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透析 >> 22届高考政治备考:中国共产党100周年
    
  双击自动滚屏  
22届高考政治备考:中国共产党100周年

发表日期:2023年2月6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26634 次

一、【热点背景】

1921年,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以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展现出计利天下的国际胸怀。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救国是根本前提;兴国是重要基础;强国迎来光明前景。

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简单地说,革命、建设和改革。

新民主主义革命(1921-1949),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迄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历史实践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由之路:中国道路;力量源泉: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华诞,是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启“十四五”规划第一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克服挑战,坚定向宏伟目标奋进,并在世界舞台上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1921——红船初心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50多名党员,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448.8万名党员,再到2019年底的9191.4万名党员,百年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2021——建党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岁生日。立志于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永远保持建党时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中国共产党将永远年轻!

人民至上、克服挑战谋求幸福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99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不懈奋斗,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

时光进入2021年,世界看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筑起抗疫钢铁长城,谱写了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的战“疫”篇章。

只争朝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重大贡献。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和合共生、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寓于世界发展潮流之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肩负大国担当—。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在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经济严重衰退等挑战面前,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国际社会携手抗疫、共克时艰,促进世界经济稳定,推进全球治理,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世界带来信心和力量。

二、【理论链接】

1.政治生活

(1)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决胜全面小康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

(2)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决胜全面小康的方针政策。

(3)中国共产党要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决战脱贫攻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5)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6)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和谐;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7)坚持党要管党,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凝聚力,发挥党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

(8)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9)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宗旨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文化生活

(1)文化的社会作用

①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②文化力量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③性质不同的文化影响不同。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中国共产党特别注意把先进的理论与自己从事的实践结合起来,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既重视党的理论、政策和人们的观念及时反映实践和时代的变化,又重视先进思想和精神产品对人们实践的引导作用,便势所必然。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给予经济和政治以重大的影响。(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③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交融

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B、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C、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交融

A、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B、世界范围内的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措施: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A、承认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又要看到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也就是说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不能简单的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或附属品。

B、文化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性质的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注意:并非所有文化都能促进社会发展。)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为什么要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一齐抓。

3)文化与综合国力

①一般意义上:文化在当代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特殊意义上:文化对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和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地位)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怎么办)

(4)党的先进性本质特征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践行者。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作指导;以人类历史最美好的社会共产主义的实现为最高纲领,又立足于现实提出了最低纲领的推进目标和任务;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把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最基本的阶级基础,同时也不排斥其他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使自己获得了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回顾中国共产党100年奋斗历程,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引领时代潮流,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执掌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并引领我国各族人民排除万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和走向强起来节节胜利,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如此,在根本上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促进新的先进文化创造。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事实上,外国人也跑到我们这里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们的文化资源吗?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6)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首次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指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短期与长期、实与虚的关系,为文化兴盛发展提供正确的前进方向。

一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关键一环。文化建设是政治文明的指路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坚实保障,先进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政治文明提供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黏合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建文明中国和谐社会提供了明确的前进方向,让全体社会成员凝心聚力朝着同一个方向目标努力。

二是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一直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持续迸发,社会价值也更加多元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面临各种低俗文化和不良思潮带来的严峻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眼前放眼未来,准确把握当前文化建设工作面临的难题怪题,有效解决当务之急的同时彻底根绝隐患,做到短期效益和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是实与虚的关系。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虽是无形的存在,但其在国民教育中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软实力已经构成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内容。正确把握文化建设实与虚的关系,就是要重视文化内在蕴含的不可触摸、不可或缺的力量,将文化工作落到实处,避免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形式主义,杜绝文化形象工程泛滥现象,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化入心田,秉持实干精神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切实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3.生活与哲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立了科学理论,开辟了发展道路。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创立了科学理论,开辟了发展道路。

(3)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这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习近平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不断发展的。

(4)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伟大复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掌握和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一步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能够取得一个个的胜利,不断前进。

(5)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体现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6)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7)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艰辛探索中正逐步变为现实,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8)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中国国情出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

(9)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与时代变化发展的实际,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夺取革命胜利并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1)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1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人民的利益是我们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三、【考向预测】

1.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公式:性质+地位+宗旨+治国方略与执政方式+执政理念+具体意义

(1)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是由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地位决定的。

(3)是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

(4)是落实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体现。

(5)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

(6)某件事的具体意义。

2.党怎样做某一件事?公式:领导核心作用+宗旨+治国方略+执政方式与理念+领导方式+党的建设+政党制度

(1)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或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4)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5)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6)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7)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

