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法交流 >> 天津师大陈婷:大单元高中政治教学大在何处
    
  双击自动滚屏  
天津师大陈婷:大单元高中政治教学大在何处

发表日期:2024年1月10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9433 次

天津师大陈婷:大单元高中政治教学“大”在何处

 

随着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大单元教学以其整体性、全局性、系统性的特点越发受到关注。那么,与传统单元教学相比,大单元教学到底在何处?本文以思想政治学科为例,分享以下三点见解。

第一,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拥有大格局,应立足学情、统整教材,科学进行规划设计。新课改重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意味着教师的站位要更高、观念要更新,要以发展的眼光将整本教材为我所用。

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水平,立足该学段学生在年龄特点、兴趣习惯、经验方法、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学情,按照学科知识逻辑,对教材内容进行有逻辑、成体系的统整,将单个知识点进行整合,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科学设计教学发展进程,构建系统性的知识大单元集合。

例如,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可以史实为线索推动学生认知发展,将小故事”“小知识点融合成大主题”“大概念,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将零散知识点建构成知识大单元,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逻辑框架,在此基础上设立多个具有层次性、系统性的议题组或任务群,由简单知识向能力培养方面层层架构,逐步逐级地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可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趋势设置为单元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设置为单元二,通过设置情境、阅读原著、话剧表演、接力撰写历史新篇小作文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将自己摆在历史的主体地位上,思考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当自己置身于不同环境时会如何选择,理解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中国为什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如何承担时代责任等一系列问题。

第二,大单元教学要把握大原则,应大中有细、大而有物,重在培育核心素养。随着新版课标的颁布与实施,思想政治学科明确了以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为主的学科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不是盲目追求,一定要把握中心思想和关键原则,重在培育核心素养,这决定着整个教学逻辑框架的形成。

教师在整合知识点时,必须立足于新时代新形势下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成为教育主体,以学生应该学会什么倒推出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用,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摒弃传统单元教学的零散知识点教学模式,将目光聚焦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上。

例如,围绕公共参与这一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借助民主选举班级委员会的契机,结合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的内容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让学生切身体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过程,体验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感,以及责任与义务相统一的使命感。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居(村)委会选举过程的基础上,以分组形式指导学生共同设计选举流程及选举办法,按照流程举行班级选举大会。学生每人一票,依次投入票箱,在更生动的情境式任务体验中感受选举的过程,在后续的教学情境中继续发挥共同监督班级委员会的作用。如此一来,完整的教学故事得以形成,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及公共参与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第三,大单元教学要服务大社会,应注重实践、创新考评,不能泛泛而谈、脱离现实。进入新时代,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未来的真实境况中面对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实践是开展大单元教学的重要驱动力。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扎根中国大地,以议题为引领,设置情境化的课程内容,将课堂学习、实践学习、科学考评相结合,以问题引发思考,以思考引导行动,以行动获得成就,达到沉浸式学习的效果。与此同时,大单元教学意味着教学周期较长,要发挥好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设定清晰明确的评价目标,开展全方位的评价。考评主体可以是学生、家长、教师等,考评内容要兼顾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考评过程要将上课前后、校园内外、不同阶段相结合。

例如,在必修一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课堂学习中,班级可以召开模拟联合国大会,让学生代表不同国家阵营,共同探讨全球新冠疫情下的防控策略及方案,通过激烈交锋,了解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不同利益选择,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增强政治认同。在对应的实践学习中,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智慧,共同策划抗疫倡议、知识宣讲等有意义的活动,发挥家校社联动的力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直面问题,运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随后的单元考核与评价过程中,可以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考查学生对于大单元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也可以将前期的各类活动情况纳入评价范畴,作为单元考核结果的一部分,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引导学生更好地服务和回报社会。

 

(转发自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单位系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大单元教学设计”就是从一章或者一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章节或单元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

“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如下:

1.单元教学设计要有整体性。整体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整合。

2.单元教学设计要有相关性。相关性主要体现在课型的选择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关;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关;教学活动与教学活动之间和教学目标相关。

3.单元教学设计要有阶梯性。阶梯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基础到提高,活动的要求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4.单元教学设计要有综合性。综合性主要体现整个单元教学能否体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单一目标与五维教学目标综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综合,单一技能与多项技能综合。

 

 

浅谈大单元整体学习在政治课中的运用

李晓艳

摘 要:作为一线政治教师,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和学情,从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角度,探索大单元整体学习的方式,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支点,是政治教学在新时代的新要求,是每位教师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必然选择。从什么是大单元整体学、为什么进行大单元整体学习、如何进行大单元整体学习方案设计三方面做阐述。

