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透析 >> 24届高考政治备考:2024中央一号文件
    
  双击自动滚屏  
24届高考政治备考:2024中央一号文件

发表日期:2024年5月17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6236 次

一、【背景材料】

202423,新华社受权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即2024中央一号文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十二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

2024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2024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共六个部分,包括: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文件提出,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党的领导

提到

1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

2加大农产品走私打击力度;

3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

4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

5优化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

6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7加快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

8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将城镇常住人口全部纳入住房保障政策范围;

9县以上机关一般不得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10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

11依法打击农村宗族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

12推广医疗卫生人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等等。

7800字,6部分,28

(一)6部分

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三、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五、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28

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

(二)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五)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六)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

(七)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 

二、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八)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

(九)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

(十)加大对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力度

三、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十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十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

(十三)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

(十四)强化农民增收举措

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十五)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

(十六)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十七)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

(十八)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十九)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二十)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五、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二十一)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二十二)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二十三)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二十四)建设平安乡村

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十五)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

(二十六)强化农村改革创新

(二十七)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十八)壮大乡村人才队伍

(三)一些信息

1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2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3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

4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支持发展高油高产品种。

5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

6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

7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全国覆盖、大豆有序扩面。

8鼓励地方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9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做到应赔尽赔。

10完善巨灾保险制度。

11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

12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多渠道产销协作。

13扩大油菜面积,支持发展油茶等特色油料。

14加大糖料蔗种苗和机收补贴力度。

15加强“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基地建设,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稳定牛羊肉基础生产能力。

16完善液态奶标准,规范复原乳标识,促进鲜奶消费。

17支持深远海养殖,开发森林食品。

18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

19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将省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

20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完善后续管护和再评价机制。

21加强退化耕地治理,加大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力度,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

22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农用地犯罪和耕地非法取土。

23持续整治“大棚房”。

24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细化明确耕地“非粮化”整改范围,合理安排恢复时序。

25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对确无人耕种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途径种好用好。

26坚持质量第一,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取消各地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确保建一块、成一块。

27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

28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中小型水库建设等工程。

29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

30加快推进受灾地区灾后恢复重建。

31加强气象灾害短期预警和中长期趋势研判,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

32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33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

34开展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

35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

36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开辟急需适用农机鉴定“绿色通道”。

37优化粮食仓储设施布局,提升储备安全水平。

38加大农产品走私打击力度。

39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消费监测分析。

40挖掘粮食机收减损潜力,推广散粮运输和储粮新型装具。

41加强农村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监测预警,按规定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

42提升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实效。

43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

44将脱贫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优化调整至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加强整合资金使用监管。

45持续开展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和科技特派团选派。

46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

47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

48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49支持东北地区发展大豆等农产品全产业链加工,打造食品和饲料产业集群。

50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工产业园。

51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

52布局建设县域产地公共冷链物流设施。

53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

54持续整治农村假冒伪劣产品。

55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

56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组织劳务输出机制,培育壮大劳务品牌。

56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推广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模式。

57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

58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继续扩大劳务报酬规模。

59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60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

61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可单独编制,也可以乡镇或若干村庄为单元编制,不需要编制的可在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通则式管理规定。

62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强化乡村空间设计和风貌管控。

63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完善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64稳步推进中西部地区户厕改造,探索农户自愿按标准改厕、政府验收合格后补助到户的奖补模式。

65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抓住普及普惠的事,干一件、成一件。

66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

67推动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加强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

68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桥梁安全“消危”行动。

69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巩固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成果。

70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发展智慧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71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

72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统筹建设区域性大数据平台,加强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社会管理等涉农信息协同共享。

72优化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

73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74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稳步提高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比例。

75加快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

76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因地制宜推进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鼓励发展农村老年助餐和互助服务。

77加强农村生育支持和婴幼儿照护服务,做好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关心关爱服务。

78实施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79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种养循环模式。

80整县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

81加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排查整治。

82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

83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

84持续巩固长江十年禁渔成效。

85加快推进长江中上游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扎实推进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

86推进水系连通、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强化地下水超采治理。

87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探索“草光互补”模式。

88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鼓励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农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

