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蒙台梭利1870年8月出生在意大利安科地区的基亚拉瓦莱,自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1907年开始在各地建立蒙台梭利儿童之家,致力于为孩子提供发展机会环境的教育方法,她不仅是伟大的教育家,还是著名的科学家,一生为了儿童和人类精神的复兴奉献了一生。著有《蒙台梭利教育法》、《蒙台梭利手册》、《教育人类法》、《高级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等书。
特殊教育法是由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的一种建立专门的教育场所“儿童之家”培养孩子,仔细研究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使其生理和心理都获得长足发展,使其接受正规的语言训练,培养良好的生活礼仪以及必要的感官训练;在整个教程中,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教具满足孩子的“工作欲”,在“工作”中开启孩子的智慧,挖掘孩子潜能的教育理念。
1870年8月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地区的基亚拉瓦莱。5岁那年,父亲因为职务上的关系,全家迁往罗马。在那儿,蒙台梭利开始了她多彩多姿的求学过程。13岁时进入工科学校工科组就读(当时极少有女孩子进入工科组)并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也是日后她认为发展“数学心理”,是“培养抽象思考能力最好途径”的思想来源。
20岁那年,她毕业于达文奇理工学院,接着便执意到医科学院继续深造。尽管蒙台梭利以杰出的个人能力突破了道道难关,于26岁这年成为意大利首位医学女博士,然而世俗的偏见使她仅仅获得了在罗马学院的精神病医院担任医师助理的职位。
在此期间,她和白痴幼儿有了接触。她发现:“除食物外,这些孩子会伸手抓摸室内任何一样可由双手控制的物体,练习自己动手的能力。”她意识到“双手的动作可影响智力发育”。
1898年,蒙台梭利在一次演讲会上指出:“儿童在心理方面的缺陷实际上属于教育的问题,而非是医学上的问题,因此训练和教育比治疗更加必要。”
蒙台梭利为此设计了一套“特别观察细则”,用于观察了解低智商儿童的需要,用于帮助促使其智力的提高。鼓励这些孩子通过“手脑协作”来锻炼自己。仅仅两年之后,这些孩子不但学会了读与写,并且能完成如正常儿童一样所应掌握的知识考试。
由此,蒙台梭利思维的触角逐渐转向了正常儿童。既然低能儿童通过锻炼能赶上正常儿童的水平,那么健康的孩子能否通过锻炼达到更高标准呢?
她坚信教育的不断进步可以提高人类的智慧。可是现实的情况是,许多健康孩子的智慧发展水平,要么是被压抑了,要么是被错误的教育理念贻误了,或者二者影响都有。
为此,她于1901年重新回到罗马大学学习,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名校校长的高位。历经七年的努力,用于实践其具有开创性教育理论的“儿童之家”在罗马贫民区成立了,紧接着,仅仅三个月后,第二个“儿童之家”也宣告成立。
由于“儿童之家”的场地及资金主要靠当地居民提供,因而无形中家和学校便融为了一体,二者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教育理念及目标。从这个方面看,这是常规学校所无法比拟的。
为了使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获得长足发展,教育者仔细研究了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使其接受正规的语言训练,培养良好的生活礼仪以及必要的感官训练。正是因为学习的环境像家庭一样,因而在整个教程中,才能保证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教具。这些教具为开启孩子的智慧,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儿童之家”,所有设施都是根据孩子的尺寸设计的,它成为儿童接受教育的最佳场所。在这里工作的人常常花心思改善环境,使其更利于孩子们学会相互关爱和帮助,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由蒙台梭利创建的“儿童之家”逐渐显现出令人震惊的成绩,它像一股清新之风吹遍欧洲大陆。伴随着各国媒体的广泛报道,前来取经者络绎不绝。仅就美国为例,自1913年起,以蒙台梭利教学法为教育理念的学校就多达200所。就连玛露葛莉女王也称赞道,“蒙台梭利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已超过了电报的发明”。
