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动态 >> 从08年文综全国卷看09年政治高考备考
    
  双击自动滚屏  
从08年文综全国卷看09年政治高考备考

发表日期:2009年6月30日  出处:云南省嵩明一中  作者:杨 宇  本页面已被访问 5692 次

一、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全国卷大致情况

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I、全国卷II),每卷各有39题,比去年高考文综减少了一道地理综合题。总体结构保持稳定,试卷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两种题型。选择题35题,共140分,综合题160分。总计300分。政治、历史、地理各科均为100分。三科的内容比例与中学阶段课程计划规定的三个学科的总课时数比例大体相当。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综合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题型中的不同题目基本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试卷结构符合考纲要求。

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全国卷各科统计表

 

全国卷I

全国卷II

科目

地理

历史

政治

地理

历史

政治

 

 

1113619分,(211分,(316分;39112分,(38

12233716分,(210分,(36分,(410分;39212分,(48

243538114分,(28分、(310分,39510分、(610

11136112分,(24分,(38分,(412分;39310分,(410

122337114分、(28分、(310分,39114分、(26

243538110分,(214分,(38分;39510分、(610

16题(选11题、主观5题)

18题(选12题、主观6题)

17题(选12题、主观5题)

17题(选11题、主观6题)

17题(选12题、主观5题)

17题(选12题、主观5+1题)

分值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其中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试题体现以下特点:

1、试题结构符合考纲规定的要求。

文综试卷中政治部分共100分,其中经济34分,哲学36分、政治30分。选择题共12道题,其中经济5道,哲学4道,政治3道,共48分。非选择题共5小题,其中第38题经济、哲学、政治各一题,第39题哲学和政治各一题。经济、哲学和政治分值比重基本平衡,与教材内容和课时安排也大体一致。

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全国卷政治统计表

 

全国卷I

全国卷II

科目

经济

哲学

政治

经济

哲学

政治

242526272838114

2930313238310分;39610

33343538 28分;39510

242526272838214

2930313238110分;39510

33343538 38分;39610

6题(选5题、主观1题)

6题(选4题、主观2题)

5题(选3题、主观2题)

6题(选5题、主观1题)

6题(选4题、主观2题)

5题(选3题、主观2+1题)

分值

34

36

30

34

36

30

2、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核,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两份全国卷都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核,部分题直接来自课本。没直接来自课本的部分,其实也不过“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文综考试中,要在有限的试题中尽量全面地考查考生对高中政治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只有围绕主干知识出题。今年文综试卷政治部分考查的知识点如下表所示: 

 

全国卷I

全国卷II

科目

经济

哲学

政治

经济

哲学

政治

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的关系、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市场经济中反不正当竞争、进出口贸易

人与自然的矛盾、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有条件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外因对事物变化的重要影响

我国与西方政体的本质不同(国体)、地方人大的立法活动原则和职权、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价格的决定因素、税收的作用、国家宏观调控、个体经济发展的原因、对外贸易等知识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矛盾的普遍性、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认识的发展、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国家的阶级属性、我国的国家职能、党内民主建设等

涉及课本

第一、二、三、四、八课

第一、二、四课

第一、五课

第一、二、五、八课

第一、三、四、五课

第一、三课

 

三农问题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国家职能;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涉及分配、社会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等知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内外因辩证关系;

涉及国体、党的性质宗旨及执政理念、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以及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知识

涉及课本

第四课

第二、六、八课

第一、四课

第三、四课

第四、八课

第一、三、五课

3试题凸显时政和社会生活热点

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本套试卷不回避热点,大多以经济、社会、生活热点为背景材料,并且对热点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直接考查对热点本身的看法,如全国卷I涉及宏观经济形势、货币价值、东西部经济关系、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南方雪灾、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日关系、世界粮食危机、我国的民族关系等;全国卷II涉及宏观调控、改革开放30年个体经济发展、节约资源、粮食价格、党内民主建设、中美关系等都是目前国人关注的热点。这些热点都是考生预料之中的,没有“陌生感”,不会给考生答题带来心理负担。