关键词:大单元整体学习;学科核心素养;学习方案设计

一、什么是大单元整体学习

(一)政治学科大单元整体学习的内涵及外延

当前关于单元学习的概念有很多,有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单元、基于生活主题的主题单元,也有基于学情的学情单元、基于核心素养的素养单元,还有基于项目的跨学科的所谓大单元等,其实这些单元学习的本质都是系统化的整体学习政治学科的大单元是以学习者为核心,从学习者的认知基础出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师生共同整合课程要素,形成理论逻辑、生活逻辑、思维认知逻辑高度融合的学习单元。政治学科所指的学习单元,既可以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内容单元,如理论探究课;又可以是基于生活事件主题的主题单元,如时政分析课;但主要类型是三维逻辑统一的学习单元,如情境探究活动课。

(二)政治学科大单元整体学习的价值取向

1.学习单元。大单元整体学习的设计,是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来设计的符合学科整体认知规律的学习单元。

2.素养立意。大单元整体学习是以学科核心概念为主的构建,通过知识的研究理解学科本质,通过迁移应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3.真实学习。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技能、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过程方法,并且迁移到社会生活中。

4.关注过程。学习的过程即学习的目的。大单元整体学习关注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引领。

(三)政治学科大单元整体学习的基本特点

1.方向性。大单元整体学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2.时代性。关注当今中国和世界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真实事件,探究其背后的学科价值,并用学科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这是中学政治课的功能之一。

3.整体性。用学科大概念引领整体化系统化的学习单元,探索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学习方式。

4.综合性。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挖掘综合性、复杂性、真实性问题的学科价值。

5.活动性。落实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课程化。

6.生本化。尊重国家课程的权威性,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实现国家课本的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

二、为什么进行大单元整体学习

(一)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学科知识是分散呈现的,通过学习单元对课程内容重新架构,从学习的需要出发,调动迁移运用知识,以分析解决生活真实问题为核心组织学习方案,从而不断增强学生解决未来不可预知的、复杂性的高级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

(二)传统的课时制碎片化学习方式有很多弊端,做眼中有人的教育需要进行单元学习

传统的课时授课制有三大弊端:(1)立意不高,追求知识的记忆和分数的提高。(2)导致知识碎片化,只见知识不见人。(3)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割裂,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如何改变教师的站位,立足于人的全面长远发展的角度,从整体的知识架构、综合能力、情感体验等角度出发,组织单元学习,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三)教育发展的新追求

适应国家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开阔教师课程眼界,提高教师统整课程资源的能力,进行大单元整体学习,跟上课改的步伐。

(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大单元整体学习提供了更多可能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有很多学校用平板教学,有自己学校的资源库,这为不同层次、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了更多延展性学习的可能性,这就进一步增强了单元学习的实效性。

三、大单元整体学习方案设计

(一)编写依据

依据课程标准,聚焦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生活问题,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基本逻辑

实现学科理论逻辑、生活逻辑和思维逻辑高度融合统一。

三)基本结构

——分、并列、递进、组合,各种结构都可以,构建立体感学习方案,推进深度学习。

(四)总体要求

1.符合认知规律。大单元整体学习的设计符合马扎诺学习认知理论,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2.体现整体设计。利用结构化思维,把目标挺在最前面,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连续性、系统性及有效性。

3.实行逆向设计。从目标和评价出发,围绕核心概念来进行设计。

4.指向高阶思维。让学生从低阶思维出发,经过不断的认知内化,实踐生成,从而达成高阶思维。

(五)学习方案设计的一般流程

1.以学科大概念为锚点建构理论体系,确定学习单元。

2.找准素养立意,确定学习目标。

3.学习评价设计。

4.课程资源建构(理论、情境、活动)。

5.课程整合。

(六)大单元学习文本板块

板块包括单元题目、单元目标、学习导航、探究应用、学习评价、总结反思、拓展空间。

在政治课中运用大单元整体学习,是新时代课改的趋势,能满足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我们会继续落实大单元整体学习,在该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牛学文.学科核心素养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J].思想政治教学,2016.

 

 

大单元教学怎样观议课?