89优化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健全对超载过牧的约束机制。

90实施古树名木抢救保护行动。

91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扩大县域就业容量。

92统筹县域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护,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93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将城镇常住人口全部纳入住房保障政策范围。

94全面提升乡镇领导班子抓乡村振兴能力,开展乡镇党政正职全覆盖培训和农村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

95加强乡镇对县直部门派驻机构及人员的管理职责,加大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力度,县以上机关一般不得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做法,严格实行上级部门涉基层事务准入制度,健全基层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

96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

97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

98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

99鼓励各地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降低农村人情负担。

100依法打击农村宗族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

101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

102优化各类涉农督查检查考核,突出实绩实效,能整合的整合,能简化的简化,减轻基层迎检迎考负担。

103按规定开展乡村振兴表彰激励。

104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

105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探索防止流转费用不合理上涨有效办法。

106对集体资产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登记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下实行税收减免。

107落实土地出让收入支农政策。

108规范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支持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109分省分类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

110创新支持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等重点领域信贷服务模式。

111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有效防范和纠正投资经营中的不当行为。

112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113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

114加强高等教育新农科建设,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

115发挥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作用,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实效。

116推广医疗卫生人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改革。

117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

二、【理论链接】

1.从《经济与社会》角度分析

1)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今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和调控能力。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要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加大糖料蔗种苗和机收补贴力度。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稳定牛羊肉基础生产能力。这些举措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使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价格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供需平衡。

2)贯彻新发展理念。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3)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这些都是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具体措施。

4)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5)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压紧压实防止返贫工作责任,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加大对重点地区的帮扶支持力度,推动建立对欠发达地区的常态化帮扶机制。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2.从《政治与法治》角度分析

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具有专政的职能。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农用地和耕地非法取土犯罪。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持续防范和整治村霸现象,依法打击农村宗族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持续开展打击整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这些举措体现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专政职能,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稳定,建设平安乡村。

2)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真正做到惠民生、暖民心,坚决反对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加强党委农村工作体系建设,强化统筹推进乡村振兴职责。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行村级议事协商目录制度。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健全选育管用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这有利于保障农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效能。

5)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严厉查处套取、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打击农村宗族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持续开展打击整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增强农民法律意识。这些都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

3.从《哲学与文化》角度分析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千万工程从实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要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抓住普及普惠的事,干一件、成一件。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这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这些都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千万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这体现了重视量的积累。

4)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抓重点、中心、关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文件还强调,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这些都体现了抓主要矛盾。

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要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对确无人耕种的土地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途径种好用好;强化帮扶产业分类指导,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这些举措都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推广应用此经验,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指出,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开展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开展高标准农田和设施农业建设等涉农领域贷款贴息奖补试点。这些试点工作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遵循了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7)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强化农村改革创新。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严格控制农村集体经营风险。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垦改革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通过一系列改革,使我国农村的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千万工程从农民群众的期盼中找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以系统观念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民权益,真正惠民生、暖民心,让广大农民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这些都体现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9)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改进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强化对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强化正向引导激励,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4.从《法律与生活》角度分析

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下进行的调解,被誉为伟大的东方经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平安乡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枫桥经验作为人民调解方式的典型代表,追求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是行之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和方法,有利于化解农村矛盾、促进农村和谐、保障农村发展。

5.从《逻辑与思维》角度分析

超前思维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事物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通过调查研究,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状态,运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态,具有探索性和预测性。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今年及以后三农工作进行擘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向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千万工程是党和国家通过调查研究和前瞻性思考,在认识和把握乡村振兴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的正确决策,有利于抓住发展机遇,推动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三、【跟踪训练】

选择性题

1.某村依托茶树资源,积极探索三社融合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种植、采摘、加工茶叶;基层供销社负责收购,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销售;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资产管理和收益分配,并协调处理村内生态环境问题。如今,该村茶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三社融合发展:

能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变革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

能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高效配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某地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机制体制,推出社区扶贫工厂,与艾草加工企业合作,把艾草制作成高山艾条、艾绒被、高山艾足浴包、石墨烯艾绒护腰等多种产品。不仅增加了艾草的附加值,还带动两村200余户种植艾草达7000余亩(1≈666.67平方米),人均年收入2万元,使艾草成为群众的致富草。这反映了:

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把握艾草多样性联系可以更好实现艾草价值

新的机制体现了主体活动对客体的积极意义

增加艾草属性是艾草成为致富草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各地乡村文化活动丰富活跃,村超等乡村文化体育活动火热开展,特色村晚颇受欢迎,非遗展演引游客驻足……绚丽绽放的乡村文化之花扮靓了村民文化生活空间,充实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以文化繁荣赋能乡村振兴需要: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

全面继承和改造乡村传统文化,激活乡村文化的生命力

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3个字琢磨透。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讲的是要不断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向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由此可见,促进乡村振兴要: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因地利用乡土优势资源

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牢牢牵住产业振兴这一牛鼻子

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把乡村振兴与民族复兴有机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主观题

5.2024年2月3,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激发了同学们对三农问题的探究兴趣。某校高三(1)班同学围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主题开展探究活动,通过上网浏览搜集到如下信息,现请你一起参与其中。

信息一 近年来,我国粮食年年丰收,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908.2亿斤(1=500),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我国的粮食供求一直是一种紧平衡的状态。随着消费升级,对粮食的需求还会有刚性的增长。同时,外部形势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也明显增加。所以粮食安全问题,一刻也不能掉以轻心。保障粮食安全,重点是做好两藏,就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

1)请从《经济与社会》的角度谈谈你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认识。

 

信息二 2003年,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主持下,浙江省启动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乘着千万工程的东风,小古城村按照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要求,搭建出樟树下议事民主协商平台,调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村民积极开办农家乐、发展民宿产业,成功把美丽环境转化成为美丽经济。如今的小古城村,已经从之前的落后乡村蜕变成远近闻名的绿富美村庄。千万工程二十周年,小古城村实现了精彩蝶变。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小古城村实现精彩蝶变背后的中国制度密码

 

信息三 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在短短118天里,跑遍全省11个市,走访了25个县,在调研和与农民群众的访谈中,形成了把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消除垃圾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作为三农工作的切入口,形成千万工程的整体方案。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深化千万工程。中共中央在全国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并在全国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使浙江这项民生工程转化为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的一项战略工程,为改变整个中国农村面貌,促进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3)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说明谋划、实施、推广千万工程是如何运用超前思维方法的。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端稳“中国饭碗”,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保障粮食供应,必须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此,我国采取了系列举措:农业农村部统筹实施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让农民有了稳定预期;逐步完善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优质优价,激活农民“调优”积极性;积极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入市收购,打造“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纳入粮食现代产业中,带动农民增收。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说明我国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系列举措的依据。(12分)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一大批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乡村文体活动刷爆全网,收获大量好评。以特色文艺表演为主的“村晚”成为乡村新年俗;篮球“村BA”、足球“村超”等民间自发组织的草根球赛,既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又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观赛,带火了当地的特色旅游;各类非遗技艺展示、礼仪风俗展演、美食文化交流,让游客大开眼界、流连忘返……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成果显著,不仅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提振人们的精神面貌,而且开拓乡村消费的新空间,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分析我国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8分)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1016是第四十三个世界粮食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保障稳定安全供给,必须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为此,国家发挥国企引领作用,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把小农户纳入到粮食现代产业中,带动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开展专业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纳入到粮食现代产业中,带动农民增收;逐步完善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优质优价,激活农民“调优”积极性,积极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入市收购,打造“大市场、大流通” 格局; 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让农民有了稳定预期。

结合材料,运用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的知识,分析我国是如何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 (12)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实施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是全国“八五”普法规划4个专项工程之一。“法律明白人”通常具有较好法治素养和一定法律知识,经过法治培训,能够积极开展法治宣传,带头参与乡村治理。“法律明白人”针对农村常见问题开展法治宣传和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在教育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遏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把“法言法语”转化成“乡音土话”,让村民真正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及时排查微风险、化解微矛盾,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进村入户了解情况、收集群众法律需求,让基层治理更精准……“法律明白人”日益成为群众身边的政策法律宣传员、矛盾纠纷化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法治实践引导员。截至20239月底,全国已培育“法律明白人”394万余名,基本实现“法律明白人”在每个行政村的全覆盖。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实施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对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马山县距南宁市区100余公里,石山连绵,地势陡峭,但自然岩壁干净、整洁,适合发展攀岩项目。经过合理适度开发,马山县成功打造了全国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将峭壁林立的劣势转化成促进发展的优势。2022年该县接待旅游人数达401.95万人次,旅游收入共计26.89亿元,实现了由“因山而困”到“因山而富”。

