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动态 >> 王礼新:设问的价值分析与命制技术
    
  双击自动滚屏  
王礼新:设问的价值分析与命制技术

发表日期:2024年9月19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8493 次

【摘要】设问在试题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设问是试题的考查方向和考查目标,集中体现了命题人的命题立意。编写设问,要做到字斟句酌,字通语顺;要充分体现试题立意,与问题情境、学科任务和参考答案形成良性结构;要明确设问方向和设问层级,采用恰当设问方式。敬畏设问才能编好设问,这是编好设问的真谛。

【关键词】试题设问 设问立意 设问层级 设问方法

 

有试题必有设问,设问是构成试题最基本的要素。结构简单的试题可以没有情境、没有材料,但决不能缺少设问。一道试题测试知识或能力可宽可窄、可深可浅,其决定因素依然是设问。设问是试题的考查方向和考查目标,集中体现了命题人的命题立意。设问方向和设问角度,决定了试题的价值追求和品质,决定了试题答案的编写方向和内容要点,自然也决定了考生的思考方向和作答。

一、设问与命题立意

命题立意是命题人设计试题的基本想法和检测目的,是编制试题的核心意图,是试题面向教学、面向师生、面向社会发出的考试评价的引导信息。命题立意分为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和价值观立意。在材料型试题中,命题技术的四个要素是:确定试题立意、创设问题情境、设计试题设问、编写参考答案。命题立意寓于情境、设问和参考答案之中,并通过情境、设问、参考答案表现出来。

1.知识立意。顾名思义,知识立意重点考核基础知识,以受试者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要考查目标。考查知识分为识记和理解两个层次,具体表现为指认事物、再现知识、澄清概念、说明知识之间的关系等。以知识立意为主的试题,往往强调知识表达的准确性或完整性。如2013年北京市春季会考的第31题:

 

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舌尖上的中国》这部记录中国各地富有传奇色彩的美食文化电视片,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阅读材料,分别指出其蕴涵的《文化生活》道理。 

【舌尖上流淌着故乡的味道】美食是骨子里的乡思。看到片中介绍家乡的美食,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做的饭。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故乡的味道”,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而且是一颗思乡的心。 

1)请指出材料蕴含的道理。 

【舌尖上品尝着八方的味道】北方人喜欢吃面,南方人喜欢吃米。西安的羊肉泡馍、兰州的拉面、嘉兴的粽子、宁波的年糕,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烹制出各具特色的美食。 

2)请指出材料蕴含的道理。

    【舌尖上感受着中国的味道】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这是中国历代厨师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折射出中国人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3)请指出材料蕴含的道理。 

 

这是一组材料型试题。分别创设了三个情境,考查考生能否从材料中辨认、概括和表达《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实现材料和知识的对接。三个设问直接明确,直指学科知识,是一道以知识立意为主的试题,同时不失考查考生的学科能力。这是一组归纳型试题。题干中的三组材料具有内在的逻辑,既分别指向不同知识,又形成了考核知识的整体,要求考生辨别不同情境,多层次实现材料与知识的对接,进而全面测量考生知识的储备和表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是一道渗透价值观的试题。从舌尖上流淌着故乡的味道舌尖上品尝着八方的味道,再到舌尖上感受着中国的味道,三组材料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浅及深,完整地表达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神内涵。考生在阅读材料和作答时,能够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而实现政治跨学科考试评价的价值观引领。这是一道具有创新意识的试题。在每组材料前,试题特意增加三个标题,不仅使卷面更加活泼,而且有助于引导考生聚焦问题,减少对试题主旨不必要的猜测,降低了试题难度。在材料前设置提示语的做法,在国际考试测评中十分常见,但在2013年以前的我国省级考试中尚无先例。从这个意义上讲,该题的提示语设计在国内考试评价中具有开创意义。

2.能力立意。能力立意侧重考查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以知识的灵活运用、对试题材料的深入分析、考生的关键行为表现等为考查目标,以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创新性为考查重点。在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能力立意概括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新课程中,能力立意表现为测试学科任务,包括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等。如2019年北京市第二次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一道试题: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到窗外的狗主人正在埋葬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窗外的美丽景色。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逐渐开朗,脸上出现灿烂笑容。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生活中有许多窗户,不同的人会打开不同的窗户,也常常因为开错窗户而产生烦恼。如何减少烦恼?有一种“智慧”告诉我们:打开美好的那扇“窗户”,比打开悲伤的那扇“窗户”更有意义。 

哲学是追求智慧之学。请你从哲学角度辨析上述智慧是否成立。 

 

这是一道考查思维能力的试题。该题通过一则故事,客观描述了小女孩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引出生活中的一种智慧。在设问上,该题采用开放性设问方式,要求考生在哲学层面上对这一智慧进行辨析。这种辨析式设问,可以在结构化的情境中考查考生真实的学科素养水平,展现出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等方法辨析问题的能力。 