3.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什么关系?公式:党的地位+性质、宗旨+基本执政方式+二者关系+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国法律是党和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依法治国就是要保障广大人民当家作主。

③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方式是依法执政。

④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⑤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⑥只有坚持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四、【跟踪训练】

1.70年前,毛泽东同志率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70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面对“赶考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应该:

①加强新时期执政能力建设,科学、依法履行各项建设职能,推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②始终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加强对一切工作的有力领导。具体协调各国家机关努力为人民服务

③“赶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传承“赶考”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始终保持警醒和自省,用纯净如初的政治品格书写继续“赶考”的新篇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党和政府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通过一系列措施,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0年以来的严峻形势和应对实践深刻表明:

①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相互渗透的

②只有努力危中寻机,才能实现化危为机

③危是相对的,机是绝对的,危和机是统一的

④危中有机、化危为机,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她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赞誉。20201211,张桂梅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这启示我们:

①只有在奉献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②人的自我价值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③人的自我价值就是通过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体现的

④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把学到的本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以下观点与习总书记的知行观一致的是:

①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②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③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④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1956年创作的《艰苦岁月》(见图)铸铜雕塑被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小战士依偎在老战士身边,倾听悠扬的笛声,向往革命胜利的画面,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砥砺前行。该作品的精神内涵是:


①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怀  ②艺术生命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结合

③战士们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  ④艰苦环境中革命战士的坚定信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桂梅坚守贫困地区,克服资金匮乏、师资不足等困难,于20088月创办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帮助1804名贫困山区女孩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她还将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累计100多万元投入教育事业,把一切献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张桂梅的事迹启示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

①恪守法纪,兼顾义利        ②宽严相济,润物无声

③坚守初心,服务人民        ④不畏艰难,乐于奉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毛泽东在《党委会工作方法》中指出:“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这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有:

①矛盾就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②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④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04月,A市某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小组通过本地媒体发出了一份特殊的“邀约函”,诚邀各大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成为“红色合伙人”,以资金、人力、产品、信息数据、专业服务等参与社区网格建设和社会治理。建立“红色合伙人”机制有助于:

①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

②拓宽民主监督渠道,健全监督体系

③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服务和治理

④提升基层党建开放融合水平,形成共治合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消除绝对贫困明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为此,我国注重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基层干部通过开展贫困识别、精准帮扶,学会了做群众工作,在实践锻炼中快速成长,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经过8年持续奋斗,中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完成世界2030年减贫目标,创造了“减贫奇迹”,对世界减贫事业贡献率高达七成,在减贫领域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

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创造“减贫奇迹”,并简析其对世界发展的意义。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驻村第一书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角色。

2015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对全国12.8万个贫困村和57688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选派第一书记开展驻村精准帮扶。此后第一书记制度全面铺开,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干部到贫困村驻点帮扶,涌现出了以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

驻村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任务是: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驻村第一书记,一方面发挥了国家的规划、引导、帮扶作用,把来自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种政策、资源、项目、理念大幅度输送至村庄,深度参与村庄规划、产业布局、招商引资等扶贫事宜;另一方面发挥了村民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改善了原有的村民自治秩序,激活了村庄社会“造血”功能。

经过持续奋斗,2020年年底,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搞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驻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两大奇迹”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持社会长期稳定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造福全国各族人民、深得全国各族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我国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有诸多有利条件,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夺取新胜利、创造新伟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两大奇迹”的?(10分)

 

12.10分)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后,在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现在,“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确保”的原因。(10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国家级贫困地区之一。黄土地上的情结,黄土地上的牵挂。20多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宁夏考察,关心贫困群众的生活。

20206810日,习近平再次考察宁夏。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无论是 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各族群众是一个大家庭,要携手并进。”“中国共产党过去是穷人的党,打天下是为了穷人翻身得解放。天下打下来了,就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新中国成立70多年了,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遇到了各种困难挑战,我们都走过来了,靠的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为什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14.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探索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让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

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绝非偶然。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9分)

 

15.(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1026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材料一  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具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0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材料二  回顾我国13个“五年规划”的历史,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至上”这一理念贯穿始终。2020年,无论在指挥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还是在部署抗击暴雨洪涝灾害中,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六稳六保”,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多的关键词。如今,面对未来五年,人民至上更成为党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的坐标原点。