  4选择题特点

1)难度控制较好

今年的考题选择题难度总体适中,没有那种不加思考就能做对的题,也没有出现明显“超纲”的题,具有很好的区分度。如全国卷I24题考查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选择肢中C项,关于国家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考生如果不加细心分析,极易选C,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全国卷I25题考查学生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价值量决定之间的关系,以及货币贬值等问题,这是考查知识的迁移和转换的能力,这道题难度较大,具有很好的区分度,大多数学生都是靠猜或蒙做出来的。其他各题,大都在选择项的设置上颇具匠心,较少采用课本上的原话。

2)组合选择题比重大

原因该类题考核知识点容量大、形式灵活。全国卷I8题,全国卷II7题,而且组合选择题都是规则类(两次组合和三次组合两种类型)的,没出现不规则类的,其中只有全国卷I有一题是三次组合,其余都是两次组合。从题型看微微增加了点难度。

3)一材多用的试题明显减少,每套题都是1

全国卷I 1(3), 全国卷II1组(共2题)。原因是该类题命题以问题为中心,考查知识点相对集中、面太窄,学生成绩偶然因素较大。

4)从考点看,选择题出现过的考点,主观题就不再出现

5)三科顺序先经济再哲学最后政治,有利学生集中思考 

5、主观题特点

1)经济、哲学和政治分别是14分、20分和18分,经济常识只设一小题,哲学和政治各设两道题。

2)考查考生能力全面,既考“是什么”,也考“为什么”和“怎么办”。

3)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不刻意回避,持续几年反复考,如国家职能、党的相关知识、内外因、整体与部分、国际关系、三农等。

4)哲学设问范围有了明显限制,如全国卷I38题(3)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作答; 全国卷I39题(6)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必须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相关知识答题;全国卷II38题(1)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必须用认识与实践关系的相关知识答题;

395)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结合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威廉·凯宁“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必须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相关知识答题。这种限制有利于对学生学科某个知识的全面、集中考查,避免知识不扎实的学生为了得分,把所有知道的哲学知识搬到试卷上。

5)主观题综合性强。全国卷I38题多角度考查对粮食问题的认识。近年来,国际粮价上涨出现粮食危机。第(1)问,要求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此问综合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2)问要求从政治常识分析我国政府对粮食增产所起的作用,并举例说明,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3)问从哲学角度阐述政府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此问综合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39题以民族迁徙问题为中心,从历史、地理、哲学角度进行考查,此题是对热点问题的隐性考查。本题政治部分是在选定历史角度之后,再围绕历史问题命题,属于跨学科的综合。第(5)问主要从政治常识角度考查;第(6)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哲学),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难度不是太大。全国卷II38题用经济材料考核哲学和政治常识,39第(5)问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结合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威廉·凯宁“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围绕历史地理问题命题,属于跨学科的综合。

 

二、2009年高考政治试题命题趋向

历年高考,政治学科试题的整体设计都鲜明地体现着《考试大纲》和各地《考试说明》的要求,依纲据本,保持着“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素材”的设计思想,对《考试大纲》所确定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具有明确的导向。同时,为保证考试公平、公正,适合高校选拔优秀人才,高考试题总是力图保持较高的信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据此,我们可以对2009年高考政治的命题趋向作出一些合理、科学的预测。

