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到课题:青年教师躬耕科研的选题策略
朱明燕 刘玉勇 华夏教师杂志社
[摘要] 教育家精神的践行应是一种贴地行走,是智慧沉淀和思想拔节的坚守,而科研课题研究可作为青年教师教育家精神生长的沃土。本文聚焦科研课题选题的生成策略,审视剖析选题范围不当、不切实际、缺乏创新性、忽视个人兴趣等“雷区”,挖掘政策理论导向、教育教学实践、既有研究等选题“矿区”,继而提出“问题凝练成课题、选题锤炼为标题”的选题“共鸣区”。以“三区”链合,将“问题”提炼为富含科研理解、浸润教育家精神的“课题”,助力教师科研成长和个人发展。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青年教师 科研选题 雷区 矿区 共鸣区
一、走出选题“雷区”
在教育科研选题时,青年教师常为“大”“浮”“平”“离”所诱惑,自闯课题选题的“雷区”,对于此区应适当避开。
第一,大:范围失当。在课题选题时,教师往往会将选题范围定得过大或过小。如果选题范围过大,则会出现研究内容过于庞大,难以研究。例如,有教师选择“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课题名称里面的研究范围很大,“学生”是哪个学段或年龄段的学生,“深度学习”是哪个教育领域的哪些方面的研究,在什么立场下或视角下进行研究,都要进行范围的限定。当然,也有的课题研究范围太小,可能导致研究内容过于狭窄,缺乏普遍性和推广价值。因此,选题要尽量做到大小适中,范围适当。
第二,浮:不切实际。课题选择需避免空泛不切实际,常现于三方面:其一,选题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脱节。其二,选题难度超出教师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其三,课题缺乏必要的研究设备、时间、资源等实施条件。这三种情形,青年教师在科研课题选题过程中均应审慎考量、量力而行,应时刻反思“该课题是否具备实施条件”,以此作为筛选切实可行课题的重要指标。
第三,平:缺乏创新。创新性是课题研究不可或缺的关键属性。然而,在课题选题阶段,部分青年教师因视野局限、忽视检索文献的重要性,而导致缺乏创新意识,选取较为陈旧、观点平平的课题。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探索”为例,鉴于该领域已积累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且因教育教学研究背景、人的时代素养提升、科技赋能迭代加速等原因,青年教师很难挖掘出有创新价值的问题思考和实践探索。
第四,离:忽视兴趣。教科研课题需要以教育家精神的执着和笃定去探索发现,进而实现。科研课题的选题除了重视内容和思想维度,也要考虑兴趣维度,不能让高级理念僭越兴趣。采用兴趣离身化的研究,将让科研课题后续研究变得寡淡和应付,成果也会显得干瘪和虚无。
二、进入选题“矿区”
(一)洞察政策理论导向,在“高瞻远瞩”中确立课题选题的支撑点
教育家需要有教育情怀,更需要有家国情怀。青年教师需要踮起脚尖看世界,对教育发展有敏锐洞察力和政策解读力。青年教师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应积极回应现实世界的挑战与需要,选题兼具时代性和学术性。
1.基于时代背景
所谓时代性,就是青年教师既要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痛点,敏锐察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又要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问题的关键”中去寻找选题,这也最能体现教育科研课题的创新价值。例如,近年来,教育界广泛关注的“‘双减’政策如何落地”“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科学教育的加强”等等,针对这些政策方向,我们可以先找到其背后的问题关键点,以课程体系的建构、教学策略的调整、现代技术的运用、评价体系的优化、教师管理的提升、家教理念的引导等方面为突破口来解决问题,进而采取“直接探索、理念融入或技术应用”等三种不同方式来确定自己的选题。
2.紧跟学术理论
教育教学理论往往是青年教师解读教育教学现象、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重要依据。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要紧跟学术理论,寻找科学支撑,实现知识、思想、精神和价值的在地生长。为此,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基于教育领域的经典理论,生成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此类课题一般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成熟理论的应用与改造研究。比如,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成为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指引,基于此理论背景而产生一系列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探索,为此生成“指向有意义学习的幼儿园户外建构游戏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B-b/2024/04/10)。第二种是创新理论的尝试与探索研究。比如,全人教育理论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从北美兴起的一种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思潮,青年教师可以协同骨干教师提出这样的研究课题——“指向幼儿完整经验建构的成长空间再造的研究”(B/2022/04/34)。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基于经典理论进行创新性应用来选取课题,是具有一定科研践行营养和探索实践发散空间的。
二是基于跨领域的经典理论,创新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教育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科学中的一些理论对教育教学同样有着影响和推动作用。因此,在理解相关领域理论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将其恰当地运用到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上来,不失为青年教师进行课题选题的新路径。比如,有教师将具身认知理论与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进行结合,创生出“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研究”课题(B-b/2024/04/20)。
(二)关注教育教学实践,于“问题解决”中找寻课题选题的生长点
