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动态 >> 重磅:国家推出强基计划 高中生奋斗新目标
    
  双击自动滚屏  
重磅:国家推出强基计划 高中生奋斗新目标

发表日期:2022年6月15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15278 次

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2020年起实施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对高考的改变和影响有多大?毫不夸张地说,绝不亚于2003年启动自主招生和2014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要知道,自主招生16年来改变了数百万考生的命运,正在实施的高考改革已经彻底颠覆了文理分科的传统模式。

强基计划,是继高考改革以来,大学招生、选拔、培养模式迎来的又一重大变革!它对高中生的影响将更为深远:今后凡是想进入顶尖大学的考生,大概率要通过强基计划;家长和高中生不了解强基计划,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基本也就与顶尖大学顶尖专业无缘!

到底什么是强基计划”?

★先看国家咋说的——“强基计划开宗明义: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背景)

★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原则)

★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学生的评价模式(咋选拔孩子)

★逐步形成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培养哪些孩子)

★重点破解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短缺和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为谁培养孩子)

与之前的自主招生不同,强基计划从选拔定位、试点学校范围、招生专业、报考条件到入围高校考核方式、录取方式及培养模式等,进行了系统性重塑。

1、哪些孩子可能入选强基计划

在制度设计上,将重点选拔两类孩子:主要是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和少数在某个领域具有突出才能的偏才怪才

2、哪些大学和专业通过强基计划选拔孩子?

起步阶段,遴选一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36所原985大学)开展试点,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结合高校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专业安排招生

3强基计划如何选拔孩子?

首先看高考成绩,这是最重要的条件。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 85%)。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

取消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

将以往自主招生的降分录取改为基于统一高考的多维度考核评价,按综合成绩重新排序、择优录取;

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成绩发布后,高考成绩就是入围标准;

教育部指导高校积极探索建立基于能力考查的笔试、面试、实践操作,增强选才的科学性。

学习哥详细解读:

和以往自主招生最大的不同,是强基计划首先看高考成绩,不看竞赛、不看论文、不看专利!

具体来说,针对第一类孩子(高考成绩优异的),高校根据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85%,并按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录取。

针对第二类孩子(痴迷数理化生的),由高校提前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向社会公布,组织专家对相关考生进行严格考核,达到录取标准的,经高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报经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核准后予以录取。

4强基计划的报名、考试、录取流程是怎样的?

3月底前:高校公布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4月份:有意向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网上报名

625前:省招办提前向相关高校提供报名考生高考成绩(不含加分)

626前:高校按照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公布入围高考考核的考生名单,并公布入围标准。

627前:省教育厅向高校提供入围高校考核的考生综合素质档案。

74前:完成对入围考生的高校考核(含笔试、面试、实践操作)和体育测试,其中体育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

75前:确定录取考生名单并公示录取标准。

5、哪些学校试点开展强基计划?(36所大学)

北京: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上海: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天津: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江苏: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山东: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广东: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湖北: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四川: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福建:厦门大学

甘肃:兰州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

湖南:中南大学

吉林:吉林大学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

浙江:浙江大学

重庆:重庆大学

军队院校:国防科技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建立基于统一高考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制度

作者张志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

建立基于统一高考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正是在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上,党中央确定了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的高考综合改革目标。

强基计划深入总结高校16年自主招生的经验,充分借鉴上海市等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成果,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是对自主招生和高考综合改革的继承创新,标志着我国基于统一高考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一招生改革探索,对于深化我国高考综合改革,真正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招生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强基计划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我国统一高考制度,在深化我国高考综合改革方面实现了两个坚持”“三个突破”“一个确立

强基计划突出了两个坚持,即坚持统一高考制度和教育公平原则不动摇。统一高考制度是我国高考制度的根基,是人民群众对我国教育制度的信心之所在,动摇了根基,我国高考制度的大厦就会坍塌;教育公平公正是我国高考制度的灵魂,丢掉了灵魂,我国高考改革就失去了人心。强基计划坚定地以统一高考制度为基础,坚持将参加统一高考作为强基计划招生的门槛和录取的主要依据,维护了我国统一高考制度;强基计划高举教育公平的旗帜,突出保障强基计划实施的公平制度设计,突显了强基计划实施的公平正义原则。