 

一、大单元教学观议课提出背景

这次新课程、新课标修订、颁布,突出了立德树人、学科素养的立意。核心素养习得一节课是不能实现的,故提出了大情景、大项目、大任务、大概念为特征的大单元教学,即围绕一个大概念整合构建一个微课程单元,在用素养、展示素养过程中提升、培养新的素养。

单元将成为一个素养落地的课程教学单位。

教学设计与实施也将构建“纵观森林、局部审美、植新树造新林"的新链条,将从碎片化的以节为单位的课时教学设计与实施,走向内容结构化后的大概念统领的大单元系统建构。可见,大单元教学将会成为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新样态。这样,教学样态发生了质的变化,那么与之服务、匹配的观议课随之也将发生新变化,将从仅单一关注课时观议课进化到重点关注大单元教学观议课。

二、大单元教学带来观议课困境

从听评课到观议课、学情观察、课堂观察与诊断、观教察学,皆顺应了从双基到三维、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迭代升级,欲尽快与之理念兼容甚至欲引领、指导、反思教与学。

当前,从学校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学科备课组长到一线教师,对课时观议课已形成惯性思维,对观议课组织、形式、目的、考评等轻车熟路,如今,从课时教学升级到大单元教学,不仅仅是在大单元教学设计方面存在困难,同时在面临大单元教学背景下如何有效观议课校本教研也出现了不知科学应对问题。即从传统课时观议课到单元观议课又产生了诸多新问题。

具体表现在:

大单元教学观议课与课时观议课目标定位一样吗?

观议课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观议课如何重新设计创意?

尤其是大单元教学设计背景下,常态下教师不可能连续听完整一单元课?

单听的一、二节课多属单元一个片段、环节,因对整体设计不太明晰,观课有点看不懂,议课不知道说什么。

通俗说:不好组织、教师不愿上研讨课、听不完整、观不明白、议题不聚焦,观议课收获不大。

当前,急需破解的是大单元教学观议课如何有效组织与实施?即大单元教学观议课形式创新。

三、大单元观议课形式研究

面对上述棘手现实问题,我们郑州晨钟教科所的研究员深扎一线教学现场,通过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完善优化与发现典型做法、提炼经验、理论解释、推广完善两条路径,在大单元观议课形式创新方面,摸索出了以下十种不太成熟经验与做法。

举措1:利用说明卡观议课

为了破解观课教师对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缺少系统理解,对单元学程进度缺少整体感知,对欲突破的单元大概念、核心问题缺少了解,我们推出了观课前为教师发放单元设计学案及观议课说明卡。

观议课说明卡内容主要是大单元课例设计导读(单元教学设计简化版),突出单元整合理念概述、单元素养目标与课时目标分解、主干问题及问题化系统、单元课型安排、进展程度等;执教教师研究取向,欲解决问题、创新点等。旨在破解上述中大单元中观议课所列问题。

举措2:翻转观议课

以往我们多先观课再议课,我们称之为常态观议课。现在我们尝试议课在先、观课在后的翻转观议课。

教研组或参加大单元教学观议课教师先要参与大单元教学设计方案研讨,针对方案目标、大概念、主干问题、驱动任务、学程设计、评价、作业设计逐环节提出多元可能性,当然每次也可专攻一至二个点,找出局部最优解;提出单元观课周概念,教师可随机观一节课,因观课教师前面参与,能随时融入某节观课中,最后再组织假设验证议课,这样就形成了议课一一观课一一议课新结构。

举措3:录视频观议课

将整个单元系统实施的若干节课录成视频,让教师利用自己闲暇时间观看,同步记录自己思与问;然后集中时间进行议课,也可将议课发言上传,专家点评也上传,最后形成一个观议课资源包,教师感觉有用的内容可下载打印。

举措4:集中观议课

设立观议课亚单元或学科观议课周,同时各年级错时设立学生自主学习周。为教师提供整段时间,减少观议课频次,集中、完整观议课。这涉及到校级课程统筹和打破传统教学安排,但教师能系统全程现场参与。观议课现场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观议课决不能缺席。

举措5:大单元课型观议课

大单元教学设计也有系列课型,如单元导读课、单元探究课、单元拓展/运用课、单元整理课、跨学科实践课。教研组可系统有序安排,在某一时段,集中对大单元某一课型、环节进行观议课,一段时间,也组成了一个整体的大单元观议课群。

举措6:说课与观议课嫁接的观议课

在教师进行观议课前,利用大课间集中半个小时有执教教师对整个大单元设计理念、学程课时安排做统一说明,尤其是前面已进行了什么,本节课要进行什么,后一节课又要干什么要详细说明,让观课教师有个整体感知,并能及时融入本节观课中。这种说课与观议课整合的观议课当前非常适用,也是常规一种手段。