蒙台梭利全部的教育理念归纳起来就是:教育是为了给儿童的思想和行为提供正确的导向,使其思想和行为秩序化。这是切中儿童常见的一些缺点,如自私自利、吵闹、不听劝告、喜欢讲话等等提出来的。这些常见的缺点都可以通过教育转化为自我控制力强、有礼貌、充满正义感、既懂得享受自由又讲规矩等等优点。
四、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铃木镇一出生于1898年的古屋,其父经营着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工厂。22岁赴德国学习音乐,回国后对如何通过小提琴去开发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他抱着每孩子的能力成长,都有一种培养方法的信念,立志于对孩子天才教育。培养出大批的天才儿童,为了进一步发扬才能教育法,著有《早期教育和能力培养》一书。
铃木镇一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家、爱因斯坦的同窗好友,他坚信音乐可以开发幼儿智力。20世纪30年代初,他就从事幼儿早期教育事业,并且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铃木教育法”。据报道,现在世界上用铃木早期教育法训练出来的杰出“铃木儿童”已经有30多万人,其中不少成了世界各地的音乐大学教授、著名乐团指挥和第一小提琴手。
铃木早期教育法有很丰富的内容,对早期教育有很多创造性的发展。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铃木认为,任何才能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任何一个孩子,只要教育得法,都会有发展,成为一个有才能的人。
第二,铃木的才能教育学校主要学音乐和背诵俳句(一种日本诗歌)。铃木认为,掌握某个领域最高水平能力的人,在其他领域也可以达到同样的高度,孩子在音乐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也会在其他领域显示出很高的能力水平。所以,铃木一再申明,他对孩子进行的才能教育,目的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音乐家,而是成为一个有卓越能力的人、心灵美好的人、会走上幸福的人生道路的人。他坚信,通过小提琴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直觉能力或灵感,这种能力或灵感可以转移到其他方面。
第三,铃木认为,一个孩子的才能如何,主要取决于0岁开始的教育如何。过去铃木认为孩子从4~5岁左右开始学小提琴是最适当的,但是后来他不断降低学琴的年龄,不仅让孩子从3岁甚至从2岁就开始学琴。他说开始学习时间越早越好,再早些也可以。
铃木认为,问题不在于孩子拿小提琴的时间。拿小提琴要受身体发育的限制,不能太早。关键是在拿小提琴之前要让孩子听音乐,使孩子大脑神经网络接受音乐刺激而具备音乐的乐感和分析能力。这一点从0岁就可以开始,而且越早越好。孩子具备了这种音乐能力,智力就可以相应得到开发,为学小提琴奠定基础。至于拿小提琴早几个月或晚几个月倒无关紧要。
第四,铃木非常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他认为重要的是循循善诱,创造条件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耐心等待幼儿涌现出自发的跃跃欲试的强烈愿望。
第五,要求严格。铃木认为孩子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受什么样的教育,会决定他发展什么样的能力。铃木要求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最优化的教育环境,由最优秀的教师来教,学习最优秀的名曲,来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
第六,在铃木的学校里,3~5岁的孩子都在一起学习,不论年龄、年级、学龄,全组织在一个班里训练。后来的较小的孩子,可时时见到和听到哥哥、姐姐们的学习情况,这样就能比哥哥、姐姐们进步更快,更好地磨练出才能。经过这样的训练,他们的能力就会比相同年龄的孩子强得多。
无论是国语还是算术,大家都在教室里反反复复地练习学过的东西,而且每天逐渐增加训练内容。通过每天训练,在国语方面,当一册学完时,每个孩子都能合上书背诵如流,并且准确无误地写出来。当然不考试,也不留作业,只是每天让孩子们记日记。
做算术也是同样,每个孩子都能迅速准确无误地写出答案,通过充分的重复训练都能愉快地进行潜智开发。
在实验教育过程中,的确没有出现过一个孩子掉队的情况,甚至连3个数都数不清的孩子,竟会变为发挥出色才能的孩子。但这个现实未受到重视,因它不是传统的教育方法而被葬送。
为了进一步发扬光大才能教育法,铃木先生写成了一本书——《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对才能教育进行了理论总结。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采用灵活的培养方法,任何孩子的智能都会提高;
