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介绍 >> 两位特级教师的三十年
    
  双击自动滚屏  
两位特级教师的三十年

发表日期:2011年10月9日  出处:出处:《教育导报》2008年11月22日第4版  作者:肖成全 夏应霞 刘中平  本页面已被访问 2329 次

一代人的教育人生与岁月留香

 

肖成全

 

  在改革开放30年中历练、成长的特级教师,有一种优秀的教育人格特质——拥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执著的专业情怀。作为中老年教师群体的代表,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获得什么样的教育人生启迪;从其成长轨迹里,我们又可以分享什么样的教育留香?

  追问1:这一代人为什么能够拥有比较坚实的专业知识?

  文革后的师范学校,聚集了大量水平很高的老师,有了他们的导引和自身的勤奋学习,这一代的学生拥有较为坚实的专业知识,促进了他们由浅学型博学型嬗变。

  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改变和专业成长,都是得益于招生制度的改革,得益于改革开放。因此,异常珍惜学习的机会一代人,都怀有强烈的感恩情怀,并将这种情感转化为主动学习的责任行为。记得班上一个女同学,在治疗面部神经疾病时,为了不耽误学习,满脸扎着银针,点蜡烛坚持学习到深夜。长期的勤奋学习行为,使我们养成了自觉学习的行为习惯,修炼了坚韧的学习意志。

  我们的专业知识习得,还得益于50年代毕业的一批优秀教师的教育。1978年,在我就读的叙永师范学校,老师个个身怀绝技:教文学理论的刘宏才一天一个新观点,让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教历史的张声荣老师讲课滔滔不绝,上课不看一眼教案,让人崇拜得五体投地;教地理的廖贤云老师徒手画出规整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让人目瞪口呆……

  老一辈教师留给这代学生的,还有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与珍爱。在我曾经工作过的泸县进修学校有几位资深老教师,尽管他们对当时的学校管理有很大意见,常在公开场合愤然批评,但是对各自承担的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我们几个年轻教师问他们为什么有这样大的行为反差时。老先生们睁大眼睛质问我们:我们做的是党组织的工作,是人民的教育事业。怎么能够跟个人恩怨扯在一起呢?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高于一切,这就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留给我们的教育信条。

  追问2:这一代人为什么能够拥有比较娴熟的专业技能?

  踏实敬业和投身科研,使他们拥有比较娴熟的专业技能,既促进了这一代人由谋生型谋业型的转变,又促进了他们由经验型科研型的转变。

  改革开放30年是从苦到甜的30年,是辛勤工作的30年。记得19808月,我中师毕业被分配到一所初级中学教语文。报到时还没有开学,区文办主任带我到学校的大办公室,指着一个正在伏案镌刻试卷的老同志说:这就是你的师傅,好好跟他学吧。老先生十分客气地说:你好,你好。今后大家共同学习吧。上班不久,才知道他曾经在文革中被揪斗、被打倒。他当时是校长、省劳动模范,一直兼当班主任,还教两个班的语文课。一个月后,我听了老先生的随堂课《隆中对》,那是至今为此自己听到的最精彩的中学语文课。我后来发现,他的博学来自于异常的敬业与勤奋。周末和假节日,在办公桌前,我总是能够见到他潜心学习的身影。这样的身影对于当时还年轻的我们有怎样的激励和启发,对我们人生有怎样的影响?这让我们认识到:娴熟专业技能的习得,得益于既有任劳的落实,更有任怨的坚守。因为,任怨而不任劳,将无用;任劳而不任怨,将无功。

  成长不能代替,发展只能靠经历。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我们在前辈老师的引领下进了基础教育科研的大门。科研是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更是特级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追问3:这一代人为什么能够拥有如此自觉的专业情操?

