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动态 >> 高考前回归教材是备考环节最为重要的事情
    
  双击自动滚屏  
高考前回归教材是备考环节最为重要的事情

发表日期:2025年8月20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47267 次

学生无论是平时做作业前,还是参加月考,或是半期考试,或是期末考试,或是诊断考试,或模拟考试,甚至是高考前,回归教材都显得十分必要而重要。那么,回归教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新一轮的高考改革需要回归教材

1.高考命题改革要配合、促进新教材的推进及相关理念的落实。

2改革中的高考命题要全面、深入地反映新课标的理念。

3.近几年高考命题会以教材中的知识为蓝本进行改造,既可以实现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可以引导回归教材,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回归教材,表现出了两个显著的特点

1.不是简单的联系教材,而是从学科本质上回归学科。

2.在操作上,强调深入挖掘教材的考评价值:

1)高考和教材的直接联系,如教材的典型例题、典型实例;

2)对形成学科思想有帮助的相关内容,如小结、引言等;

3)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特点的内容;

4)中学最容易忽视在大学很重要的内容。

 进一步立足基础知识,根据高考的考核要求,从知识形成过程、学科的思想方法、美学价值、教育功能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独特的作用等方面,深入挖掘教材的考评价值。

三、教材是高考命题的发源地

1.几乎所有的高考题都可以用教材上的知识去解决。

2.许多高考题都能在教材上找到根源,如2023年高考很多试题在材料选择上与教材内容进行呼应,在设问上也指向教材进行设计。要求高考命题的题意、描述、问题、解答等都必须能在教材上找到援引。

3.相当数量的高考题是对教材内容的变形、改造及综合。

四、考试内容与高中教材的内容要做到神似形异

1.神似指考试内容应该完全体现教育、教学的旨要。

2.形异指考试内容无须照搬教材。

五、强调教材知识的应用,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

1.现在有些学校在备考中仍然是一遍一遍地过教材,不能说这样做没有意义,但至少可以说仅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

2.现在的试题,其背景紧跟社会热点问题,同时又立足基本能力,有些题即使不刻意复习也能考好,反过来,平时不注重实际能力培养,就算刻苦复习也不一定取得好成绩。

3.要求培养考生勤于思考、知识面要宽、有相当的背景知识,知识越丰富,答题也就显得容易。学得活的学生会很占便宜。

六、高考对教材的处理是有所侧重的

1.对于知识点,高考以能够承载相应能力的知识为重点。

2.各学科高考命题对教材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有些学科要紧跟教材、有些学科要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还有的学科要一定程度地远离教材。

3.在评判试题是否超标时,有一个标准是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一定要记住:回归教材绝对不是看书那么简单。

回归教材是一定要看书的,但是怎么看?才是问题的关键。

七、回归教材的三个基本原则

这里说的教材,可以宽泛地理解为课本和按知识点分类的参考书。

1.在需要的时候回归教材,不是为了回归教材而回归教材。高考前最后的这段时间,必须要回归教材。

那什么时候需要呢?在做错题目的时候,基本知识有遗忘的时候,题目不会做的时候,总结归纳的时候,以及不想大量刷题的时候等等。

2.回归教材要有目的

回归课本的目的要么是搞懂或者记住某个知识点,要么是为了温习某种方法,要么是为了归纳总结知识体系,总之,回归教材必须奔着一个目的而来。不能听老师同学们都在说回归教材,于是拿起书求一个心理安慰,走走过场,那就不对了。

3.回归教材的方式绝对不是单纯地看书

必须要有针对性的看书、做书上的练习题,习题。

其实高考中80%都是容易题和中等题。这些题都在考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而这些基本概念、基本方法都在我们的教材中。

所以,看书要有重点地看,同时,书上边的例题、习题也要做,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的地方。

回归教材本要以记忆知识点为主,并不是记忆所有的知识点,而是记忆那些欠缺的部分(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欠缺的,告诉你一个方法拿着教材或者参考书的目录,能想到这章的内容/重点/常考点/串联起来的就是你基本掌握的有模糊或者根本构建不起来框架的,一定要好好复习,这就是你的知识盲区!),争取一次到位,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去重复记忆。

八、回归教材的具体方法

复习时如何用好教材?       

