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度热点 >> 新时代,我国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
    
  双击自动滚屏  
新时代,我国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

发表日期:2024年10月26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1367 次

202492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加快形成一批服务融通、政策贯通、渠道畅通的就业集聚区和增长极。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加大对革命老区、边境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等政策倾斜,促进区域间就业均衡发展。

我国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不仅是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回应,更是对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长远布局,必将对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整个中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这里作者对其转移做了系统分析,借助大模型分析工具梳理出了我国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清单,针对其转移可能带来的挑战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一、我国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已经历4次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这些转移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次是一五时期,从1953年开始,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重点、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内地资源条件较好的城市布局。这一阶段,工业建设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内地资源条件较好的城市布局,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第二次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基于国防安全考虑开始的“三线”建设,一批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向内陆腹地尤其是大西南地区转移,虽然面临建设难度大、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但为增强国家战略后方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后,在市场因素的推动下,大量以出口导向性为主的产业开始从内陆地区向沿海港口城市转移,实现了我国经济发展从“封闭型”向“开放型”的重要转变。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地理优势和政策扶持,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的“火车头”。

第四次是进入新世纪后,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开始从顶层设计的层面引导产业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为此我国建立了多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旨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一阶段,提出产业转移要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节能环保、深化改革的原则,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目前正在进行的这次,是新时代我国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其根本动因主要是:

——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沿海地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为了缓解这一压力,将部分产业转移到资源更为丰富、环境压力较小的中西部地区成为必然选择。

——要素成本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这使得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难以承受高昂的成本。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要素成本更低,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长期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为了缩小这一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将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成为重要手段。

——地缘政治的考虑: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也对我国的产业布局产生了影响。为了防范外部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将部分关键产业转移到内陆地区具有战略意义。

——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注重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有利于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承接沿海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中西部地区可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我国东部转移出来的主要产业

第一,劳动密集型产业。

——纺织服装:沿海地区在纺织服装行业有着深厚的产业基础,但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压力等挑战。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且拥有丰富的资源,适合承接纺织服装产业的转移。

——家具制造:沿海地区家具制造产业发达,但同样面临成本上升的问题。中西部地区的低成本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使得其成为家具制造产业转移的理想目的地。

——食品加工:食品加工产业对原材料依赖性强,中西部地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食品加工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第二,资源密集型产业。

——钢铁、有色金属、化工:这些产业在沿海地区面临资源紧张、环境压力等挑战,而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适合承接这些产业的转移。

——能源产业:中西部地区的能源资源丰富,如煤炭、油气等,适合承接能源产业的转移。

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先进制造业:包括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等领域。这些产业是产业转移的重点,也是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高新技术产业:虽然高新技术产业对技术和人才要求较高,但中西部地区在一些领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如西安的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高科技领域。沿海地区可以将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环节转移到中西部,实现产业链的优化。

——现代服务业:如物流、金融、信息技术服务等,这些产业在沿海地区高度发达,但也可以向中西部延伸,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我国东部重点省份及产业的移出清单

省份

主要移出产业

广东

电子信息、家电、纺织服装、玩具制造、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环节

江苏

化工、钢铁、建材等传统重工业;部分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环节

浙江

纺织服装、皮革制品、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环节

福建

电子信息、制鞋、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环节

山东

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重工业;部分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环节

我国重点城市及产业的移出清单

城市

主要移出产业

上海

部分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环节;部分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等后台服务

北京

部分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环节;部分现代服务业如研发、设计等

天津

化工、钢铁、建材等传统重工业;部分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环节

深圳

电子信息、家电、通讯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部分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环节

广州

电子信息、家电、纺织服装、玩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环节

成都

承接东部地区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转移;同时,本地部分传统制造业如食品加工等可能进行优化升级

重庆

承接东部地区的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产业转移;同时,本地部分传统制造业如化工、建材等可能进行优化升级

武汉

承接东部地区的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转移;同时,本地部分传统制造业如钢铁、纺织等可能进行优化升级

西安

承接东部地区的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转移;同时,本地部分传统制造业如机械制造等可能进行优化升级