  他们平凡,但是不平庸;他们不伟大,但是很崇高。因为他们的教育情意,已经彻底地实现了由他律型自觉型的转变。作为特级教师,必须有自觉的专业行为,在细节行为中,必须彰显的是:鲜明的责任意识、向上的社会使命、执著的教育追求。

  走到特级教师这一步,至少是人近中年,专业情操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在这个日新月异、进步和发展的信息时代,如何坚持和升华专业情操,使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地走向前沿、走向未来,这才是他们肩负的责任和面临的超越。

  通过呈现两位中老年教育人的精神特质,通过追忆他们精神品质习得的缘由,年轻的一代可以感知和传承老教育人的优秀教育品质。其实,他们的成长是因为有了这个伟大的时代。

  做好上代人的教育精髓传承,吸纳专业发展滋养,创造新的教育精神财富,这既是我们感恩时代的最好行为,是我们岁月留香的支点所在。

《教育导报》20081122

爱读爱看首页>报纸电子版首页> 四川教育导报 > 2008-11-22 > 特别报道 > 正文

 

两位特级教师的三十年

 

  改革开放30年对人的命运来说不是仅仅“改变”两个字就能概括。30年,可以涵盖一个人从出生到而立、从少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的漫长岁月。在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后,他们找到了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并在越来越宽松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中努力学习、工作,用勤奋和头脑干出了一番事业。

  两位特级教师——65岁的雷树福和42岁的胡博,都是醉心于教学研究的普通教师。在广安华蓥市,他们人生经历也代表了一个时代,代表了30年来教师的觉醒和奋斗——勤奋学习、兢兢业业、敢于创新就是贯穿于30年的时代特征。

这是一个无怨无悔的30年。

 

雷树福:好好活着 做有意义的事

 

  虽然家具样式陈旧,但雷树福的家纤尘不染,儿女都不在身边,老两口过得清静、闲适,只有书架、电脑、打印机显示着雷树福的退休生活的状态。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可能还在广安区的一所农村小学。”雷树福19618月从广安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广安彭家小学,这一待就是22年半。1978年,雷树福已经35岁了,“已经成家了,但是没有业,那个时候也没什么业。”雷树福笑着说道。一直到1984年,40多岁雷树福调入华蓥市教育局之前,他还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没有发表过教研论文,他也没有想到以后自己能够成为一名特级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说课研究协作会副会长、教研活动研究专家。  

  ◆“从1977年,开始评优秀教师,好事就源源不断地落到我头上”

  “其实从粉碎‘四人帮’之后,我的命运就开始变化了。”雷树福出生于地主家庭,这样的出生在那个年代根本没有任何希望。虽然工作很努力,雷树福只能默默无闻地当着“教书匠”。197610月,雷树福听广播听到要“改善人民生活”,感觉到“气候可能要变了”。他笑着回忆道:“从1977年,开始评优秀教师,这些好事就源源不断地落到我头上。”在广安区召开的第一届教育先进工作者代表会上,雷树福当上先进工作者。

  1977年下半年,雷树福居然得到了一次到南充教师进修校学习的机会。“听说学校要办高中班,加上教了那么多年书后,我还只是中师毕业,觉得很多地方需要学习,一心想读书。”半年后,他以优秀学员的身份毕业。之后,戴帽高中的风潮已过,雷树福仍然教初中数学,任教班上的成绩一直在县区名列前茅。在此期间,他翻来覆去地把能够找到的教材找来看、题找来做。

  “当时的奋斗目标是这几句话:学生欢迎,家长满意,领导喜欢,同行服气。”80年代初,雷树福开始了最初的教研,在多看书、多思考之余,他编了一些顺口溜,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比如在考试时,我教学生‘不紧张,不着急,且把考试当练习……拿到题,仔细看,不妨看个三五遍……’”几十年后,雷树福在一次参加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颁奖时和他的学生吃饭,已经走上领导岗位的学生还能背诵这些顺口溜,更令他感动不已。其实,这样的顺口溜正是雷树福教学研究的初级阶段。

