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解读 >> 【应反复研学】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
    
  双击自动滚屏  
【应反复研学】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

发表日期:2024年9月10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14284 次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23年版)

 

前 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2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洚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肓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肓,推进教肓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統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就。

3.坚持科学论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加强调查研究和测试论证,广泛听取相关领域人员的意见建议,重大问题向权威部门、专业机构、知名专家学者咨询,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确保课程内容科学,表述规范。

4.坚持继承发展。对十余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并继承已有经验和成功做法,确保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同时,发现并切实面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完善,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使课程体系充满活力。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一)关于课程方案

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共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一是保留原有学习科调整外语规划语种,在英语、曰语、俄语基础上, 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二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罝,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四是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

3.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从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规划、教学管理,以及评价、资源建设等方面,对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分别提出了要求。增设“条件保障”部分,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增设“管理与监督”部分,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

(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1.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

2.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课程内容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关内容。

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学科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4.增强了指导性。本着为编写教材服务、为教学服务、为考试评价服务的原则,突出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指导。课程标准通俗易懂,逻辑更清晰,原则上每个模块或主题由“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组成,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与评价案例,同时依据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目标,增强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性。

本次修订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育人质量的提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完善。可以预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在过去十余年改革的基础上,在丰富而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共创普通高中教育的新辉煌,为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贡献。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进程,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它与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相互衔接,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

(二)基本理念

1.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本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使他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面对当前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中的新挑战、新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国情的眼光、辩证的眼光、文化的眼光和国际的眼光,引领学生通过观察、辨析、反思和实践,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2.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

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本课程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

本课程针对高中学生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可塑性,着力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课程实施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4.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

本课程紧紧围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建立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机制。要注重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政治认同、价值判断力、法治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等,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1.政治认同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发展政治认同素养,才能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科学精神

我国公民的科学精神,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当代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一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发扬科学精神,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立足基本国情、拓展国际视野,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

3.法治意识

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有助于他们在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4.公共参与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广泛的公共参与,彰显人民主体地位,是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表现,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助于鼓励人们热心公益活动,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培养青少年公共参与素养,有益于他们了解民主管理的程序、体验民主决策的价值、感受民主监督的作用,增强公德意识和参与能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二)课程目标

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具有政治认同素养的学生,应能够: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拥护党的领导,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具有科学精神素养的学生,应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 解决矛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感悟人生智慧,过有意义的生活;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

◆具有法治意识素养的学生,应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习惯;拥有法治使人共享尊严,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具有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应能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遵循规则,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热心公益事业,践行公共道德,乐于为人民服务;积及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实践,体验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感;具备善于对话协商、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的设计,主要依据下述要求。

◆聚焦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跟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进程,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爱国主义、集休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体现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与理念。

◆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立足当下、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彰显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改革信念。

◆根据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原则,在坚守本色、保持特色的同时吸收、借鉴国际教育发展的经验。

◆促进知行合一,凸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践性和参与性。

◆贯彻整体构建、有序衔接、依次递进的思路,在统筹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框架中,定位高中阶段的内容目标。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课程设计兼顾基础性与选择性、提高学习效率与减轻学业负担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结构

必修课程是培育全体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延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兴趣和升学需要。选修课程更关注学生专业素养发展、高校自主招生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基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主线,设计必修课程的整体框架,包括四个模块。模块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循历史进程,讲述为何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2“经济与社会”、模块3“政治与法治”、模块4“哲学与文化”,依托模块1的基本原理,讲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基于必修课程强调实践体验的要求,采取内容与活动相互嵌入的组合方式。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并不意味着减少学科内容的学习时间,而是要求采取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学习学科内容。为此,在对接内容要求的教学提示中,以议题的方式提示课程内容,并提出多种活动建议,供课程实施时选择。

基于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延展的需要,确定选择性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的关系。选择性必修课程设置“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三个模块,与必修课程的实施相互配合、相互补充。选修课程设置“财经与生活”“法官与律师”“历史上的哲学家”三个模块,是对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相关课程的进一步拓展。

(三)学分与选课

必修课程设置四个模块,共6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设置三个模块,共6学分。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作为国家课程总计12学分。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业。选择性必修课程是选择本课程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业,考试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也可供对该课程有兴趣的学生选修,计入毕业学分。选修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包括国家设置的拓展、提高性课程和校本课程,涉及个人生活、职业体验、大学先修等方面的内容,可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和当地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特点开设。如何选课取决于学生的志趣。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表

必修

选择性必修

选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学分)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2学分)

法律与生活(2学分)

逻辑与思维(2学分)

财经与生活

法官与律师

历史上的哲学家

经济与社会(1学分)

政治与法治(2学分)

哲学与文化(2学分)

必修课程各模块应按顺序依次开设,其中模块1和模块2为一学期,模块3和模块4各为一学期;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可灵活安排。

确定本课程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的学生,应学习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其考试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教师应与家长一起,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升学考试要求,指导学生选课。

四、课程内容

(一)必修课程

模块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着跟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战,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帮助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内容要求

教学提示

1.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趋势

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怎样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为议题,探究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阶段。可绘制展板,标识各种社会形态,比较它们的差异。可采用图说等方式,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可列举实例,反映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证实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

◆以“怎样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衰”为议题,探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可回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提示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可评析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困境,明确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为议题,探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可讲述空都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的故事,理解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与产生的历史条件。可讲述马克思、恩格斯从事科学研究和革命活动的故事,解释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明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可朗读《共产党宣言》的名言名句,分享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感悟,表达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憧憬。可查阅十月革命的相关资料,讨论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以“不同国家、地区的历史各具特色是否有悖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为议题,探究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可列举不同发展道路的表现,如社会制度的形式、社会变革的方式、发展程度的差距、发展阶段的跨越等,分析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影响等因素对发展道路选择的影响。可列举事实,表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阐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以“社会主义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为议题,探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可列举基本事实,反映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悲怆历程,分析多种尝试终归失败的原因,证实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政权,才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特色,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以“中国为什么能”为议题,探究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可讲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意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时期付出各种代价,经过接力探索,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入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可讨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变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评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评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以“为什么要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为议题,探究如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历史经验,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他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可展望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讨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分两步走的机遇与挑战,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学业要求】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规律;确信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模块2:经济与社会

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原理,讲述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阐释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帮助学生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提升在新时代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内容要求

教学提示

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了解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阐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明确坚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评析市场机制的优点与局限性,辨析经济运行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解析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以“为什么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议题,探究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可调研某项公共工程,印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通过查阅资料、专家讲座,了解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如何实现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或就如何完善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进行调研,提出对策建议。可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意义。

◆以“为什么‘两只手’优于‘一只手’”为议题,探究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道理,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可结合企业经营活动的特点,或调研某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引用典到案例,说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如何发挥决定性作用。可调研某市场,分析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就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提出建议。