举措7:大单元学程、问题切片观议课

教研组可针对本单元学程某一环节,某一共性问题要求教师同课异构,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从上述课中选择有代表性实施案例剪辑成观课切片,先集中微格的线上观课,然后再集中议课,达成共识、解决问题、生发出多种可能性,让教师对某一专题有认知、新收获。

举措8:工合作的观议课

大教研组分成若干个23人观议课合作组。针对大单元教学课时安排,依据各自时间,进行现场观课,同时及时与小组内组员分享、交流,这样小组成员也可对这个大单元有个整体认知。然后以观课小组为单位再进行大组内议课交流。

举措9:主、辅协同进行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观议课

建立学校每期可统一设立跨学科实践活动学习周。在本周中集中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观议课,可采取以该科教研组为主,负责组织、主持、记录等工作,邀请所跨学科优秀教师参写,形成主辅协同观议课新机制。

举措10:以学期为单位,从系统层思反思观议课

要求教师树立如下自觉意识、习惯:每次参加有专业引领的观议课后,一定要写一个本次观议课对自己触动最大或突然顿悟小结,即事后的深度反思。学期结束时,要对自己观议课记录及每次写的深度反思进行年终专题梳理,在此基础上写一个年度观课成长小结或叫观课报告。目的是想让教师从现场碎片化思考、事后二次思考、过一段后"触景"引发的顿悟思考及阶段性思考贯通起来,以学期为单位,从系统结构层面反思观议课。

四、对大单元教学观议课理性思考

1、大单元观议课是个新生事物,及需专家理论引领;同时也更需要对一线教师创意实践进行提炼总结、理论解读,概括出有生命力的推广方案来。

2、学校大单元观议课设计主要有两条思路,一是从课堂中随时发现有价值问题到议课时进行研讨;二是对教师困感问题进行预设,到现场开展行动研究。

3、大单元设计观议课与课时观议课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大单元教学观议课手册如何系统化设计?大单元教学观议课效果如何考评?跨学科实践活动观议课如何有效组织?大单元教学观议课目标、意义需要重要建构吗?这些随新课标理念变化带来的问题,理应成为观议课研究的焦点问题。

4、对学校、教研组的探索,教研员不要带着有色眼晴去看,要有包容心态,要有积极倾听、交流、发现、帮其提升的意识。同时,各学校也要意识到适合自己学校、学科的才是最好的,不存在万能大单元教学观议课模板,拿来的东西也要接合校情进行改造,否则会有水土不服现象发生。

5、应该提倡自发建立校级间的大单元教学观议课联盟,开展跨学校有"杂交"优势的观议课主题活动。

6、教科所应推出大单元教学观议课相关课题研究,及时开展经验文享交流。

总之,“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要赋能学校自组织,它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力。上述十种大单元教学观议课新举措、新办法,可能是处级阶段暂时最优解之一,也有待完善、提升为整体最优解之一。

 

 

大单元教学如何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崔允漷

  

如何设计一个完整的单元?最关键的就是把六个问题想清楚——

一是名称与课时

大项目、大问题等都是为了将知识结构化,有助于问题聚焦,让人看到题目就知道这个单元要解决的问题。单元一定要有时间规定,课程与时间是密不可分的,所有课程都是有时间限制的。

二是单元目标怎么定

目标是单元的灵魂,一定要对准学科核心素养。如果一个单元都对标不了核心素养,那么学科育人就是一句空话。目标写好之后,千万不要写重难点,写重难点就多此一举。

三是设计评价任务

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评价任务是单元设计的关键。目标明确后写评价任务有三大好处:

首先,有目标必须有评价,如果有目标没有评价,就等于没有目标;

其次,目标写好后马上写评价任务,可以矫正目标写得是不是准确、恰当,如果不写评价任务,目标很易写成假大空;

再次,评价任务设计好之后,后续教学过程的设计就可以整合教学与评价了,即把已经设计好的评价任务嵌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得课堂教学体现“教学评”一致。

所以评价任务是承上启下的关键。

四是学习过程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要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即学生从不知到知、少知到多知,需要经历怎样的学与习的过程,这才是我们的专业所在,也是学理所在。教案专业性不够就是因为教案只告诉别人教师自己想做什么,这还是前专业时代。

五是作业与检测

这是知识学习过程的一个要素,以单元为单位,整体设计校本化的巩固性作业、检测性作业、提高和拓展类作业。减轻负担的关键是把作业设计好。

最后一个要素是反思

教师一定要清楚,学习的责任在学生,老师不能替代学习,也不能剥夺学生学习。教师是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要把反思支架和反思路径设计出来,以便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已学的知识。只有这样的经历,所学的知识才能转化了素养。

 

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课标、教材、学情分析?