    材料二 当前,广西探索“生态十体育”,把合适的运动项目与当地生态资源匹配起来,借体育推介旅游。2023年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线路途经南宁、柳州、桂林等地,骑行者在路途中便可饱览湖光山色;以筹办和举办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为契机,南宁加大文体旅产品供给,今年前三季度接待游客超1.2亿人次,旅游收入超1300亿元。广西用“生态十体育”模式走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1)结合材料一,谈谈马山县由“因山而困”到“因山而富”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8分)

2)广西用“生态十体育”模式走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结合材料,运用“建设文化强国”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6分)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部,被称作“离海洋最远的地方”,这里的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不宜种植农作物,大部分是抛荒地。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低洼盐碱地养殖”,2019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发展盐碱水养殖”,中央财政也大力支持新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在国家政策引领与财政支持下,新疆通过制定规划,调制湖水盐碱度、科学饲养等新方法,养殖出青蟹、大石斑、三文鱼等绿色健康的高品质产品。这些海鲜产品除了满足当地的需求外,还销往全国市场,甚至反向出口到俄罗斯、马来西亚和芬兰等传统渔业强国。海鲜水产养殖正日益成为新疆的富民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乡村振兴。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和《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相关知识,说明新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启示。(12分)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国家安。2023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

奋进新时代,各地各部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始终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强化运用法治思维和以法治方式定分止争,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培育深厚的法治文化;坚持人力和科技相统一,创新基层治理方式,着力构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坚持人民群众是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思考新时代深入践行“枫桥经验”,以“基层之治”夯实“中国之治”的意义。(9分)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县域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S县以水晶产业为突破口,带动全县经济发展。本世纪初,S县水晶产业出现了井喷式增长,但产业附加值低、规模小、布局散等问题突出。2013S县开始实施“统一治污、园区集聚、产业提升”行动。2016年,该县水晶企业由2.2万家骤减至526家。随后,S县积极打造“智慧生产园区+大数据销售平台”,吸引了全国水晶装备研发制造、水晶材料、水晶玻璃加工、水晶工艺品制造和销售等企业聚集,衍生出“互联网+”业态模式,涌现了大量“新、奇、美、高、精”的水晶产品。S县定期举办“晶博会”,吸引国内外厂商参会交流,同时鼓励当地企业参加各大国际商贸博览会,将水晶产业打造成“全国标杆、全球高地”。2022S县水晶灯饰、水晶工艺品等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75%以上,占全球市场份额 60%以上。

2016年相比,2022S县水晶产业市场主体由526家增加到3879家,水晶产业总产值由44 亿元增长到 84.97亿元,占该县制造业的比重由37.51%提升到69.05%,纳税增长了30.77%,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25.36%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相关知识,分析S县水晶产业转型升级对该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近年来,江西某市充分发挥地城优势,多播并举,将红色治理与法治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走出一条独特的乡村善治之路。

该市把建立红色基因传承长效机制列为市委深化改革重点项目,大力实施“党建+红色治理”,通过“我是党员我争先”等活动,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法治问题;出台了全省首部全面保护利用城乡红色文化遗存的地方性法规,常态化开展优秀村规民约评选活动,通过开展“村民说事”“逢三说法”等活动集中回应村民的“大情小事”,并在全市 80%以上的行政村设立了“道德红黑榜”,弘扬红色新风。该市充分发挥“五老”(老干部、老法官、老检察官、老律师、老教师)优势,培养的红色“五老”调解专家年均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 1 万多件;整合力量组建了 39 支红色法律服务队,将法律服务送到乡村。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分析该市是如何以红色治理赋能法治乡村建设的。

 

参考答案及解题分析:

1.B【分析】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材料中的做法并没有变革农村基本经营制度,②不选;题中强调农村各类经济组织融合发展振兴乡村经济,未涉及竞争机制和资源在城乡之间高效配置,④排除。

2.A【分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机制体制的创新,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变革,它带动农民增收,体现了新体制机制的价值,而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而不是主体活动对客体的积极意义,③排除;把艾草制作成高山艾条、艾绒被、高山艾足浴包、石墨烯艾绒护腰等多种产品,是以承认艾草本身的属性为前提的,并未增加艾草属性,④排除。

3.D【分析】以文化繁荣赋能乡村振兴需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不是满足农民的物质生活需求,①排除,④正确;对待乡村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批判性继承,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不是全面继承,②排除。

4.B【分析】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3个字琢磨透,体现了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正确;牢牢牵住产业振兴这一牛鼻子,是抓重点,解决主要矛盾的表现,不是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②错误;要不断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向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体现了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促进产业融合,③正确;乡村振兴相对于民族复兴,乡村振兴属于个性不属于共性,民族复兴属于共性不属于个性,④错误。

5.1藏粮于地:确保粮食安全,命根子是耕地。一方面要保证用于粮食生产耕地的量,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牢牢守住18亿亩(1≈666.67平方米)耕地红线;另一方面要提高用于粮食生产耕地的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不断提高耕地质量。藏粮于技:粮食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粮食生产要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提高粮食单位亩产,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

2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小古城村在浙江省委的领导下,开展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充分发挥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通过搭建民主协商平台,调动村民参与民主协商的积极性,彰显村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总之,小古城村的蝶变是在党的领导下,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典范。

3超前思维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千万工程是基于农村环境脏乱差、消除垃圾村等问题,抓住了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并以浙江为试点推向全国,正视矛盾、分析矛盾,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正确运用了矛盾分析方法。超前思维要注重调查研究。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调研与农民群众访谈的基础上,把握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得出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案,做到了调查研究基础上的正确判断与预测,推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

【解题分析】本题围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主题,以学生上网浏览搜集到的三组信息为载体,分别考查学生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分析说明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认识,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小古城村实现精彩蝶变背后的中国制度密码,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说明谋划、实施、推广千万工程是如何运用超前思维方法的。学生在作答时围绕教材知识并结合材料分别加以说明即可。

6.①通过精准补贴使农民对种粮收益有稳定预期,体现了政府履行经济职能(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通过宏观调控经济政策,保持经济稳定。(3分)②通过市场形成粮食价格机制的完善,引导农民生产“优质优价”的农产品,激活农民种粮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3分)③打造“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是通过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3分)④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带动农民增产增收。体现了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3分)

7.①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有利于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②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③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有利于推动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⑤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⑥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入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每点2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8.①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国企引领作用,推进粮食生产现代化,增强种粮生产效益,带动农民增收。②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开展专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民增收。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或者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完善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打造“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实行优质优价,激活农民种粮积极性。④政府履行经济职能,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通过最低收购价和补贴使农民对种粮收益有了稳定预期,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每点3分)

9.①打造基层依法治理队伍,有利于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强法律服务供给,培育群众法治意识,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②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有利于促进基层社会稳定和谐,提高基层治理效能;③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每个要点3分。)

10.1)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4分)②马山县根据自身地势特点,合理适度开发,打造特色小镇,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实现由“因山而困”到“因山而富”,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分)

2)①广西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利用当地生态优势,积极举办体育赛事,发展文化事业;(3)②开发文体旅产品,发展文化产业,助推经济发展,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走出了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3分)

11.①用好国家的扶持政策,结合地区实际,科学制定规划,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分)②贯彻创新,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开发绿色健康的高品质农产品。(3分)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培育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3分)④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空间。(3分)

12.①有利于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党的执政根基。(3分)②有利于推动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实现,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3分)③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调动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3分)

13.①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划,培育龙头企业,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②推动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③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促进国际合作,推动企业自主研发。加强产品对外宣传,拓展海外市场,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14.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法治乡村建设提供根本保证。②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促进法治乡村建设。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水平。④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有效调解纠纷,切实维护群众利益。⑤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