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科研 >> 教师应该做科研型教师
    
  双击自动滚屏  
教师应该做科研型教师

发表日期:2006年9月18日  作者:周崇典  本页面已被访问 2399 次

一、形势逼人,教师需要重塑自我
    建国5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其中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速度同样喜人。我在教育科研单位工作十几年,对此感触尤深。过去我们到学校寻找科研基地十分困难,有的强调没有时间,缺少能力,有的表示“远水解不了近渴”。而现在主动上门希望给予指导的多得应接不暇,即使在休息天组织的科研活动,参加的人也往往是“爆满”,有几次竟然出现要求“打站票”的情况。
    在我们的实验基地出现过这样一件感人的事情:这个学校的一个实验班是由青年教师做班主任,平行班是由一位老教师做班主任,这位老教师自信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比什么理论都强,因而对科研人员的指导漠然置之。一开始,她的班级果真比较稳定,但是时间不长,就发现自己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实验班。她抱怨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可是再看看实验班的学生,一个个,不管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暂时落后的,怎么都那么愿意和老师配合?这位老教师在大哭一场之后,决心更新观念,努力学习教育理论。有一次,她在酷暑中赶两小时的路自愿去听专家的报告。可见,她是意识到形势逼人,在积极地根据时代的要求重塑自我。
    现在,在我们的实验基地,不少老师是积极主动地投入科研:有的自己订阅教育科研刊物;有的每天晚上睡觉前自觉地学一会儿理论书籍;有的学校实验班级的老师每天工作结束后,自动地聚在一起交流看法,探索问题;有的学校课题组成员还自己决定在双休日进行理论学习。
    面对教育的新形势,作为教师是否重新塑造自我,这已经不只是个人的小问题,而是关系到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大问题了。
    二、不当“教书匠”,争当教育专家
    现在国家提出“科教兴国”,学校提出“科研兴校”、“把教育教学纳入科研轨道”,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就应该明确地提出不当“教书匠”,争当教育专家。这样说绝不是追求时髦,哗众取宠。教师的工作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完成工作量,像传声筒一样去传递知识,死板地按照一个模子去塑造人,那自然就成了“教书匠”。而不断探索,按照科学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去帮助不同个性的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的教师,那实际就是踏上了通向教育专家的道路。
    综观中外教育史,有一个令人深思的事实,那就是世界上所有的伟大教育家,从孔子到陶行知、陈鹤琴;从柏拉图到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毫无例外地都是长期工作在教育第一线,没有离开过教师的岗位。这绝不是偶然的,它雄辩地证明了惟有教育第一线才是诞生教育专家的最好土壤。
    三、教师研究教育科学的优势
    我曾经和许多教师在科学研究上进行过合作,感到妨碍教师搞科研的原因既不是时间少,更不是能力低,而是大家在观念上认为科研很神秘,普通教师没法搞。其实,教育科研一点不神秘,反而是同教师关系最密切的,也是教师最应该搞、最有条件搞好的一项工作。教师研究教育科学的优势至少有以下四点:改变观念做“科研型”教师
    1、教育工作本身就含有科研的性质。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因而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项工作。人类对培养自己的后代极其重视,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工作尤其需要有艰苦的研究在其中。教师反复钻研教材,就是在研究教学内容;经常地了解学生,备课要“备学生”,就是在研究学生;千方百计想办法把学生教会,培养好,就是在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当然,在过去许多情况下,不少教师是不自觉地、被动地在进行研究。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自觉地主动地来做这些工作,就会发现教师在科研上占有极大的优势,因为教育工作本身就含有科研的性质。
    2、教师生活在科研的“本源”之中。教育要发展,就要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教育要成功,就要遵循教育规律。而离开了现实的教育生活和环境,要完成这两项任务是根本不可能的。有一位老师在小学一年级做一节数学研究课,当他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都有些什么圆形的时候,一个平时学习比较差的孩子小声说了一句:“山楂片。”这明明是正确的回答,却立刻遭到旁边小组长的斥责:“别胡说。”为什么这个孩子的一次难得的主动参与竟被小组长给打了回去?这个“山楂片”事件引起这位老师的思考。后来他就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妨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因素究竟有哪些”的重要研究课题。
    3、教师具有深入研究和反复实验的最佳条件。教育科研的实验园地就在课堂,教育研究的进行就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这就是教师拥有的最佳科研条件。有位班主任很想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的问题,于是,他首先就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发现学生主体性品质的萌芽。有一次,两个同学为了一件“谁先碰了谁”的小事争吵起来,但是他们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去告诉老师,而是通过自己谈心把问题解决了。当老师及时把这件事情写入“班级日志”之后,原来班上爱告状的风气也有了改变。这样,这位老师也就找到了培养小学生自主性的一个初步的规律性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应该反复检验,在这方面教师又具有天然的优势。一个班送走了,又接一个新班,在上一班初步发现的规律,可以在新的班进行检验。我曾经向原华东师大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刘佛年请教过中小学教师如何搞科研的问题。他认为,许多像毛蓓蕾这样的优秀教师,就是通过一轮一轮的实践和思考,得到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不一定非要通过对照班进行研究。
    4、教师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科学研究讲究深度,而人的内心世界往往被一扇难以叩开的大门封闭着。不过教师在这方面也是具有优势的。学生热爱老师,崇拜老师,甚至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老师应该是百倍珍惜孩子们给予的信任,小心地靠近他们的心灵,发现并总结他们真实的成长规律,用来引导和帮助他们更健康地成长和发展。教师研究教育科学的特点教师搞科研和专业人员的方法应该不同。我多年和教师们合作,总结出教师搞科研“三长三短”的特点,受到许多老师的欢迎。他们认为只要了解自身的特点,有意识地扬长避短,同样能搞好科研,取得成果。
    一是时间相对少,但是实践相对多。教师每天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表面看来要想进行科研,时间相对少。但是,仔细一想,我们如果通过加强学习,将每天进行的教育实践纳入科研的轨道,减少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其“科研含量”,教育工作的时间变成了科研的时间,时间少不就变成时间多了吗?
    二是眼界相对窄,但是体验相对深。在当前情况下,教师工作繁忙,不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去获取信息,显得眼界相对窄一些,这对于搞科研当然是不利的,因为搞科研需要站在制高点上,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所以教师要注意努力补上这个“短”。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会发现,信息量大固然重要,但是信息的深度和我们对信息的理解更为重要。如果我们见过世界上各式各样的麻雀,但是一只也没有解剖过,就不能说很了解麻雀;而如果认真地解剖过几只麻雀,难道还需要把全世界的麻雀全都解剖了,才能说了解麻雀吗?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深度沟通,具备了“体验深”这样的优势,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眼界相对窄”的短处。
    三是理论相对薄弱,但是经验相对丰富。经验是形成科学理论的重要基础,是科学的前身。只要我们注意不断将经验上升为全面的系统的规律性认识,经验和理论之间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当然,我们应该重视理论的学习,不然实践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经验也是进一步掌握理论的基础。有位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手势语”,发现它在师生互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方面很有成效,于是她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心理学理论,得到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低年级学生中使用“手势语”,能把他们好动的特点,从破坏性的表现(做小动作、招惹同学)引导到建设性的方向上来(积极思维,主动交流)。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