王红顺

 

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简称教学设计的三分析。三分析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非常关键,因为学养目标的确定、大概念的确立、主干问题的提出、活动任务的设计、达标检测的过关,它都是重要的前提、条件、依据。课堂预设的精准、精彩也离不开三分析这个有效工具。同时三分析还是教师课能提升的重要抓手和载体。那么如何科学、务实、高效地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课标、教材、学情分析呢?

在借鉴专家、学者论述基础上,结合自己相关思考,特分享如下做法。

一、课标分析

课标分析依次为三个步骤:摘录课标陈述、关键词句分析、得出结论。

找到并摘录与本章节有关的课标陈述,主要包括:学段目标、内容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教学提示与建议,涉及的素养。

关键词句分析,一要重点把握过程、结果双行为动词解释及内容细化;二是重点把握涉及每个核心素养的维度、层次、细节;三是从教学提示、教学建议中提炼出有用的教学策略,即怎么学;四是从学习内容、学业质量要求中确立学什么、怎么学。

拿动词分析来说,分析时要关注如下几点:结果目标对应的行为动词分为四个水平,从低到高分别是了解(同义词:知道、初步认知)理解(认识、会)掌握()运用(证明、应用)。结果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两个方面,使用行为动词时略有不同,要注意目标类型和行为动词的匹配问题。一般情况下,当我们要描述知识的目标水平要求时,通常使用“了解”“知道”“初步认识”“理解”“认识”“掌握”等行为动词。而当我们要描述技能的水平要求时,通常使用“会”“能”“运用”“应用”等行为动词。过程目标对应的行为动词也分为四个水平,分别是经历(同义词:感受、尝试)、体验(体会)、感悟、探索。可见,“经历”“体验”“感悟”和“探素”是描述过程目标四种不同水平的目标行为动词,通过“经历”获得“感性认识”,通过“体验”获得“具体经验”,通过“感悟”获得“理性认识,通过“探索”获得“确定结论”。

得出结论指的是从课标分析中务必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即教、学、评的关联性。

存在问题:多数教师撰写的课标分析,大多只有课标陈述摘录,缺少具体的关联分析,更确少分析后的得出的有用总结。

二、教材分析

专家建构:教材的深度分析(理解)至少需要完成四个突破:(1)自下而上,把握教材的上位概念;(2)由表及里,把握教材在蕴含的深层意义;(3)由点到面,沟通知识与知识的联系;(4)由内而外,沟通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换句话说,教材的深度理解要深到教材的上位概念中去,要“深”到教材的深层意义中去,要“深”到知识与知识的纵横联系中去,要“深”到知识与生活的广泛联系中去。

教材分析主要包括三部分:单元知识上挂下联(内容结构化系统)分析、单元内节与节之间及与目标达成关系(课标适切性)分析;教材处理意见。

单元知识上挂下联,指的是对教材的纵向分析,分析在学这一单元前,学生己经学过什么,即"上挂”;学这一单元,要为后面哪些单元服务,即"下联",通俗说就是分析册与册相关章节之间的关系,建立大概念统领的课程内容结构化模块。

单元内节与节之间分析,指的是对教材的横向分析,分析安排中节与节之间的知识、概念是怎样的关系,即构建单元大概念结构图及章节知识思维导图,尤其是明晰单元大概念和主干问题。同时还要分析,所选的教材内容是否能成课标要求,内容需要不需要增删、调换,需要不需要补充资源。

可见,上述二项分析重点是:编排体例、特点及目的;内容结构及分解(知识树或思维导图形式);立体整合及不同版本教材单元比较。

教材分析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教材处理意见″这个环节,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就是要通过上述分析得出教材整合意见,即重组教材内容,明确单元主题,构建新的学习单元,同时指出单元课时安排。

一般说来教材整合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调换顺序,二是拓展内容;三是变换情境、例题、练习等。

