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法指导 >> 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重点主观题集锦
    
  双击自动滚屏  
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重点主观题集锦

发表日期:2024年9月17日  出处:思政有你  本页面已被访问 16423 次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改革开放的意义:

1)改革开放极大的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改变了四个面貌)

2)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三个伟大飞跃)

3)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一个法宝、一个必由之路、两个关键一招)

4)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退步没有出路。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启示)

2、新时代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2)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3)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4)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5)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3、我国进入新时代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4、如何理解中国梦?

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已成为激荡在十四亿多人心中的高昂旋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

3)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中国梦是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关。

5.如何实现中国梦?

1)中国梦的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国梦,人民是主体。

2)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要牢记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不断进行伟大斗争,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热爱伟大祖国,要担当时代责任,要勇于砥砺奋斗,要练就过硬本领,要锤炼品德修为。

4)党要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5)要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2020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6、如何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进行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2)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

3)必须勇于改革创新,勇于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尽责,不断交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7、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阐述中国能有自信/底气做某事?(为什么/怎么做)

1)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有利于/要)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展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魅力,为XXX规划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方向保证,是我们的行动指南。

3)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人民,根本归宿在人民,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把小我融入大我,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4)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5)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为xxx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6)每个中国人要做新时代的见证者、开拓者、建设者和奋斗者。勇于改革创新,勇于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尽责。

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1、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谈谈应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或如何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或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只能单靠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1)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引导和调节资源在全社会的配置,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要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为XXX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推动XXX健康发展。

3)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构建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4)总之,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地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5)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诚信经营,遵守法律法规,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6)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2、建设现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原则

1)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良好的市场运行需要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要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

2)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政府定价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等方面。政府定价要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3、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或者运用新发展理念的知识回答,XXX如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材料分析

2)坚持协调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材料分析

3)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材料分析

4)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分析

5)坚持共享发展,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要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材料分析

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高质量发展的原因

1)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

3)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5、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6、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1)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①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②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③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5)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6)总要求:总之,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运用个人收入的分配的相关知识,说明怎样使人民拥有获得感、幸福感?(或者说明我国是如何通过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或者就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合理有序提出合理化建议。)

1)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收入分配公平奠定物质基础。

2)制度保障: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3)两个同步:

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4)初次分配

①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②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③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5)再分配

①要加大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

②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6)第三次分配: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8.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要建立起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权责清晰享受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的项法定权利,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4)加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为什么)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了新时代。

3)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踏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4)实践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2、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的根本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2)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于1949101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3、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1)原因(为什么)

①在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四考验、四危险)

②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建设的一贯方针和要求,关系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③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保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2)要求(怎么做)

①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②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③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

④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⑤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⑥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执政,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4、结合“十四五”规划的制定过程,说明党是如何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有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1)中共中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提出编制“十四五”规划建议,说明中国共产党掌握执政规律,做到了科学执政。

2)中共中央在编制“十四五”规划建议前在党内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和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社会公众通过多种方式对“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意见建议,专家对规划纲要草案进行多轮论证和咨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

3)根据中共中央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国务院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并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既体现了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

5、新时代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具有重要意义。

3)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正确认识和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④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可靠保障。

6、党(中共中央、省委、市委)为什么做某事?

1)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2)党的地位决定的(领导核心、执政党、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最本质的特征,最大优势。);

3)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要求,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的体现,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

4)党践行指导思想的要求;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

5)是党执政方式的体现(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6)是党领导方式方式的体现(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7)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要求;

8)是加强党自身建设的需要,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有利于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完善执政方式、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

7、党(中共中央、省委、市委)怎样做某事?

1)坚持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坚持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不断完善党执政方式;

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坚持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5)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6)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7)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8、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1)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在于它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2)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3)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在于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9、我国为什么要打击违法犯罪或保护人民合法权益? 

1)我国是人民民族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有利于。。

2)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包含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只有发扬民主,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3)只有坚持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才能维护国内正常社会秩序,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侵略和颠覆活动,才能保障人民民主。

4)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体现。

5)我国的国家职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10、运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

1)人大要行使立法权,全国人大加强。。。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使。。。有法可依。

2)人大要行使监督权,监督。。。相关法律的执行,确保。。。有法必依。

3)人大代表要行使提案权等,提出加强和完善。。。的议案。行使质询权,就。。。对政府等机关进行质询监督。

4)人大代表要履行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的义务,密切联系群众,听取人民群众关于。。。的意见和要求。

5)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议案通过后,交由政府落实承办。 

11、运用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

1)人大要行使立法权,全国人大加强。。。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使。。。有法可依。

2)人大要行使监督权,监督。。。相关法律的执行,确保。。。有法必依。

3)人大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4)坚持民主集中制,处理好人大与政府的关系,*议案通过后,交由政府落实承办。 

12、运用我国人大代表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

1)人大代表要行使提案权表决权,提出加强和完善。。。的议案。

2)人大代表要行使质询权,就。。。对政府等机关进行质询监督。

3)人大代表要履行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的义务,密切联系群众,听取人民群众关于。。。的意见和要求。

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议案通过后,交由政府落实承办。

13、民主党派

1)性质: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 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2)基础:以各界知识分子为主

3)地位:是我国的参政党

4)作用: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贯彻落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⑤优势: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才优势 

14、人民政协

1)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性质)

2)人民政协汇聚了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优势)

3)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参政议政,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职能)

4)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

15、政党制度

1)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优越性 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协商民主推动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3)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领导核心,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积极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

5)人民政协发挥参政议政,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职能。 

16、民族

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少数民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2)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3)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贯彻落实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正确处理了民族关系。

4)坚持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证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的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17、基层自治:

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要求: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应该将其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加以推进。