——为所有孩子提供受最高水平教育的可能性;
——若在幼儿时期培养智能失败,那就无法挽救了;
——生命力是培养一切智能的原动力;
——教育越早实施,其效果就越好;
——在反复训练过程中能培养优越的能力;
——培养能力的好坏与大小是由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优劣决定的;
——教育培养能力,光教不能培养能力;
——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条件。
铃木对能力遗传的说法得出如下结论:
遗传有遗传法则,能力有能力法则。能力与遗传法则无关,能力是在不断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获得的。
所有孩子由于遗传造成生理上的千差万别,这是事实。但不管怎样,各种能力都是根据出生后的环境条件获得的。与遗传有关的只不过是像哭声有大有小那样对环境条件的感受程度和适应速度的不同而已。尽管这样,这些不同也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逐渐消失。
这就是铃木的能力法则,该法则对所有孩子都是适用的。
每个孩子除了身体条件有所不同外,他们所处的环境——家庭结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家族的阶层关系以及气候、风土、文化等也不同,因而对孩子的影响也决不是一样的。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孩子们的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
五、多湖辉:实践教育法
多湖辉是日本二战以后的杰出的教育家,对儿童心理和脑力开发研究造诣颇深。与许多以理论见长的学者不一样,多湖辉的教育思想更具实践性。直指儿童教育的具体实际问题,认为增强孩子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著有《母爱促进身心健康》、《管理孩子的技巧》、《使孩子聪明的心理战术》、《学习指导法》等书。
多湖辉曾经担任过大学附属小学的校长,这使他有机会接触许多小学生,并开始考察围绕现代儿童的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问题。多湖辉认为增强孩子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不仅要了解孩子独特的心理动态,而且应该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征,不断地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
每一个做父母的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都十分用心,为了培养孩子成才,他们甘愿不辞辛劳,费尽心血。但是却往往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其原因就在于孩子的父母没有以一个实践者的心态来教育孩子,他们既缺乏教育的具体行为,又缺乏教育的艺术和好技巧。
多湖辉强调,胎教是新事物,胎儿的灵性与母体息息相通。母亲的生活习惯,饮食,健康,情绪对胎儿的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母亲切不可掉以轻心。胎动是胎儿向母亲发出的各种信号,母亲不可不知。
遗传对人的智力有很大影响,但并非一切已注定。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更大,即使先天不足,只要教育及时得法,本人不懈努力,同样可以取得重大的成就。
母亲是婴幼儿的启蒙老师和引路人,责任十分重大。一般的母亲对“育”能尽到责任,但对“教”的认识往往不足。常言到“人看从小”,“3岁看到大,7岁看老”,说明幼儿期的教育极其重要。幼儿的可塑性很大,问题在于怎样去塑造。对3岁前的教育等闲视之,是一大失误。
教导孩子思考
使孩子的头脑变聪明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给孩子思考的机会,让其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大脑不运动就会生锈。
那么如何做才能使孩子动脑筋想问题呢?多湖辉认为应该寻找机会迫使孩子进入思考问题的状态。
人的大脑本来是很好用的,带有节约思考的组织。比如说,如果今天以与昨天相同的方法顺利度过,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动脑筋思考什么,只要以昨天相同的方法就可以处理今天的事情。所以,我们的大脑之所以开始活跃是因为今天遇到了用昨天的方法解决不了的事情。照这样考虑,不知这个“节约思考组织”平时为我们做了多少好事。
