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2019年1月,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欢乐春节”成都推介活动分别在希腊雅典、德国柏林举行。此次活动以旅游推介和美食推广为核心,突出了熊猫、川菜等成都城市符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广泛。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挖掘成都文化资源,彰显成都文化特色 ②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③立足欧洲民众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传播 ④加强对话消除差异,实现文化融合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6年春节期间,我国电影市场异常火爆。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既有思想性,又有喜剧性,深受观众喜爱,九天拿下21亿票房。这说明:
①文化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②经济为文化发展提供基础
③我国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活跃 ④文化产品应自觉迎合观众口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世纪初,歌剧艺术传到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主动拥抱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并与中国音乐元素相结合、与当时社会生活相结合,不仅创作出了《白毛女》等歌剧经典,也实现了歌剧艺术的民族化,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艺术形式。这表明:
①借鉴外来文化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②与新的艺术形式相融合是民族文化富有生机的根本动力
③采用现代艺术形式更能凸显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文化创新应以社会生活为源泉,并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不论你走多远,总有一个地方让你想起来就会觉得温暖。无论你身在何处,常有一些山水景致会勾起你对故土和亲人的无尽思念。乡愁:
①是故乡山水与乡土习俗的文化沉淀 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④反映了文化对个人生活的持久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某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十百千万”传统工艺人才培育工程以来,银饰、刺绣、蜡染等非遗技艺正在成为当地扶贫脱困的有力抓手。从苗族蜡染手机套到苗绣小书包,各种非遗技艺贴合生活需求,让游客爱不释手。将非遗与扶贫相结合:
①推进了民族共同繁荣 ②传承发展了民族文化
③凸显了地域文化差异 ④实现了民族文化平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陶刻作为紫砂壶的装饰,内容以文字、花鸟、山水、人物为主,将书法、篆刻、绘画集于一体,表现在紫砂壶上,集中了中国文化精粹。不同题材的选择和运用,需要与紫砂壶的造型和神韵相统一、融合,才能营造出新的妙趣意境。丰富的文化内涵推动紫砂壶畅销世界。这表明:
①商品要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②文化内涵能够提升商品的竞争力
③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文化内涵依托特定的物质载体呈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四川省某地在脱贫攻坚中大力推进文化兴村、文化强村建设。让村民走出“麻将房”,走进“农家书屋”,积极引导村民树新风、除陋习。依托农民夜校、互联网等多种方式,让村民懂了政策、长了见识、学了技术,活跃了村民文化生活,也发展了农村经济。该地的做法:
①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②促进了文化交流,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
③提高了村民文化素养,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④能够取缔落后和腐朽文化,推动先进文化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有一种孝顺,是带老人跟上这个信息时代。”在当今这个互联网社会,子女孝顺不仅仅是物质赡养,更要注重情感赡养和知识赡养。事实证明,从绘制图文并茂的“微信操作说明书”,到教父母熟练使用各种出行软件,来自后辈的“文化反哺”,既能避免老人因知识脱节而被边缘化,也能大大减缓其身处数字时代的寂寞空虚。这表明:
①对“孝顺”的判断和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②“孝顺”的具体内涵应该因时而变
③“孝”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④情感、知识赡养比物质赡养更重要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9.一张全国美食为湖北热干面加油的漫画最近感动了很多人。山东的蔬菜、黑龙江的大米、福建的海鲜、新疆的馕……各地美食陆续“探望”热干面,这是各地“舌尖上的捐赠”的真实写照。“热干面漫画”的成功启示文艺工作者要:

①扎根生活实践,反映时代呼声 ②推动文化创新,奉献文化精品
③见证中华文明,传承经典文化 ④弘扬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为响应总书记“应将我国古代古典诗词和散文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的倡导,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在授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弘扬民族文化基因,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④集中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魅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一直都有“养儿防老”的思想,居家养老是很多人都认可的养老模式。但现在不少家庭是“4—2—1”的结构,一对年轻夫妻要供养四位老人,家庭养老的压力越来越大。但目前依旧有很多老人不愿意去社区养老中心或养老院养老。由此可见:
①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 ②文化影响着人的行为选择
③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④传统观念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①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③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④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讲到,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红船精神是:
①是中国文化的结晶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③中华儿女战胜困难的精神动力 ④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商务部先后认定两批中华老字号共1128家,平均有160多年的历史。北京全聚德、上海老凤祥、天津狗不理……这些品牌耳熟能详,在老百姓中间有良好口碑和广泛影响力。这表明:
①中华老字号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
②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传承取决于品牌的认定
③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价值不受社会历史变迁影响
④中华老字号的影响力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化基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因稷门而名的“稷下学官”,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园地。思想的活跃、创造的丰盈、包容的宽厚。“稷下竿宫“孕育的思想光芒,散播成中华民族的气度和风骨。沿着这样的文化脉络,中国人民始终扎根生活、秉笔直书,为世界文化贡献了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得益于其特有的包容性 ②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
