的性质宗旨一样的硬知识,建议去掉,腾出时间让学生做知识的巩固练习。笔者认为,从本节课的课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看,本节课有两个知识最有价值,一是明显的,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另一个是不容易察觉的,即始终。只有把后一个讲透,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随意的、偶然的,而是植根于党的先锋队性质,贯穿党产生、发展和壮大的始终,只有把这个环节教实,才能让学生体验到中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自始至终的,进而为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打下坚实基础。为此,本节课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议题,设计了三个环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历史的回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当下的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未来的憧憬

让现实趋向思想,是思政课教师用好新编教科书的必由之路。思政课教师要有朝向先进思想和先进理念的勇气和自觉,借助教科书理念的应然引导和重塑教学实践的实然,把用好教科书看作一个在新课程理论引领下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用好教科书首先要走出传统教育惯习,以教科书为蓝本或底本,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悉心揣摩其编写理念与思路,找到打开教科书的正确方式,挖掘教科书引领教学的功能,促进教学理念和实践的转型。

引领为何教。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指出,突出立德树人要求,着力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这告诉我们,教材为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而编写。从案例可以看出,本节课教材以历史的眼光,通过不同时代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中认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但一些教师围绕书本知识的提取和记忆、理解和巩固展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过于单薄;另一些教师力求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而不是做人做事的素养,教学理念都滞后于教材编写理念,导致课堂教学只有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没有学生精神的成长和素养的提升。因此,我们要遵循教材编写理念,自觉创设真实情境,提出真实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体验与感悟,从而把对不对的知识问题、会不会的能力问题提升为信不信”“做不做的素养问题。

引领教什么。每一本教科书都需要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正如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所说,知识点的选择和配置服务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凸显课程政治方向的引领这告诉我们,能够服务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凸显课程政治方向的引领的知识最有价值。具体表现在:衡量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有三个维度:第一,整体的知识最有价值。花瓣里没有花,碎片化的知识里没有核心素养。教师要树立整体化教学的理念,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作为世界反映的知识不应该是彼此孤立的碎片,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知识体系。案例中,把教材的知识通过历史的回眸;当下的实践;未来的憧憬的时间线索串联一体,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增强了知识的整体性,体现了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统一。第二,学科大概念最有价值。案例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本节课的议题,也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大概念,它是本节课知识的内核,是内隐于符号的规律系统和价值系统。第三,学生体验探究过的知识最有价值。案例中,党的性质与宗旨虽然学生早已知道,还需要通过创设探究与分享的情境把知识再生产出来,引导学生在知识体验和探究经历中,超越对表层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认同和践行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引领如何教。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要积极发掘其引领教学活动的功能,着力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特点为此,教师应精心揣摩,整体把握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思路,努力遵循编写特点,用教材思路引领教学思路。案例中,教师从以下几方面梳理:第一,从标题的斟酌中寻思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标题就可以看出,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认识,应该用宏阔的视野、历史的眼光,而不能碎片化地、狭隘地处理教材。第二,从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中寻找思路。教材遵循情境设计——学习任务——结论性知识的呈现方式,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第三,从案例的组合中寻找思路。本节课中的三个情境设计一大纪念馆的留言”“苗族自治州的脱贫”“今后愿景的采访,看似孤立彼此不相关,但放在一起看,就梳理出三个活动在时间上的序列关系,体现了活动的结构化设计,实现了教材编写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

No.2作为范本,教科书是依托在场知识、显现价值意义的规范性文本

案例二:备课组在学习新课标、研讨教科书过程中,一致认为第一次使用教材,务必精细严实,吃透教材。首先通读教材,关注教科书中的每一个元素,包括党的性质与宗旨、执政理念等知识点;包括三个探究与分享、两个相关链接;包括我国不同时期的两位伟人和两位共产党员等等。在此基础上,梳理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确定了中共的性质与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教学理念是重点,而“2035、本世纪中叶不同人们的愿景是教学难点。在明确难重点后,又深入探讨教材是怎样把知识与情境等要素组织和整合起来的。教科书在选取知识和材料过程中传达了什么样的价值观;教材在处理知识问题时,是引导学生记住结论性的知识,还是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生成知识等等。

教科书是国家事权,表达的不是个人意愿,而是国家意志。因此,教科书具有权威性、典范性和规范性,是我们教学中必须遵循的范本树立范本意识,悉心研读,精心揣摩,能为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案例,借鉴香港中文大学王世伟博士的研究成果,教师在精心研读、规范使用教科书方面,需要经历一个从低到高拾级而上的五重境界。