如果每人每天从刷牙开始到吃饭,对每件事都从头到尾一一进行思考和处理,那么即便有几个脑袋也装不下。因为对于习惯的事情不需要特殊考虑就可以做,所以可以把精力用于应付我们身边突然出现的新事态,能够保持头脑的清醒。
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对幼儿到成人的智力发育情况做研究的结果表明,0-4岁儿童的智力发育程度完全可以决定18岁以前的智力最高值。即0-4岁期间智力直线上升的孩子,其以后也会保持这个速度,到了18岁高峰期时达到最高水平。相反,智力缓慢上升的孩子,到了18岁高峰期时,也完全处于低水平。并且,决定这个智力上升程度的绝大部分因素在于孩子周围有多大的刺激,促使孩子智力发育的大部分责任在于母亲。
开发智力工作做得越好,孩子的头脑约聪明,在这方面也许对母亲的要求过高了,但是所有的母亲都应该成为“教育担当者。”所谓“教育担当者”即是设法给孩子创造有利于智力发育的思考机会,有目的地营造智力环境,使孩子的头脑变聪明的具体操作者。
为了让孩子养成经常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说“好好想想”,“努力”之前,首先让孩子自己认识到思考的意义很重要。与父母强迫孩子在学校获得好成绩相比,孩子希望认字,希望能够阅读电视节目表,这对于孩子来说更实际得多。孩子能够自己确定这样更具体的实际目标,才能产生想要认定的热情。由父母一方施加的目标,就很有可能使孩子忘掉思考的重要性。
比如,某小学在带学生到百货店去买东西事,要求每位学生只能带50日元,尽量用这些钱多买有用的东西。他们平使用50日元买一块巧克力还常常不够,这次拿50日元到高级物品齐全的老字号商店去用。学生们最初感到不知所措,过了两个小时之后,左思又想终于想出了买东西的窍门,最后完成任务回家了。强行要求的作用恰恰可以发现孩子头脑的灵活性。
因此,多湖辉告诫家长们,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切勿代替孩子作出“结论”,对于孩子来说,遇到困难恰好事思考最佳机会。
那么这个时候父母是否作旁观者呢?从旁边做适当的指教是必要的。但却又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当孩子在马路上摔倒时,美国的母亲大多数只说三言两语,然后,看着孩子直道他站起来为止。而日本的母亲大多数会马上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在非洲有的民族是模仿孩子,反复与孩子一起摔倒。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去扶他。
美国人以鼓励的语言帮助孩子站起来;非洲人以父母摔倒后自己站起来的无声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从侧面帮助孩子自己站起来,决不像日本人这样亲自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因为孩子具有自我思考的能力,所以大人只要让孩子做好充分利用思考能力的准备就可以了,切勿代替孩子作出“结论”。
常常有人问多湖辉:“从几岁开始教孩子学认字和算数比较合适?邻居家4岁的孩子已经会写全部平假名,而我家同年龄的孩子连自己的名字还不会写,是否是智力低呢?”听到这些询问,多湖辉深切的感到自以为对孩子什么都了解的父母,实际上什么都不了解。
本来孩子的智力发育迅速因每个孩子的身长和体重不同而各异,在人与人之间有一个很大的个人差异。在我们周围,既有1岁半就能向大人一样说话的孩子,也有过了5岁什么话都不会说的孩子,这不是智力和能力的差别,而是语言法与速度快慢的区别。因此,对于从几岁开始教孩子认字的问题,也不能无视发育速度一概而论。
父母必须懂得叫孩子学什么不是时期的问题,而应该看孩子现在对什么有兴趣。孩子开始感兴趣的时候就是其学习的时机,对此没有过早过晚的问题。
如何与孩子交流
多湖辉发现在母亲当中,经常有人从开始就以限制孩子自有发言的语气跟孩子谈话,“那边是邮筒吧?”这么一问,孩子能够回答的范围就完全被固定了,没有思考的余地。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应该把“什么”、“在哪里”、“何时”、“为什么”、你认为怎么样等作为能够让孩子回答的提问,这从增强孩子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来看,也是有用的。
不仅向孩子提问要讲究技巧对于孩子的技巧,对于孩子的问题,大人也要非常认真回答。大多数人再跟孩子谈话时,使用孩子的语言,似乎有一种把自己降到孩子智力水平的感觉。特别是当孩子向大人提出荒唐的问题时,大人常常不由自主地笑起来,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受了嘲笑。
有一次多湖辉在美国街头看见一个约四五岁的男孩子,抓住一位留着乱蓬蓬胡须的嬉皮士问:“对不起,你为什么赤着脚走路呢?脚不痛吗?”