强基计划实现了三个突破

一是摈弃了功利化做法,取消竞赛降分录取模式,在引导基础教育健康发展上出实招。高校实施自主招生,对于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引领高中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有的高校将高中生的论文、发明专利、奥赛成绩作为入围门槛或降分录取的依据,引发了高中教育的许多功利性做法,特别一些高校把奥赛成绩作为进入自主招生的敲门砖,致使不少地方奥赛风起云涌,培训机构推波助澜,老百姓趋之若鹜。还有一些高校,出于争抢生源的目的,允许学生自由选专业,致使各个学科的奥林匹克金牌获得者并不选择相关专业,转而学习金融、经贸等所谓热门专业,与高校自主招生选择学科潜能突出的优秀学生的初衷背道而驰。强基计划着力解决自主招生中存在的上述弊端:取消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主要以考生高考成绩作为门槛,解决个别考生在自主招生中提供虚假申请材料的问题;遏制学科竞赛导致的功利化教育,改变自主招生依据奥赛成绩直接降分录取的做法,高校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择优录取,体现对学生更加全面综合地评价;将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成绩发布后,解决部分高校提前掐尖、争抢生源、干扰招生秩序等问题。

二是破除了唯分数窠臼,积极使用综合素质评价,在引导素质教育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考试招生制度的指挥棒要改,真正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强基计划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总结上海、浙江等地在高考综合改革中探索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的经验做法,探索建立基于统一高考的多维度考核评价学生的招生模式。其录取模式为:高校安排分省计划,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这一做法,首次明确把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作为高校录取成绩的一个维度,即高校在考核中要对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有关内容进行核实、评价,评价结果纳入高校综合考核成绩。过去,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大多作为高校面试考核的参考,在学生录取中管用的还是高考成绩和学校考核成绩,说到底还是唯分数录取。强基计划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考核,真正突破了高考招生唯分数论的做法,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的重要举措,对于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必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突破了学科化倾向,支持高校探索综合能力测试,积极引导高中教育走出知识学科本位。加强高校考核环节,是强基计划招生改革的重要内容。过去自主招生许多高校也有学校考核环节,但不少高校仍然受制于学科思维,重点考核学科能力。其实,国家语数外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作为分科考试,已对学科能力进行了考核,高校再进行分科考核已无意义,从考试功能上讲完全是一种重复测试。强基计划要求改变自主招生高校考核偏重学科知识考查的做法,指导高校积极探索通过笔试、面试、实践操作等方式,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选才的科学性。这一做法将对引导我国高中教育开齐课程,打破分科教育藩篱,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等,产生重大的正面引导作用。

强基计划实现了一个确立

确立了统筹考试招生与人才培养的高考综合改革方向,在着力打通高中与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上实现了新突破。高考综合改革的初心,是为了国家人才培养,是为了教育的健康发展。当年,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拍板决定恢复高考,是为了改革开放培养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考综合改革,说到底,是为了满足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对人才的需求。强基计划在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方面,突出强化了两个服务,即高考综合改革要服务国家战略,要服务人才培养,彰显了高考综合改革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高考综合改革的价值和灵魂。

一是强基计划强化高考综合改革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意识,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集中资源和力量选拔培养一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水平紧缺人才,改变了过去部分高校自主招生与国家人才战略需求相脱节的做法。

二是强基计划强化考试招生改革引导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识,统筹高校考试招生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高校人才选拔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之间的协同,形成改革合力。特别是通过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畅通人才成长通道、推进科教协同育人等方式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改变了过去自主招生与人才培养相脱节的做法。

三是强基计划强化高中和高校人才培养相衔接的意识,尊重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确定招生的学科专业,将高中学生的志向、兴趣、天赋作为考核选拔的重要内容,作为学生进入高校进行专门培养的基础,突出了高中教育与大学专业教育的衔接,革除了过去自主招生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往往基于功利而非内在兴趣的弊病。


关于强基计划的4大误区、2点预测,以及对2020年高考生的4点建议

 一、强基计划是自主招生的新马甲

错!是对自主招生的纠偏

2003年实施以来,自主招生16年历史,招生人数累计达到30多万,不少考生凭借自主招生进入了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顶尖名校,这是幸运,更是实力。