从青年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目的来看,基本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增强问题意识。从教育教学的工作范畴来看,一线教育工作者一般会碰到三类问题:第一类是从整体性上思考学校如何规划、如何发展的问题;第二类是在某一条线工作或者某个学科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问题;第三类是在某一条线或个别学科实践中涉及的环节、活动、方法等问题。因此,我们可以从相对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生成、挖掘研究课题。
1.对于负责学校管理的一线青年教育工作者,研究课题多是要从学校发展的理念、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等宏观层面上来整体思考问题。这类课题的生成与发展一般都要经历一个长期、多轮的持续性研究过程。比如,一所幼儿园从“生态学视野下幼儿浸润式户外活动的实践研究”到“基于生态学理念的园本户外自然探究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的滚动式课题研究,体现了该园所基于“生态学”理念推进课程建设的持续性探索研究。
2.对于负责条线工作的一线青年教育工作者来说,研究课题多从自身分管的条线工作或教育教学实践等中观问题出发。比如,负责学校家长工作的老师会确立“幼小衔接中家园校协同育人运行机制研究”“家园社协同共育幼儿园老城厢课程的实践研究”(2021JY14-L43)等此类研究家校协同育人的课题。
3.对于一线青年教师而言,课题的选题多来自日常教学实践、记录和反思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如课堂教学、课堂管理、策略优化升级等。抑或从学生反馈中寻找线索,包括学习态度、参与度、学习成果等,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再或是,教师通过参与教研活动、研讨会或非正式的交流,可以了解到其他教师的教育教学境遇。无论是亲历或反馈所得到的问题,青年教师都能在敏锐洞察力的逐步培养下,发现研究的切入点,形成具体研究课题的选题。
(三)深化拓展既有研究,站“巨人肩膀”上挖掘课题选题的深入点楼是一层层建的,课题的研究也是层阶搭建的。
课题研究的选题一方面不要围绕低价值的内容“炒冷饭”,也切忌伪研究的“炒剩饭”。青年教师应深刻理解“旧”与“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积极在二者间寻找转化点,通过创新方法将经典教学理论或方法转化为新的研究课题。如,以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作为经典,围绕新课标情境表述、具身探索理念及整体性和一致性要求,如,苏州高新区文昌实验小学校就成功申报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境脉课堂’的实践研究”(2023JY15-ZA26),让课堂情境教学变大,并让情境和思维脉络相互融合,实现课堂中情境脉络化的学习提升。
另一方面,在他人的研究中寻找盲点。虽然已经有了很多研究,但是仍然会存在研究中的盲区,即前人没有涉及的研究领域或者研究问题。在关注此类问题时,一线教师可以借鉴并批判性审视他人的研究成果,思考这些问题或者领域未被人研究的原因,在进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选择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点作为课题选题。例如,对于教学评价研究比较多,但对增值评价的落地研究较少,因此,苏州高新区就针对增值评价进行增值评价平台架构的区域子课题申报研究,在 30 多项申报立项的子课题中青年教师占据多数,体现了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
三、营造选题“共鸣区”
(一)“问题”共振为“课题”
有了研究问题后,青年教师通过多次问题共振引发共鸣并形成课题。首先,需要对问题进行专业内涵的深度考量;其次,要挖掘问题的多层次研究价值;再次,要将泛在的“问题”精炼成聚敛的“课题”。依循其逻辑路径,当有提出“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时,需要教师站在“阅读教学”的专业维度进行应然与实然的思辨,然后分析其内外部的研究价值,最后聚焦研究要点成为“阅读教学中提问艺术的研究”或“阅读教学中教师理答行为的研究”等课题,有利于青年教师聚焦研究点,边工作边研究,从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选题”共现为“标题”
从问题到课题,实现了课题选题的锚定;从选题到标题,将凝练青年教师成长的智慧和教育家精神的创新。
课题名称的精确表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对课题研究方向、内容、范围及目标的具体化和明确化体现。教师要结合自身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不断进行精准“调焦”,用科学、通用、规范、明确和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其一,“言”能达“意”,说清楚“是什么”。教师需恰当运用专业概念或术语和标题以通用结构模型表达,促进研究核心要旨的浓缩,包括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等关键信息。课题选题的表述中,要先探寻一个意义的“根基”,在广泛的文献涉猎及核心词的深度理解中,为“根基”设定适切且有张力的“边界”。以“做中学理念下活数学场景建构的实践研究”课题的选题为例,它蕴含了“做中学”“活数学场景”及“建构”三个核心概念。其中,“活数学场景”作为核心“根基”,依循“‘活数学’场景的提出——建构‘活数学’场景的设想——‘做中学’理念下创生‘活数学’场景”,理论实践融合,深入推进并精准表达本课题研究的核心词。
其二,明晰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清楚“怎么办”。自变量是研究者掌握并主动操作,能够促使研究对象变化的变量,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具体表现为研究者所采用的改革措施:因变量是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研究对象在行为或有关因素特征方面相应变化的变量,它是研究的结果,是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需要观测的指标。青年教师在表述有关研究问题和整体研究方向的具体信息时,课题名称中涉及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逻辑关系一定要表述清楚。这类课题名称的表述,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明研究手段,是自变量;一部分表明研究目的,是因变量,即通过什么手段达到什么目的,或通过什么方法完成什么任务之类,实现表达程式规约下的逻辑理解。
朱明燕,江苏省苏州科技城彭山实验幼儿园副园长,苏州高新区(虎丘区)科研中心成员;
刘玉勇,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文昌实验小学校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
(本文为摘编版,原文见《华夏教师》2025年第6期,阅读全文及学术引用参见纸刊或同期电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