1.深入研究教材:全面、深入、充分研究、理解和把握教材,把教材看透

2.敢于超越教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教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化教材,与时俱进补充更新教材相关内容,把教材用活

3.正确使用教材:既要重视正文内容,也不能忽视辅助文内容,相关链接、专家点评也是高考考查内容之一,探究与分享的案例也可以作为高考命题情境或者命题参考,把教材用好

4.吃透教材的四大步骤:

1)研究目录。

2)具体章节一字不落。在看各部分章节的时候务必要保证一字不落。同时,要把重点知识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来,以区分不同的理解难度。

3)不断浏览书上做好标记的知识点,加深印象。

4)最后冲刺阶段要再次回归目录,形成整体感,做题的时候更加有全局性,而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知识盲区,抓紧补习。

5.研读教材应避免两大问题:

1)研读教材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缺乏新鲜感和跳跃式阅读。关于缺乏新鲜感这一问题,考生可以在教材上不断地做一些简单的批注,把一些考题简单地标记在教材上,这样每次看教材的时候都会感到有新的收获。

2)看书的时候一定不能跳跃式阅读,即遇到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内容就一字不看,这样非常容易造成知识盲区。一旦考到了被忽略的内容,就会让人措手不及。

所以,在高考之前,一定要认真地研读教材,把每个知识点都理解透彻。

九、回归教材的具体方法

学习的顺序应该为:先看教材中自己欠缺的部分,然后看有关这部分的参考书,然后做针对这部分的练习题,然后再回头看教材,重复上面的步骤,这样循环往复。

1.从题目到教材

回归教材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回归。

用一句话总结:带着问题看书最有效。

所以,我们要学会把历次重大考试考过的试卷集中起来,然后按照知识板块分类,然后把一类的题目拿出来再看看,再做做,再体会体会。还有不懂的,我们才翻开教材,对照相应章节的基本概念、公式、例题、习题统统看一看。这里必须提醒的是,光看是不够的,一定要做!一定要动手做题。

这叫做从题目到教材。这个过程基本上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够完成,但还不够。

2.从教材到题目

按照教材章节从第一章第一节一直往后看,由于有上一步骤的准备,我们看书自然就知道重点了,于是在经常考的地方认真看,边看书边体会;在经常出题的地方认真做,边做题边玩味。另外,还要把历次考试的试卷、历年高考真题试卷、复习资料摆在课桌的右上方,觉得需要翻题目的时候就翻一下,边翻边体会。右下方摆上笔记本、草稿纸,边体会边记录。这个记录就是最后两三天复习的重点了。

记住,掌握常考点,就能上重点。

3.归纳整理成体系

依据记录的笔记,翻开教材或者复习资料的目录,或者把眼睛闭起来,或者拿一张白纸,开始回忆每一个学科有哪些章节,每一个章节有哪些重要的考点,每一个考点有哪些重要的考法,经常怎么样出题,常用到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常常出错的地方是什么。这一遍的目的是为了归纳总结知识体系,做到融会贯通。这个可以在每天晚自习结束前去做,分章节内容进行梳理。

十、思考三个问题

为什么出题老师会选择这个知识点作为考点?

你能否总结出有关这个知识点出题方式的变化?

在做题的过程中,有哪些地方阻碍了你快速解题?

