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生活 >> 师源性心理伤害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双击自动滚屏  
师源性心理伤害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日期:2008年10月23日  作者:张丽娟  本页面已被访问 2227 次

摘要:师源性心理伤害实质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不佳,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其影响的广泛性、深刻性和难以修复性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不可比拟的。本文通过分析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成因,提出了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师源性心理伤害;教师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师源性心理伤害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不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其表现形式有:教师打骂学生;侮辱性的批评或嘲讽;讲课死板,教学水平低下;教学方法简单粗暴,不讲道理等。引发学生厌学、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恐惧等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这种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伤害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指教师做出的伤害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为;另一方面指学生在心理上所受到的来自教师的伤害。
  有关研究发现,教师心理问题是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根源,如果不及时调整,则会对学生身心发展乃至教育教学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效仿的榜样,并在其心灵深处打上深刻的烙印。
  教师心理健康更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伤害,从某种意义上讲远远超过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的影响,这类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
  近年来,关于师生关系紧张,体罚、侮辱学生及伤亡致残,甚至强迫学生相互打耳光等恶劣的事件屡见报端。这些教师的劣行已不能简单地用个别教师职业道德水准低,知识修养差或学校管理不严等来解释,实质上是一些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外在表现。因此,关注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对教师自身和学生身心健康,还是教育的整体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师心理问题与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成因分析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它是内外压力和个体身心素质等相互作用的结果。据有关调查显示,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六方面:自卑,嫉妒,虚荣,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和逆反心理较强。教师出现心理问题和不健康的行为,往往是因为面对多种内外压力时,自身无法应对和调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施加给学生。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的主客观因素有:  
  (一)客观因素
  
教师职业压力较大
  面对新时期的社会变革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期望,家长、学生对教师的高要求,岗位竞争以及多种角色的担当等等,给教师造成了较大的职业压力,使他们心理焦虑、情绪不稳、缺乏安全感等,难免做出一些有违师德、给学生造成较大心理伤害的行为。
  
教师社会经济地位不高
  近几年来,教师的经济地位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可程度和态度以及教师当前的经济地位,使一些教师的自尊需求不能满足,引发严重的内心冲突。一些教师极易在教育教学中寻找自尊和心理平衡,如盲目维护自身的职业权威,妄自尊大,苛求学生百依百顺,导致工作粗暴简单,并表现出过分的统治欲,引发学生的反感和厌恶。
  
学校对教师的不完全评价
  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模式较片面,忽视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只重显性指标,大多数评价还停留在评比、评优上。简单地鉴定教师的工作,让教师感到被贴上了标签。为此,教师认为工作业绩与学生相关,对学生产生过高的期望,甚至强迫和压制学生,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倾向和恐惧心理。  
  (二)主观原因
  1.较强的自我中心和独立意识,阻碍了教师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造成心理失衡
  教师职业的特征导致教师独立意识较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参与社会活动较少和交往范围狭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与其他领域的接触,使教师无法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影响了人格的健全发展,造成心理失衡,从而出现心理问题,导致简单、粗暴对待学生,随意训斥、甚至变相体罚学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2.不良的职业性格,导致情绪烦躁,容易猜疑逆反
  部分教师的社会角色意识过强,为人师表,平时过于克制自己,不能适时宣泄和释放不良情绪;娱乐活动较少。这些均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
  有关研究发现: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以及偏执倾向等都比一般人群高。具体表现在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与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等,由于找不到合理的宣泄途径,为此极易把学生当作宣泄不良情绪的最直接对象,导致师源性心理伤害
  3.部分教师自我心理管理意识较差,缺乏调控自己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了教师的心理问题,一些教师根本没有自我心理管理意识,更缺乏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调控自己不良心态和行为的能力。这也是导致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原因。  
  三、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从源头把握教师素质,增设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师范教育应适应社会变革发展的需要,因此,应为师范生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求师范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原则和心理卫生工作方法;学会把握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进行调控;对师范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心理档案,掌握其心理发展倾向。由此,为师范生打下未来职业生涯所需的心理素质基础,把心理健康作为未来教师任职资格之一,坚持持证上岗,严防心理不健康人员进入教师队伍。
  ()加强在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培养教师良好心理素质
  1.帮助教师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形成、完善和发展正确的自我认识和价值观。
  2.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和适应各种变化,学会保持平和的心态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帮助教师提高交往能力,培养积极开放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情感,建立广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
  4.帮助教师学会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使其拥有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合理适度地安排好工作和休闲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5.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自我心理保健策略,分析压力源,减轻压力感,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增强心理调适和自控能力。  
  (三)设立教师心理疏导系统,缓解教师心理压力,促进教师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职业对教师日常行为的规范和要求很高,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需要适当缓解和及时宣泄心理压力。为此,学校和社会有必要为教师专门设立相应的机构和场所,如教工之家、联谊会、教师俱乐部和教师成长培训班以及教师心理门诊、教师心理保健咨询热线和网上心理咨询等教师心理疏导系统,帮助教师及时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在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实行动态观察,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措施,引导他们寻求合理适度的途径缓解压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红.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
  [2]熊川武. 学校管理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刘艳. 教师心理健康浅论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学院教育科学教学部)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