◆以“怎样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为议题,探究正确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可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讨论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宏观经济统计指标存在的价值与不足,并利用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解析宏观调控的意义。可邀请专家成银行、财政部门的管理者举办一场关于宏观经济调控的讲座;或搜集实例,探究如何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合理运用调控手段。

2.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解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评析经济发展中践行社会责任的实例。

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策,列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以“为什么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为议题,探究坚持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可针对每个发展理念,为社区或学校制作数字化宣传资料。可就某个发展理念进行专题调研,如组织参观当地高新技术企业、制作“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展板。可结合当地实际,举办“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举”的征文比赛;或对当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某方面情况进行调研,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对策建议。

◆以“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议题,探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意义和途径。可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专家,了解当前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思考为什么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可搜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相关资料,探讨发展经济的着力点为什么要放在实体经济上。可针对建设制造强国、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某个问题,组织调研或参观,撰写报告,提出对策建议。可就“如何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学习计划。

◆以“如何从收入分配中品味获得感”为议题,探究实现共同富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意义和途径。可查阅统计部门的资料,或通过走访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了解哪些收入形式属于初次分配,哪些属于再分配,或统计家庭收入中来自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情况。可调研不同类型企业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方式,讨论如何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可走访当地财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居民等,评析政府运用再分配手段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

【学业要求】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初步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现象;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明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尝试对促进社会公正、实现共同富裕、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完善社会保障的政策提出建议。

模块3:政治与法治

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主线,讲述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奠定学生政治立场与法治思维的基础。

内容要求

教学提示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引述宪法序言,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阐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必然性。

引述党章规定,明确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意义,阐述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依法执政的道理、方式和表现。

◆以“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为议题,探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可开展红色旅游,如参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革命历史展览馆等相关教育实践基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可开展“不忘视心,牢记使命”的访谈,请老党员宣讲党的使命,请老战士、老模范口述历史,从中汲取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力量。可直面各种质疑、非议或低毁,澄清基本事实,阐明党的宗旨,论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政革的领导核心。

◆以“怎样高扬永不褪色的旗帜”为议题,探究中国共产党永远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意义。可查阅党史相关文献,讨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使命,就保持本色、坚持特色、与时俱进的要求,分享各自的心得。可查阅雷锋等时代楷模的相关资料,体会他们的精神境界。可发掘本地资源,采取多种访谈方式,引用身边党员的先进事迹,讨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可搜集有关反腐倡廉的材料,结合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揭示全面从严治党的意义。

◆以“如何理解依法执政”为议题,探究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方式。可评析有关事例,说明“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可走访所在地区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了解党依法执政的表现。可就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关举措,分享各自的心得。

2.人民当家作主

列举宪法有关人民主体地位的规定,说明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

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释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

领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以“怎样看人大代表的作用”为议题,探究人民代表大会与“一府两院”的职权及其关系,感悟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可走访本地人大代表,了解其履行职责的经验,分析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活动方式和主要职责。可针对热点问题,模拟人大代表撰写议案;或举办“假如我是人大代表”的演讲会。

◆以“协商民主有什么优势”为议题,探究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以及协商民主的意义和价值。可走访本地政协委员,了解他们对本地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对有争议公共问题的立场以及应对措施,并加以评析,理解“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可参加有关方面组织的对话协商活动,对有关公共政策的制定,或有关争议问题的解决发表见解,如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垃圾分类处理、食品安全、道路安全、环境治理问题等。

◆以“我国各族人民怎样和睦相处”为议题,探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的意义,认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可参观民族区城自治地方的建设成就展览;或捜集有关材料,制作反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咅民族共同繁荣的展板。可阅读民族文学作品,组织观赏民族歌舞,领略各民族文化的魅力。 可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各民族杰出人物的故事。

 ◆以“我们怎样当家作主”为议题,探究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内容和方式。可搜集校规校纪、村规民约,讨论其与国家法律的关系。可从各种媒体的报道中,从对所在社区的考察中,搜集人民依法直接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表现,讨论有序参与的意义、无序参与的后果。

3.依法治国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搜集材料,阐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

列举事例,阐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意义。

◆以“公民参与立法有什么意义、有哪些途径”为议题,探究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的意义,理解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可观看有关人大会议的录像,或旁听地方立法听证会,以“我的立法建议”为题组织讨论。可参与社区有关规则的制定,解析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方式和途径。

 ◆以“如何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为议题,探究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的意义。可参观行政服务机构,了解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考察政府履行职能的表现。可参加价格听证会等活动,感受政府决策的过程。可识别政府执法活动,模拟政府执法活动,评估严格执法的效果。可以“假如我是执法者”或“我为政府决策提建议”为话题,举行主题活动。

◆以“为什么说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为议题,探究司法公正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体现公正司法的制度和措施。可组织考察活动,归纳解决社会争议的多种途径。可参观调解中心、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认识其功能和作用。可通过具体案件的审理,感受公平正义。

◆以“法治如何让生活更关好”为议题。探究法治与生活、法治与道德的关系,认识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意义。可搜集相关资料,归纳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法治保障,展望人们在法治国家享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和优美环境的美好前景。可调研当前人们关注社会问题的实例并发表见解,如环保问题。可开展普法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制作民法总则普法展板,给家人、同学或朋友讲法治课;或组织以“法治在身边”为主题的演讲会。

【学业要求】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明确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鲜明特点和主要优势;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知道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懂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理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具备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模块4:哲学与文化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讲述社会生活及个人成长中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和文化自信的意义;为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奠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

内容要求

教学提示

1.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运动的,领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

◆以“哲学有什么用”为议题,探究哲学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可寻找生活和学习中充满智慧、蕴含哲理的故事,感悟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可分享各自搜集的资料,归纳哲学思维和日常思维的特点,领会哲学思维的重要意义。

◆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为议题,探究“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过程。可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讨论如何在实践中获得和深化认识、追求真理。可着眼于正确结论的形成,讨论“第一手材料”与“第二手材料”的不同作用。

◆以“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议题,探究实事求是的观点。可创设辨析性情境,剖析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的错误;分享从实际出发,运用“两点论”“重点论”等认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成功经验。

◆以“为什么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为议题,探究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意义。可结合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讨论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当前的工作提出了什么新要求。可搜集以批判性思维获得创新成果的实例,说明破除迷信的意义和独立思考的价值。

2.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价值观的形成与时代和环境密切相关;解析价值观差异与冲突产生的社会根源,能够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人们为什么有不同的价值观”为议题,探究价值判断的依据和意义。可讨论媒体中关于事实和观点陈述的内容,调查不同人群对某项改革措施的不同看法,分析其价值取向的差异及成因。可结合不同历史时期著名人物的言论,分析影响其价值判断的时代因素。

◆以“面对价值冲突如何选择”为议题,探究生活中进行价值选择的标准。可针对“价值两难”的情况,辨析价值评价中的“动机论”和“效果论”。可针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或公共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讨论应坚持什么价值取向。