③文化的统一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 ④“稷下“文化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源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这些故事生动说明了:
A.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 B.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
C.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D.中华民族精神是优秀文化的结晶
17.今年以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党全国展开,一个个先进事迹的涌现触动着人们的心灵。副县长兰辉用生命谱写务实清廉赞歌,“人民楷模”朱彦夫身残志坚带领乡亲奔小康,县委副书记杰桑·索南达杰用生命守护可可西里……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对人民的承诺。下列对“初心”的认识正确的是:
A.“初心”作为文化素养的核心,指引广大党员前进的方向
B.“初心”作为时代精神的体现,成为广大党员奋斗的源泉
C.只有牢记“初心”,才能为广大党员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D.只要牢记“初心”,就能保证党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8.“仁”字的甲骨文如下图所示,由“人”、“二”二字构成,“仁”的古字,从二不从三(三代表天、地、人),即要化掉人心,只怀天地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同时,它也指不仅是我一个人,还有我以外的很多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对待每一个人。由此可见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反映中华民族具有“我为人人”的道德观
④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崇教育人耕读传家远,立身敦品礼义济世长”。“川北家风馆”收录1198条家风家规故事和家训名言,整理了川北的经典家训,吸引众多市民参观,聆听先贤家风故事、感受川北家风文化。设立家风馆旨在:
①抵御外来文化冲击,加快儒家传统文化的复兴
②引导群众向善向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推动传统文化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④强化家风教化功能,共同建设文明和谐的家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某地政府在移风易俗文化建设中,着力推进婚丧嫁娶高额彩礼改革,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从单纯娱乐向更高精神层面的跃升,形成了一股崇德向上的强大力量。该地经验表明,新农村文化建设要:
A.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农村通俗文化 B.承袭农村传统习俗,提高农民道德修养
C.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保障农民文化权益 D.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1.有一首公益广告是这样唱的:“人小志气大,辛苦我不怕。日常学雷锋,平凡也伟大。叔叔把我夸,奶奶笑哈哈。大家做好事,处处传佳话。”今天来自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普通职工,他们在一个共同的精神感召下忙碌着,帮助他人,提升自己。可见,雷锋精神:
①历久弥新,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顺应时代,展现了平凡道德实践的经济价值
③凝聚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④植根群众,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花繁叶茂》以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克服种种困难,从贫困到小康再到“百姓富、生态美”的蜕变历程,实现了宏大主题与微观叙事的统一,引发广泛好评。该片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
①提高电视的收视率,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讴歌劳动者的奋斗伟绩
③丰富作品表达方式,发挥大众传媒的影响力 ④记录新时代的足音,抒写中华民族的新史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浙江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乡村文化的培育,使各地形成了一大批区域道德品牌,如德清的“德文化”,嘉善的“善文化”,仙居的“慈孝文化”等。这些区域道德品牌的形成:
①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 ②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③引领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④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4.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颠覆了传统剧情,哪吒不再通过“自削骨肉”对抗传统封建宗法,也不再“大闹东海”反抗黑恶权势,而是一出生便阴差阳错地被“魔丸”附体,在与众人的偏见抗争中,从命定的“混世魔童”蜕变成“救世英雄”,并运用特效精美、场面震撼的3D动画技术呈现,给观众带来深深的震撼。该片的成功之处在于:
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文化传播的时空局限
②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③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④创新文化表现手段,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作为一部红色经典,《黄河大合唱》不朽的旋律和歌词背后,是抗日战争这场全民族的血泪记忆和悲壮史诗。近年来《黄河大合唱》被频遭改编,原本承载厚重历史的曲目却被肢解成一个个段子、一句句笑话,成了狂欢搞笑的“佐料”。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弘扬主旋律经典作品,筑牢民族文化的根基
②需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而不能够放任自流
③多样化创新经典作品,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④多样风格的文化作品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6.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为此,青年学生应该:
①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②把掌握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③加强理论学习,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④激发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7.2019年11月,中国儿童剧《鹬蚌鱼》在西班牙洛尔迦剧院上演,该剧以著名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故事为背景,依靠富含中国文化元素的舞美以及演员充满童趣的动作,让观众体味到故事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哲思。从中看出:
①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诠释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特定关系是哲学的重要任务
③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始终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任何哲学智慧最终都是在具体生活情境基础上产生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8.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可见:
①哲学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 ②哲学总是与人的主观情绪联系在一起
