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科研 >>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由来和发展
    
  双击自动滚屏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由来和发展

发表日期:2024年1月6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3227 次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在整体规划与建构学校德育体系和德育课程的基础上的系统工程。它在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根据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身心接受机理,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队伍、管理与评价等方面探索整体构架,具有衔接性与贯通性等内在特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注重功能定位的整体性、目标指向的针对性、内容供给的层次性、方法选择的适切性。

2019318,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P331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2]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弄清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由来,掌握其科学内涵,明确其基本要求,从而统筹各方力量,建立系统思维,打造制度完备、形式新颖的思政课一体化新模式。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由来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并非尽如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德育体系不够完善、德育目标脱离实际、德育内容简单重复、德育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水平,党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性要求,教育界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在整体规划与构建德育体系和德育课程的基础上,不断凝练聚焦,在具体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1.整体规划与构建德育体系。在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研究过程中,德育体系的整体规划先后经历理念形成与确立、基本理论架构、探索学校德育体系实践三个研究阶段。学校德育体系规划呈现出由理论向实践转向、由分学段向整体推进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特点。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规划时期,德育研究课题正式设立,课题名称聚焦爱国主义与共产主义教育,这时的德育体系呈现较为浓厚的政治化色彩。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关于如何建设学校德育体系等系列问题引起了我国德育理论研究者的关注,同时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有学者认为,德育首要地位的落实在于大德育体系思路的建立[3],德育体系要凸显稳定、持续、协调等特性。[4]1994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虽然在开创阶段已经确立整体规划德育体系的思路,但更多地停留在经验阶段,体系内部之间联系并不紧密,综合性研究欠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整体规划德育体系工作逐渐重视德育体系学科建设问题,不断完善理论架构,提升学科体系理论水平。党和国家在制定相关文件时对德育体系的表述做出相应调整,由整体规划德育体系转变为整体构建德育体系。詹万生主持的八五”“九五”“十五三个国家重点课题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从经纬两个方面将学校德育体系内容进行归类,构建了时间上呈现全程性、空间上突出全面性的学校德育体系。[5]“整构实验实现了理论构建与改革实践的统一,构建的操作机制既注重结果验证,也重视过程体验[6]2005年《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对整体规划大中小德育体系的意义、目标与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突出表现为对不同层面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设计。整体构建德育体系不再仅仅局限于经验性研究,而是在理论层面进行重建,德育体系学科建设的理论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的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关注其所处的困境,并寻求破解路径,真正实现学校德育体系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向,不断提升学校德育实践力。十二五期间,学校德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全面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坚持德育为先,不同学段的德育内容及划分层级更加细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既保证了德育过程中整体要素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也凸显出大中小各德育层次系统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2. 整体规划德育课程。为提升学校德育体系的实践能力,使理论研究与实践更好地融合,德育后续研究重点由整体规划构建德育体系调整为整体规划德育课程。德育体系的整体构建转变为对德育课程的整体规划,表明其范围不断缩小,教学内容更加精准化。就学校教育而言,要重点关注德育的主渠道——课程。德育课程作为具有育德功能的教育因素,是整个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7]P157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德育课程一词为我国学者所关注,一些专门论述德育课程的著作陆续出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12月发布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努力构建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工作德育指南》,文件强调要严格落实德育课程。现代德育课程体系基于人的主体性理论、社会化理论、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论理论建立,并不断进行完善与发展。[8]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整体规划德育课程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力求以科学先进的理念指导德育课程的整体建设。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整体规划德育体系课程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是党在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方针政策。由整体规划德育课程转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表明德育内容进一步聚焦,育人成效得以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9]P3312019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10]在课程目标规划、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建设、教材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整体规划和安排。《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为大中小学开展思政课一体化提供指导,明晰了具体方向和实施内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注重整体性与系统性,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从而实现铸魂育人的总体目标。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科学内涵

1.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界定。思政课一体化源于德育一体化。德育一体化主要是指教育系统内部,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和日常德育工作相互配合,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科学实施德育教育。德育一体化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进行课程设计,强调发挥各主体之间的合力,以期实现一体化的最优效果。学者们在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内涵进行界定时,大都强调要重点突出整体性与统一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要注重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学生素质养成的一体化,还要对校内外资源进行一体化整合。要针对不同学段,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抓好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教师培养、考核评价等环节,既不能揠苗助长、操之过急,又不能刻舟求剑、故步自封。”[11]思政课一体化究其实质是打造思政课的共同体,教学目标和内容要与学生实际相适切,教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合理布局,是确保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我们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就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根据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原则,遵循不同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与接受机理,在教学要素的不同方面探索一体化架构,以期形成思政课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序列,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成效。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教育资源与教育力量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整体有效力量,共同承担德育职责,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框架,使得各种教学力量在精准定位的同时,发挥合力作用。

2.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在特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包含了横向贯通纵向衔接两个基本维度。横向来看,贯通性体现为一以贯之、加强交流、通力合作;纵向来看,就是要把握思政课一体化的总体要求,整体规划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加强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性。贯通性指的是在横向维度上,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要前后一致,概念、观点、理论要逻辑严谨,教学内容要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实现课程贯通才能有效搭建课程内容的框架体系,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衔接性的重点在于纵向衔接。在思政课教学中,衔接性既包括不同学段结构形式的有效衔接,还体现为教学内容之间层层递进的内在关联。衔接性要处理好不同学段的内容,注重教学目标的衔接性,从而保证教学活动实施的有效性。在课程设置中,衔接性设计要与培养目标、学位基本要求相一致,不同学段之间要无重叠地做好对接,避免内容的简单重复。总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包括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其核心要义在于内在的统一性。贯通性和衔接性的有机融合铸就一体化的合理内核,体现为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彼此交融、贯通契合、衔接有序。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形成协同效力,同向同行,以期实现系统预期的最优目标。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本要求