以往存在的问题:正如专家所说:受制于知识理解和学科理解上的偏差,教师的教材理解普遍存在四个问题:1)眼光专注于低位概念和下级概念,较少抓住教材蕴含的上位概念和上级概念。(2)“粗浅”。眼光专注于表层的知识符号和概念性知识,较少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方法、人文精神和价值旨趣。(3)“零散”。眼光专注于庞杂、琐碎的知识点,较少沟通知识与知识的纵横联系(4)“抽象”。眼光专注于知识的结果和结论,较少重视知识的实际作用以及背后蕴含的价值意蕴。另外:教材分析层级不明晰,分析的目的不明确,更重要的没有得出教材处理的方案。

三、学情分析

情分析就是要明晰单元学习时,学生真实起点与逻辑起点之间关系。学情分析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经验、兴趣、价值观分析,对学生知识、技能、思维等基础学习力分析,对学生学习困难点分析。同时也不可乎视对学生前面已有内容学业质量是否达标的分析。

具体讲,学情分析:重点可放在学习本单元学生前提知识、经验、技能、思维优劣势;学生对本单元前理解、负迁移、困难处、关键点及学习深度是什么。具体可以思考以下这些问题: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是什么?认知水平如何?通过本单元的教学生在哪些方面获得发展?学生有没有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况如何?本单知识对学生而言学习困难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学生自己阅读本单元知识会产生哪些疑问?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可以由同伴讨论学会?哪些地方需要教师点拨引导甚至讲解?学生喜欢怎样的情境?学生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要注意单元学情分析中要增加学生相关学习内容、学业质量标准是否达标分析。

总之,课标分析依次为三个步骤:摘录课标陈述、关键词句分析、得出结论。教材分析主要包括三部分:单元知识上挂下联(内容结构化系统)分析、单元内节与节之间及与目标达成关系(课标适切性)分析。学情分析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经验、兴趣、价值观分析,对学生知识、技能、思维等基础学习力分析,对学生学习困难点分析。同时也不可乎视对学生前面已有内容学业质量是否达标的分析。课标分析要见析,要有结论;教材分析要目的明确,要得出教材整合方案;学情分析颗粒度要小,要聚焦、细化、实用。

附录一:李松林教授等编著的《深度学习设计模板与示例》一书提提出了一心两径教材深度分析方法

“一心”是需要把握住的精髓与灵魂:学科的方法与思想,从操作到思维。

理解例子:数学中等量替代法、分类处理法、化归思想、组合与转换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物理中等效法、变量控制法相区作用思想,化学中的对比实验法、能量守恒与转化思想,语文中的语言表现手法以及课文中蕴含的人文思想等。

两径是指知识的来源与去向和知识的节点与网络。前者包括知识的产生与来源,即从当下到历史(塑源)和知识的作用与价值,即从书本到生活两个维度。

理解例子:明晰知识的背景和源头,如“乘法的产生”、“寓言的缘起”、《祝福》这篇课文以“祝福”二字作为题目的缘由。

把握知识的实际作用以及它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旨趣。如“全等三角形的实际作用″“燃烧原理的生产作用”“比喻的表达作用”,后者如《老王》一课蕴含的人道观和平等观、《水循还》一课蕴含的生态价值观、《平均分》一课蕴含的公平观念。

知识的节点与网络包括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即从特殊到一般)和知识的关系与结构(从局部到整体)两个方面。

理解例子:一方面要超越特殊与个别,把握住更具本质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如乘法的本质、数列的本质、浮力的本质、利用全等三角形测量距离的规律以及英语时态呼应规律。

理解知识关系与结构就是要把握住教材蕴含大概念。

知识的产生与来源偏重于对知识产生塑源分析,即知识是怎么产生的?思考如何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学科。

知识作用与价值偏重于知识应用,即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思考如何让学生从学科更高层次再走向生活,解决生活中真问题。学科本质与规律偏重于课本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从这篇文章到这类文章,从这一道题到这一类题,深层剖析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探究可复制、运迁移、创新迁移的规律。

学科方法与思想偏重于运用知识这个载体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思想,从思维生长、进阶层面去挖掘、建构教材。

知识的关系与结构偏重于梳理上下位概念、知识网络结构,尤其是提炼内容中蕴含大概念、核心概念、概念网。

总之,一心两径五维度教材分析重点在于突出知识意义建构与学生素养发展。

附录二:具体操作方法案例:李松林教授等编著的《深度学习设计模板与示例》一书提出"五链式分析法″

"五链式分析法″框架:前理解一一从哪里开始;触发点一一如何开始;困难处一一会遭遇什么障碍;关健点一一如何突突障碍;发展区一一学到哪里去。

链条1:“前理解”(从哪里开始)