  那时,雷树福工作安定但生活上非常艰苦,他一人工作养一家四口,还要资助父母和两个妹妹,“每月35元,四个家用。”1978年以后的30年,教师工资得到大幅增长。  

  ◆“研究不分先后,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9842月,为了解决两地分居的问题,雷树福从广安区彭家小学调到华蓥市古桥小学,半年后,调入华蓥市教育局。“到今天为止,我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被调到教育局上班。”雷树福也不明白一个普通教师怎么突然被调动,这样的人事任用也是当时的时代特征。但是,雷树福在人到中年之时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被安排在教育股的雷树福的工作是组织教师参加教材辅导,“本来我只是个组织者,结果我完全投入到业务工作去了,很快调到教研室,这个时候才是我教研工作的开端。”雷树福没有教过小学数学,只教过小学语文、中学数学,但要对教师进行教材辅导只能从头开始,从此,他的包里随时都装着小学数学教科书,只要有时间就拿出来看。

  经历过60年代的“教改”,雷树福说,80年代也提倡“教改”,但具体如何改,没有人知道。“说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不知道石头在哪里。”雷树福大量听课,还到岳池、武胜周边县去听课学经验,接触了很多好教师,对教研开始有了一定认识。19864月,雷树福到常州听了邱学华讲“尝试教学法”,这是他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点。

  邱学华“尝试教学法”让雷树福如痴如醉。先练后讲、先说后教、让学生学在前头的尝试教学法与原来的教学很不相同,而且学生不知不觉地把课就上完了,让人耳目一新,雷树福回来后大力推广了这种教学法。后来,他独辟蹊径写出论文《浅谈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的禁区》,正是这篇文章使邱学华邀请雷树福参加19879月在湖南举行的“全国第四届尝试教学法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发言。在邱学华的引导下,雷树福进入了教学研究的领域,写了大量文章。他和华蓥市的很多教师在教育改革中成长起来了。

  “研究不分先后,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雷树福从此以后参加了很多全国性的教学研究会议,如饥似渴地吸收当时最为先进的教学理论。19921月,他开始研究说课的理论与实践。他认为,说课是教学研究的新形式,是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他发表了《“说课——讲课——评课”的教研模式》,《论说课》、《说课概念辨析》、《说课简论》等高质量的论文47篇在同行中引起了很大反响——90年代是雷树福最为忙碌的时期,1994年,他被评为特级教师。

  同时,雷树福在教研上走出了不只一条新路:创办《华蓥教研》;创办片区小学联教组,后来,全市片区联教组陆续成立,整体提高了教研水平。  

  ◆“我决心把教研研究进行到底”

  现在,雷树福退休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将随着《教研活动概论》的出版而胜利完成,这是他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专著。该书对教研活动基本模式、主要环节、常用方法、组织管理与师范学生的教研活动进行了系统阐述。这本25万字的书稿正在北京大学出版社修改审定之中,即将出版。而退休后,他已发表教育论文25篇。

  20041月,雷树福开始了退休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华蓥市教研活动研究的成果推向师范院校。他和西华师范大学、乐山师范学院、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授、专家合作研究了课题“教研活动模式研究”。200512月,他受聘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为学生开了“教研活动课程”,课程的讲义便是《教研活动概论》的雏形。师范院校的学生参与到教研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我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研究的探索’。我认为,教育研究可以按照抽象概括的程度,分为‘三个类型六个层次’。教育专家重在理论研究类型的哲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教研人员重在应用研究类型的工程研究与技术研究,普通教师重在实践研究类型的经验研究与实例研究。计划用‘三个类型六个层次’的观点对本地说课、磨课、教学案例、教研活动、微型课题、再度反思、流星现象、找回精彩等项研究进行分析……这个事情如果做成了,我到小平同志那里报到,就心安理得了。”雷树福对这个系统工程研究很有信心。

他自办了“雷树福教学研究网”,笑称这是给“自己的教学研究打广告”。他说,“教研研究成了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给我带来了无穷乐趣,我决心把教研研究进行到底。现在就是要好好活着,做有意义的事。”

 

胡博:高考改变命运 勤奋成就人生

 