◆以“怎样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议题,探究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寻找身边的榜样,感受具体的、现实的典范,为其撰写颁奖词。可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解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3.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以“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为议题,探究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可结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开展“寻找共同的文化记忆”的访谈,组织“制作家乡的文化名片”等活动。可搜集有关资料,寻找并讨论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标识。

◆以“文化的力量有多大”为议题,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可通过社会调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可评析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的价值,评估现代传媒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感受文化差异对人们的经济、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以“文化创新靠什么”为议题,探究文化创新的动力和途径。可组织系列活动,比较、评议各种文化创新的表现。可通过事例解读,说明文化创新和发展源于社会实践。可搜集材料,理解交流互鉴、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学业要求】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确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观察和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现象,在生活中作出科学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模块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围绕当今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解析不同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说明国际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介绍国际组织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引导学生在拓展国际视野的过程中,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内容要求】

1.各具特色的国家

了解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揭示国家的本质,理解国家管理形式的多样性。

解析国家的结构形式,理解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主权的意义。

引用实例,比较不同国家的特点及其发展状况,阐明我国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2.世界多极化

    引用国家之间合作、竞争、冲突的实例,印证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引述有关资料,全面阐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描述世界多极化趋势;解释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阐述合作共赢的理念,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阐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危害,了解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理解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意义。

3.经济全球化

辨识国际济中的比较优势,描述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

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坚持正确义利观,阐释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意义。

引用实例,说明中国如何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国际组织

阐释联合国宪章倡导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评析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分析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识别主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评价区域性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提示】

◆采用宣传板报等形式,选取典型国家,展示“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国家管理形式,说明各自的特点。

◆以“国家结构形式的形成与发展”为题,查阅有关文献,探究“联邦制”和“单一制”的历史成因,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

◆可聚焦有关边界问题,讨论在发展睦邻关系的同时如何维护主权安全。

◆以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等为例,找出影响国家间关系的主要因素,讨论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以及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以“合作共赢是最大公约数”为题,组织辩论赛、主题征文、新闻素材搜集等活动。可就“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撰写调研报告。

◆调研我国当前的比较优势,提出符合我国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建议;结合自己的职业倾向和兴趣、特长,探讨如何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比较优势,制定人生职业规划。

◆搜集材料,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过程及影响,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或结合实际,为当地政府撰写一份促进出口或吸引外资的建议书;或针对我国出口面临的主要贸易壁垒,探讨我国企业如何打破贸易壁垒。

◆搜集2023年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23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2023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材料,分析中国主办这三场活动的重要意义;了解二十国集团、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发挥的作用;探讨中国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三大平台,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治理作出新贡献。

◆搜集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不同观点,阐释经济全球化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发展方向,探讨如何在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同时维护好国家经济安全;或与身边的人交流经济全球化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搜集有关联合国议事和决策的规则及其执行机制的材料,分析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或展示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发展历程、基本职能以及中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或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评估国际组织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搜集欧洲联盟、非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等区城性国际组织的资料,感受和评估区域性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或模拟国际论坛和国际对话,举办辩论会;或搜集中国倡导成立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或机制(上海合作组织、澜沧江-湄公河公合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的资料,了解它们的职能,评价中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学业要求】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在全球视野中观察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解各国相互联系的程度空前加深,全球越来越成为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懂得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解析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理解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明确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具有融入国际社会的积极意愿和开放态度,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模块2:法律与生活

聚焦公民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行为,介绍公民一般的民事权利和义务,了解婚姻家庭中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劳动关系的法律保障、社会纠纷的解决机制和法律程序,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法治意识,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内容要求】

1.民事权利与义务

 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识别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

 列举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和物权的主要类型,懂得维护物权的途径。

简述合同的含义和价值,理解合同的主要内容和违约责任,了解合同订立的程序,熟悉解决合同纠纷的途径。

 理解侵权责任的内容,树立依法承担责任的观念。

2.家庭与婚姻

熟知监护、抚养、扶养、赡养、继承等民事关系,培育家庭责任意识。

理解婚姻法律关系,阐释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

3.就业与创业

    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理解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解释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熟悉劳动者依法维权的途径和方式。

列举与创业有关的企业登记、企业信息公示、税收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基本法律制度,评述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则,说明依法经营的必要性。

4.社会争议解决

 识别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不同的调解方式,明确调解制度的特点和程序。

    列举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经济仲裁等仲裁形式,明确仲裁制度的特点和程序。

解析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特点和程序,说明不同诉讼中的举证规则,树立证据意识。

 概述公民的诉讼权利,熟悉公民获得法律援助的渠道。

【教学提示】

◆结合自己或家人的生活经验,讨论自愿、平等、诚信等民法原则,了解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理解如何依法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探究小区业主对小区住宅、道路、绿地等的权属关系;解析有关宅基地权属关系的案例,理解不同类型的所有权;讨论邻居之间的相邻权关系,列举团结互助邻里关系的事例,彰显友善的价值观念。

◆组织或者模拟商业行为,讨论合同对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意义;引用实例,说明合同订立的基本规则。

◆搜集校园安全纠纷,分析学校、家长、教师、学生承担责任的不同情形,增强安全意识。

◆以“常回家看看为什么要立法”为议题,引用自己的经验或家人的感受,说明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组织模拟求职、招聘、应聘等活动,评议雇主和雇员之间的法律关系,说明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或以“我想创业”为题,讲解企业开办程序,以及向政府申请与创业有关的扶持和优惠措施;模拟公司运营活动,了解经济活动中的法律制度。

◆模拟治安纠纷、医疗纠纷等争议解决活动,归纳不同调解方式的功能和作用;或参观劳动争议仲裁、经济仲裁机构,讲解建立件裁制度的意义;或组织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模拟法庭,辨析不同诉讼的原则、程序和举证规则。

【学业要求】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更加全面地认识公民的民事权利与义务;更为具体地理解婚姻家庭中的法律责任,以及与创业和就业相关的法律制度;更为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懂得调解、仲裁、诉讼等不同的纠纷解决机制;进一步提高主动学法的意愿、自觉用法的能力。

模块3:逻辑与思维

通过科学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基本要求,把握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探索世界、认识世界。

【内容要求】

1.学会科学思维

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

 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掌握科学思维的特点,体悟学会科学思维的意义。

2.遵循逻辑思维要求

 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判断;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

 了解推理的类型;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

    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3.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结合对复杂事物的把握,体会辩证思维的特征;理解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懂得事物的发展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理解质量互变规律;把握适度原则,

辨析简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危害,解析认识经由“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途径;了解辩证否定观的实质;体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

4.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体会联想思维中迁移、想象的运用;了解联想思维的方法和特点;知道迁移、想象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

    了解发散思维中所采取的推测等方法;概括发散思维的特点;知道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功能。