深度分析学情的第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学习从哪里开始?其实质是对学生的

“前理解”进行分析。学生的“前理解”包括先见、先知和和先验。

批注:换个词就是学生见识、已具备知识、已具备经验。

理解例子:如在《燃烧的条件》一课中,学生大多见识过火的燃烧和熄灭;“在《测量石块的体积》一课中,小学生已经学过体积的知识,在《认识小数》一课中,小学生在超市购物时已经积累了小数的生活经验。

链条2:“触发点”(如何开始)

深度分析学情的第二个问题是:学生的学习如何开始?分析学生心灵的触发点,其关键是准确诊断这些“敏感的神经”,即新奇处、困惑处、共鸣处和挑战处,进而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深层动机。

理解例子:

“新奇处(新鲜好奇):例如在《认识小数》一课中学生觉得新鲜和奇怪的地方是“小数点的位置一动,这个小数的大小就差别非常大”。

困惑处(予盾与冲突):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课中,学生觉得矛盾和冲突的地方是“既然物体重量不同,为什么还同时落地”。

“共鸣处”:在《秋天的怀念》一课中,学生共鸣的地方是“作者的悲惨经历和母爱的伟大”。

挑战处:在《数列的应用》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帮爸妈分期付款购房设计一个付款模型去挑战。

链条3:“困难处”(会遭遇什么障碍)

深度分析学情的第三个问题是:学习开始后,学生会遭遇什么认知障碍?

理解例子: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一课中,学生遭遇的认知障碍是“无法像长方形和正方形那样,用直接数面积单位的个数这个方法来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

链条4:“关键点”(如何突破障碍)

深度分析学情的第四个问题是:如何才能帮助学生突破和克服认知障碍?即准确定位教师必须重点点拨的地方一一精要之处,过经过脉的地方。

理解例子: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一课中,能否突破和克服学生认知障碍的关键点是“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较不规则的平面图形转化成更为规则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链条5:“发展区”(学到哪里去)

深度分析学情的第五个问题是:学生能够学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其实是对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即“发展区”一一现实水平、发展(潜能)水平。

理解例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一课中,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可以定位在“通过学生合作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学生知道需要使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可以定位在“学生具有解决由各种简单平面图形组合而成的复杂图形的面积问题这个潜力。

结论:五维度分析是一个有机系统,要互相逻辑、衔接、关联照应,如前理解与发展区照应,困难处与关键点照应等。学情五链式分析法立足于微观分析,前理解指向学生知识见识经验;触发点指向新旧知识关联,学生兴趣点、困惑点、生长点;困难处特指疑难点;关键点特指需要教师点拔点;发展区特指预设基础、潜能目标达成。

 

荣维东:大单元教学的“困”与“思”

 

作为最近几年火爆起来的术语和教学方式,大单元教学产生的背景无疑是核心素养教育。核心素养教育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共同认识和一致行动。如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4C素养、日本的基础学力、欧盟的八大素养等,都是当今世界各国和组织对未来人才所应具备的最核心、最关键的品格和能力提出的目标与要求。2016年,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核心素养教育时代,从过去以知识和技能为本的教育,向以素养和能力为本的教育转变。《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要凝练学科核心素养,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也提到,要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教育强调统整课程内容、注重学科实践和真实情境任务驱动等课程理念,而大单元”“大任务”“大主题”“大情境正是上述教育理念的体现,是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产物。

从学理上讲,这些新的做法无疑是合理的,有其自洽的逻辑:传统的碎片化、分割式教学,容易造成知识的割裂和机械训练,不利于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核心素养教育需要统整内容、加强实践和情境任务驱动,这就需要改变支离破碎的单篇或单课时教学,转而寻求新的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大单元教学具有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学科实践性等特征,有利于引领教学方式变革,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关于大单元教学的困惑和误解

首先,对于一些新的理念和做法,我们还没有进行充分的实证研究、科学论证和循证实践验证,这就有可能导致大家在理解与实践上出现一种转型期的震荡感不适应,甚至引发排斥和反对的情况。大单元教学亦是如此。一些教师认为,大单元教学是课程专家制造的新名词,对其抱有观望甚至抵触心理,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多困惑。比如,为什么要开展大单元教学,它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什么是大单元教学,它与传统的单元教学”“单篇教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大单元多大是?与当前课程改革强调的大概念”“大情境”“大任务有何联系?习惯了传统教法的教师们,如何开展大单元教学?等等。