第一境界——主要关注教科书包含了什么元素,读出教材的平面感。着眼点在教科书的表层内容和呈现方式。如本节课中包含几个知识点、几个探究与分享、几个相关链接、几幅图片、几位伟人、几位普通党员。这些材料表面看来,是碎片化的,但都不是随意的,而是具有典范性,都服务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凸显课程政治方向的引领,是我们进一步把握教材的基础性材料。因此,全面精准把握教材的每一个元素,是思政课政治属性的内在要求,更是教科书使用的底线要求。

第二境界——主要思考教科书的难重点是什么,读出教材的立体感。从案例可以看出,教科书中虽然有诸多构成要素,但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同的作用。难重点的确立不仅受教材内容、学生学习等因素的制约,还与教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有关。案例把采访“2035、本世纪中叶不同人们的愿景作为教学难点,这种不拘泥于在知识点中找难点,而是站在学生发展点上找难点的做法,体现了教师对教材使用达到的较高境界,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益。

第三境界——主要关注教科书内容如何组织和整合,读出教材的整体感。从案例可以看出,一节课的整体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科书知识的组织顺序与生活实际的吻合程度,如案例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分为历史”“当下”“将来加以阐述。一是知识与话题的整合程度,如案例把党的性质与宗旨”“党的执政理念”“党的发展战略的知识依序与中共一大”“当下扶贫”“2035、本世纪中叶不同人们的愿景的三个话题匹配与吻合,两个整合体现了教材编写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第四境界——主要关注教科书想让学生相信什么践行什么,读出教材的价值感。思政教科书呈现的绝不是价值中立的知识,而是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从案例看出,不仅知识点的选择与配置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倾向,而且从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等内容中也可以看出思想政治倾向。引用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和习近平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从毛泽东到习近平,能增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时间上的张力;同时提及的焦裕禄、张思德作为不同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的先进事迹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样编写,坚持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有助于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促进学生从知道什么转型为相信什么”“践行什么

第五境界——主要关注教科书是在什么理念指导下编写的,读出教材编写的创新感。教科书意在控制学生,还是解放学生?教材编写是简单地罗列结论性的知识,还是把知识蕴含在情境中,并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把知识探究出来?从案例可以看出,类似探究与分享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查找资料,了解与党的历史有关的纪念碑、雕像等公共纪念物,完成下表等许多学习任务,都具有很强的邀请性和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为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广阔的空间。

No.3 作为母本,教科书是面向现实生活、不断走向生成的开放性文本

案例三:为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体验,备课组以教科书为基础,把教科书上中共一大的探究与分享的学习任务改造为:1.联系历史,为何叫红船?2.运用中国共产党的知识,探寻为什么能够形成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的政治效应?在《为人民服务》的探究与分享中,引导学生讲一讲:你知道的张思德的故事;读一读: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片段;悟一悟:一位普通战士的死为何比泰山还要重,一篇几千字的文章为何光照千秋?结合习近平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写一篇向焦裕禄式共产党员学习的政治小论文。同时,与时俱进,强化教学的时代性,增加了抗疫英雄张定宇和扶贫攻坚战本土先进人物的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防控疫情和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效,看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教材使用中,面临两个基本矛盾:一是从教材与学生的关系看,存在教材统一性和实际生活中学生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一是从教材与生活的关系看,存在教材稳定性与生活变化性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两个矛盾需要防止两种倾向,既不能舍本逐末地放弃教科书,天马行空,把创新误解为任性;又不能把教科书奉为圣经,照本宣科,把规范异化为就范。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坚持被动主动的统一、规范创新的统一,努力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内,以教科书为母本,遴选与整合教学资源,发挥课程开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为何开发——解决好课程开发的目的性。应该说,课程专家的教材编写与教师二次开发教材,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基于课程标准,遵循学科本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课程专家的教材开发更追求教材的基础性、权威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典范性,而教师的二次开发则力求教材对实际情境的适用性,两者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案例看出,教师把主要以学问为目标的教材,转化为主要以学习为目的的教材,使情境更加走近学生,贴近生活,靠近时代,有助于丰富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

开发什么——解决好课程开发的必要性。要克服不用教材就是创新的认识误区和实践偏差,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基本标准,即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培育学生高阶思维,有利于更好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案例中,对教材探究与分享的加工,通过讲一讲——读一读——悟一悟,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理解和感悟。而做一名焦裕禄式共产党员的政治小论文,能有效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引导学生从防控疫情和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效看,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增加了抗疫英雄张定宇和扶贫攻坚战本土先进人物,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人民立场的亲身体验和政治认同。