3.价值观立意。价值观立意侧重考查考生价值观状况,以测量考生的政治认同、道德和法治素养为主体。命题方向集中在对易混淆的价值问题进行澄清,要求支持某种论断或反对某种论断,采取和制止某种行动。下面是2019年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中的一道试题。该题的立意不在于让考生机械回答书本知识,而是通过举例和分析方式测量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认知,将考生内在的学科核心素养外显为可观测的行为表现,从而实现课程标准强调的政治认同。

 

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请从大智”“大真”“大善”“大美四方面任选其一,列举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例并加以分析。要求:举例具体,分析合理。

 

在复杂试题中,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和价值观立意往往交织在一起,均有体现。其划分标志,主要看其考核重点。需要指出,在当今以纸笔测试形式为主的考试中,知识立意和能力立意通常作为考试立意的主体;价值观立意由于受到纸笔测试方式的限制,测试考生真实的政治认同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较大的难度。但作为德育课程试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测试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在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学生价值追求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二、设问方向和设问层级

设问一般分为三种:对什么设问、在什么范围内设问、设问什么。对什么设问在什么范围内设问属于设问方向。设问什么属于设问的内容和设问层级。 

1.对什么设问。指的是针对材料中的哪一个部分、哪个对象、对哪些知识进行发问。对哪一部分知识发问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无需赘述。对试题材料设问就比较复杂,因为材料往往涉及多个对象和多种关系、多种行为和多种后果。而这些内容不一定都是考查的对象。只有限定设问对象,创设结构化的问题情境,才能引导考生聚焦问题,正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个问题。下面是2016年北京市夏季会考的一道试题。该题在对什么设问方面带给我们有益启示。

 

下图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生活在河里的小鱼听说陆地上有一种动物叫奶牛,于是向青蛙询问奶牛的长相。青蛙说:“奶牛体形很大,四条腿站立,头顶上长着一对尖尖的犄角,身上布满黑色斑点,喜欢吃青草。”于是,小鱼脑海里生成了奶牛的形象。小鱼脑海中的奶牛形象及其生成过程说明( C


A.没有亲身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          B.认识具有生动、具体和丰富的特性 

C.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D.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这道题的题干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故事展开,即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小鱼和青蛙之间的对话。第二层次,听完青蛙叙述后小鱼在脑海中生成了奶牛的形象。第三层次,试题设问。三个层次逐步递进,环环相扣,第一层次的叙述是为了引出第二层次。第三层是第一、第二层次的思考方向。相反,如果在试题材料中添加不必要的信息、不聚焦问题,不明确设问指向,学生思考就失去方向。 

2.在什么范围内设问。是指设问中的知识范围或材料范围。对知识范围的设问,在当今绝大多数非选择性试题中通常表述为运用课程的哪些知识,防止考生运用知识漫无边界。对知识设问的范围可宽可窄,宽到不局限于某一课程模块、某一教材单元,如常见的运用所学分析某某问题;窄到指定某一知识或原理分析某一问题。一般说来,限定的知识范围越宽,对考生的知识要求就越高;设问的知识范围越窄,对考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就越高。对材料范围设问,2015年北京市夏季普通高中会考第37题第(3)问作出了示范:

 

如何获得真知?明朝书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指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根据材料提示,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论证在社会大课堂中进行学习的必要性。

 

该题设问可以划分为三方面要求。第一句话:根据材料提示,旨是告诉考生作答不要脱离本题材料。第二句话: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旨在界定知识的运用范围,考查考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基本哲学原理的理解和把握。第三句话:论证在社会大课堂中进行学习的必要性,是限定论证问题的范围,是设问的核心内容,也是作答的具体要求。论证的含义通常是指论述并证明。论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理论上的证明,即用大理”“公理论证小理;二是用事实或实践上加以证明,缺乏事实或实践的证明显得苍白和空洞。在该题设问具体要求中,在社会大课堂中进行学习一句话,对作答内容做出了进一步界定;必要性三个字,是设问的最终落脚点。从词语结构看,论证在社会大课堂中进行学习必要性的定语,必要性则是问题的真正归宿。通过对这一设问的分析,我们或许能够初步感知考试评价对设问要求极其严格,设问稍有不慎或缺失哪一方面,可能都会影响考试评价的最终效果。从设问的范围内看,这道试题设问不惜使用36个字,目的就在于明确指出了材料在作答中的作用、运用知识的范围、需要论证的具体内容和论证要求。 

在什么范围内设问,还包括设问行为的指向和特定的条件范围,这一点容易在命题中被忽视。忽视了设问行为的指向和特定的条件范围,往往造成所给答案或宽或窄,经不住逻辑推敲。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具体事例加以分析。 