其次,将大单元教学单篇教学”“课时教学”“微课教学”“单项技能训练等对立起来。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合理性和适用性,比如语文的单篇教学,对于集中精力学习定篇类课文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一个学生连单一的知识点都无法正确、深入、透彻地理解,更遑论把握和理解整体内容。因此,单篇教学是单元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但这并不代表必须在学会单一的知识点之后才能进行整体学习,单一整体是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交互进行的过程——可以先着眼于一个展开学习,然后从整体的结构中回望这个,从而赋予这个新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大单元教学可以与传统教学方式相配合,从一篇课文、一个主题进行拓展和深入,也可以灵活运用问题解决式”“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等多种方式。

最后,部分人认为,大单元教学存在空泛化倾向,容易成为一个箩筐,装载很多东西,从而失去学科边界。其实,大单元教学讲究课程内容的清晰、连贯和进阶,有其相对明确、有序、可测量的教学目标,但就目前大单元教学开展情况而言,由于一些课程标准内容比较笼统,再加上部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构能力不足,在教学内容结构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大单元的教学内容、活动之间的联系缺少紧密性。但不能因为有困难,就否定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教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教材或者教学参考书,应该为大单元教学中知识的选择、确定、重构提供教学提示或者案例示范,用具有更高概括性、联系性的关键知识和技能统领零散的、细碎的知识碎屑,将这些碎屑熔炼成金蔷薇花

二、正确认识和理解大单元教学

厘清大单元教学与单元教学。从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看,很多新的概念是为了落实课程理念而提出来的,比如大概念”“大单元”“跨学科主题学习”“情境等。尽管对于学习主题”“核心知识技能”“单元等概念,大家已经十分熟悉,但是在某些情境下,这些概念会像货币一样污损、模糊或者贬值,因此,为了语义上的强调或者凸显某些方面的内涵,有时候不得不在前面加上一些修饰语予以强化和区别。大单元教学就属于这种情况。单元教学最早由赫尔巴特学派提出,从学习心理和过程角度强调教学要经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几个阶段。20世纪初,比利时教育家德克乐利主张以学生兴趣为中心、以整体教学为原则,开创单元整体教学的先河。此后,很多学者都在课程内容和过程整合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提出活动单元”“课程编制单元”“程序单元等概念。而大单元教学跟上述这些理念有所不同,属于大概念主导”“内容结构化”“加强学科实践情境任务驱动的新型教学方式,在目标、内容、方式、评价上都有一些全新的要求。

重新审视大单元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单元教学不是某些课程专家为了显示自己学问高深而无端杜撰的学术名词,而是基于核心素养教育需要、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提出的新型教学方式之一。由于它具有理念上的共同性和学科的普适性,对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讲,首先,大单元教学的出发点是为解决目前因单一课时、单一知识技能教学模式带来的知识碎片化、技能训练僵化等问题。采取诸如大单元”“大概念等新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深度学习能力。其次,大单元教学的落脚点是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落脚点又有三点支撑:一是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统整;二是课程实施上的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三是适合学生兴趣、认知和需求的情境任务设计。

正确理解之间的关系。大单元教学的之间、单文本和多文本之间、单课时和多课时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辩证统一的。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大单元教学可以大到跨年级、跨单元,开展现代诗歌阅读大单元教学;也可以从某一知识点、技能点出发,开展一次线性贯穿的跨学年跨单元的小单元专题教学;单篇教学在文本细读、深度理解、批判性阅读方面具有优势,可以由经典文本组合成一个大单元进行教学设计,或者用两个课时组织教学;在拓展延伸环节,也可以就某一学习内容联系其他知识或技能展开。无论采取还是的方式进行教学,关键是所学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适合其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掌握情况,能够实现和真实生活的有效连接,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大单元教学由于其目标的丰富性、内容的统整性和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容易导致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设计上的能力恐慌面对大单元”“大概念等新的教学方式和要求,可能个别能力超强的教师可以迅速地适应,但对绝大多数的教师而言,将其灵活、充分地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仍具有一定的困难。目前对大单元教学持反对或抵制态度的教师、学校甚至专家学者,有一部分是因为存在对既有思维模式的路径依赖,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还有的是因为一时半会没有摸索出有效的教研模式和工作机制。这就要求各学校、教研组和学科教师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转而寻求专家与教师、教师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开展教师间、学科组、校内外的各种协作型教研。我们相信,随着经验的累积和协作型教研机制的建立,大单元教学定会走向正轨,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311月刊第1期,原文标题《大单元教学的背景、理据与路向》

作者|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荣维东统筹 | 周彩丽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