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科研 >> 【经典】新课标下课堂评价标准的四个维度
    
  双击自动滚屏  
【经典】新课标下课堂评价标准的四个维度

发表日期:2024年9月20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5472 次

到底什么样的课才算得上优质课,这似乎成了近年来老师们最为关注的教学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当前新课标的条件下,课堂评价标准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加以判断。

维度一:体现在学习方式上——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

(一)自主学习的程度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程度如何,具体要看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能动度、时间度和创新度。

自由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目标、方法、进度以及对结果的评价多大程度上由自己决定;能动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时间度就是看学生有没有自学时间,自学时间有多少;创新度就是看这节课中学生是否有创新。

一般来说,自学课学生是容易创新的,但不是每节自学课学生都能有创新。

(二)合作学习的效度

合作学习是指共同的学习目标、采用小组或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它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建立的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通过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效度如何,主要看小组的选题是否科学;分组是否合理;是否互赖互动;是否有预设生成。

所谓选题科学,就是所选主题符合重要性、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这四个标准。合理的分组一般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人数也不能过多,以4-6人为宜,每人都应有明确的分工。互赖强调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都是小组成功所需要的和不可取代的,他们对共同努力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贡献,小组的成功是建立在每个人成功的基础上的,有一个人不成功,小组就没有成功。互动强调的是面对面的交流、帮助、支持;没有预设的课是不负责任的课,没有生成的课是不精彩的课,在预设中有生成,在生成中有预设。

(三)探究学习的深度

从本质上说,探究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

探究学习的深度如何,主要看学生有无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问题的数量是否多、质量是否高。一节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教师善于启发;教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学生的探究有深度。

维度二:体现在价值追求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时时问自己:“我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有用吗?什么时候有用?这样的方法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吗?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传授的知识、教给的方法、培养的能力以及价值导向,都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两个基本点”之一,就是坚持依标施教

“依标施教”就是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因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一个课程标准可以编写多套教材,我们在教学中所依据的不可能是“多套教材”,只能是唯一的课程标准。

另外,在当前学业考试命题中,我们依据的也不可能是那套教科书。所以,评价一节课,主要看它是不是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至于该节课是不是“讲通学透”了教科书,不应是我们所关注的。

(三)“两个基本点”之二,就是坚持体现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所谓人文性,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生活化,个性化(选择性)、有地方特色等,教学形式丰富多彩。要求一节课本身应体现综合性,可以是相关知识的综合,也可以是教学目标的综合,也可以是看问题的角度综合,等等。

所谓开放性,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应是开放的,而不是只固定在某一种思想或理论上,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教学目标是开放的,目标设定不仅限于教学内容的完成度,而是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养等多方面入手;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改变学科教学的单一性,体现社会学科的综合过程是开放的,一节课结束时应在总结、升华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维度三:体现在学习情景上——联系阅读与主动问答,自主讨论与自评互

(一)联系阅读

“联系”即综合,或彼此接上关系,“阅读”即从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并影响其非智力因素的过程。联系阅读,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相关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获得意义并影响其非智力因素的活动。一节课是否优秀,我们要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否围绕目标,对相关知识进行纵横联系、互相贯通,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主动问答

“主动问答”即学生自主、积极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有学者说:“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三)自主讨论

讨论,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的活动。自主讨论是指在教师的导引下,学生自选问题,并就这一问题自由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以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的活动。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自评互判

自评是指自我评价,即以自己自身作为评价主体而对自我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全面认识自我,反馈调节;互判即相互评价,是指学生们相互促进的评价,它重视相互学习和相互提高。罗杰斯认为,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就会得到促进。同时,也有研究认为,初中生评价能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关于这一点在其他年级的学生中是少见的。

维度四:体现在教师作用上——引人入胜,精导妙引,结尾无穷

(一)引人入胜

“引”指的是“引出课题”和“进行指引”。“入”是让人处于某种状态或境界。“引”是手段,“入”是目的,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引人入胜指的就是在一节课的起始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对某一课题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或境界的教学行为。

(二)精导妙引

“精导”即精心指导。“妙引”即巧妙引领。精导妙引就是一节课的进行中,教师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阅读、问答、讨论、评判等学习活动,给予精心指导、巧妙引领的教学行为。其目的是掀起学习高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一节课是否优秀,要看是否有一个教学高潮。

(三)结尾无穷

指的是一节课的结束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升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行为。如果说开头的艺术是为将学生引到教学胜境之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话,那么结尾艺术,就是要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将最佳效果从课堂之点辐射到社会之面,所以,一节课不仅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而且还应有一个回味无穷的结尾。教师精导妙引,用艺术性的手法掀起教学的高潮,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说,教师掀起的教学高潮,有强烈的激励功能、鲜明的愉悦功能、很强的促学功能和潜移默化的审美功能。所以,在一节课教学中,教师应精心指导、巧妙引领,努力掀起教学高潮。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而且不同的人特点不同。一节课成功与否,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扬长避短,按照自己习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