1试卷不会有突然性的变化,整体趋向基本稳定

1)试题总分不变: 第1卷选择题48+2卷主观题52=100分。经济、哲学、政治常识所占分值比重基本和今年一样。

2)试题顺序和摆放位置不变:24--35题、38题、39题最后两问。

3)①题型不变: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块不变。

         ②选择题由“传统单选题”和“组合选择题”构成不变,个别题是“一材多题”型。

         ③选择题中 仍然会存在漫画选择题 。

         ④选择题仍然 以热点材料或者新事物为背景编试题

         ⑤主观题 仍然以热点材料为背景编试题 。

         ⑥主观题38题仍然是政治学科内部综合,主观题39题虽然是大综合,但是政治题仍然放在最后。

2、主干化的知识:注重基础性,强调对基础知识的引用、变通、整合与创新

3、能力化的立意:恰当处理时政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

2004年以前的考纲对文综考试提出的是“识记、理解、运用”三方面的能力要求,2005年考纲关于“能力目标与要求”有了全新的提法,主要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能力目标与要求,2006年、2007年、2008年考纲和文综试题坚持和强化了这些新的能力目标与要求,2009年高考试题仍将坚持能力立意,体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必须按照新的能力目标与要求进行能力培养与训练,有针对性地切实提高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即:1提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即从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中发现有用信息,解读信息就是对上述信息的理解。这一能力决定着答题方向和答案质量;(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A.准确地识别和选择知识; B.准确地调动和表述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要求考生能从试题所给的信息入手,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阐释,这一能力强弱的突出表现是能准确使用学科术语进行表达;(4)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答题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4、继续体现生活性、应用性与综合性,科学精神与人文思想并重

试卷仍会是板块式,明确化地设问,每一问题的学科指向非常清楚,不会给学生带来审题的麻烦。人文知识考查会加强。文字量保持稳定,尽可能保证学生阅读和答题的时间。不会出现大量无用材料,浪费学生思考的时间。

5、新课程理念及课程改革发展在高考中可能有所渗透,但会符合考生的思维规律,顺应考生思维的畅通性,以保证考生思维的相对稳定,避免出现较大的思维跨度。

6、题型以及难度相对稳定。

 

三、嵩明一中2009届文科班学生的弱点

1、整体基础较差

初中许多学校片面追求中考平均分升学率,对文科综合政史地三科重视不够,历史、地理科目有的学校甚至不开设,政治尽管是中考科目,但因其是开卷考试,重视程度有限,加上多数初中上文科科目的教师不是本专业出生,造成学生整体基础较差,甚至没有基础。学生进入高中后,片面强调理科科目,对文科重视不够,甚至不重视。文理分科后,因我校读文科学生以差生为主,学生绝大部分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加上学校课时安排不合理,文科高考科目课时量还比不上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会考科目,学生忙于会考,造成同一份试卷同样要求文科班的文科成绩还比不上理科班的文科成绩等反常现象。

2、对文科学习态度差,对文科科目重视不够,平时听课不认真,下来预习、复习时间较少甚至从来不复习、不预习。错误的认为文科科目考前背背就行了。

3、学习习惯差,课后不及时复习,平时该背的不背、不注意平时积累知识,每次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平时做题绝大部分学生只做选择题,不做主观题或者一遇到主观题就抄答案或抄别的同学的作业,有的甚至将主观题答案复印后粘贴在练习题上。

4、学习不主动,老师逼着学时,学一点,不逼时,自己要干什么都认不得,依赖性过强。

5、答题不规范,学科语言不规范,答题语言随意性、文学性、描述性过多,生活语言、口语严重,语句不通,错别字多(如“和协社会”、“依法制国”、“人民民主专制”“辨证法”等),书写较差。

6、文科素养差,教材外的文科知识欠缺,信息闭塞,视野狭窄。

7、部分学生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也有部分缺乏自信心。

 

四、建议高三年级政治课教学从以下几方面落实

1、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以及近三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研究,把握好重点、难点和考点。

2008年政治科考试范围共167个知识点,其中经济常识57个、哲学常识66个、政治常识44个,通过对高考试题分析,确定哪些考点是考试的热点和高频点,哪些是考试的冷点,并安排好相应的复习。绝不能认为哪个考点一定考,哪个考点一定不考。

近三年高考在各部分的冷热点和高频考点

学科

课题

热点

冷点

高频考点

(复习重点)

 

 

 

 

 

 

 

 

 

 

 

 

 

 

 

 

 

第一课

商品的价值量,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价值规律的作用.

商品与商品经济的含义,货币的产生与本质,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的价值量

 

第二课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巩固与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三课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兼并与破产.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四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劳动合同制度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五课

我国税收的性质与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财政的作用.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国民收入的分配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第六课

银行的分类与职能,债券与商业保险.