16年,自主招生弊端渐显,论文抄袭、证书作假,甚至五大学科竞赛也被质疑,终于2018年,随着大面积自招作弊被曝光,自主招生公信力降至冰点。

强基计划取消了竞赛证书、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前置条件,改为以高考成绩作为首要考核要素,再次显示了高考成绩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基础,也更为凸显公平。

同时,“85%高考成绩+15%校测(校测包括高校考核、综合素质评价、体育测试等)的录取条件,依据高考成绩,但不唯分数,多维度综合评价,给了高校充分的招生自主空间,强基计划正是对新高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进一步探索。

36所试点高校开始,不排除未来试点范围扩大,说强基计划是新高考录取的演练,或是向新高考录取的过渡模式也不为过。

二、不喜欢招生专业,却把强基计划作为进名校的跳板?

不可能了!

自主招生的初衷是为由学科特长的学生开辟的特别通道,但实际操作中,自主招生越来越偏向于招生,成为高校掐尖的重要阵地。由于不限定专业,更多的学生通过学科特长获得名校降分,进校后没有选择学科特长相关专业,反而流向了金融、经济等热门专业。对于他们,学科特长只是进入名校的跳板。

如今,想把同一套操作挪到强基计划上是不可能了。

强基计划明确限定了重点招生专业,同时还建立了如,单独编班、导师制、小班化,优先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一整套培养体系,促进更多学霸流向基础学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这就要求角逐强基计划的学生,必须要做好坐冷板凳的准备和决心。

但也不排除有高分学生因专业冷门放弃参与强基计划,对此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建议:强基计划试点高校需改革工商管理等管理类专业招生方式,可取消直接从高考中招收学生,直至逐渐取消管理类本科专业,只进行研究生阶段的管理人才培养。

这个建议,你觉得怎么样?

三、强基计划还是少数人的游戏?错!

报名门槛大大降低,招生人数不设上限

表面来看,与自主招生相比,强基计划招生院校减少、限定招生专业,名额减少了,实际上并不。

自主招生有明确的名额限制:不超过招生计划数的5%。实际操作中,尤其是2019自主招生十严格出台以后,大部分高校将五大学科竞赛省一作为报名条件,直接导致自招参与人数呈断崖式下跌:当年初审通过人数不足4万,与2018年的15万相比,降幅达73.3%,有些学校甚至仅1人通过初审。这种情况下,有多少高校自主招生能找到招生计划的5%

再看强基计划

首先是报名门槛,文件规定: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

有两层意思:

1)摒弃竞赛证书、论文、专利等,强基计划只有一个报名条件:高考成绩(破格录取考生除外)。这意味着,凡是高考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评价较高的学生,即便没有获奖证书,也可以报名强基计划,报名门槛可以说是大大降低了。

有校长认为,强基计划给了那些成绩好的,但没有证书、没有资源的学生提供了机会,你像一些偏远的在村里的、县里的高中,它就自然没有这种赛事的资源,可学生成绩很好,又没有这种证书,所以连(自主招生)初试门槛都过不去,现在可以参加强基计划了

2)招生计划的N倍学生有机会入围高校校考,角逐强基计划

假设,四川大学在川强基计划招生300人,那是只有300人能入围校考吗?并不!参照公务员录取模式,按照1:3确定入位名额的话,实际上参与录取角逐的,会是900人!

那具体会以招生名额的多少倍来确定校考名额?有自媒体参考部分高校2019年综合评价入选比例作出预测,1:3

具体如何,还要看3月份前各试点高校的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其次,对于招生规模是这么规定的:

高校要与各地教育部门充分沟通协商,统筹考虑国家政策与导向、招生定位和培养要求、各地高考综合改革进程以及中学素质教育推进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在各省(区、市)的强基计划招生名额,并在各省(区、市)的分省计划中安排。

这意味着:

1)强基计划没有招生人数限制

2)招生计划是分省投放,也就是说,与自主招生全国竞争不同,强基计划未来是省内竞争。

那具体招多少?一校一策,但弹性空间足够大。

四、学科竞赛凉凉了?当然不!