如何开发——解决好课程开发的策略性。从案例看,教师二次开发课程主要有两条基本路径:一种是教材已有课程的改造。通过改编情境材料、设置附加问题等方法来实现。案例中,把《为人民服务》的探究与分享,改编为讲一讲——读一读——悟一悟,是在教材已有材料基础上的加工。一种是空无课程的添加。空无课程是艾斯纳首次提出,其基本含义是学校中应该有但却没有的课程。案例中,由于教科书更新缓慢,教材中缺乏新时代的抗疫英雄,扶贫攻坚的英雄人物;同时,抗击疫情和扶贫攻坚战最能体现当下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因此,引导学生从防控疫情和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效,看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弥补了现有教科书材料不足的缺陷,让学生对中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认识更加深刻。

No.4作为学本,教科书是重塑学习形象、提升学习品质的指导性文本

案例四:教科书既是教之本,又是学之本。在指导学生怎么学教材的探讨上,备课组发现,教材在每一个结论性知识前,都有一个探究与分享,即采用情境设计+活动任务+结论性知识的呈现模式。这让备课组感悟到,引导学生记住知识固然重要,但在探究情境中生成知识的过程更重要。为此,通过这些学习任务和活动,知识就不再是结论式的静止存在。备课组改造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把一个关于中共性质、宗旨、立场和执政理念的静态知识整理,转化为一个需要探究讨论的问题:衡量一个政党先进性的试金石是什么?根据这一试金石,举例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政党。一个是把一个可以用讲授代替的听讲活动还原为社会实践活动,尊重教材,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采访对象,了解20352049年不同人们的愿景;分析访谈结果,找出共同之处;访谈或查阅资料,列举实现共同愿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就如何实现愿景,提出建议。

知识在教材中以何种方式存在,如何去面对学生,是教材设计的根本问题。它不仅体现教材编制的理念和具体思路,而且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方式。传统的教材设计十分重视知识的选择与组织,疏于对知识存在方式的思考,其结果是知识以静止的封闭的方式存在,容易诱导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在重视知识的选择与组织的同时,十分重视知识的建构性,把知识理解为一种过程,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与问题探究的过程中生成或形成。这就是说,教材不是把学生当成硬灌的容器,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独白者,而是一个邀请师生参与讨论的对话者。因此,知识在新编教科书中是以动态的生命化的方式存在的。为此,教师要用好教科书这一学本,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优化学习品质。

重塑学习形象。任何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都有一个期待的学习者形象。只有当学生学习与教材编写期待的形象相吻合时,才能提高教材使用的效率。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教材编写,期待的不是等待硬灌的学习者,而是能够主动参与、与教材积极对话的学习者。从案例可以看出,学习形象的重塑需要一个坚持:不应把教科书看成迎接考试的解题方案,而应把教科书看成引导自我走向社会的成长指导方案。付诸两个行动:一个是思考,一个是实践,实现学习的议思平衡,学悟结合,知行统一。实现三个转变:从接受知识的现成转向开启知识的生成,从为了知识的应试转向为了知识的应用,从知晓知识的意思转向探索知识的价值意义

重建学习内容。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素养的基础和条件,核心素养的形成、培养和评价不能脱离学科知识。从案例可以看出,衡量一个政党先进性的试金石是什么?根据这一试金石,举例论证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政党,不仅突出了知识的主干性,促进知识的结构化,而且让学生获得看问题的学科思维方式。而结合十八洞的变化,谈谈你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解”“选择几位采访对象,了解他们的想法,将相应的内容填在表中,就如何实现共同愿景,提出你的建议则强调了知识的生成性、综合性、建构性和发展性。学生只有从教科书中习得结构化、可迁移、核心性和生成性的知识,才能为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有效的支撑。

重构学习方式。《政治与法治》教材编写者之一杨灵说过,新教材探究的很多设问都是长句子。句式变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在设问中加入了情境因素。当前学生学习中有一个不良的习惯,就是偷工减料,把需要探究的内容改造成结论性知识,然后死记硬背,这实际上吞噬了教材的发展功能以及激活思维驱动创新的功能。要改变这一不良惯习,教师首先要用好教科书设计的情境问题,不要一味求快,走捷径,人为降低学习要求。如不能把结合十八洞的变化,谈谈你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解的问题,改造为谈谈你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解的问题。因为前一个问题必须结合十八洞的变化这一具体真实的情境才能解决,后一个问题只需通过默记知识就可以解决。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重构学习方式,养成在真实情境中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弘扬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深度参与,延长学生思考和实践的长度和广度,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用好思政课新编教科书是思政课教师参与体验教科书、在与教科书的交往中消解教科书的陌生疏离建构领会教科书意义的过程,其实质是追求教师课程视域在拓展丰富中与国家倡导的新课程视域的渐趋融合这表明,用好教科书,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它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担当教育使命,坚持正确教育价值观,面对教学情境作出丰富复杂的价值辨析和行为建构。只有这样,才能把国家的理想课程常态化地转化为现实课程,才能让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的改进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本文选自《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年第5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