银行的产生,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第七课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市场交易的原则.

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与特点

 

第八课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外汇与汇率.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关税。

外汇与汇率

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

 

 

 

 

 

 

 

 

 

 

 

 

 

 

 

唯物论

意识及其反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辩证法

(第二课)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客观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辨证关系,要用发展观看问题,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第三课)矛盾的普遍性及其与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第四课)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

(第二课)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第三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第四课)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认识论

(第五课)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第八课)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第五课)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第八课)实践的基本特征。

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人生观与价值观

(第六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七课)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

(第八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课)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

(第七课)走出人生价值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树立崇高理想;

(第八课)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第一课

我国的国家职能、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与权利义务、一国两制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的国家职能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第二课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

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第三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与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执政理念

政党的特征,政党与政权的关系,我国民主党派、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

第四课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宗教政策

民族的基本特征,宗教的本质与作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五课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国际竞争的实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落实,全面复习教材知识。

高考试题可以千变万化,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不变,基础知识仍然是文科综合能力形成的根基。我校学生平时在“少读书、多练习”策略下,一些基础知识题反而得分较低。2008年政治科考试范围共167个知识点,我们应当根据这些考点在综合训练的同时,回归课本,弄清高考的基础点、能力点,挖掘提高点和突破点,要有层次、有针对地复习,防止遗漏知识点,杜绝出现知识盲点。另外,在全面复习的同时又要重视和突出主干知识,这些年文综命题都在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在第一轮复习阶段,一定要定位在“低起点考查基础知识”,真正做到夯实基础,降低难度。教育和引导学生本着谦虚谨慎的精神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理解透彻,宁可多花时间,也要保证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扎实。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一要“准”,就是要准确理解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科学含义和规定性;更重要的是要把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知识点,放在知识的整体中去把握。在2008年的高考政治学科试题中,主观试题的答案要点贴近教学内容,文字表述精练,基本源于教材,充分显示出试题贴近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学习什么,准备什么,就考什么。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理解和把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尤为重要。二要“全”,要对规定的考试知识范围不加遗漏地全都掌握,要对考查的每个知识点全方位、多层次地理解,不能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记忆和理解。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重新加工、提炼,需要对零散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概括。三要“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所学基础知识去分析、认识一些具体问题。

     3、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知识板块的贯通。

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建构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框框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自我建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常识的立体知识体系,以备在考试中做到随“点”随“到”。 

4、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热点、重点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生命力所在,也是高考政治命题的重要原则。我们之所以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作用,归根到底是为了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将讲授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国内外形势中的重点、热点问题相结合,注意对课本知识结合我国的现行政策进行适当地拓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政治命题改革的主要方向。命题专家多次强调,“在试题的命制过程中,尽量达到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的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学科主干知识而肢解主题”。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是通过考生对题目内涵的领悟而实现的。综观历年高考试题,从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高考热点考查有“四个突出”,一是突出考查经济问题;二是考查新的观点和新颖问题(如民生问题);三是突出考查人类持续关注问题即长效热问题(如科学发展观、资源与环境问题等);四是突出考查政治、历史、地理之间相互渗透问题(如国际关系、三农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因此面对今年庞杂的社会重热点,老师要帮助学生筛选和提取,选准了热点后,寻求切入点:主干点+重热点+焦点=切入点(高考题命制)。在最后冲刺阶段不仅要关注热点,更要突出焦点。  

5、加强学法指导,精练巧讲,提高答题技巧。

复习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注重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拟定复习计划,教师的教学计划要给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理解,加强师生配合。高考要取得好成绩不仅取决你会不会读书,更取决你会不会答题,这对于文综考试尤其是第Ⅱ卷160分更为重要。这些都必须通过备考中的精练巧讲来实现。在练习的选择上要防止粗制滥造,一定要以经典题为范例,精练巧讲,特别是借鉴近年的典型高考题来训练学生尤为重要,高考题是考纲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而且高考题相对规范科学,同时高考题在命制中为了选拔区分度,往往是集中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弱点,所以高考题是教学复习中的典型教材,这些题在训练学生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在第二、三轮复习过程中要结合解题方法的指导,定位于“高标准考查能力的运用”,强化学生思维习惯,审题方式(注意试题的范围限定、角度限定、主体限定、材料限定等),规范答题。培养自信,不留白卷,书写要规范。 

