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科研 >> 中小学教师与教育科研
    
  双击自动滚屏  
中小学教师与教育科研

发表日期:2006年9月18日  作者:马兰花  本页面已被访问 1748 次

(一)中小学教师能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中小学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开展行动研究,这是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优势。

因为中小学教师身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他们对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有深刻的感受和了解,研究这些具体问题,解决这些具体问题,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这是他们的愿望,也是他们动作的一种需求。

同时,中小学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满可以凭借这些经验开展研究,同时这些经验也是他们研究的素材。

另外,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进行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实验,他们有这方面的便利条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已广为流传。中小学教师拥有研究机会,拥有研究的场所。教师的活动场所——教室,从实验研究的角度来看,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这使教师拥有研究机会。从自然观察的角度看,任何外来研究者都会改变课堂的自然状态,如要想既达到观察目的,又不改变原有的气氛与状态,就只有依靠教师,教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因为教师本来就置身于教学中,对于教学活动,他不是一个局外人,他是掌握观察方法,了解观察的意图而又不改变原来课堂教学情景的最佳人选。

丰富的研究机会,最佳的研究位置,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了可能。那种认为科研神秘,只有专家和学者才能进行,教师不能研究的观点是错误的。中小学教师能进行科学研究。

(二)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困难

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从目前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第一、中小学教师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受到的限制。

第二、由于多种原因,致使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具体方法不够熟悉,他们缺少从事教育科研的必要的知识,教育理论基础较差,不知道如何着手进行研究。

第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对教育科研的认识片面和模糊,这也是影响他们开展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第一、强化科研意识,增强科研的自觉性

目前在中小学校领域,教育研究的现状是雷声大雨点小。教育研究大多被口头上重视,而在教师的实际行动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由于长期以来受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致使他们对教育科研还存在模糊认识。认为搞研究是教育专家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自己只要教好书就可以了。只要守着一本书(教材)一支粉笔,所教的学生中多几个能升入高一级的重点学校,也就心满意足了。还有的教师把科研与教学对立起来看待,认为搞科研会影响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搞研究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被动研究,出于功利目的,敷衍塞责。我们的教师还没有把科研当作自身的自觉追求。

现实的状况是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教师专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思潮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潮流。只当教书匠是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成为教育家。每一个中小学教师都要尽快从经验型向科研新型转变。为此,中小学教师要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意义,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的大潮中来,作教育科研的弄潮儿。

第二、消除对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充满自信地开展研究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抱有神秘感。有些教师把教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是专家学者的事。担心自己选不好课题,不会开展研究。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我们的教育科研在以前一直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另一方面是教育科研人员过分注重于基础理论研究,忽视了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形成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从而给广大的中小学教师造成了这样一种错觉。其实中小学教师处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他们应是教育科研工作者的一部分,只要他们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科研的技巧,应该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果的。

第三、努力学习,勤于积累,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要很好地开展科研,必须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学、学科知识,懂得教育科研的理论与方法。丰厚的教育理论储备是进行研究的首要条件。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才能在理论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探索。因此,教师要开展研究,首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打好理论功底,使研究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教育科研的知识储备。一部分教师不是师范专业毕业,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欠缺,没有受过规范的教育科研训练,学科知识陈旧、落后。因此加强学习十分必要。

掌握教育基本原理,掌握哲学方法论;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学习论、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与心理测量,以及中外教育史、教育名著等等。

要注重学习,勤于实践,勇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工作中有思考,想探究,就必须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开展研究。

第四、懂得教育科研的理论,掌握教育科研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多种,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要掌握的则是一些比较基本的并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经常运用的方法,如:经验总结法、观察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等。掌握了这些方法,就需要中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运用,任何一种方法的娴熟运用不是靠背书得来的,而是从实践中来的。同时,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往往不会单纯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或者是以一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兼用。

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这里包括掌握教育科研的一般程序,会选题、论证、制定方案、搜集资料、选择科研方法、开展研究、整理研究成果等。

第五、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

中小学教师由于其教育教学任务十分繁重,要他们同时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其负担确实是不轻的。因此在一些教育科研还在起步阶段的地方,特别要提倡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具有奉献精神,以学习研究为乐趣。

第六、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尤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教育研究要和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要与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在教育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

二是研究课题的选择宜小不宜大

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要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选题的大小和难易要和自己的条件相符,即自己有能力完成研究。即便是选择较大的研究课题也要把它分解成一系列的小课题,从小处着手,一定时间完成一个小课题的研究,最后完成总体上的研究。小的课题,目标具体,较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研究。这样积累数年之后,就可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系统,与较大的研究课题相比效果会更好。

四、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

(一)教师科研素养的概念

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是指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在思想道德、教育观念、理论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科研素养是教师应该具有的必备素质,良好的科研素养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

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是一个潜在的素质,它内隐在教师的素质之中,只有在研究时才能外显。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是在知识的积淀、积累和不断内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的过程。随着教师阅历的丰富,知识储备的增多,教师的科研素养会越来越高。教师的科研素养必须通过科研实践外化,必须在教育科研的实践中形成、发展和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是教师多方面素养的集中体现。包括综合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素养和能力。

(二)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构成

1、教师的教育科研的理论素养

1)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学科理论知识

3)相关学科理论知识

2、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素养

1)发现问题的能力

2)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3)科研规划和组织的能力

4)开拓创新的能力

5)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的能力

3、教育科研的道德素养

1)求实求真、严谨治学

2)尊重科学、作风民主

3)批判继承、大胆创新

(三)培养和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途径

1、学习教育理论

教育科研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逐步积累和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自觉努力的学习教育理论,并把理论的学习和日常的教育教学实际及科研活动相结合。只因此教师再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的积极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为教育科研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2、在科研实践中锻炼

实践出真知,只有深入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才可能获得更多的经验和体验。学会和掌握科研的方法和技能,提高科研素养。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积极开展研究,在具体的研究中深化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3、在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发展

学术交流能使教师掌握更多的的信息,开阔视野,拓宽研究思路,吸收众人之长,借鉴他人的教训,受他人经验和方法的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带动。教师要争取机会,外出参加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使自己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为研究提供灵感和契机。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