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④人生道路的选择与对人生意义的认知密切相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9.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科学的标准不再是基督教的教义,而是自然本身;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方法,否定了掺杂很多神秘巫术的研究方法。与此相对应,在哲学上,认为世界是由自然界因果必然性支配的世界替代由神灵统治的世界。这说明:
①哲学的发展为自然科学开辟了道路 ②具体科学的发展能促进思想的解放
③具体科学的进步能促进哲学的发展 ④哲学的根本任务是科学地解释世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0.2019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指出,5000多年的中华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国际社会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②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③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我们当今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适应时代要求的哲学能够推动国际社会的变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31.“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新时代外交工作进一步指明方向、作出部署,彰显了我们党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担当。
“命运共同体”一词,植根于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外交是历史文化的映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世界大同”“天人合一”等中华文化的接续传承,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中国外交理念一脉相承。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同各国共同发展有机结合的高度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只有各国都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共同应对挑战”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当今世界潮流与历史大势,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担当。
结合材料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探究如何运用中国智慧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9分)
32.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海峡两岸文化同属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凝聚两岸同胞的血脉。自古以来,两岸就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渊源,儒学是两岸共同文化根基之一,两岸同胞具有共同民族文化传统,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杨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中华文化具有凝聚两岸同胞,促进和平统一的力量。(12分)
33.央视播出的文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明星演历史小剧场,博物馆长亲自解说,展现历史器物之美与背后的故事。
节目里介绍了号称千年不锈的越王勾践剑,立刻让收藏该剑的湖北省博物馆游客暴增,展示柜四周人潮没断过。而与文物的前世故事相比,文物的今生故事也成为亮点。博物馆志愿者、考古工作者、博物馆工作人员……都加入了文物今生故事的讲述,让文物更好地活在当下。随着人们对文物的持续关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一股文化遗产热潮正在兴起。
节目组通过丰富多元的视听手段、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传达给每一位电视观众,让精致的国宝与精心的创作叠加,最终以融合纪录片、真人秀、综艺等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国家宝藏》节目是如何做到文化自信的。(9分)
34.材料一:“乡贤”一词,《汉语大辞典》的解释是:“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或乡贤之士,也都被称为“乡贤”,由此形成了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是植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曾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建设乡村、改善民生、谋利桑梓等方面的群体追求和故乡情怀。
材料二:2015年8月14日,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浙江湖州召开。会议强调,建设美丽乡村,要培育新乡贤文化,努力使乡风民风美起来。
综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论证“建设美丽乡村,必须要培育新乡贤文化”的正确性。(10分)
参考答案:
1~5 ABDBA 6-10 DBCAC 11-15 CCDBA 16-20 CCCCD 21-25 BCDDA 26-30 DBBCB
31.①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大同”“天人合一”等中华文化的接续传承,我们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共处。我们要运用中国智慧,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③坚持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发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增进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32.①中华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②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能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对祖国统-的认同。(或:能够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③中华文化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促进两岸民心相通。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深深植根于两岸同胞的心中,是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精神动力。
33.①人们对文物的持续关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体现了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②越来越多的人精心呵护文物,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体现了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③节目组通过丰富多元的视听手段、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让精致的国宝与精心的创作叠加,体现了对时代发展潮流和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34.培育新乡贤文化,有利于:①推进乡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全面提高乡民的道德素质,提高乡民的思想道德修养。②发挥新时代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增强道德模范的感染力,做到学习道德模范的常态化。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对乡村文化的侵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