2)意义

①有利于推进民主选举,保障公民更好地管理社会事务。

②有利于推进民主决策,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③有利于加强民主管理,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④有利于实现民主监督,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⑤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基层自治(怎么样)发挥村委会的作用,不断提高为村务工作服务的能力。

①民主选举。全体村民选出一批公正廉洁、勤恳为民的村级领导班子。

②民主协商。村民要有序参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③民主决策。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由全体村民民主决策。

④民主管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村民和村干部自我管理。

⑤民主监督。通过村务公开、定期工作报告等方式, 加强对村委会和村干部的监督。

18、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宪法法律权威。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19、法治国家的建设

1)法治国家的含义:法治国家,就是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2)法治国家的要求

①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②坚持良法之治;

③尊重和保护公民权利;

④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3)建设法治国家的措施: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①推进宪法实施,加强宪法的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

②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③完善法律实施机制,政府依法履职,社会公众自觉守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4)建设法治国家的原因

意义:①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

②有利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③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必要性:①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②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

20、法治政府的建设

1)法治政府的含义(内涵)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政府。   

2)建设法治政府的措施

①就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总体要求)

②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③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④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⑤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⑥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⑦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3)建设法治政府的原因意义:  

①通过建设法治政府,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

②通过建设法治政府,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③有利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④有利于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必要性:

①建设法治政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

②权力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好,造福人民,权力滥用,祸害人民,建设法治政府有利于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

21、法治社会的建设

1)法治社会的含义: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2)法治社会的内容(具体体现):①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信法)②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守法)

③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用法)

3)建设法治社会社会的措施: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②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③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④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4)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①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能够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②能够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③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建设法治社会有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建设法治国家。

④有利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幸福感和安全感。

22、如何做到科学立法?

1)要符合国情和实际,顺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色。

2)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3)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

4)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

5)科学立法,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23、严格执法

意义:

对法律:有助于捍卫法律权威和尊严

对社会: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对公务员:有助于提升公务员法治素养和形象

对政府:有助于全面推进法治政府,提高政府权威和公信力。

对公民: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人民的正当利益。

措施和要求: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坚持规范执法。要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坚持公正执法。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

坚持文明执法。执法部门要改进执法方式,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

24、公正司法的表现和意义:

1)公正司法表现为程序公正和结果公正。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2)公正司法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做到平等和正当,通过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实现结果公正,有效保护公民的程序权利,从而使得审判结果可以更好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3)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只有结果公正,才能有效解决案件纠纷,惩罚违法者,救济受害者。法律的公平正义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公正的判决得以实现的。

25、如何推进公正司法?

1)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

2)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3)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

4)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

26、全民守法的含义和具体要求:

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具体要求:

①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

②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

③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7、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1)加强法治教育,增强法制观念。

2)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提高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法学法守法。

4)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诚信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强化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

28、我国国家领导人的产生是如何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的?

1)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党中央在人大选举前提出国家机构领导人选的建议名单。

2)依法治国,体现在党中央的建议名单不是直接交全国人大代表选举,而是通过法定程序,由人大主席团向全国人大会议提出推荐候选人,经过人大代表讨论,充分协商后确定正式候选人,再经过人大代表投票选举产生国家机构领导人。整个过程都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

3)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在无论是讨论确定候选人,还是投票选举国家机构领导人,都是经过人大代表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4)总而言之,整个选举过程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9、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坚持依法执政。

2)科学立法: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国人大要依法行使权力,科学立法,加强监督。

3)严格执法:严格执法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自觉接受监督,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4)公正司法: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司法机关。司法机关要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5)全民守法: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遵循宪法和法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0、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某某事过程是如何体现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的。

1)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2)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3)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4)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能把亿万人民群众凝聚起来。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一、唯物论

1、设问模式: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的原因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分析材料

2)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将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分析材料

3)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分析材料

联系观

2、设问模式:请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知识分析……的原因、意义或措施

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材料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分析材料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分析材料

4)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同时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去推动整体的发展。+分析材料

5)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分析材料

发展观

3、设问模式:请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知识分析……的原因

1)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材料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分析材料

3)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的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同时保持适度原则。+分析材料

4)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进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面对挫折与考验。+分析材料

二、矛盾观

4、设问模式: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知识分析……的原因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分析材料

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分析材料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材料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分析材料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抓主流,全面的看问题,同时不忽视支流。+分析材料

7)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分析材料

三、认识论

5、运用认识论或探索认识的奥秘的有关知识分析问题的合理性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特别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材料

4)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性的和具体的。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统一。

6、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问题的原因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材料(注意:这四句可分开写,但每一句后面都加材料)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材料

7、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问题的合理性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材料

3)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运用“认识的知识”或“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分析问题的原因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认识到实践是一个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历史观

9、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历史观”的知识分析问题的合理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材料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材料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根据材料分析看反映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还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5)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10、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问题的原因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11、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的知识分析问题的原因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12、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分析问题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13、运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分析问题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4、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分析问题的原因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5、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有关知识分析问题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材料

2)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价值观

16、运用“价值观”“实现人生的价值”的知识分析问题的原因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或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3)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4)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自我砥砺中走向成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文化部分

17、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先进健康的文化为经济、政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3)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4)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5)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8、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3)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4)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有助于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6)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9、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3)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0、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3)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21、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1)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4)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5)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22.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立足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保持开放的心态

2)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23、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是由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决定的

2)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3)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24、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道路?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坚持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依靠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群众的伟大实践。

3)坚持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发展大众的民族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

25、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3)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26、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1)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2)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3)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27、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我们要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8、如何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

1)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积极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2)维护各国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3)积极借鉴吸收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推动人类文化交融,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