那位男子注视着孩子的脸慢慢地、向大人一样的说:“这是我得哲学,不想隔着鞋,想直接与地球接触。”
这个孩子像是终于理解了,于是小声地说:“好,是哲学。”
这个时候,这个孩子必定时切身了解了“哲学”这句话。所以,通过这位男子相对待普通人一样认真地回答问题,是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提问得到了回答的价值。相反,如果大人采取不认真的态度,孩子的问题最终也得不到回答,很可能会导致孩子缩手缩脚。
有时候,父母经常以为如果不能完整地回答孩子的问题有失身价,就容易把回答问题想的很复杂。因此,当孩子问自己不知道的问题时,大人就会含糊的回答说:“以后再告诉你吧”、“大概是这么回事吧”;相反,对于自己会的问题就就想全部告诉孩子。多湖辉则认为,大人即便是知道的事情也不能全部告诉孩子,因为这样做会完全使孩子失去自我思考的余地,对于孩子的提问只作逻辑性和科学性回答,这才是最佳回答。
孩子到了3岁,每天都会提出“为什么”、“怎么办”等一连串的问题,说明孩子开始萌发了求知欲,这个时候,父母首先应意识到不能马马虎虎回答孩子提的问题,要尽量拿出合乎道理的解答方法。大人采用的有逻辑性的、科学的回答方式,是想让孩子能正确认识问题。但是在孩子看来,无论对其作什么样的回答,并不能全部消除其疑问,因此,大人就没有必要一定坚持完成正确性。
相反,大人可以反过来对孩子的提问进行“如果”的反问。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对问的解答,必然会拓宽孩子的思维世界。这种办法并不是对孩子随意的提问马上直接回答,而是让孩子更清楚的认识自己所提问题的本身,并且其发起自己能够找出答案。比如,对于其“为什么夜里必须睡觉”的问题,就可以反过来问:“那么,你认为不睡觉会怎么样呢?”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自己思考“如果不睡觉会怎么样”的问题。因此就促使孩子从各方面探讨所产生的可能性,于是,孩子就想出了“不睡觉就发困”、“不睡觉就会疲乏”、“不睡觉早晨就起不来”等答案。
这样通过反问的方式,让孩子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思考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效果非常好。可以暗示孩子自己去找答案。
消除孩子的反抗情绪
反抗是孩子精神成熟的重要标志。从根本上讲,孩子自立、有主见就意味着要脱离父母并且开始具有父母相异的想法,当然,其中有些想法可能会与父母近似。然而,即使这样,他们也不会囫囵吞枣地听信父母,而是将其纳入自己的思维框架中进行选择接受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部分。
孩子进入反抗期以后,动不动就会顶撞父母,以至于有些家长感到纳闷:“为什么事事都要对这干呢?”当家长提醒他时,他反而振振有辞:“妈妈您不也再做着同样的事情吗?为什么只说我?”反倒指责起自己的父母来了。即使再有耐心的家长,听到这些话,也会勃然大怒。
但是,冷静的想一下,父母也并非完美无缺。而且能看到父母的不足,说明孩子已经具备了对事物进行评判的能力。所以,与其生气,到不如说我们应该感到高兴。事实上,在我们不经意中孩子已经一天天地长大,一天天的走向脱离父母的属于自己的人生轨道。顶撞父母意味着孩子的成长,我们没有必要悲观,而应感到高兴。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始顶撞父母和老师是孩子精神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不服从父母,甚至于父母发生争执顶撞,都是伴随着孩子的独立性增强而自然发生的现象。孩子再长大一点,长成真正的大人以后,他就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就能够理解、认同别人,对问题的反应也会变得十分从容。
还自在未来长大之前,做事情总是欠考虑,往往采取较为激进的做法,比如激烈的反驳家长。有一段时期孩子总是感情用事,这是做父母的也不要与他计较,而要在孩子面前保持冷静克制的头脑。这一点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
关于孩子听话的问题,应是先创造了“接收条件”之后再加以说服。一般有如下一些方法:
第一、设法扭转或事先打消防碍接受父母官叫的反抗感。为了避免发生正面冲突,可利用第三者和写信、写日记及介绍大人自己经验之谈,用言语使之缓和下来,说“你的心情我理解”,表示理解对方的感情。反过来,装作漠不关心,也是其中一种做法。