当你发现了阻碍你快速准确解题的原因时,你就要思考一下:以前学习时为什么就忽略了这个知识点呢?总结原因,比如说是不是开始学习教材的时候,是不是由于文字的不精确导致了定义理解的深度不到位而造成的。

当一切完成后,我们就要重新回归教材,找到对自己是欠缺的知识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训练,正确短时间内掌握。

总之,希望同学们利用仅有的时间,在高考来临之前,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查漏补缺,把课本再仔细地学习一遍。

第一个层次:立足教材。这是展开后续学习的根源和基础。不熟悉教材、不熟悉教材上的知识点,等于无根之木、无肥之土,无法进行有效积累。

一是要熟悉教材。对于教材内容,要达到极度熟悉,熟悉的内容,既包括主体部分,也包括课下注释及补充内容;既包括概念定理,也包括例题;既包括讲解内容,也包括练习内容;既包括文字部分,也包括图表部分。把教材的每一章每一页每一个字都读懂读透,搞清楚来龙去脉,死死记在脑子里。要熟悉到什么程度呢?别人随便说一个知识点,你就能马上说出所在的章节和识点的位置,能马上描述其内涵外延及相关联的知识,且毫无差错。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要说你熟悉教材。

二是要有教材编写者意识。从编写者角度理解教材,能让我们对教材“知其所以然”,明白某个章节编排的背景,清楚该章节要实现的目的,知道该章节要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等。当有了编写者意识,你就可以俯视教材,也更容易理解教材,掌握教材。

三是要把教材读薄。对一本书的阅读,有一个从薄到厚再到薄的历程,教材的掌握也是如此。一开始感觉一本教材没讲多少东西,就是薄薄的一本;但真正学起来,才发现教材每一句话、每一个知识点都深奥无穷,都意味深长,于是觉得教材突然变得很厚重;当继续深度理解后,慢慢发现虽然东西很多,但如果串联起来,也无非是几个大的知识点而已,于是又觉得教材很薄。

第二个层次:跳出教材。这一步等于是从“胎儿”变成“婴儿”,要脱离“羊水”温暖的包裹,独自承受外界的一切。就如同我们常说的“跳出中国看中国,跳出教育看教育”一样,在对教材极度熟悉后,我们也要“跳出教材看教材”。

一是要基于教材知识点进行深挖。教材讲解一般都是比较基础性的,距离高考要求的难度有较大距离,我们要在教材简略讲解基础上,深度挖掘该知识的深层含义,进行深度思考。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借助教辅资料,借助更有深度的课外练习题进行深度解读。

二是要基于教材知识点进行拓宽。针对教材所涉及的知识,我们要从多角度补充,让该知识形成一个辐射面,我们既要了解该知识产生的背景,还要了解与该知识相关的有关资料,也要把握该知识点与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热点的衔接点等。

第三个层次:超越教材。在掌握了大量的基础知识之后,在深度挖掘和多方面拓展后,就要进入下一个层次,进行总结、归纳、构建。

学渣永远只是学零散的知识点,不会打造知识体系,就像一堆洒落的零件胡乱放着;学霸可以把零散的知识点组装成体系、成系统,把零件组装成汽车,从而实现最大效能和最突出的成绩。二者之间的显著差距就是:对零件的熟悉程度,对汽车系统的熟悉程度。

一是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自主总结、梳理、归纳,发现该学科学习的规律,发现知识之间的前勾后连,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共同点,抽丝剥茧,去伪存真,通过不断的高效重复,在遵循规律基础上,发现其本质,形成知识体系和知识网,完成思维建模。当自己的知识体系越来越完善,思维越来越缜密,到最后就会形成对考试的“降维打击”。

二是逐步形成自己的更高能力。当前高考更多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最终都是要指导实践的。而高中生的实践,更多指的就是刷题能力、考试答题能力。要逐步形成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这些能力一旦形成,就会无招胜有招,解决那些看似千变万化其实万变不离其宗的所谓的难题。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借助教材但不依赖教材。立足教材,吃透教材,牢固基础;跳出教材,深度发掘,宽处拓展;超越教材,构建体系,形成能力。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