三、我国中西部重点承接省份和城市

河南省: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拥有完善的铁路、公路网络。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承接产业包括制造业、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等。

四川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科技实力较为雄厚。省会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承接产业包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交通枢纽地位突出。教育资源丰富,科研实力较强。承接产业包括汽车制造、光电子等领域。

安徽省:紧邻长三角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近年来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取得显著成效。承接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江西省: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较低,土地资源相对充裕。承接产业包括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等领域。

湖南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工业基础较好,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承接产业包括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领域。

重庆市:对接产业为汽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因为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交通优势。近年来,重庆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为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都市:对接产业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因为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边缘,长江上游,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综合交通辐射能力可覆盖全国。成都作为四川省会,是引领我国西部地区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近年来,成都经济突飞猛进,其所在的成渝城市群有望成为继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之后的“第四增长极”。

武汉市:对接产业为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因为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核心城市,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教资源。近年来,武汉大力推进“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建设,为承接高端制造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西安市:对接产业为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因为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今正在崛起为“新丝绸之路”上的明珠。西安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人才优势,特别是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高科技领域实力雄厚。近年来,西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郑州市:对接产业为智能制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因为郑州作为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特别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为郑州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重要平台。近年来,郑州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为承接高端制造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长沙市:对接产业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因为长沙作为湖南省会,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拥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科研实力。长沙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是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城市之一。

昆明市:对接产业为旅游、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因为昆明位于云贵高原之上,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昆明南站是全国十大高铁站之一,与南亚的老挝、缅甸等国家紧密相接,是我国面向西南地区开放的关键节点。未来,昆明将凭借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我国进出东南亚的重要门户。

贵阳市:对接产业为大数据、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因为贵阳位于贵州省会,年平均气温适宜,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使其极为宜居。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并且发展势头强劲。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贵阳将依托其大数据和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持续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

南宁市:对接产业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因为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是连接西南、西北的重要纽带。南宁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交通网络,为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合肥市:对接产业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因为合肥作为安徽省会,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拥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科研实力。合肥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是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城市之一。

……

四、我国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深远影响

我国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不仅是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回应,更是对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长远布局。

第一,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影响。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言,产业转移并非无奈之举,而是一场自我提升的机会。通过将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产业转移出去,东部沿海地区可以腾出空间和资源,专注于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这将有助于提升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产业转移也将促进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互动和合作,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然而,东部沿海地区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可能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一些传统产业的转移可能导致短期内经济增速放缓和就业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

第二,对整个中国全局发展的影响。从全国范围来看,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将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主要包括:

——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产业转移将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随着产业的转移和集聚,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产业转移有助于缩小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将东部地区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人才资源等优势输送到中西部,带动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腾飞。

——优化产业布局:产业转移将推动我国产业布局的优化。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将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腾出更多空间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

——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产业转移将增强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分散产业布局,可以降低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同时,中西部地区作为“战略备份”,可以在东部地区受到冲击时继续支持国家的经济发展。

——促进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注重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有利于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承接沿海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中西部地区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和社会和谐:随着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将得到提高,消费市场也将随之扩大。这将有助于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同时,产业转移也将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和社会和谐,减少因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矛盾。

——提升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对未来世界局势的影响。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这将促进全球产业链的重组和优化。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壮大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将得到提升,有助于增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将促进全球经济的平衡发展。通过推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国可以减少对东部沿海地区的过度依赖,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这将有助于缓解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中国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也可能对全球产业链带来一些挑战。一方面,产业转移可能导致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和调整,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环境污染、劳资纠纷等,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关注和解决。

五、我国产业转移为中西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产业转移为中西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方面,主要包括:

第一,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中西部地区将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这将带来大量的投资、技术和人才,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据专家预测,未来5年内,产业转移可能为中西部创造超过1000万个就业岗位。这将极大地缓解中西部地区长期存在的人才外流现象,吸引更多劳动力回乡就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产业结构升级。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转移,中西部地区将有机会摆脱对传统产业的依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质量,还能增强其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第三,基础设施改善。为了承接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这将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的硬件环境,提高其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第四,系列政策支持。国家将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兴业。这些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供应、融资支持等,将为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五,缩小其发展差距。产业转移有助于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将有助于提升全国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益,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转移为中西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一些挑战,主要包括:

第一,基础设施和人才储备的不足。尽管中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中西部地区在高端制造业所需的精密加工设备、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也存在不足。这将制约中西部地区承接高技术产业的能力。

第二,营商环境有待改善提升。中西部地区在营商环境、配套服务等方面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这包括金融、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的不足,以及政府服务效率、政策落实等方面的挑战。这将影响中西部地区对企业的吸引力。

第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需要警惕环境污染问题。如果管理不当,可能会出现污染转移、劳资纠纷等问题。这将损害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

第四,可能出现区域竞争加剧。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中西部地区内部以及与其他地区的竞争将日益加剧。各地政府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

第五,带来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来说,产业转移可能带来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下滑和就业压力增大。因此,东部沿海地区需要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高精尖产业和新兴产业。

六、积极稳妥有效推进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积极稳妥有效地推进我国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政府应出台明确的政策,引导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这包括制定产业转移的指导目录,明确哪些产业适合转移,哪些产业应继续留在东部。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产能可以优先向中西部转移,而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则可以留在东部进行升级。

第二,高度重视营商环境优化。中西部地区需要积极改善营商环境,以吸引东部企业的转移。这包括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通信和能源等,以及强化财税、金融等服务。同时,中西部地区应提供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第三,创新区域合作发展新模式。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应加强合作,建立产业转移的对接机制。通过“东部企业+西部资源”、“东部市场+西部产品”等合作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此外,可以探索共建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第四,注重新质人才培养与引进。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升当地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以适应新产业的需求。同时,可以吸引东部地区的优秀人才到中西部工作,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推动产业迭代升级与创新。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应注重产业升级与创新。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提升当地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可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自主品牌,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第六,注重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在推进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严格执行环保标准,防止污染转移。同时,可以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绿色生产,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第七,加强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产业转移应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应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为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同时,应尊重企业的自主选择权,避免强迫企业转移。

第八,实施差别化区域产业政策。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实施差别化区域产业政策。中西部地区可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如煤炭、水电、风电等,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同时,应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监管和限制,推动经济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第九,推动国际合作与对外开放。在推进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国际合作与开放。中西部地区可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等建设,吸引外资参与产业转移和升级。同时,可以支持优势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第十,加强产业转移监测与评估。在推进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建立监测与评估机制,及时了解产业转移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定期发布产业转移报告和政策效果评估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我国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4大原因

 

1、战略安全考量

降低战争风险:在当前国际局势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沿海地区容易受到外部军事威胁。一旦发生战争或冲突,沿海地区的工厂和产业可能成为敌方攻击的首要目标,面临着被空袭、通讯和物流供应被破坏以及被敌军控制封锁的风险。而内陆地区相对较为安全,远离敌军的导弹射程,并且有反导系统等防御设施,能够确保工厂在战时的存活性,保障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

分散风险:沿海地区产业过度集中,高密度的人口和产业布局在面临危机时容易造成更大的损失。将工厂西迁可以有效分散这种风险,避免因局部地区的突发事件对国家整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增强国家经济的韧性和稳定性。

2、经济发展需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经济水平较高,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工厂西迁可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升级,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均衡发展。例如,一些中西部城市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工厂的迁入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优势,推动当地产业的发展。

降低企业成本: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的运营压力逐渐增大。而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较低的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能够为企业提供更有利的发展条件,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此外,中西部地区的市场潜力巨大,工厂西迁可以更好地贴近市场,减少产品的运输成本和销售环节,有利于企业拓展市场。

3、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产业升级: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升级,一些传统产业需要向外转移,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工厂西迁可以将这些传统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同时也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

加强产业链协同:工厂西迁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协同。企业在迁移过程中,可以与当地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4、政策引导推动

政府为了推动东部沿海工厂西迁,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土地政策、资金支持等,鼓励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些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为工厂西迁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