但需理性对待

85%高考成绩+15%校测,表面看来,强基计划与学科竞赛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了,于是有人说,学科竞赛要凉凉。但在小编看来,并不。

为啥?关键在这15%校测!

对于强基计划,高考成绩是入门,校测才是真正定生死。

近年来,高考高分段学生人数频频创新高,高手之间的差距已经很难通过高考来体现,尤其是强基计划对高考成绩作了相应折算,这使得高分段学生的差距更加难以区分。高考成绩/入围分数线只是确保了学生的学业水平。

这就决定,高校必须在15%的校测中,对考生做出区分,优中选优。

“8.5-1.5录取模式

考生

高考原始分

670

690

8.51.5比例换算分数(高考)

75.9分(670750*85

78.2分(690750*85

校考原始分数

75

30

8.51.5比例换算分数(校考)

11.3分(75100*15

4.5分(30190*15

综合成绩

87.275.9+11.3

82.778.2+4.3

“8.5-1.5模式中的计算方式为:

折算后高考成绩=高考成绩/高考总分*85

折算后校考成绩=校考成绩/校考总分*15;综合成绩=折算后高考成绩+折算后校考成绩

校测包括高校考核(笔试、面试)、综合素质评价、体育测试。综合素质评价、体育测试都明白就不说了,这高校考核怎么考?关键要看他要招什么样的人: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推测,即便是校考,考生大概率也会碰到学科竞赛级别的考题。对于有竞赛经验,甚至已经拿了省二、省三奖项的考生来说,在校考中都有着巨大的优势。

此外,文件还对破格录取作了说明:

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如何衡量?目前看来,五大学科竞赛成绩是最权威、有效的证明了。

不过文件也说明了破格录取适用极少数考生,那要想拿到破格录取资格,五大学科竞赛成绩至少也该是省一,且是排名靠前的考生吧。

总结来说,无论是高考成绩+校考录取,还是破格录取,学科竞赛对于考生都是加分项。

但对待学科竞赛,还是要理性:对于那些真正具有学科天赋的考生,要不要学科竞赛,大可不必纠结,走自己的路就好;

但对于那些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跟风,只为升学、加分的学生来说,真要停一停,想一想这个问题了。

2020年高考生的4点建议

2020年高考生如何应对?

14月份就要填报志愿了,高三生怎么办?

考生这时候最需要做的是评估自己的高考成绩是在什么分数段上,对照往年双一流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判断自己是否有能力上自己心仪的大学与专业。

另外,强基计划是特定专业招生,填报前一定要确定、确定、再确定自己对所报专业非常感兴趣,否则,进校后会非常痛苦。

2、偏科严重的考生要注意

强基计划选拔学科拔尖人才,但对严重偏科的考生显然是不够友好的。

高考成绩85%的占比决定了,如果你严重偏科,那么即便你入围校考,校考成绩优异,也势必会影响录取结果。

3、校测如何准备?

高考68日结束,强基计划校考要在74日前结束,根据往年自主招生校考时间推测,强基计划校测时间应该在高考结束后不久就会开始,不会拖延太久。因此,高考结束后2周,是黄金备考时间,考生要抓紧。

另外,从校测内容上来说,小编认为,往年自主招生高校选拔环节中的题目还是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4、加强体育锻炼

2019年,体育测试即进入自主招生;2020年,强基计划也明确提出:体育测试结果作为录取重要参考。

目前,体育已经进入大部分省市的中考了,云南甚至直接将体育分值设为100分,与语文数学平起平坐!

而就在112日,广东省两位政协委员提议:将体育纳入广东省高考必考科目。这次真的是重磅消息了。

不管提案最终能否通过,中高考对体育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无论是否参加强基计划,体育锻炼考生必须重视!

强基计划试点会扩大吗?

有两个字很重要,试点

36所试点高校,同时在招生专业安排上:

除了重点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文件也写到: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

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不难推测,强基计划实施第一年,试点高校可能只会开放被文件点名的几个重点专业,但随着强基计划的稳步推进,开放更多高校、更多专业也不是没有可能。

强基计划志愿具体怎么报?