6、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1)自觉复习,加强对教材知识的整理,理清基本线索,默写重点知识。

(2)主动关注时政热点。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3)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不过分依赖教师、资料,不要照抄照搬。

(4)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包括对知识的整理、课堂笔记、作业错误及原因等。

5)先看书后做题,做题后再看书。不能忽视主观题,做题要“慢审快做”。

6)学会分析参考答案。 

7、加强培优补差,分层教学

注意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要多关爱学生,重视学生的情绪变化,常和学生谈心,鼓励学生,帮助其缓解因紧张而产生的各种心理压力。了解学情,沟通思想,形成共识。对优秀的同学加强能力培养,对成绩较差的同学强化基础知识训练,作业可采取“套餐制”即分成基础题(所有学生必须做)和提高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目标选做),梯级训练,循序渐进。

8、加强集体备课

做到教辅资料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试卷统一、改卷统一、信息共享。

 

五、目标任务及具体措拖

根据高考的要求及以往的经验,复习备考将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20088月——20093月初)

目标任务:夯实基础,循序渐进。通过本轮复习,使学生对“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内容,能准确、完整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全面掌握考点中的基本知识,达到能独立完成高考试题中的“基础”题。

具体措施:

①以教材为准绳,按照课、节、框复习,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巩固。

②每节配置一套课时作业,每课进行一次单元检测,并做到认真督察。充分利用好纠错。

③加强互研、掌握信息,立足学生实际,把互研落到实处,在基础知识上力争不留死角。

附:具体进程表

政 治第一轮复习安排表

科目

元章节

内容

时间

前言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

10课时

第二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课时

第三课

企业和经营者

6课时

第四课

产业和劳动者

6课时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6课时

第六课

银行和储蓄者

6课时

第七课

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6课时

第八课

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6课时

前言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6课时

第二课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6课时

第三课

坚持予盾分析的方法

6课时

 

坚持予盾分析的方法

6课时

第四课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6课时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6课时

第六课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6课时

第七课

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6课时

第八课

自学投身社会实践

8课时

前言第一课

我国的国家制度(上)

6课时

第二课

我国的国家制度(下)

6课时

第三课

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6课时

第四课

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6课时

第五课

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8课时

第二阶段(20093月初——20094月中旬)

目标任务:知识梳理,形成网络。

⑴针对学生第一轮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通过专题复习整理,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

⑵指导学生对知识、原理的重新整合,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具体措施:

①按各学科的知识体系,确定十二个专题,逐一进行知识梳理,进行复习。

②就本专题高考复习的重点、热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归纳和总结,即进行知识链结。

③就每一个专题,经过互研精心选择一套综合检测题,突出屋次性和知识的网络性及能力的训练。

专题内容

 

学科

内容

专题一

经济常识部分

商品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专题二

企业和经营者、产业和劳动者

专题三

财税和金融

专题四

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世界市和对外贸易

专题五

哲学常识部分

唯物论

专题六

辩证法

专题七

识识论

专题八

人生观

专题九

政治常识部分

国家制度

专题十

政党制度

专题十一

我国的民族、宗教

专题十二

我国的外交政策

第三阶段:(20094月中旬——20095月中旬)

目标任务:分析时政,提高能力。通过高考模拟试题,以考、讲、评、拔、补等形式,讲一步查漏补缺,攻克重点、难点、疑点,补救重点,弱点,强化基础知识,加强能力训练。

    具体措施:

①精选时政材料,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框架,多角度、多层次掌握时政要点,做到课本的原理、观点与背景材料的有机结合。

②加强调研,捕捉高考最新信息,及时传授学生。

③依据年级组安排,进行仿真“3+X“综合模拟测试。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