    分析逆向思维的依据和优势;发挥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互补作用。

    体会超前思维是对常识局限性的突破和超越;把握超前思维的探索性、预测性特点;了解创造性预测事物发展态势的意义。

【教学提示】

◆联系实际,探究人的思维的特征、思维形态的差异,说明不同思维形态的独特功用、彼此相辅相成的关系。

◆列举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通过故事讲述、主题演讲等形式,分享如何运用科学思维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联系科学思维与文学想象的差异,讨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特点,探究二者的关系。

◆辨析“飞矢不动”“白马非马”等论题。运用所学逻辑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类逻辑和推理错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结合学习、生活实际,从如何平衡和运筹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整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的角度,体会辩证思维就是复杂性思维,是在关系、矛盾、运动、变化过程中进行思考。

◆可比较“刻舟求剑”等寓言故事与“草船借箭”等智慧故事中的思维方法。可开展调研活动,了解当地存在的发展问题,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制定解决方案。

◆搜集科技发明背后的故事,了解科学家探究未知现象时的思维方法,尝试运用“头脑风暴”等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巧,举办创意大赛。

【学业要求】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经历探究过程,明确科学思维的重要意义;学会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律;把握辩证思维的方法;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观察和理解社会,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选修课程

模块1:财经与生活

提供本课程模块,目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帮助学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升学生正确理解和积极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与人生观,坚持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践行敬业、诚信的价值准则。

1.货币与市场

  描述货币形态的变迁,了解货币的职能,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知道影响货币供求的主要因素,解析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货币供应中的作用。

     说明市场供求与价格的关系,解析市场价格如何引导资源合理配置,阐释维护市场竞争与交易秩序的意义。

2.收入与支出

 归纳影响个人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消费结构变迁的主要规律。

    概括影响消费决策的主要因素,解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说明政府筹集收入的途径,了解政府的主要支出,阐明依法纳税的意义。

3.投资与理财

    运用实例,描述主要的金融市场,分析它们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主要功能。

 比较各种常见的投资理财方式;探讨投资理财风险的管控与规避,合理确定投资理财组合,树立正确的财富积累观念。

    运用实例,阐释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了解财务管理的根本方法。

4.企业与就业

 对比不同类型的企业,了解公司的组织机构,理解成本、收益和利润。

 探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途径,了解企业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措施,剖析企业诚信经营的价值。

 评述提高就业率的措施,阐发正确的就业观,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模块2:法官与律师

提供本课程模块,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法官和律师这两种有代表性的法律职业的不同职责和共同使命;理解法官和律师对于维护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实践中,不断增强法治意识,进步提高法治思维和用法、护法能力。

1.法官的职责

简述人民法院的机构设置;明确法官的任职条件、主要职责,以及义务和权利。

评析法官的职业道德准则。

概括法官对维护司法公正的价值。

2.审判程序

简述民事诉讼的审判程序。

简述刑事诉讼的审判程序。

简述行政诉讼的审判程序。

3.律师的职责

简述律师的执业条件、业务范围和权利义务。

了解律师的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

评析律师维护社会正义的价值。

4.辩护和代理

简述律师刑事辩护的基本要求,阅读辩护词。

概述律师民事代理的业务范围,阅读代理词。

模块3:历史上的哲学家

提供本课程模块,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外历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通过对不同哲学观点进行比较、鉴别和评价,看到哲学的时代价值及其影响历史进程的作用;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历史的产物,学习哲学史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更加自觉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百家争鸣的时代

简述老子的生平和著作,了解道家哲学的思想观点。

熟悉孔子的生平和思想,评析儒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和思想观点。

2.理学与心学的演变

知道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了解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3.西方哲学的起源

简述古希腊哲学从泰勒斯到德谟克利特的发展历程。

概述从苏格拉底经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发展脉络。

4.西方哲学的发展

列举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的代表人物和思想观点。

列举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和思想观点。

概述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脉络、代表人物和思想观点。

了解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见附录1),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

(二)学业质量水平

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分4

水平

质量描述

1

1-1引用典型事例,证实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回顾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述宪法对我国根本制度的规定,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结合典型事例,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描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图景,解释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价值目标,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1-2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观察并解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现象,阐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运用相关学科方法,表述相关体制运行的意义,在实践中识别决策目标和主要限制性条件,确认合理的选择方案;面对各种矛盾争端,把握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评价既遵守规范、遵循程序,又不盲从、敢于质疑的行为;识别当前各种文化现象,理解存在于区域、民族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表明认同中华文化、尊重域外文化、选择先进文化的态度。

1-3讲述法治使国家更强大的典型事例,表明法治是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列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事例,描绘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图景;列举实例,说明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秉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解释公民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行为;引用自身的经验,推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解决纠纷的案例,表明法治让社会更和谐。

1-4引用主流媒体的报道,确认公民参与国家立法、政府决策、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引用经过核实的报道,解释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意义;阐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表明参加公益活动、践行公共道德的积极态度;结合各层面、各领域公民参与的情境,表明公共参与是体现人民主体地位的应有之义。

2

2-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回顾,依历史逻辑证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叙述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发展,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分析具体事例,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特点和优点;运用具体事例,展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方式,说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意义;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历程,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

2-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回应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并对相关信息或推理进行检验和评价;运用相关学科的方法,在实践中反思各领城既有政策和体制、机制方面的限制性条件,解放思想,评估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当前热点问题和事件,科学论证选择方案,既表达担当社会责任的态度,又表现促进社会和谐的智慧;辨析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同文化交流互鉴、践行与传播先进文化的行为,表达文化创新的意义,揭示事物的文化价值以及各种文化现象背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2-3描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基本表征,说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归纳违法犯罪的主要种类及其成因,阐明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剖析实例,比较不同的涉法行为,预测其后果,阐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联系依法治理的实际。证实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解决纠纷的好处,表达法治让生活更美好的感悟。

2-4举例说明各领域、各层级公共机构与公民生活的关系,并表达对这些机构的工作方式和规则的期望;针对人们当前关注的公共事务,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行为;解释基层群众自治的价值,阐述公民有序参与、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意义;分享公共参与的体验,表达参与公益事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评析公共参与的实例,展现我国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3-1选择恰当论据,在全球视野中比较各国发展道路,论证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结合改革开放的实践,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对照西方主要国家的政治制度,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说明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道理;阐明党的执政理念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意志,阐述中国共产党永远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意义;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3-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阐释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用历史思维评价不同信息和观点,辨明事实真伪;针对经济、政治、社会活动中的重要议题,运用相关学科原理辨识各种选择方案,预测未来发展的走向,作出恰当的研判;针对生活实践中各种不确定的具体问题,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权衡利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在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往的过程中,对如何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议题,发表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见解,并提出可行的建议。

3-3列举生活中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实例,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基于法律的本质和功能,选择恰当的论据和论证方式,阐释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针对民事活动与公共参与过程中的不当行为,解释相关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意义,明辨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正确方式;针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误区,辨析法律与自由的关系,阐明法治保障对提高生活品质的作用。