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从奔走多地多方调研与基层群众深入交流,到亲自主持召开七场座谈会同各界人士面对面共商国是,再到首次推动通过互联网移动端向网民征求五年规划编制建议……习近平总书记为科学谋划“十四五”规划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正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倾听“民声”,采纳“民意”,关照“民心”。一份贯穿人民至正”理念“十四五”规划,必将引领中国走向更关好的明天。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简要概据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民生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就如何解决存在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14)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将“人民至上”理念贯穿“五年规划”始终。(12)

 

16.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探索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让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

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绝非偶然。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9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走过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初衷和使命从未改变。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烛照出一个政党的初心使命,展现着中华民族的广阔未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这是庄严的宣示,更是坚实的行动。“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我们坚信,有十四亿国人戮力奋斗,崭新的中国一定会续写奇迹,走向更伟大的胜利。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明中国共产党如何坚持人民至上。(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192171,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人民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经过28年奋斗,党带领人民建立起新中国,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带领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代,中华民族又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条件的变化、使之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任务密切结合起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00年风雨兼程,100年漫漫求索,100年卓越辉煌。一路走来,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发展作为失志不渝的“初心”。在艰苦的革命年代,无数共产党员前仆后继、顽强战斗、英勇牺牲。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广大共产党员不图名利、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树立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三次伟大飞跃。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发展要求,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

1949-1977年在广义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大规模的贫困缓解。

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立开发式扶贫方针,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持续推进减贫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明确到2020 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党中央依然向全国人民郑重承诺,如期实现2020年目标。

我国扶贫开发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中国在减贫领域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发展减贫事业的认识。(10分)

 

2)请你为发展中国家开展减贫工作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经验”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6分)

  

参考答案:

1.D   2.A   3.B    4.A    5.D    6.D    7.C   8.D

9.1)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必须致力于减贫行动。②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贫困严重妨碍人权的充分实现和享有,减贫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减贫行动,是依法执政的要求,不仅促进了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也促进了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③减贫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①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自觉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多边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②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增强综合国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动周边及世界的稳定和繁荣,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③我国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拓展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在谋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促进各国共同发展。④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10.①中国共产党 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脱贫战中党发挥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核心作用,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②选派干部担任第一支书,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③第一书记能够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资源、项目、理念大幅度输送至村庄,深度参与村庄规划、产业布局、招商引资等扶贫事宜,在实践锻炼中快速成长,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扶贫工作中,及时总结群众的扶贫经验,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改善了原有的村民自治秩序,激活了村庄社会“造血”功能。

11.①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召开会议,出台相关政策和方针,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两大奇迹”。(4分)②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把握国家治理规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3分)③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结构的调整。(3分)(或答“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协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亦可酌情给分)

12.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坚持两个"确保",有利于尊重和保障人权,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4分)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两个"确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分)③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两个"确保",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13.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3分)②这是由党 的执政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3分)③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答出党的执政理念,或者答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亦可赋分)(3分)④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分)

14.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立场,领导各族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3分)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时代实践,中国共产党遵循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规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飞跃。(3分)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最高价值追求,不断的探索中国道路。(3分)

15.(26)(1)(14)成就:①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分享改革发展成果;②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人们享受美好生活创造良好环境;③高等教育进入普及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们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④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建成覆盖城乡的世界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每点1,4)

建议:①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真正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②坚持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③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缩小东、中、西部差距,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④推进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⑤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补齐民生保障短板,努力实现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每点2分,共10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12)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将天民至上”理念贯穿“五年规划”始终是党深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要求;②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将“人民至上”理念贯穿“五年规划"始终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要求;③中国共商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倾听“民声”,采纳“民意”,关照“民心”,生动诠释党的先进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④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份贯穿“人民至上”理念的“十四五'规划,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 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生动体现。(每点3分,共1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6.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立场,领导各族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3分)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时代实践,中国共产党遵循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规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飞跃。(3分)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最高价值追求,不断的探索中国道路。(3分)

17.①践行党的性质、根本宗旨。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④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⑤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每点2分)

18.①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的。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4分)②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党能够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带领人民实现三次伟大飞跃 。(3分)③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党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与时俱进,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人民实现三次伟大飞跃。(3分)

190.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依据国情,紧跟时代发展要求,提出了不同的扶贫政策、方针和方略。(5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党在不同阶段的扶贫政策对于化解贫困,减少贫困人口,完成脱贫任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5分)

2)答案示例: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中国经验同本国减贫工作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3分)②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找到减贫工作的共性,学习和借鉴中国经验。(3分)③坚持辩证否定的观点(辩证的革命批判精神),正确对待“中国经验”,学会“扬弃”。(3分)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