文件中写一校一策,具体实施还是要看3月底前各试点高校的招生简章,但结合自主招生及上海等地高考改革经验,还是可以作出部分预测:

(1)可同时报名所学校

报名阶段,考生课根据自身实力、报考意向等,填报多所学校,也可入围多所学校校考,但不排除各高校校考时间撞车

(2)强基计划会在其他批次之前录取

文件规定:75日前确定录取考生名单,被录取考生不再参加后续高考志愿录取。

根据往年四川各批次录取时间,75日要早于四川本科一批次录取时间,这意味着,强基计划录取在普通本科录取批次之前。

推测,强基计划并不会与普通本科批次报考相冲突,即使未能通过强基计划录取,也不影响后续各批次的录取。

 

教育部规范强基计划校测,向高三考生提出三点忠告

“强基计划”“校测”很关键

2020年教育部宣布了废除自主招生、实施强基计划。高考成绩成为强基计划唯一的入场券,一般超过本一线的考生都可能获得进军强基计划的入场券,但并不是说就能录取36所双一流高校的某一所;因为还需要经过校测,然后把高考成绩和校测分数进行折算,相加获得总分,再从高到低排序录取。

高校校测分为笔试和面试,尽管在总分中占比只占15%,但这个分数很关键。因为手握入场券的考生人数很多,相近分数的人数肯定挤成堆,如何分出高下?自然要看校测了。

教育部严格规范高校“校测”

36所双一流高校需要录取的是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又有特长的学生,录取后这类学生将给予最好的针对性的教育,为我国未来发展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校测就成为强基计划选拔的第一道真正的门槛,自然要严格规范。

为了更好地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教育部把强基计划的校测纳入国家正式考试,笔试、面试安排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进行,试题按机密级事项管理,彻底杜绝有可能出现的不端行为。

教育部向2020年考生提出三点忠告

1.摒弃强基计划中的专业都是冷门、难找工作的想法

目前参加强基计划的高校共有36所,包括了人们心目中的985高校的绝大部分,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名校悉数在内,尽管强基计划中的专业现在看来都很冷门、难找工作;但不要忘了,这个强基计划是国家为未来奠基、为未来储备人才的一项工程,是国家倡导的一项工程;也许现在看来是个冷门专业,四年后必将大有改变。如果没有一定的未来眼光,后悔在四年后等着你。

2.摒弃走捷径的想法

教育部严格规范高校校测,就是吸取了以往自主招生存在弊端的教训,彻底断绝某些人想动歪脑筋、走捷径的念想。多年自主招生产生的弊端,在某些人头脑中变成了走捷径的经验,认为只要有人为因素就有空子可钻;教育部对校测的规范,明确告诉这些人千万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一旦舞弊行为被抓,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不但会取消强基的资格,还会取消高考的资格,后果非常严重!

3.摒弃只要高考分数高就能录取的自我优越感

有一些考生一看强基计划中高考分数占85%,就认为只要自己的高考成绩好,录取没问题;以致忽视15%的校测分数。这种想法真的要不得,很可能会大意失荆州,以致影响下一阶段的高校录取。

要知道能够入围强基计划招生的考生,特别是想冲击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顶尖名校的考生,高考成绩都是杠杠的;高手间的对决,输赢只在毫厘之间;因此,对校测一点都不能含糊。

看下面的表格,校测的重要性就一目了然了。

考生

高考分数(满分750分)

670

690

8.51.5比例换算分数(高考)

75.9分(670÷750×85

78.2分(690÷750×85

校测分数(满分100分)

75

30

8.51.5比例换算分数(校考)

11.3分(75÷100×15

4.5分(30÷190×15

综合成绩

87.275.9+11.3

82.778.2+4.3

假设在今年的政策下,甲和乙共同报名参加了今年的高校强基计划。乙考生高考分比甲考生高20分,百分制换算后乙分数仍然比甲高2.3分,但是强基中加入了校考,百分制换算后甲分数竟然比乙高6.8分,所以在综合成绩上甲超过了乙,总分多出4.5分。按照从高到低原则录取,乙考生就悬了。

2020年是高考史上关键的一年,2020年的高三考生赶上了这一年,机遇与风险并存!希望广大的考生、家长及早了解高考新动向,未雨绸缪,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