1.功能定位的整体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功能定位上应突出整体性设计,不同学段的思政课程应基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基于共同塑造完整的人的需要。

首先,要深刻理解并把握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贯穿于思政课建设的全过程。学校是培养青年学生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使得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以落实落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各学段都应明确其根本任务之所在。学校要加强顶层设计,通过统一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改革管理机制、完善教学评价等举措,使得思政课堂活起来。教学设计环节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给予最适合他们发展需要与理解水平的思政养分,不断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接纳能力与理解创新能力。

其次,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完整的人而不是片面的人,教育的旨归在于克服人的片面性,实现全面发展。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当秉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将个体的自我完善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统一起来,实现内在契合与发展。从根本上看,教育的本体价值是育人,这就使得教育的工具价值得以凸显。这里的全面并不是指在广度及数量上的全面,而是纯粹、完全的意思。即使在某一专业领域,在局部也可以实现全面,人全面获得自己的本质——自由自觉地活动。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打破外在局限认知,明晰我之为我,而不是过多关注外在之附属,从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本真道德教育即启发个体对生存的意义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实现真正的生存。个人只有将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发展有机联系起来,才能克服自身片面性,避免个体异化。在进行课程目标的设计、教材体系的编排、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管理与评价时,应该突出塑造完整的人这一功能性要求。课程体系依据学生的身心成长情况进行设计,找到学生愿意接受的叙述话语和活动方式,从而推进不同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

2.目标指向的针对性。思政课教学目标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的设定,而是基于思政课整体教学的需要进行设计。思政课教学的整体规划,就是要围绕一个总体目标来设定阶段分目标。统筹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突出针对性。在不同学段一体化统筹过程中,要打破学段区隔,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人性、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生成发展规律。[12]教学目标应层次鲜明、指向明确,教师应准确把握目标指向的针对性开展课程教学。小学阶段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情感上实现感知认同;初中阶段要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增进思想认同;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进行设计,在具体实施中凸显层次性,使得教学具体目标得以真正落实。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既要统筹于整体教学目标的指导,又要各有侧重,实现阶梯式推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以贯之和相互衔接。

3.内容供给的层次性。在课程内容上,思政课的教学对象层次多样,课程覆盖领域较广。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来说,内容为王,要注重实现圈层互动。思政课内容供给的质量和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思政课程的吸引力、针对性与时效性,要通过课程和教材来规范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要相对稳定,坚持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各类课程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原则,确保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13]

内容供给要注重层次性,教材内容的编排应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教育需要,基于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对教材体系进行结构性优化,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链条,使得教学系统更加连贯,突出系统性。内容的设计不仅仅是简单呈现知识,而是要考虑教学内在逻辑,凸显渐进性规律,充分发挥教学功效,避免简单重复和照本宣科。在以往的教材设计中,中小学和高校的教材会出现简单重复的问题,知识点不够明晰,内容并未实现逐级递进。因此,在教材设计中既要明晰中小学思政课的课本内容,又要把握高校思政课教材设计体系及教学内容安排。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实现分层设计,不断深化。例如,小学阶段注重趣味性课程设置、中学阶段注重体验性和常识性课程设置、大学阶段注重理论性和探究性课程设置。教材设计分学段建构教学目标,提炼教学重难点,精选教学内容,特别是要对具有相似主题和内容的部分进行科学整合与合理筛选,使各学段的教育教学更具特点、更有重点、更显成效;不同学段内容的编写,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与生活实际;既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也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网络媒体、社会课堂、实践调研等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丰富课程开展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创新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

4.方法选择的适切性。教学方法是连接课堂诸要素的纽带,事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成效。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要强调方法选择的适切性。适切一词描述的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价值。方法选择的适切性其实就是衡量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等诸多因素的匹配程度。方法选择的适切性使得教学方法与学习者的经验建立联系,方法选择要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行调整,使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

教学方法的适切性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方法选择与教学理念相吻合;二是方法选择与教学目标相匹配;三是方法选择与教学对象相契合;四是方法选择与教学过程相适应。首先,方法选择与教学理念相吻合。课程理念的实施体现出思政课教学的总体方向,不同学段的思政课程应明确本学段的课程理念要求,进行精准定位。课程理念高度聚焦一体推进,方法选择适切教学理念,从而有利于发挥思政课的最大功效。其次,方法选择与教学目标相匹配。教学方法应该与课堂教学目标相一致,根据不同学段的具体课程标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再次,方法选择与教学对象相契合。不同学段学生的主体思维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呈现较大差异,方法选择还要与教育对象具体实际相契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方法选择与教学过程相适应。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的完成程度,决定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完成程度。教学方法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本质、特性和运行过程相适应。教育方法的适切,有利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 参考文献

[1][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11][13]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 李德焕.落实德育首要地位,构建大德育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2,(1.

[4]鄢究.建立稳定、持续、协调的德育体系[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5]詹万生.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01,(10.

[6]冯铁山,詹万生.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与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5,(5.

[7] 班 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8]詹万生.21世纪中国德育课程体系之建构[J].教育研究,2000,(12.

[10]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 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1.

[12] 李 健.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的四个维度[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

作者简介

文天天,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大文,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立项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19VSZ0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