第二、创造一种首先尊重对方,接纳对方,同时对方也能接纳自己的气氛。不是用指责、命令的口气,而是用建议或商量的口气说,如果对方顶嘴,就耐心听完对方的所有辩解。
第三、先减轻孩子的精神压力,孩子心里自然就有了听取责备的准备,然后对孩子说:“无论如何你让我说两句话。”大人一开始就创造出孩子听的气氛,这样即使稍有些刺激的劝告,孩子也能听得进去。此外,大人还可以以期待和信赖的口气对孩子说:“你一定能行。”避免用易于受刺激的不该说的话。还可以用促进其行动的话,根据其过错的程度灵活地劝告他。
当然,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让孩子自己消除心中的不满。迅速成长时期的孩子会对父母怀有不平与不满。成长起来的孩子自我产生的要求,与父母要求的规范不断地产生不相容之处,孩子则经过这种冲突,成长为更加成熟的大人。因此,无视和压制孩子的不平和不满,或者反过来采取因为令人厌烦而完全接受的随便应付的办法,孩子就不能如所期望的那样成长。
为了使不能接受的不平和不满不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伤疤,只有妥善地处理,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所以,巧妙地避开孩子的平和不满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不让不满产生或增强,即根本上杜绝不满的产生;第二个原则是选择不与这种能量产生正面冲突的方法。
第一个原则是采取阻吓的办法。即使孩子怀着不满做出了某种决定,也要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参加,让其感到是自己作出的决定。父母事先拿出几种方案,让孩子自由地从中选择,可以采取下面这种方法。
让一个人将水分别倒入两个杯子里,直到这个人认为完全公平为止。接着另一个人自由选择一杯。因为分的人认为拿哪一杯都是公平的,挑选的人拿着自己认为最划算的那一杯。所以每当出现不公平时,父母就要想法巧妙地阻止不平和不满的能量的产生。
第二个原则是在避免与孩子的不平和不满的能量进行正面冲突的方法中,有首先让对方把能量释放出来的方法;要更加重视这个问题,将其拿不同的层面进行解决,或者说:“现在不行,可以在某某时候解决”这样把时间错开的“转移目标”的方法。
六、周弘:赏识教育法
赏识教育是使人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教师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能否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热情的鼓励,不仅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更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幼儿教育不单单是幼儿园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可如何在幼儿教育中进行赏识教育呢?
1.爱是教师最美的语言“生命如水,赏识人生,学会赏识,爱满天下。”而赏识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发现优点”、“欣赏优点”。通过这一途径,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无论哪个孩子,只要我们耐心寻找,就必定能发现他的优点,即使他做错了事,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闪光点,关键是一个“爱”字。爱,是人类所特有的,最伟大的情感。如果说亲子之爱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本能的爱,那么老师的爱则更多的是博爱。因为教育是无选择性的,所有的孩子都有责任获得爱,爱才是老师最美的语言。
2.“赏识——成功”教育“赏识——成功”教育的核心含义是“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种“教孩子说话、走路”的教育方法。“赏识”体现了父母教孩子说话时的最大奥秘——承认差异;而“成功”则体现了父母教孩子做鲁是的最大奥秘——允许失败。
3.多方引导,培养幼儿自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