3-4剖析公共机构制定公共政策的实例,阐释公民有序参与不同领域、不同层级公共事务的意义和价值;列举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发生矛盾的实例,阐述协商民主的意义和价值,评估合理解决矛盾的方案;列举不同情境下的各种冷漠表现和议论,剖析导致冷漠的思想根源,彰显践行公共道德的勇气;抨击漠视、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表达公共参与的强烈意愿,提出率先垂范的行动方案。

4

4-1综合运用各种论据,辨析各种错误思潮,有创见地批驳封闭僵化或改旗易帜的主张,阐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表达坚守本色、保持特色、锐意进取的意志;跟进全面深化政革的进程,论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的理由;引用全面从严治党的各种数据,评析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业绩;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阐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4-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掲示社会变革的原因,把握 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论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意义;直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秉持建设性批判的态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采用相关学科的探究方法进行正确判断和选择;应对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复杂情境和突发事件,运用辩证思维,掌控分歧及各种不确定性,澄清有关信息和观点的误导,提出有创见的解决方案;响应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态势,在全球视野下表现文化理解力和传播力,对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表见解。

4-3反思历史经验。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阐释全面依法治国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选用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中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实例,阐述运用法治思维的意义,论证尊崇宪法和法律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和价值;了解生活中主要民事法律规范,列举解决纠纷的有效途径和方式,论证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办事的意义;描绘法治中国的蓝图,阐述法治信仰的价值,提出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律尊严的行动方案。

4-4评析各种指向公共机构的质疑,解释公民在公共参与过程中与各领城、各层级公共机构的互动关系,系统归纳参与国家立法、政府决策、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方式;列举不同群体间利益冲突的实例,揭示其历史和现实根源,并提出管控冲突、化解矛盾的方法;评述有序政治参与的过程,既解释公民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意义,又强调人民主体地位的保障;全面阐述公共参与对公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意义,论证公共参与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表现和重要标志,是当代中国公民责任担当的宝贵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学业质量水平二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学业质量水平三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

学生达到水平四的相关表现可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中予以呈现,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自主招生的参考。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本课程的实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力求将学业质量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要求,体现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本课程的教学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活动体验是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成要途径;评价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着重评估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具体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评价方式的选择应该聚焦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的独特价值。

把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看到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其中,“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也是“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有中国特色的共同标识。“科学精神”既显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和态度,也显示人自身自由发展的文明程度,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体现当代中国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必备品质,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也是“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公共参与”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的行为表现。

把握每个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独特价值,可依次归结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所谓有信仰,是科学理论支撑的信仰,即基于政治认同的理想信念;所谓有思想,是源于科学理论的思想,即科学精神的集中表现;所谓有尊严,是凝结自由、平等、公正价值取向的尊严,唯有法治意识才能使人切实感受到这样的尊严;所谓有担当,实质上是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义务,唯有公共参与才能真正体现这种责任担当。

本课程教学与评价的具体建议包括: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领,综合性教学形式的有效倡导,系列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

1.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要使活动设计成为教学设计和承载学科内容的重要形式。一方面,要对应结构化的学科内容,力求提供序列化的活动设计,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另一方面,要针对相关活动,设计可操作的测评。

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设计,包括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活动设计应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线索,统筹议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并进行序列化处理。要了解学生对议题的认识状况及原有经验,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还要了解议题的实践价值,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评价,应专注学科核心素养的行为表现,一般采用“求同”取向与“求异”取向相结合的验证思路。这是一种有统一标准、无标准答案的评价。应以基本观点为统一标准,在此前提下,采用多种活动方式,鼓励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基于不同经验、运用不同视角、利用不同素材,表达不同见解、提出不同问题解决方案。既评价达成基本观点的过程,也评价实现教学设计的效果。

案例1

状题:如何理解校训的价值追求?

校训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的凝练,反映了该校最看重的价值追求,对学生形成价值观会产生重要影响。以此为议题设计活动,可组织学生搜集与本校校训有关的各种素材,并搜集、比较其他学校的校训。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校训确立的根据是什么?

●校训对学校教书育人产生了哪些影响?

围绕这个议题的探究,可“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价值观的形成与时代和环境密切相关”(必修课程模块4:哲学与文化,内容要求。例如,通过对本校校训的探源,以及比较不同学校的校训,思考不同领城、区域的价值追求是怎样提出的,这些价值追求同人们价值观的形成有什么联系,进而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作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还可以把这个议题当作进行价值观教育系列活动设计的一个环节,如家风、班风、乡规民约、职业精神、地方精神、重大活动口号的提炼等,都能等成为这一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以系列活动的设计为载体,使有关价值观教育的学科内容生活化、生动化、结构化,充分体现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特点和优点。

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制作评价表,既评价学习情况,又引导活动过程。

 

 

活动目标明确恰当

 

积极参与资料的搜集、整理

 

与小组同学配合主动

 

搜集信息充分、精当

 

流利地表达小组观点,并能为主要观点提供例证

 

对校训的认识深刻、独到

 

2.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

本课程的教学与评价,必须凸显价值引领的意义,需要用支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观点统整、统筹学科知识。有些学科概念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行动,无需要求学生从理论上掌握其内涵。应通过范例分析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展视野,引领学生认同、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教学中切实强化价值引领,学习路径的选择至关重要。应立足于当今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新特点,直面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的新态势;要着眼于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和高中阶段成长的新特点,引导他们步入开放的、辨析式的学习路径,理性面对不同观点。只有使学生亲历自主辨识、分析的过程,并作出判断,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

评价这种辨析式学习成功与否,要点在于能否切实把握过程与结论的关系,既关注过程,又不忽略结论;能否有效掌控导向性与开放性的关系,取向求同或取向求异,都需要合理的引导;能否恰当处理思想内涵与辨析形式的关系,遵循意义优先、兼顾形式的原则。

案例2

议题:“互联同+”时代的理性抉择

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教育和学习方式。但互联网是利弊并存的“双刃剑”,在“互联同+”时代,如何看待和利用互联网,是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例如,对网络规范与自由的不同认识。由此引导学生在反思自己生活经验的过程中进行辨析,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是培育科学精神的重要议题。可提供互联网影响日常生活的若干情境,就以下问题展开辨析。

●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利弊?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利弊?

●高中学生如何合理利用互联网?

