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需求与供给
1.需求及其构成条件
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个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构成需求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消费者有消费欲望,二是消费者的收入。
构成需求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老百姓没有消费欲望,往往选择把钱存入银行,这意味着消费需求减少。刺激消费的政策,其主要发力点就是瞄准城乡居民的银行储蓄。在消费疲软的情况下,国家往往会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主要通过降息的方式,有的国家甚至通过负利率的方式,刺激消费者将银行存款取出用于消费。在财政政策方面,国家也会通过财政贴补等方式调动消费者的消费热情。
消费者收入(即可支配收入)是影响需求的根本性因素。没有钱,有需求也无法实现,没有钱就没有需求。基于此,有部分学者指出,需求其实不用刺激,有了钱,不用刺激,消费者晓得买,没有钱,再怎么刺激,需求也难旺。这个道理就如同刺激穷光棍娶个漂亮媳妇一样,效果肯定不理想。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这是扩大需求的根本之策。
2.供给及其关键因素
供给包括生产、向市场提供出售、售出三个环节。经济学的供给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一个给定的价格,生产者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被称为该价格下的供给量。影响供给的具体因素很多,从总体看,关键因素表现为三个:
(1)生产经营者的投资动力。一般而言,企业生产的产品获利高,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企业生产扩张的愿望就强,产品的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往往会持续提高。反过来,产品成本高,利润微薄,企业的融资难、融资成本高,企业的投资热情往往会受挫。
(2)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市场消费热情增长,企业往往会充分调动现有的生产能力,扩大供给,反过来,在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产品积压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企业的生产能力闲置,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3)进口商品总量。出口满足的是国外的消费需求,形成一个国家的需求。进口则形成一个国家的供给。国家的进口商品总量和结构往往会影响该国商品的供给总量及供给结构。
3.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在产品的售出环节,供给大于需求,产品过剩,产品价格下跌。这种情况对买方有利,故称买方市场;供给小于需求,产品短缺,物价上涨,这种情况对卖方有利,故称卖方市场。在经济活动中,对一方有利就意味着另一方的利益受损,从长远看,只对某一方有利不利于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如果需求量和供给量大致相当,则产品价格平稳。在保持供需平衡的情况下,生产者与消费者都能获得预期利益,实现互利共赢,生产与消费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二、什么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
1.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内涵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可以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总量。它反映的是社会总体生产和供给能力。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国家的财政收入、银行的存量资金、进口等共同构成社会总供给。
其中,财政收入和银行的存量资金、进口既是社会总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重要的调节工具,对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总需求就是一定时期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 在宏观经济学中,社会总需求由投资、消费与出口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投资与消费共同构成“内需”,出口称之为外需。我们通常讲扩大内需就是指刺激国内投资与国内消费。
2.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
当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会出现生产过剩,产品积压,产品价格持续下跌,通货紧缩压力增强;企业获利减少,生产规模压缩,工人失业增加。
在总供给持续小于总需求时,社会物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增大,遭遇这种经济形势,财政、货币政策往往适度从紧。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动态平衡是经济发展平稳的体现,也是国家宏观调控追求的目标。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往往表现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两种经济现象。CPI与PPI指数是观察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重要指标。国家通常会根据CPI与PPI指数的变化来衡量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是否保持平衡,并进而调整财政货币政策的走向。
在统计学中,“PPI”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反映的是产品成本的变化情况。“CPI”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反映的是居民消费成本变化情况,CPI指数上涨,意味着消费品价格上涨,居民消费成本增加,在国际上,通常把3%作为通货膨胀的警戒线,即CPI涨幅超过3%为通货膨胀,超过5%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PPI、CPI指数持续上涨意味着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宏观经济过热。PPI、CPI指数持续下降意味着通货紧缩压力增大,经济增长乏力。
总之,从微观层面,消费欲望与居民收入共同构成需求,生产动力、企业的现有生产能力与进口共同构成供给。从宏观层面,投资、消费、出口共同构成社会总需求。社会一定时期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总量形成社会总供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