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解读 >> 哲学常识中量变与质变说课讲稿
    
  双击自动滚屏  
哲学常识中量变与质变说课讲稿

发表日期:2008年11月19日  出处:四川省华蓥中学  作者:唐宗贵  本页面已被访问 2837 次

一、说教材

1、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量变与质变》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思想政治》(必修)上册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第二节《事物发展的状态》第一个框题。

从教材体系来看:其内容既是对第二课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的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法指导下,具体分析事物发展的状态。

从第四课来看:其内容则是联系第一节和第三节的桥梁和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本节来看:其内容讲量变与质变的基本原理,是第二框方法论的哲学依据。

因此,在教学中在教学中要自觉处理好这一框与第二课、第三课及第四课各节的关系,引导学生把握其内在联系。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分类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识记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2)能力目标:

本框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实例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善于联系的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框题侧重点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为下一框进行方法论、人生观教育奠定理论基础。因此教学中注意通过原理和实例分析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使学生明确任何成功的取得都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确立依据:这一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是《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的基本原理。从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对学生的实际影响来看,这一观点是指导学生看问题的重要方法。

 (2)难点: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与排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确立依据:虽然现象普遍存在,而这一问题教材没有展开,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及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特点,构建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

(1)启发教学:适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通过问题-讨论-归纳-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实现师生“互动”交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案例分析:恰当运用故事、漫画、生动的生活事例,让哲学观点走向生活实际,使理论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3)分组探究:对学生进行分组,采取分组讨论-全班分享-师生互评,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2、学法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教材前三课的学习对哲学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具备了运用哲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框的学习打下了能力基础。通过对“事物发展的原因”的学习,为本框的学习作了知识的铺垫。同时,高二学生思维活跃,关心社会热点。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生为本,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高二学生思想的深度、看问题的全面性还存在不足,知识迁移的能力也还不够强,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有效指导。

(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会搜集相关事例,并运用所学原理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探究学习: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达到学以致用目的。

(3)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全班分享-师生互评,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合作、加强合作,在民主的气氛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学生已知入手,扫清认知障碍

导语设计的依据:直接用教材提供素材,由学生语文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知识,既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让学生能够知道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播放《荀子·劝学》,师生跟读,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积跬步”,“积小流”,以及如何才能“至千里”、“成江海”。抓住“很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和“显著的、根本性的变化”加以分析引入。

2、新课讲授-活动为媒、问题引导、合作探究

新课设计的依据:突出重点,解析的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教师特长,及设备情况,选择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知识具体化,枯燥知识生动化,乏味知识兴趣化。同时重视设问的层层深入,形成师生互动,强化学生主体参与。

  (1)对量变、质变含义的教学

多媒体创设情景:引古希腊经典的“谷堆论证”和“秃头论证”具体进入新课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两个哲学命题“一粒谷子是否会形成一堆谷?一个长满头发的人会不会因为少一根头发而成为秃头?”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的层层分析。初步揭示“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从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学生从事例的分析中获得对事物发展状态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得出量变与质变的含义,要求学生填写下表:

项目

变化指向

变化状态

变化结果

量变

数量 程度

逐渐  不显著

性质没变—事物仍是该事物

质变

根本性质

剧烈  显著

性质改变—事物变为他事物

注意:①突出强调量变、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引导学生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分析谷堆和秃头变化原因,进而指出事物量变与质变的原因。

让学生分组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印证量变与质变。(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实验)

(2)对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教学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

学生互动游戏:吹气球比赛(每组出一名)

通过“吹气球”的互动游戏说明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设问:事物的量变有几种表现形式?(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作答,然后教师讲解两种形式。)

对第一种形式“由于事物数量的增减而引起的质变”(强调“外延”的量变)

可利用元素周期表、几何图形圆锥圆台到园柱的变化、神舟飞船发射、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等事例进行说明。

以小组竞赛方式让学生列举相关的成语谚语事例等。如:水滴石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聚沙成塔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等。

多媒体演示:笨人吃饼。设问:“笨人”笨在哪里?让学生在笑声中思考愚人的做法违背了什么哲学原理?

再此基础上学生思考:如果数量不变,事物能否引起质变呢?

对第二种形式“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强调“内涵”的量变)

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内容比较抽象,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名曲《命运交响曲》和《二泉映月》片段,师生共欣赏,激情演绎。

欣赏完毕后让学生思考“由同样的七个音符组成的乐曲风格迥异,前者雄浑悲壮,后者哀婉低沉如泣如诉”? 阐明在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结构次序的变化也可引起质变。

然后继续以小组分组讨论竞赛方式列举事例证明。

同素异形体(金刚石和石墨、甲醚和乙醇等)、绘画中的三原色、26个英文字母的组合、田忌赛马的故事、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

再次设问:对学习、工作有何启示?(学习上就要科学的运筹时间,合理安排;各种知识要融会贯通,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要全面发展。)

多媒体展示《扁鹊见齐桓公》。设问:这个故事给我们哪些启示?事物的发展会不会永远停留在量变的水平上?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讲清三点:

第一、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点拨:质变与发展的关系)

第二、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点拨:如何理解“度”)

    第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点拨: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进行阐述,联系热点)

多媒体展示宇宙速度示意图。直观形象说明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也让学生明白量变必须在一定范围才能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

(3)对质量互变规律的教学

这部分内容是“量变与质变关系”的进一步扩展,学生理解并不困难,教材也未展开,故点到为止。重点向学生说明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而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的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设问:假如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事物会不会发展?量变会引起质变,是不是说量变到任何状态都会引起质变?事物实现了一次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不是意味着事物变化发展的终结呢?(教师不断追问与学生形成互动。)

如:冰—→水(0℃)—→水蒸汽(100℃)。从冰到水,再从水到水蒸气,就经历了量变到质变,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3、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简明扼要

课堂小结设想:简明扼要突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板书设计重在体现教材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总结强调三个问题: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关系及质量互变规律。也就是 “两个一、两个二”即一对关系,一个规律;两个含义,两种形式 。

    板书设计:

量变

 

必要准备

 

 

 

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事物发展的状态

 


 

 

 

 

质变

 

 

4、课堂练习—知识拓展

精选课堂练习题12题,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钱斩吏》的故事:崇阳有一县令,见一管仓库的小官从库内出来时,手中总有一个钱,便要杀库吏,库吏不认错,生气地说:“拿一个钱算什么!你能打我,不能杀我!县令拿过笔在判决书上写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于是杀了这个库吏。

应该怎样认识县令和库吏的思想方法?

5、结束—思想升华

结束思考: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本课学习的哲理。

多媒体播放:《众人划桨开大船》,在优美的音乐中结束本课。

四、说设计理念

纵观本节课,基于我的教学理念,我认为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创设情景和恰到好处的启发,教师要努力克服自身的单纯课堂表演,尽力把教室从“教师传递知识的场所”变成“学生探究知识的地方”。

在教学设计中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请各位同行予以指正。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