引导辨析,可采取几个步骤。第一步,发现差异。从学生对互联网的不同认识中,发现自己的判断与他人判断的区别。第二步,表达认识。在交流中理解别人的观点,陈述自己的理由。第三步,作出判断。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比较,发现哪些观点更有合理性,哪些观点可以求同存异,哪些观点能够达成共识。第四步,行为选择。结合辨析过程进行反思,校正自己行为的偏差。

对学生的辨析、判断和选择作出评价时,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看法;其次要分析不同观点的理由,倾听他们解释自己的见解;最后要针对学生表达的错误观点,以适当的方法提示他们完善观点,纠正错误。在评价过程中,应关注学生在结论与根据之间的因果论证,结合思维的逻辑性、表达的准确性等方面作出判定。为此,可以借助下表划分等级。

维度

等级

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善于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

 

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提供例证

 

对互联网的作用等认识深刻、独到

 

通过辩论进行反思,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3.优化案例,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

本课程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具有综合性。教学与评价既要体现内容的广泛性,又要关注问题的复杂性;既要多维度观察对象,又要多途径进行探究。应力求凭借相关情境的创设,提供综合的视点,提升综合能力。

以案例为载体进行综合性教学,既要着眼于同一课程模块的内容,综合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又要着眼于同一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综合不同课程模块的内容。优化案例的关键在于优化情境的功能:能有效地支持、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呈现并运用相关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方法;能充当组织教学内容、贯穿逻辑线索的必要环节;其内在意涵具有丰富的、现实的、可扩展的解释空间;围绕议题,指导、组织富有成效的活动;显现生活中真实的情境,力求可操作、可把握。

实施综合性教学评价,重点是考查学生整合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的过程,也是反思和评估情境创设和案例选取是否得当、是否高效的过程,可据此进一步优化情境、案例,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案例3

议题:“疏堵”措施的评析和建议

在某市召开的缓解交通拥堵听证会上,听证代表除了对陈述报告中提出的多项措施进行询问外,还分别从各自的视角提出新的建议。

措施一:限行。包括大幅提高停车费、单双号尾号限行等。

措施二:扩容。包括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强交通规划研究等。

●选择自己赞同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谈谈自己对该听证会的认识。

在上述情境中,包含着丰富的、可发掘的学科内容信息。在设问上保持开放的视角,可以从经济、政治、法律、哲学等角度谈自己的看法。例如,大幅提高停车费,可提高用车成本,限制机动车的使用,是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的关键;单双号尾号限行,可立竿见影地缓解交通压力,同时空气质量也能得到提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扩展公共交通专用车道、发展城区的近距离自行车服务,有益于践行低碳理念;加强交通规划研究,认定交通并不仅仅是道路和车辆的问题,更要从城市运行的整体考虑。所有上述观点的论证,都有赖于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撑,贯通多学科的视角,更有助于在提升公共参与素养的同时,培养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的素养。

4.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

学科内容的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显著特点。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参观访问,以及各种职业体验等。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更真实的情境,是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社会大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注重通过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

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可以议题为纽带,以活动任务为依托,不仅评价有关学科内容的学习效果,而且要评价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可以学生的自我记录、自我小结为主,兼顾同学、教师、家人、社区工作人员等的评价。评价的关注点是学科核心素养能否得到提升,具体要看学习目标是否明确,活动设计是否合理,活动组织是否恰当,活动资源是否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交往能力是否得到增强,学生是否有获得感、成就感。

案例4

议题:成功企业的经营理念与发展状况

社会调查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学生可自主选择某个成功企业,针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状况展开调查。可以选择本地新兴的知名企业,也可以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百年老字号”。通过调查活动,可了解企业如何运用成本和收益分析作出合理的生产经营决策;感悟诚信对企业生存、发展的价值;探讨履行社会责任和建设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意义;辨析互利共赢与公平竞争的关系。

社会调查的实施与评价,可分组同步开展。步骤一,分配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调查任务,设计本小组的调查方案;步骤二,搜集资料,包括现场调查、问卷调查、访谈、查阅报刊书籍、上网检索等,可依据搜集、保存的资料清单进行评价;步骤三,整理资料,对资料进行取舍、分类、归纳后形成调研报告;步骤四,交流分享,即各组交流调查研究的过程和调研报告,由师生共同参与的评委会以现场答辩的方式进行评价。

(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1.把握学业水平考试的目标和要求

学业水平考试坚持以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为考查对象,考查学生能否综合运用相关学科内容,参与社会实际生活,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重点关注能否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展现出了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命题中应把握以几点。

◆根据完成任务的表现评价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测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需要把握每个水平等级的素养表现特征。核心素养作为人的内在品质和能力,不可直接观测和度量,但它会通过各种具体任务的执行,外显为行为表现特征,从而借助这些行为表现评价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行为表现与具体任务类型并非一一对应:同一项任务的完成,可以反映多个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发展水平;同一个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发展水平,也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任务执行体现出来。

◆注重情境对展示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价值。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需要以具体的真实情境作为执行特定任务和运用学科内容的背景与依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看学生能否运用学科内容应对各种复杂社会生活情境的问题和挑战。学科内容也只有与具体的问题情境相融合,才能体现出它的素养意义,反映学生真实的价值观念、品格和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行为表现与情境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同一个情境,可以展现出不同学科核心素养要素或同一个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不同水平;同一个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及其水平,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情境表现出来。

◆注重学科内容的整合性对评价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对学科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考查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需要学生整合相关学科内容以应对特定问题情境,执行特定任务,由此提供确认水平的证据。评价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时,要明确这些素养是思想政治课程所包含的各学科内容的结晶,每个课程模块内容都有助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准确把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任务、情境、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依据学业质量标准测试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前提。其中,执行任务是将内在的学科核心素养外显为可观测行为表现的媒介,情境是运用学科内容、执行任务、展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平台,学科内容是印证与考查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依托。

2.制定学科任务导向型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征架

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框架,以学科任务导向为标志,由关键行为表现、学科任务、评价情境和学科内容等四个基本维度构成,目的在于有效测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实发展水平。

◆构建评价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关键行为表现指标体系。展现核心素养及其发展水平的行为表现是丰富多样的,但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行为表现与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程度并不相同。为保证素养水平测试的准确与便捷,应根据敏感性强、随机性小两个要求,兼顾纸笔测试,筛选与每个学科核心素养要素有关、可纸笔测试的关键行为表现构成指标体系,以此作为推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基础。

◆界定学科任务的类别及影响任务难度的因素。行为表现是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为了在测试中获得预期的关键行为表现,应该基于思想政治学科性质和育人价值,界定基本的学科任务类别,如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等,并逐一分析影响其任务难度的基本因素,作为设计不同类型试题的参考。

◆确定复杂程度不同的典型情境。核心素养要应对的是带有典型性、普遍性的问题和挑战。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和内容,筛选典型情境用于命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确定情境的复杂程度时,可从多角度考虑。一般来说,情境涉及的行为主体越多,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强烈,决策要实现的相互竞争的目标越多,影响决策及其结果的因素越多,情境的不确定性越大,立场观点或价值观、利益越多样且相互冲突越大,情境所蕴含的价值、功能、作用越丰富多样,情境的复杂程度越高。

