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透析 >> 06高考政治备考扫描:“十一五”规划
    
  双击自动滚屏  
06高考政治备考扫描:“十一五”规划

发表日期:2006年10月18日  出处:四川省华蓥中学  作者:胡博 整理  本页面已被访问 4914 次

【背景材料】

    1.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2006年3月14日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基本内容

 4.《纲要》的基本思路 通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思路、“六个必须”原则、七个发展目标、八项主要任务。 ①立足科学发展,是贯彻《纲要》的一条红线,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 ②着力自主创新,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 ③完善体制机制,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 ④促进社会和谐,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又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5.《纲要》的鲜明特点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最鲜明的特点。 (2)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形成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简言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学发展,是又一个鲜明特点。(3)坚持“六个必须”原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是《建议》基本思路的深化和细化。

6.《纲要》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举例(1)“计划”与“规划”一字之差,反映了责任中不同的理念。(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老话题赋予了新内涵。 (3)“自主创新”成为国家战略。它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纲要》的一大亮点,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和“牛鼻子”。(5)GDP增长目标从总量到人均;首次引入单位GDP能耗指标。(6)鲜明地提出加速发展服务业。 (7)“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世人瞩目。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更加突出公共服务。(8)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强调协调互动、整体发展。(9)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10)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从“先富”转变为“共同富裕”。(11)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和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7.“十一五”期间面临的困难: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和就业的压力加大;收入支配中的矛盾突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比较多。

【材料解析】

 (一)是什么?

 1.“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工作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支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全面发展是核心,协调发展是关健,可持续发展是重要支撑,以人为本是根本目的

 3.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一五”期间必须坚持的“六个必须”是什么?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要始终把握好的重大原则。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要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要切实抓好的关键问题。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是要坚持实现的根本目的。

4.“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7项主要目标是什么?(1)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3)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5)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7)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5.“十一五”时期需要处理好哪几个重大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同时,要继续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国外需求。要把扩大国内需求和合理利用国外需求很快地结合起来。二是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必须自觉按市场经济规律来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引导和保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三是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发展。中央在制定方针政策时,要考虑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也要照顾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利益,区别对待。地方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做好工作,但必须维护和服从中央的统一领导,自觉顾全大局,这是贯彻全国“一盘棋”的要求。四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必须丝毫不动摇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五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与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二)为什么?

1.试从经济学、政治学角度分析为什么“计划”要改为“规划”(原因、意义)?

 经济学: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国家宏观调控是现代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首次变成规划,政府更注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突显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谋划中国未来更长远的发展。

政治学:政府具有经济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在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请从经济学、政治学分析制定“十一五”规划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经济学: ①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就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②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政治学: ①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和国家对人民负责,提高科学发展观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党的科学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在“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将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体现党的科学执政,说明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

(三)怎么样

 1.从经济学分析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②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③做到“六个必须” 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依靠科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⑤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保护环境,在全社会开展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⑥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2.从政治学分析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①国家具有经济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贯彻科学发展观应充分尊重价值规律基础上搞好宏观调控,建设服务型政府。 ②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证,因而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执政水平和自身建设。 ③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要求的范围内活动,必须体现人民的利益。 ④国际竞争的实质。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强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 ⑤坚持加快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

【热点演练】

(一)选择题

“十一五”规划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要把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运用相关知识,回答

1、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因为() ①企业是唯一的市场主体 ②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③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④发展科技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我国把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因为( )

A、国家具有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

 B、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C、中国共产党代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发展科技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2001年到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6%,高于“十一五”计划中年均增长7%的目标,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也高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200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69美元。人均GDP跨入1000美元的门槛,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起点。据此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GDP的说法正确的是( )

 A、GDP是一国居民在本国领土范围内创造的最终产品的货币表现

 B、GDP表示的是实物的增长

 C、GDP是一定时期一国领土范围内,所有居民创造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D、GDP是国民收入的英文缩写

 4、GDP的快速增长

 A、说明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

 B、意味着我国正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C、表明我国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D、标志着我国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5、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纲要》在原提出的2010年比2000年GDP翻一番目标基础上更高的目标,即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比2000年人均GDP翻一番。从认识论角度看,这一更高目标的提出()

 A、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B、表明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C、说明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反映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坚持与时俱进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从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一字之差,中外关注。据此回答6~7题。 6、“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以前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将被淡化,虽一字之差却耐人寻味。从“计划”到“规划”说明()

 A、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和完善

 B、国家不再对企业进行管理

 C、国家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职能的转变

7、计划“让位”给规划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缺陷决定的

C、由市场的弱点和缺陷决定的

D、由政府的职能决定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据此回答8~9题。

 8、《建议》稿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十六大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这体现了各民主党派()

A、可以参加国家政权,参加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B、和中国共产党共同执政,制定国家方针政策

 C、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

 D、必须以宪法和有关法律为准绳,和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9、《建议》经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以后,将由国务院据以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2006年3月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这体现了()

 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国务院是中国共产党的执行机关,是最高行政机关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④全国人大作为国家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0、材料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制定十一五规划,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材料二:温家宝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要始终把握好的重大原则。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缓解就业的巨大压力和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没有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是做不到的。

 (1)用经济常识知识回答我国为什么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义。

 

 1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主要议题之一是研究和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规划”。这“一字之差”,传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信号。

 信号一:“计划”让位于“规划”,凸显政府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规划将主要运用市场机制,由企业自主决定投资方向。在发挥国家规划对资源配置的指导作用的同时,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信号二: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将被淡化,政府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十一五”规划凸显了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调考虑资源承载能力,为谋划中国未来五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提供一幅清晰的“路线图”。信号三:克服“越位”和“缺位”,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

“十一五”规划增加了许多人文和社会指标,如扩大就业,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健全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这表明,政府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应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更好地履行公共职责。

 这三大变化分别蕴涵了哪些经济学道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B C C D A C C

二、非选择题

9、(1)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②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经济增长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保障。

2)①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增强综合国力,决定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②保持经济平稳和快速发展,才能够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10、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中包含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不宜过多采用,因此把“计划”改为“规划”。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