  胡博是奥运火炬手,他很自豪地拿出了火炬,摆了个POSE

  当上奥运火炬手的光荣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都让胡博感受到生活的眷顾,但是他最应该感谢的是高考的恢复,使他从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挑煤的小伙子变成了大学生,走进四川师范学院,再走进华蓥中学,成为教师中的佼佼者。  

  ◆高考

  1982年高中毕业后,胡博没有考上大学,回到家里务农,农闲就去煤矿挑煤,如果继续这样的生活,改革开放后的打工者中会多一个叫胡博的人。农村的生活艰辛而困苦,吃饭都成问题,1984年,父亲见儿子这样下去没有什么出路,作出重大决定:离开校园已经两年的胡博重返学校补习。

  “70年代,初中、高中都是推荐,如果不是恢复高考,我可能连高中都读不了。”胡博说。高考几乎成为贫苦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更是百里挑一的终极PK1986年,胡博终于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以低于重点线1分的成绩考上了当时的南充师范学院政治系,而比他多2分的同学考上的是重点大学,这让胡博颇感命运多舛,但下定决心,以后当教师也要当个出类拔萃的好教师。

  一进学校,有过社会经验的胡博如鱼得水,他勤奋学习,一有空就进图书馆,四年间记下了大量读书笔记;参加了马列主义研究会,后来成为理事长;创办了《南师政论》,担任总编……199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到了华蓥中学,走上教师之路。  

  ◆勤奋

  一到学校,学校安排胡博接任高三年级文、理科四个班的政治课教学。“当时教书我很卖命,就像大学教师一样,给学生发讲义。”胡博说,90年代,学校办公条件十分差,不像现在有电脑、打印机、誊印机、复印机,那时仅有一台油印机。他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研究学生身心特点,按照自己的逻辑结构体系,编辑了较为完备的学习资料。课余时间,他伏在办公桌上用铁笔在小钢板上刻着油印蜡纸。一学期下来就要刻1000余张蜡纸。“其实那些讲义就是最早的校本教材。”胡博说。

  1991年,胡博所教文、理科学生人均高考政治成绩在全市各学校中名列第二名。之后,学校连年安排他上高三毕业班的政治课,所教学生在高考中无论是人均成绩还是单科成绩历年来均居全市第一名。

  在老师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胡博的成绩,是用铁笔在钢板上刻出来的。”2002年,学校有了电脑,胡博才结束自己刻钢板生涯。他坚信:教师多用时间和功夫,学生就少用时间和功夫。  

  ◆研究

  “在大学里我就形成了研究的习惯,所以我比一般老师就强在研究能力上。”胡博在总结了自己18年的教学有了四个基本思想:

  第一,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根本途径。在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各个环节,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度、广度不一,有些老师教学上很担心,上课讲、下课讲、晚上讲,辅导材料到处用,老是怕没讲够。只要充分认识教材、把握教材、利用教材,教师教学游刃有余,学生学习就能轻松愉快。第二,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的强大内驱力。这样的研究包括教材体系的逻辑研究、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点的关联、高考考点与教材的关系、高考近几年的走向,把这几个研究融合在一起,课堂质量就会提升。第三,教师一定要注重反思,反思教学过程环节、反思教学环境,总结套路——把教材、学生、高考等因素,巧妙地在课堂上结合在一起。第四,研究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形成研究成果,目前胡博已经发表各类文章80多篇。教研工作对胡博来说:“很辛苦,很快乐。”

  “有的教师对看教学理论书很反感,觉得非常枯燥,不愿意看书,其实这是心胸狭窄的表现。比如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行动研究,可以帮助教师知道如何教学、如何挖掘学生的潜能。”胡博认为,当教师思想一定要开放,接纳新的理论和经验,站在课堂之外看课堂。教师个人劳动的弊端带来思维的封闭性,解放思想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20029月,胡博竞聘为学校教科室主任,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在教育、教学、教研、科研方面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同事,很多教师已经实现和正在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他自己办的“高三政治教学网”在全国政治教学界很有名,点击率已达到60多万次。今年特大地震时,全国的网友都问候他的安危,让胡博倍加感动。  