◆明确要考查的学科内容及其结构。核心素养并不见之于孤立的、碎片式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见之于能否综合地、系统地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应对来自真实生活的问题。命题要有效地引发学生在测试中预期的行为表现,就必须根据学科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按照课程内容要求与学业质量标准,梳理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结构,据此确定学科内容的考查范围和形式。

总之,能够有效测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试题,必定是指向核心素养及其关键行为表现,实现学科任务、评价情境、学科内容三者有机融合的试题。

3.测试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命题要求

◆恰当选择学科任务,任务指向要明确。不同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关键行为表现与不同学科任务之间的相关程度不同。获取预期的关键行为表现,既要根据不同核心素养要素的测试目标,恰当选择学科任务类型,又要综合各种学科任务中的关键行为表现,判断某个核心素养要素的表现水平。为此,测试中要求学生完成的具体任务的含义和指向应该确定明晰,不能引起歧义,以提高推断的准确性。

◆创设评价情境,情境设置要结构化。高质量的学业水平考试,能够使学生的应答展现真实的素养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情境的创设是否巧妙,能否使每个学生在该情境中均愿意或必须用真话表现自己的素养发展水平。为此,应该对源于真实生活的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建构,保留关键性的事实与特征,剔除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创设信息支持充分的评价情境。

◆确保试题的科学性、公平性和难度适宜。命题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思想政治课程考试的命题框架,也要符合教育测量科学性、公平性和难度适宜的一般要求。例如,试题创设的情境,应该是高中学生能够理解的;要兼顾地区和城乡差异;要尽量避免使用学生不熟悉的术语;要充分考虑试题难度分布和区分度;等等。

4.制定基于学科任务完成质量的试题评分标准

根据题型的不同,学业水平考试既要有答案唯一的试题,又要有答案开放的试题;既要有只需呈现最终答案的试题,又要有需要解释答案理由与展现解题过程的试题。

根据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特点,学业水平考试应该有相当数量的开放性试题。制定这种试题的评分标准,要兼顾共同性与差异性。共同性体现为有共同的基本立场、观点和价值观,有共同的评价尺度。在共同评价尺度的框架中体现差异性,例如,采用不同视角,运用不同素材,采取不同思路,表达不同见解,提出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等等。透过这种有差异的解题过程与思维过程,划分评价等级,判断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学科任务完成的不同质量,推断其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科任务制定试题评分标准,要根据划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基本原则,建立评价不同学科任务完成质量的具体指标体系,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三)教材编写建议

1.突出立德树人要求,着力培育思想政治学科心素养

教材的编写要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价值标准,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育人的主导目标;处理好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知识点的选择和配置服务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凸显课程政治方向的引领;应通过鲜活的案例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内容,在克服说教式、过于成人化倾向的同时表达明确的立场,在彩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强化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内容安排。

2.依据课程标准,体现课程理念

教材的编写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体现课程标准阐述的基本理念,表达课程改革的追求,反映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体现思想政治课程的本质。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设计,在课时安排与呈现方式、内容选择与课程结构、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教学流程与学习评价等方面,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考虑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参用课程标准的有关提示和建议,创造性地编写高水平、有特色的教材。

3.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视野

教材的编写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三种资源,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使教材既有深厚历史底蕴,又有鲜明时代特点;既彰显中国立场,又开阔国际视野。素材的选择与运用,既要贴近学生生活,又要反映当代社会进步的新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又要有益于学生潜能的发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需求。

4.体现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新要求

教材要体现其作为教学依据的意义,同时要积极发掘其引领教学活动的功能,着力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特点。如学科内容与活动设计的融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对接等,都应该在教材中有合理安排。要通过设置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多种课内外探究活动设计,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澄清概念、深化认识,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特有的商人功能。

5.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组织编写队伍

教材的编写要重视编写队伍的优化。要遴选政治立场坚定和德才兼备的编写者,广泛吸纳学科专家、教育教学专家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教研员参与,以保证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四)对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1.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大课程实施的培训指导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以及学校要以课程标准的实施为龙头、教师教育和培训为量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为确保课程实施效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要根据课程标准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切实做好教师培训和校本研修,促进教师更新课程理念和知识结构,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

2.根据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必修课程,开好选修课程

学校应该按照国家要求开设必修课程,不得随意减少课时。学校应开好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建立选课指导制度,编写《选课指导手册》,帮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人生规划选择合适的课程。

3.结合实际,确保社会实线活动的有效开展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以及学校要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要鼓励和支持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充分结合当地的环境条件、社会生活等实际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开展深入的活动探究。学校可以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灵活安排课时。对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活动,给予更多资金保障和活动条件的支持。

4.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学校要发挥教师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教师根据当地实际,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效实施创造有利条件。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要统筹规划、指导和管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充分考虑地区与学校的差异,向资源开发能力不足的地区和学校给予全面而有力的支持,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

 

附录

附录1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素养

水平

素养1:政治认同

水平1

能够面对简单情境问题,引证走中国将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事例;表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叙述宪法对我国根本制度的规定;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释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水平2

能够面对一般情境问题,用中国近现代史证实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分析具体事例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点;运用具体事例展现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依法执政的方式;结合奋斗历程,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价值表达。

水平3

能够面对复杂情境问题,比较世界各国发展道路,论证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结合改革开放的实践,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时代特征;对照西方主要国家说明中国绝不能照搬其政治制度模式;着眼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阐述全面从严泊党的意义;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文化自信的意义。

水平4

能够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复杂情境问题,回应各种封闭僵化或改旗易帜的主张,阐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辨析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跟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阐述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洞察不同价值观的影响,揭示其根源,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素养2:科学精神

水平1

能够面对简单情境问题,懂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观察和理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现象,解释当前的发展理念;用相关学科方法,说明有关制度运行的意义和基本原则;意识到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冷静面对各式各样的矛盾争端;识别当前各种文化现象,进行恰当的文化选择。

水平2

能够面对一般情境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解释当前社会现象中的突出问题,并对相关信息和推理进行检验和评价;理性评估个人成长或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阐述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的意义;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理性对待存在于区域、民族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

水平3

能够面对复杂情境问题,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阐释社会变迁的原因,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用开放而敏锐的眼光,辨识和分析不同信息和观点;在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领域辨识各种限制性条件,进行有理有据的研判,作出正确抉择,提出实现目标的合理方案;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表达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积极态度。

水平4

能够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复杂情境问题,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用辨证思维与历史思维独立思考,以建设性批判的态度,回应社会转型的复杂变化,有所作为;针对突发事件,理性澄清有关信息和观点,回应各科不确定性,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在全球视野下,针对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表现强大的文化理解力和国际传播力。

水平1

能够面对简单情境问题,讲述法治使社会更和谐的故事,表达法治是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列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事例,描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图景;采用生活中的实例,警示法律是不可逾越的红线;秉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解释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行为;引用自身的经验,表达法律的温情与威严。

