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介绍 >> 邱秋——四川省广安市教科所所长
    
  双击自动滚屏  
邱秋——四川省广安市教科所所长

发表日期:2011年4月2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3762 次

正是腊梅飘香时,从省会蓉城传来消息,我市有三件文艺作品喜获四川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文艺作品奖,其中,市教科所所长邱秋的七集广播连续剧《少年邓小平的故事》荣获优秀奖。这位渠江河畔成长起来的业余文学作者,在创作道路上又取得了新的荣誉。此前,这部广播剧已获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奖连续剧金奖、2004年上海市广播电视奖广播剧一等奖、四川省第26届广播电视节目政府奖广播剧类连续剧特别奖、首届广安文艺奖等。
     心系小平少年志 渠水作墨写伟人
     2006年第四期《广安文艺》曾有一段关于邱秋文学创作方面的介绍:自幼即酷爱文学,那时识字不多,却常抱书于昏黄油灯之下连认带猜,一睹为快。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高中毕业,从教于华蓥山中,多爱徜徉于山野之间,听松涛怒吼,观高山流水,与野叟论古与牧童相戏;八十年代中期下山进城,就教于小平母校广安中学,又得闻渠江潮音,看洪波涌月,与艄公同饮与力夫笑谈。常感山水之情激荡于胸,慨叹人生境遇梦幻迷离,乃于陋室苦读黄页古籍,欲探古今之事理;又时时沉吟于渠江之滨,以秃笔蘸渠江水,悄写人生感悟,暗抒悲喜情怀。毫无疑问,这段介绍把邱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的历程和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了。邱秋,在文艺创作上实际是一个后到者,如果回溯其创作经历,应当是他到广安师范学校工作时才开始涉足。
    1997
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导演黄意麟老师到广安体验生活,准备执导话剧《少年邓小平》,邱秋有幸陪她走了一些地方,并和她谈起了有关小平童年时代的生活以及自己对一些素材的理解和设想。黄导对他说,你有这么好的生活积累,这样有利的条件,又是小平家乡人,人熟、地熟、生活熟,为何不自己动手写一个这方面的剧本呢?在黄导的鼓励下,邱秋提笔写起了反映邓小平少年时代生活的剧作《渠江之子》,于2002年在《广安日报》上连载,入选广安市第二届五个一工程作品。20045月,邱秋又完成了七集广播连续剧《少年邓小平的故事》,该剧由上海文广传媒集团、广安市广播电台联合录制,于小平百年诞辰之际在全国播出,影响很大,连连获奖。
    
继《渠江之子》、《少年邓小平的故事》成功后,邱秋将目光放在了纪实作品创作上。在小平同志青少年时期的同伴中,有一位与他一道去重庆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学习,并同船赴法国勤工俭学投身革命的同乡胡伦。胡伦于1921年在法国成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曾任中共特科秘书长、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参谋长。2002年,邱秋在北京采访了年近九十的胡伦夫人、延安时期的革命老战士力飞,读到了胡伦在延安时期亲笔写下的自传。从力飞的回忆中和胡伦的自传里,邱秋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位共产党人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对共产主义的执着追求,他的传奇人生经历让邱秋深深为之敬佩。2005年末,一本图文并茂的长篇传记《不朽的忠诚——记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胡伦》与读者见面,成为了解和研究邓小平青少年时期活动的一本重要参考资料。
    
邱秋告诉我,他不是那种下笔千言、文思如潮的多产作家,他对创作一直持一种慢工出细活的态度,他说与其求快搞一些粗糙的东西出来还不如不写,严谨的创作态度才能产生质量较好的作品来,才能让自己的作品立得稳、留得住,写历史题材更不可大意。在创作《少年邓小平的故事》时,为核实小平和同学唱《满江红》这一细节,邱秋曾跑遍蓉城的几个大书店,还走访过许多广安中学的老同志,又在史料中查到小平生前曾在杭州的岳王庙向人讲过 “《满江红》我很早就会唱的记载,最后才写入剧中。小平同志的胞弟邓垦曾为他题写求真务实闻鸡起舞,表扬邱秋的工作态度与勤奋精神。    
   
青灯黄页细细读 笔底滚滚宕渠情    
    
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使邱秋对地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将自己的创作重点转向历史散文。他收集阅读了大量关于广安的历史资料,先后推出了《巨人从这里起步》、《沉吟渠江》、《广安随想》、《安居城访古》、《紫金精舍史话》、《广安女杰蒲振声散记》、《曾正源先生逸事》、《春风里的随想》等作品。这些散文的视点主要集中在对广安历史文化和曾经在广安历史上有过重要作用的人物发掘上。在《安居城访古》中,他以儒雅的笔调将当年广安的那段历史娓娓道来,细腻、深情,让人读后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他的《紫金精舍史话》,以广安著名的书院紫金精舍的创办为线索,将清末民初广安在教育文化上的一场大变革写得真实生动,讴歌了辛亥保路运动领袖蒲殿俊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为改变广安的落后教育所作的艰辛努力。
    