  ◆回报

  “我的人生阅历就告诉我要热爱,热爱工作、热爱家乡,更要懂得感恩。”近些年来,学校每年都有骨干教师流入成都、绵阳等经济发达地区,不少人经常问他:“胡博,你什么时候走?”实际上,前几年有沿海的学校以10多万年薪邀请胡博任教,他婉言谢绝了。

  “我在实现人生社会价值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尊重。”1997年,胡博被评为华蓥市十大杰出人才;2001年,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5年 “五·一”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劳模,这些荣誉都是家乡广安对他工作的肯定。“我是华蓥人,是家乡人民培育了我,回家乡从事教育事业,提高家乡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我应尽的义务,扎根华蓥山是我的选择。”

  胡博是个孝子,80岁的母亲已中风瘫痪十年了,吃喝拉撒、抱上抱下,样样事情都很具体,他说:“服侍母亲饮食起居重担主要落在我爱人肩上,可我爱人从无怨言。”每当胡博想起这些,就觉得万分愧疚,对不起年迈的母亲,对不起爱人和孩子。“为了学校这个大家,我情愿舍小家顾大家。”

  18年来,胡博每天基本上过着“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的生活,阅读、思考、教学、研究是这位80年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他实践着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低着头做事,抬起头问路。

这是一个由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民子弟的必然选择。

(本报记者 夏应霞 文/图)

《教育导报》20081122

 

 

他们是小平故乡教师的代表

 

广安市教育局 刘中平

 

  1991年至2002年,我在华蓥市教育局工作了11年,由于工作的关系和共同的爱好,我与雷树福和胡博同志都有比较多的接触。雷树福同志比我年长23岁,是我的“良师”,胡博同志与我同龄,是我“益友”。从我与他们两人的接触中,我觉得在他们取得今天令人骄傲的成绩和荣誉的背后,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他们的成绩,首先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30年让我们感到: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每一点进步都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华蓥工农示范区就不会成立,雷树福就不可能到华蓥工作,他的生活轨迹可能就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高考制度的恢复,胡博就不可能从一个务农的青年成为一名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更不会成为一名特级教师。

  他们的成绩,其次得益于践行小平理论的行动。1984年,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雷树福和胡博在工作和研究的实践中,均自觉践行了小平同志的这一理论。九十年代,雷树福敏感地感觉到提高教师的素质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即站在面向未来的高度,着手研究提高教师素质的具体办法。他从《中国教育报》关于“说课”的新闻报道中捕捉到了信息,从而扎实开展“说课”的研究,主持了“说课的理论与实践”和“说课的深化与推广”两个省级普教科研课题,形成了一批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推广价值的成果。胡博同志立志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实际效果的研究,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孜孜不倦地研究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与途径,使他连续18年教学成绩优异,成为了专家型的教师。

  他们的成绩,还得益于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忠诚与对教学研究的不懈探索。这两人都抱着为教育事业服务的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保持着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境界。雷树福参加教育工作的时候,是国家正处于困难的时候,但是他从未改变自己对事业的忠诚;胡博也有很多机会从事更体面、收入更高的工作,但他都婉言谢绝了。雷树福从事教研工作已年逾40,没有专业优势,没有年龄优势,但他凭着执著和努力,做出了令很多人汗颜的成绩。他退休以后,拒绝了许多单位的高薪聘请,仍然从事研究工作。胡博同志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立志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他在繁忙的高三政治教学工作之余,仍然醉心于他的政治教学研究,才使他在从事教学工作不长的时间里,就取得了超越同龄人的成绩。

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广安已经形成了一支思想境界高,业务能力强、钻研精神足的教师队伍。有这样一支可以信赖的教师队伍,广安教育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教育导报》20081122



  双击自动滚屏  

高三政治教学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四川省华蓥中学(省示范高中)   联系电话:13458913985   联系人:微信号13458913985再拉入高中政治微信群 QQ群 40420048