水平2

能够面对一般情境问题,着眼于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说明法治是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阐明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剖析多个实例,阐释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道理;联系依法治理的实际,表达法治使生活更美好的感悟;比较不同的行为方式,证实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解决纠纷的好处。

水平3

能够面对复杂情境问题,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多种实例,阐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式;阐述宪法法律至上的道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剖析公共参与活动中的不当行为,阐释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正确方式;针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错误行为,澄清法律规范与自由的关系、法治保障与生活品质的关系。

水平4

能够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复杂情境问题,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阐释全面依法治国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选用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实例阐述法治思维的表现;结合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经验,阐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总目标;以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律尊严的自觉行动,投身于法治中国建设。

 

素养4:公共参与

水平1

能够面对简单情境问题,识别不同领城、不同层面的公共事务;运用实例说明通过民主协商解决问题的好处;描述自己所在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经验,表现村民自治或居民自治的方式;引用经过核实的报道,表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好处;基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表达乐于参与公益活动的态度。

水平2

能够面对一般情境问题,举例说明公民与各领域、各层面公共机构的关系;针对受到关注的公共事务,说明政府所持有的观点;识别政府的职能和权力,解释社会治理的方式,阐述公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意义;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两个层面,说明协商民主的特点和优点;分享自己公共参与的经历,表达关注公共利益的感受,展示公共精神的美好。

水平3

能够面对复杂情境问题,剖析若干实例,阐释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义和价值,解析公民参与国家立法、政府决策、社会理、公共服务的途径和方式;针对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发生的矛盾,阐述协商民主的意义和价值;比较公民政治参与社会参与的角色行为,展现公共参与的理性行动能力;着眼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意义,论述公共参与的责任担当精神。

水平4

能够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复杂情境问题,回应各种指向公共机构的质疑,解释公民在公共参与过程中与各领域、各层面公共机构的相互作用,阐述公民有序参与的意义和价值;回应社会上各种冷漠的表现和议论,剖析导致冷漠的思想根源;回应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揭示其历史和现实根源,并提出管控冲突、解决矛盾的办法或方案。

 

附录2  教学与评价案例

(一)教学案例: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

1.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阐释文化的继承性,认同中华文化,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增强文化自信,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教学重点、难点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3.教学方式

以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4.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节日、古代建筑等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各自的风俗是什么?古代建筑的特点有哪些?

利用视频展示我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步骤二:自主学习

——教师利用平板电脑的“作业讲评”功能,收藏学生的作业,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说明,教师适时点评。

——课前,教师发布《传统文化》微课,学生观看。教师根据电脑自动统计的数据,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设计2-3道选择题,要求全体学生作答,根据电脑统计的数据,直接、准确、有效地掌握学生的课前学习效果。

步骤三:自主探究

——各学习小组把课前搜集的资料制作成课件或视频,课堂上由小组长进行播放并解说。例如,针对“南北方春节习俗”主题,展示北方吃饺子、南方食汤圆,北京逛庙会、广州逛花市等资料;针对“南北方建筑管窥”主题,展示广州的“骑楼”、云南的“竹楼”,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等资料。

——教师展示针灸、静脉注射、故宫、京杭大运河图片,并提问:哪些是传统文化?为什么?

教师利用平板电脑把针灸、静脉注射、故宫、京杭大运河图片发送至学生电脑,利用“课堂互动”功能让学生对图片进行判断、选择。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结果,随机抽取学生说明理由。学生不明确的内容,登录互联网查阅。

本案例实现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教学、动态管理、动态评价,通过平板电脑、互联网等工具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教与学的互动、学与学的互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评价案例:考试样题示例与说明

样题1:一家“社会企业”通过免费(或收取很少费用)提供优良种子给贫困农户,鼓励他们种植辣椒,邀请农业专家免费对他们进行培训,并与农户签合同约定价格进行产品收购,以保证他们的合理利润;同时规定农户在种植辣椒的过程中不得使用有害化肥、农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尽力为残疾人等提供工作位,为社会解决一部分特殊人群的就业问题。企业盈利后,除拿出部分利润关怀和帮助弱势群体之外,还为其他公益团对提供物资和资金支持,让更多的公益团队成长起来。

分析上述材料,你认为“社会企业”与普通企业有什么不同?

本题涉及的学科任务是描述与分类,要求考生根据材料,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性质和特征。本题滲及的评价情境是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新兴企业现象,虽然“社会企业”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但是题目所提供的说明性、描述性材料,再辅以日常生活经验,足以让考生充分理解这一现象。本题围绕企业的特征,从对盈利的追求程度、对盈利的使用规定、实现社会目标的方式等方面对情境进行 了精心处理和设计,情境高度结构化、简单、新颖。本题涉及的学科内容是有关企业性质和特征的基本知识。要高质量完成本题的任务,首先需要考生对企业的性质和特征有完整、系统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提炼和归纳材料中的信息,对“社会企业”的特征进行多角度描述,对“社会企业”和普通企业进行多角度比较。评价者可以从考生比较时所运用维度的多少及准确性来判断其任务完成的质量,推断考生能否对事物进行理性的描述。本题的难度适中。

样题2: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23年元旦在中央电视台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传统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1)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惑、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理论对此加以论述。

本题涉及的学科任务是解释与论证,既包括对现象的解释,又包括对结论进行论证。本题涉及的情境属于文化领域中的典型情境、热点现象,材料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属于复杂的情境。第一个问题涉及认识论的基本理论,通过分析考生能否对现象作出有说服力的、逻辑严密的解释,可以判断考生能否对事物本质进行合理解释的素养发展水平。第二个问题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等文化基本理论,依据这一任务的完成质量情况,可以判断考生的政治认同素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程度。本题难度适中。

样题3:有一块广阔的公共草地,周围的村民都可以到草地上自由放牧。大多数村民的想法是:即使我们家限制放养车羊,别人家也可能会尽量多地放养牛羊,因此,我们家没有必要保持克制。于是,某地上放养的牛羊数量超过了草地的承载能力,导致草地退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公地悲剧”。

为了解决草地的过度使用问题,当地镇政府召开了多次会议,提出要按照草地的承载能力,由镇政府对每家每户放养的牛羊数量进行严格限制和监管。可是,有些村民质疑镇政府的能力,因为他们担心镇政府缺乏进行有效限制和监管的信息。

1)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公地悲剧”?举例说明。

2)你认为导致“公地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你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镇政府对放养牛羊数量实行限制和监管的有效性?

本题涉及的学科任务是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要求考生理解“公地悲剧”的本质特征,说明其成因,对问题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论证。考生一旦理解了材料所描述现象的本质,就会发现本题涉及的情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典型性。本题的情境结构化程度较高、复杂程度适中、考生比较熟悉。本题涉及政府职能及其履行等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综合考生分析和推理时的合理性、全面性,既可以推断考生是否具备较高的公共参与素养,也可以推断考生是否具备一定的理性选择能力。这是一道难度较高的试题。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