有人说,读邱秋的历史散文,就像翻阅一本厚重的地方史卷,让你感受广安的历史文化,他将人们多年来早已遗忘的东西又重新放在你面前,令你在阅读中突然发现这些东西的珍贵。也有人认为,邱秋的散文流露出了一种较强烈的怀旧心理。对此,邱秋这样回答,他说:在我们为现代生活方式改变了昔日种种生活习惯而兴奋时,也许我们并没注意到在这迅速而至的变化中,有许多我们曾经熟悉的东西正随着这变化而倏然消逝,而这些消逝的东西中就有我们最可宝贵、最值得我们弥加珍惜的一种淳朴的民风民俗——这就是我们多年来积淀下来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明风气。从这段话,我们足以看出邱秋是将传承广安的历史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来看待,他是想以艺术的笔调把人们的情感带回到逝去的岁月,让人们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将自己虚幻复杂的心灵变得充实起来、纯朴起来。
    
其实,邱秋的散文除了前面所谈到的之外,还有不少作品也是值得一读的。他的《华山上的四川挑夫》、他的《东湖散记》、他的《三峡红叶》,有韵味,有意境,让人读后久久难忘。他最近发表在《川东周末》上的系列散文《陕北印象》,表现了对那片黄土地的真挚感情,质朴平实中不失流畅绚丽,娓娓叙谈中洋溢着磅礴大气,显示出作者在散文创作上又有了新的收获。        
   
凭栏清赏翠屏月 伏案静听渠江涛    
    
邱秋爱读书。他最引以自豪的是他书房里堆积如山的各类藏书。出门在外,他最爱逛的就是书店。当年在天池中学读书时,每逢周末,邱秋就去华蓥山上的仰天窝煤窑挑煤。山高坡陡路窄,重荷压肩,一步一颤,苦不堪言,但挑一担煤下山,可以得到两三毛钱。一天挑上两三趟赚的钱,就成了他的购书费。那时,他常常想,要是有机会选择工作,就去做一位图书管理员,或做一位书店的营业员吧,那样,天下所能找到的书,便可尽情阅读享用。在邱秋看来,夜深人静,若能斜倚床头,静静地读上几页书,细品其中之深味,那感觉实在令人陶醉,不亚于古人红袖添香、把酒秉烛、雪夜读书之雅兴。
    
书,成了他涉猎知识的源泉,成了他寻找快乐的空间。邱秋告诉我,他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就是《高玉宝》,那时不过67岁,但是看懂了,阅读兴趣从此形成。小时有一次夜里看书,居然伏在桌上睡着了,睡梦中将油灯打翻,手被烧伤,差点酿成大祸。那时,只要能找到的书,他都要想法去找来读。读书多了,就开始做起作家梦来,心想有一天人们也能读到自己的作品,此生就知足矣。
    
在广安文化界,邱秋的性格为人公认:低调不张扬、耿直而随和。你很难看到他到处炫耀自己创作上的成绩,决不将自己看作是一个所谓的作家,更难听到他在谁人面前高谈阔论,生怕别人不知道。即使有人在他面前说东家长道西家短,他也从不随声附和,最多投之一笑罢了。当然,生活中的他也有文人率直不羁的一面,但一旦事过,全然忘怀,没当一回事。著名画家彭召民曾为邱秋赠画一幅,那画画的是一席地而坐开怀大笑的罗汉,题款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看来,彭老对邱秋的性格是非常熟悉的。邱秋最喜随缘二字,他觉得人要有平和的心态,如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曾有一位熟悉邱秋的资深学者这样评论他:这人坐得住冷板凳,当人们都在碌碌奔波于红尘之中时,他却耐得住寂寞,为自己开辟一个轻松愉快的空间,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邱秋爱苏词,尤喜东坡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他认为这词表达了东坡先生空灵内心、超然情怀。有友人撰联凭栏清赏翠屏月,伏案静听渠江涛赠他,深得他的喜爱。
    
其实,邱秋的爱好不仅仅在文学上,除了前面所说的购书之外,旅游、登山,摄影、欣赏京剧都是他的爱好。在他的口袋里有四样东西必不可少:采风本、录音笔、照相机和书。他说,这几样东西给他带来了充实与乐趣。
    
深厚的功底,较为广泛的影响,使邱秋成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连续两届当选为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问起目前的创作,邱秋告诉我,他手中的题材还有几个,这都是前几年完成的初稿,由于工作繁忙而一直未来得及修改或最后定稿。此外,他现在正编撰一本反映广安军事历史方面的志书,编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下一步修订过去的一个长篇《黎明华蓥山》准备素材。同时,原来创作的另一部反映现实生活的长篇《渠河东流》也还要再作进一步修改,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不过邱秋说,创作辛苦,但苦中有乐,因为在创作中,可以对人生进行反复咀嚼品味,淡化人世间种种烦恼,创作还能让自己的人生境界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广安日报》2008-1-27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