3.问什么。问什么是设问的内容和层次。在通常测试中,设问的角度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基本层次。在具体表述中,有是什么”“体现什么道理”“为什么(原因)怎么看(认识、评价)怎么做(如何做)等几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在问题的指向、问题范围、能力要求上截然不同。 

是什么在认知中属于指认事物、再现概念或澄清事实的范畴,是对特定概念、观点、原理或某种事实的再现和辨认。指认事物包括对事物的识别、区分、辨认、选用、找出等。再现事实包括对事物内容、状态、过程、表现、形式的再现。在合格性水平性考试中,是什么的设问考查能力的层级相对较低;在选拔考试中,是什么的设问考查能力的层级相对较高。为什么是指事物呈现某种状况的历史原因或现实原因,是人们这样做或那样做的主客观原因。从逻辑学看,为什么阐述的是事物因果关系。从命题实践看,为什么是理论的深入分析和对事物发展必然性的合理归纳。在命题实践中,为什么的考查重点通常是事物发生的依据、理由、原因、根本原因、现实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影响、积极作用或负面影响等。在设问的表达中,常常使用字眼有为什么”“重要性”“正确性”“必要性”“理由”“依据等。需要指出,在政治学科考核中,为什么的考核重点通常是运用理论对事实分析或归纳,而非单纯的事实描述。怎么办是指工作的策略、方法和具体措施,是理论的推演和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设问编写中,怎么办通常是在认清事物状况、成因、性质后,在理性基础上提出需要采取的正确做法,如措施”“建议”“要求等。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原则,因此,怎么办在政治考题中占有重要位置。

三、设问方法

设问的方法有多种,可以依据不同角度进行划分。从深度上看,可以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种类型。三者依次递进,思维考查力度逐步加深。从思维的宽度上看,设问可指向较为复杂事物的某一问题、某一方面、某一层级,也可以对事物进行整体性、综合性分析,如分析事物发生的背景、成因、状态、发展趋势、对其他事物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等。就形式逻辑而言,设问可以分为演绎型推理设问和归纳型推理设问。

1.演绎型推理设问。演绎型推理设问简称演绎型设问,是考查演绎推理的一种设问形式。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必然性结论的过程。由于演绎思维是以一般性的知识结论为前提,推导出个别事物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演绎型设问要明确界定考核的知识范围,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指出考查问题的具体思考路径,并根据演绎思维的特点合理编制参考答案。上文例举的2015年北京市春季会考的第37题第(3)问,就在如何进行演绎型设问上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演绎型设问的价值追求在于:考查考生学以致用、将知识还原于生活、灵活准确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演绎推理的严密性、准确性、连贯性以及书面表达的能力;考查考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创新的潜质。当前,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特别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真实水平。《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学业水平考试坚持以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为考查对象,考查学生能否综合运用相关学科内容,参与社会实际生活,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需要以具体的真实情境作为执行特定任务和运用学科内容的背景与依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看学生能否运用学科内容应对各种复杂社会生活情境的问题和挑战。学科内容也只有与具体的问题情境相融合,才能体现出它的素养意义,反映学生真实的价值观、品格和能力。” 

2.归纳型推理设问。归纳型推理设问简称归纳型设问,是归纳法在试题设问上的具体运用。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归纳型设问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材料的观察和分析,即对个别事实分析,概括和推出一般原理。常见的归纳型设问有:材料体现了……”“材料说明了……”“如何体现……”等。归纳型设问,既可以归纳材料中蕴含的原理,又可以归纳材料或现象背后的事物本质。

归纳型推理试题分为完全归纳推理试题和不完全归纳推理试题。不完全归纳法试题包括简单枚举法试题和判明因果关系归纳法试题。在当今流行的政治试题中,完全归纳法试题并不多见,简单枚举法和判明因果关系的试题占据绝大多数。提高不完全归纳法试题的设问质量,要求试题设计者必须精心设计试题材料。因为这种类型的设问和试题材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试题材料决定着试题设问是否成立或命制效果。设计试题材料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试题材料中列举的对象要有足够的数量;第二,材料中列举的对象或现象要典型;第三,列举的对象或现象与设问的内容形成因果关系。2019年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政治试卷中的35题第2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材料二 海内外的中华儿女都认同“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认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认同汉语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文字之一,认同“龙”“长城”“黄河”等为中华民族的标志。 

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上述认同 

 

综上所述,设问是试题的灵魂,命题是一个特殊工种。分析试题是教育测量的解构过程,命制试题是教育测量的建构过程,两者差异之大,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敬畏设问,才能编好设问,这是编好设问的真谛。

 

本文作者:

王礼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

本文选自《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12期。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